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剩余资源综合调查、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蒋健明 韩锋 +6 位作者 丁海 余苇 俞显忠 徐宏杰 尚建华 易小会 朱建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8,共13页
随着去产能政策和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安徽省两淮煤田先后关闭了大量资源枯竭、经济亏损、产能落后的煤炭矿井。本文在综合调查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剩余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梳理了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当... 随着去产能政策和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安徽省两淮煤田先后关闭了大量资源枯竭、经济亏损、产能落后的煤炭矿井。本文在综合调查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剩余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梳理了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3年底,两淮煤田63处废弃煤炭矿井剩余煤炭资源约24.33亿t、煤层气约102.83亿m^(3)、可利用地下空间约7383.80万m^(3)、天然焦约3.45亿t,此外还有丰富的矿井水、地热和土地等其他可利用资源,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虽然目前两淮煤田在废弃煤炭矿井煤层气、矿井水、土地和共伴生矿产等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但仍然面临基础资料缺失、管理体系不完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和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本文从信息化建设、基础理论研究和探索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展望,以期加快开发利用两淮煤田废弃煤炭矿井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煤炭矿井 两淮煤田 煤炭资源 开发利用 煤层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 及问题分析
2
作者 刘春 曹亮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25,共6页
为了掌握安徽省煤炭资源“三率”情况和综合利用水平,协助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以2023年度安徽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试点工作为基础,梳理了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果,并对当前煤矿开发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 为了掌握安徽省煤炭资源“三率”情况和综合利用水平,协助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以2023年度安徽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试点工作为基础,梳理了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果,并对当前煤矿开发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三率”考核指标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真实反映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二是煤炭采出率较低,存在资源浪费问题;三是煤矿资源储量不够明确,管理存在欠缺;四是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技术力量有待加强;五是煤矿综合利用率指标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开发利用 “三率”指标 采区回采率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锐 陈善成 +6 位作者 李迎春 李鸿浩 潘国林 韩锋 胡广青 王旭东 刘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0-157,共8页
评价指标构建是进行绿色矿山建设评价的基础。详细介绍了2024年安徽省印发的《安徽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试行)》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约束性内容、基础部分、提升部分等多层次要求下的体系架构设计,对各项指标及评分说明设置方面进... 评价指标构建是进行绿色矿山建设评价的基础。详细介绍了2024年安徽省印发的《安徽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试行)》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约束性内容、基础部分、提升部分等多层次要求下的体系架构设计,对各项指标及评分说明设置方面进行了符合地方实际的修改和特色性优化,提出了基于不同矿山规模的入库标准、星级和特色型绿色矿山评定规则制定等亮点和创新。该套指标基于简明、易操作以及符合地方实际的原则编研制定。选取了7家不同矿种类型、不同开采方式、不同矿山规模、不同绿色矿山级别的矿山进行了现场打分测试,并进行了应用效果评估,测试结果表明,该版指标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基本符合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评价指标 多层次要求 应用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江—枞阳地区A型花岗岩的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8
4
作者 范裕 周涛发 +3 位作者 袁峰 钱存超 陆三明 DAVID Cooke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15-1724,共10页
本文对安徽庐江—枞阳地区产出的 A 型花岗岩体(碱性侵入岩体)进行了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城山岩体、花山岩体、黄梅尖岩体和枞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5±2.1Ma、126.2±0.8Ma、125.4±1.7M... 本文对安徽庐江—枞阳地区产出的 A 型花岗岩体(碱性侵入岩体)进行了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城山岩体、花山岩体、黄梅尖岩体和枞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5±2.1Ma、126.2±0.8Ma、125.4±1.7Ma和124.8±2.2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126~124Ma 之间。这些岩体的硅含量和全碱含量均较高,准铝质;稀土含量中等,强 Eu亏损,呈略右倾的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均为 A1型花岗岩。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碱钙碱性侵入岩和盆地内火山岩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26~124Ma 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壳伸展最强烈的阶段,这一研究成果对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早期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LA—ICP—MS定年 长江中下游 庐江—枞阳地区 地臻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再认识及成因讨论 被引量:72
5
作者 徐晓春 白茹玉 +4 位作者 谢巧勤 楼金伟 张赞赞 刘启能 陈莉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39-3169,共31页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最著名的铜多金属矿产地,岩浆岩出露广泛,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作者广泛收集了前人对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仔细的岩相学观察和深入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最著名的铜多金属矿产地,岩浆岩出露广泛,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作者广泛收集了前人对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仔细的岩相学观察和深入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系统总结了该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研究认为:①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35~147Ma),岩浆活动持续时间大约为10~15Ma;岩体沿近东西向深断裂呈带状分布,浅成侵入产出,受多期不同方向和性质的断裂控制。②依据Q-A-P图解确定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石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3类中酸性闪长质岩石,均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③3类侵入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原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④3类侵入岩可能是地壳深部带状岩浆房不同岩浆层中的岩浆与构造运动诱发的深断裂相沟通并随机地上升、脉动式侵位形成的;深部岩浆房中的带状岩浆层可能是由于温度梯度引起扩散对流作用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熔离分异作用所致;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镁铁矿物及磷灰石和锆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⑤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大陆板块内部,岩浆作用与晚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但同时受区域前中生代基底构造的制约;侵入岩原始岩浆起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的动力学背景下的岩石圈地幔加厚之后的减压熔融并底侵下地壳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长质侵入岩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岩浆起源和演化 成岩动力学过程 安徽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辉钼矿Re-Os年龄--兼论东秦岭-大别山中生代钼成矿作用期次划分 被引量:59
6
作者 黄凡 王登红 +3 位作者 陆三明 陈毓川 王波华 李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9-1057,共19页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是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文章介绍了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精确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沙坪沟钼矿辉钼矿模式年龄为(112.2±1.7)^(113.9±1.7)Ma,加权平均年龄为(1...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是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文章介绍了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精确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沙坪沟钼矿辉钼矿模式年龄为(112.2±1.7)^(113.9±1.7)Ma,加权平均年龄为(113.18±0.54)Ma,MSWD=0.39;等时线年龄为(113.21±0.53)Ma,MSWD=0.64,表明沙坪沟钼矿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结合区域上已有的岩体高精度年代学数据、矿床辉钼矿Re-Os年代学数据和钼矿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将东秦岭-大别山中生代钼成矿作用划分为2期4个阶段:印支期(260~205Ma)和燕山期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48~138 Ma),早白垩世中期(135~119 Ma)和早白垩世晚期(116~105Ma),其中,以燕山期钼成矿作用最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 钼成矿作用 沙坪沟钼矿 东秦岭-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7
作者 徐晓春 陆三明 +2 位作者 谢巧勤 楼金伟 褚平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65-1874,共10页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是狮子山矿田中埋藏深度和地质储量最大的矿床,同时发育层控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该矿床流体成矿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多个矿化阶段。本文选取了钾长石化阶段、矽卡岩化阶段、早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晚石英硫化物阶...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是狮子山矿田中埋藏深度和地质储量最大的矿床,同时发育层控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该矿床流体成矿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多个矿化阶段。本文选取了钾长石化阶段、矽卡岩化阶段、早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晚石英硫化物阶段矿石中石英的原生流体包裹体进行了 ICP-MS 分析,结果表明,各成矿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的陆壳标准化分布曲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成矿流体具有统一的来源和演化;流体包裹体的 REE 配分曲线与岩浆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相似,均为平缓右倾型,轻稀土明显富集,LREE/HREE 比值与岩浆岩接近,显示成矿热液具有深部岩浆来源的特征。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的直接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为矿质富集的热液流体,且各成矿阶段热液流体中的成矿元素含量高低的变化与相应阶段的矿化强度及矿石品位高低变化相一致,早石英硫化物阶段是矿质集中富集的最佳阶段,至晚石英硫化物阶段可能有浅部热液流体的混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 冬瓜山铜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淮北平原浅层地下高氟水分布规律及源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泊人 王璐璐 +1 位作者 赵卫东 王志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62-1865,共4页
文章在资料收集、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规律和来源,结果表明:高氟水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西部、北部河间地区,面积2 085 km2,ρ(F-)平均为1.05 mg/L,且高氟水地区与土壤水溶性氟ρ... 文章在资料收集、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规律和来源,结果表明:高氟水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西部、北部河间地区,面积2 085 km2,ρ(F-)平均为1.05 mg/L,且高氟水地区与土壤水溶性氟ρ(F-)为4.5~6.0 mg/L的地区范围有一定的重合性;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氟分布受到自然风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控制,高氟水分布中心区和主要城镇基本一致,但F-与Cl-相关关系不强;F-分布与环境条件有关,F-与Ca2+的负相关性表明高ρ(Ca2+)的环境有利于F-沉淀下来;F-与pH值的正相关性表明该地区的偏碱性地下水环境为矿物岩石溶解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水 分布规律 源分析 淮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濉溪后马场花岗质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吴维平 李文庆 +5 位作者 刘春 陈芳 董小平 刘凡 邱军强 刘凡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63-63,共1页
安徽淮北、宿州地区位于华北陆块的东部,郯-庐断裂带以西,东南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相接。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宙五河岩群、新元古代沉积岩、古生代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石炭-二叠系。中生代主要为断陷盆地沉积,新生代为河湖相沉积。... 安徽淮北、宿州地区位于华北陆块的东部,郯-庐断裂带以西,东南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相接。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宙五河岩群、新元古代沉积岩、古生代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石炭-二叠系。中生代主要为断陷盆地沉积,新生代为河湖相沉积。该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较为发育,主要包括三铺复式岩体、邹楼复式岩体、刁山集复式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 复式岩体 高压变质带 中酸性侵入岩 河湖相沉积 新元古代 石炭-二叠系 下奥陶统 太古宙 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淮北平原地下水氟、溶解性总固体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吴泊人 钱家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3-458,共6页
应用数理统计学及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平原73个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溶解性总固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氟离子、溶解性总固体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变异系数分别为0.77、0.36。地下水氟离子、溶解性总固体半方差函数分别满足... 应用数理统计学及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平原73个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溶解性总固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氟离子、溶解性总固体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变异系数分别为0.77、0.36。地下水氟离子、溶解性总固体半方差函数分别满足高斯模型、指数模型,氟离子在49.00 km内存在自相关,溶解性总固体在7.21km内存在自相关。氟离子浓度>1 mg/L的区域分布在淮北平原东北部、中部。淮北平原溶解性总固体>1 g/L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宿州和淮北,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氟离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溶解性总固体 空间变异特征 安徽省淮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陆三明 李建设 +4 位作者 阮林森 赵丽丽 黄凡 王波华 张怀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2-270,共9页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床是近年来秦岭—大别成矿带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已探明钼资源储量246×10~4t。通过对沙坪沟钼矿床不同勘探线剖面和不同深度代表性样品的S、H、O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揭示了沙坪沟钼矿床S、H、O同...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床是近年来秦岭—大别成矿带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已探明钼资源储量246×10~4t。通过对沙坪沟钼矿床不同勘探线剖面和不同深度代表性样品的S、H、O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揭示了沙坪沟钼矿床S、H、O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矿床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δ^(34)S变化于+0.4‰~+6.2‰,平均值为+3.47‰,落在火成岩范围,分布具明显的塔式效应,硫的来源比较均一,主要为深源硫。成矿流体的δ^(18)O_(包裹体水)为0.40‰~7.52‰。流体包裹体中δD变化范围为-90‰~-63‰。主成矿期成矿流体总体为岩浆水。在不同勘探线剖面上矿化中心具高的δ^(34)S、δ^(18)O值,而且显示出从深部钠长石—钾长石—硅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浅部的绿泥石—碳酸盐化带δ^(34)S、δ^(18)O值有降低的趋势。上述特征表明沙坪沟钼矿床主成矿期成矿环境由碱性向酸性过渡,且没有发生明显的低δ^(18)O作用,成矿环境相对封闭,外部对流循环的雨水系统参与成矿作用程度相对较小,与东秦岭其他斑岩钼矿床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坪沟 钼矿床 稳定同位素 成矿流体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的地下水形成作用: 以安徽省泗县为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海 康博 沈军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0-450,共11页
在了解安徽省泗县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类型,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动力场条件,选择了3条模拟路径,采用PHREEQC软件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定量分析了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及演化... 在了解安徽省泗县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类型,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动力场条件,选择了3条模拟路径,采用PHREEQC软件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定量分析了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及演化。结果表明,路径Ⅰ发生了岩盐、石膏以及伊利石的溶解,高岭土、石英、白云石、萤石发生了沉淀;钙蒙脱石、方解石不参与反应,NaX解吸,CaX_2被吸附;路径Ⅱ发生了岩盐、石膏、伊利石、石英等的溶解以及钙蒙脱石、方解石的沉淀,NaX解吸,CaX_2被吸附;路径Ⅲ发生的反应基本与路径Ⅰ相同,不同之处在该路径上的白云石发生了溶解,其原因可能是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溶解CO_2,使其继续溶解白云石以及受沉淀滞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泗县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到了岩盐和石膏等矿物的溶解作用、钙钠离子交换作用以及钙蒙脱石、方解石沉淀作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地球化学模拟 地下水 形成作用 空间分布 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煤炭资源可利用性和保障程度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春 俞显忠 《中国煤炭》 2023年第6期1-6,共6页
安徽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两淮煤田,保有资源量338.17亿t,占全省资源量的99%以上。虽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综合考虑相关制约因素,其勘查、开发和接替前景仍不容乐观。根据安徽省煤炭资源调查数据,介绍了安徽省煤炭资源勘查以及开发利用现状... 安徽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两淮煤田,保有资源量338.17亿t,占全省资源量的99%以上。虽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综合考虑相关制约因素,其勘查、开发和接替前景仍不容乐观。根据安徽省煤炭资源调查数据,介绍了安徽省煤炭资源勘查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并对安徽省煤炭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资源禀赋条件、勘查程度、矿体埋深及其压覆情况和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两淮煤田当前可利用资源量为244.64亿t,占保有资源量的72.3%,正常开采条件下估算保障年限为94 a,资源保障程度较好;未利用矿区保障年限为21 a,可有效接替资源不足。建议在勘查程度较高、找矿难度较大的现实情况下,应高度重视煤炭资源的节约利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转化升值,同时应加强对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政策性闭坑煤矿的资源可利用性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淮煤田 煤炭资源勘查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供需 保障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讨论:以安徽省补偿费减免规范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健明 汪应宏 +2 位作者 李建设 王秉义 张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39,共5页
"安徽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申请、核实、审查规定"是全国第一个关于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申请和审核的技术性规定,本文在肯定该规定的合理性和其积极作用的前提下,结合实践对该省矿产资源补偿减免技术规定进行梳理和剖析,指出... "安徽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申请、核实、审查规定"是全国第一个关于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申请和审核的技术性规定,本文在肯定该规定的合理性和其积极作用的前提下,结合实践对该省矿产资源补偿减免技术规定进行梳理和剖析,指出该规定在一些减免项目名称的规范性、减免条款的定性和定量的划分等方面较易引起争议。并指出,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规范应从矿产资源资产性入手,将矿产资源储量动态检测、矿山监督管理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工作相结合,从国家层面及时修改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及减免有关规定,按矿种制定一个格式化、操作性强、推广性强的征收减免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补偿费 减免规范 技术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鞍山向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调查及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迎春 陈戈 +2 位作者 宋阳 刘海 郑亚东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9期95-101,共7页
本文以马鞍山市向山生活垃圾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区采用的垂直防渗形式,但防渗效果不太理想,填埋场对周围水源产生了巨大影响。采用DRASTIC模型,结合填埋场的特征评估了马鞍山市向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含水层的脆弱性和污染源的风险。... 本文以马鞍山市向山生活垃圾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区采用的垂直防渗形式,但防渗效果不太理想,填埋场对周围水源产生了巨大影响。采用DRASTIC模型,结合填埋场的特征评估了马鞍山市向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含水层的脆弱性和污染源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该填埋场的污染风险评级较高,而含水层整体被归类为容易受污染的类型。研究为马鞍山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填埋场 地下水污染 水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T法监测含水层重金属污染及原位化学修复过程研究
16
作者 张勇 骆乾坤 +4 位作者 刘鑫 李迎春 邓亚平 马雷 钱家忠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3,共17页
含水层重金属污染修复需要经济高效的动态监测手段作为支撑。然而传统的监测方法存在耗时长、成本高、数据滞后以及对现场扰动较大等问题。该文以铜离子为例,采用电阻率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ERT),这种方法具有快... 含水层重金属污染修复需要经济高效的动态监测手段作为支撑。然而传统的监测方法存在耗时长、成本高、数据滞后以及对现场扰动较大等问题。该文以铜离子为例,采用电阻率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ERT),这种方法具有快速、低成本、实时动态监测和原位无损的优势,并通过一维和二维砂箱实验验证ERT方法监测含水层重金属污染及原位化学修复过程的可行性,同时探讨监测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维砂柱实验,污染阶段ERT监测数据与取样数据的相关性系数(R^(2))超过0.96,相对误差(δ)低于4.04%;修复阶段R^(2)超过0.94,δ低于6.43%。二维砂箱实验,使用污染羽空间矩评估方法结合取样数据对ERT监测结果进行量化分析,铜离子运移过程中的一阶矩误差低于9%,二阶矩误差低于14%;修复过程中的一阶矩误差低于11%,二阶矩误差低于19%。此外,ERT装置的信息捕捉精度受铜离子运移速率和反应速率的影响。铜离子运移速率和反应速率越慢,ERT装置的信息捕捉精度越高。该研究验证了ERT方法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监测和修复过程监测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成像法(ERT) 地下水污染 铜离子 污染修复 含水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金寨银山钼-铅-锌多金属矿床Re-Os和有关岩浆岩^(40)Ar-^(39)Ar年龄测定 被引量:55
17
作者 徐晓春 楼金伟 +3 位作者 陆三明 谢巧勤 褚平利 尹滔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1-632,共12页
近年,在安徽金寨银山地区,发现了钼-铅-锌多金属矿床,赋矿岩石为中酸性岩浆岩。岩浆岩中的黑云母和角闪石单矿物的40Ar-39Ar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表明,矿区内的中粒二长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岩和细晶闪长岩脉分别形成于(136.8±1.6)Ma... 近年,在安徽金寨银山地区,发现了钼-铅-锌多金属矿床,赋矿岩石为中酸性岩浆岩。岩浆岩中的黑云母和角闪石单矿物的40Ar-39Ar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表明,矿区内的中粒二长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岩和细晶闪长岩脉分别形成于(136.8±1.6)Ma、(130.4±1.2)Ma和(125.4±1.0)Ma,为燕山晚期早白垩世侵入岩。根据岩体产状和接触关系,赋矿石英正长(斑)岩和爆发角砾岩的形成晚于二长花岗岩和细晶闪长岩脉。矿区内,钼矿体和铅锌矿体主要呈脉状产于不同岩性的岩浆岩体中,钼矿体主要发育于爆发角砾岩中心附近的石英正长斑岩中,铅锌矿体则主要赋存在二长花岗岩体中。钼矿床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12.6±1.3)Ma和(113.5±1.3)Ma。根据矿体与岩浆岩的相互关系以及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矿区内的钼-铅-锌多金属矿床与石英正长斑岩的形成时间接近,成矿与浅成-超浅成偏碱性岩浆的侵入和相关的热液作用有关,属于斑岩-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该区的岩浆岩和钼-多金属矿床形成于中国东部大规模岩石圈减薄、拆沉和热侵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大别造山带应力场由挤压转化至伸展阶段以后;区内的钼-多金属矿床归属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的东延部分,是中国东部EW向大规模成矿带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质年龄 钼-铅-锌多金属矿床 岩浆岩 银山地区 金寨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 被引量:40
18
作者 徐晓春 范子良 +5 位作者 何俊 刘雪 刘晓燕 谢巧勤 陆三明 楼金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54-1074,共21页
狮子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铜金多金属矿田。本文选择狮子山矿田中的几个典型矿床进行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系统阐述了矿床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岩石、矿体和矿石、蚀变和矿化等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深入研究了侵入体与矿... 狮子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铜金多金属矿田。本文选择狮子山矿田中的几个典型矿床进行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系统阐述了矿床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岩石、矿体和矿石、蚀变和矿化等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深入研究了侵入体与矿床矿体的时空关系以及主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氢-氧、碳-氧、硫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成矿金属元素(铅)及其化合元素(碳和硫)的来源;结合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确定了不同矿床类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了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为狮子山矿田边部和深部及铜陵矿集区及其邻区的找矿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据此建议在铜陵矿集区以往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要找矿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寻找由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和浅成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金多金属矿床 成矿模式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狮子山矿田 安徽铜陵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繁昌盆地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19
作者 刘春 闫峻 +4 位作者 宋传中 李全忠 彭戈 史磊 刘晓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28-3240,共13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育多个中生代火山盆地,自西向东依次为金牛、怀宁、庐枞、繁昌、宁芜、溧水和溧阳盆地。繁昌盆地自下而上发育中分村组、赤沙组和蝌蚪山组火山岩。中分村组下段和上段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31.2±...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育多个中生代火山盆地,自西向东依次为金牛、怀宁、庐枞、繁昌、宁芜、溧水和溧阳盆地。繁昌盆地自下而上发育中分村组、赤沙组和蝌蚪山组火山岩。中分村组下段和上段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31.2±1.1Ma和129.1±1.3Ma,和蝌蚪山组流纹岩的形成时代(130.7±1.1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繁昌盆地火山岩喷发持续时间较短。中分村组发育英安岩和流纹岩,赤沙组以粗安岩为主,并有少量的流纹岩,两者的SiO2含量分别为64.36%~75.45%和63.08%~69.75%。中分村组和赤沙组火山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基本一致,均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d、P和Ti,其中,流纹岩表现为Eu的负异常。中分村组样品的87Sr/86Sr(t)为0.7060~0.7074,εNd(t)为-7.91~-8.11,赤沙组样品的87Sr/86Sr(t)为0.7073,εNd(t)为-6.62~-6.71,和蝌蚪山组玄武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很相似。综合分析表明,中分村组火山岩为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岩浆底侵形成的下地壳再次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过辉石、角闪石、斜长石和磷灰石的结晶分异。赤沙组粗安岩为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岩浆,经过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和钛铁氧化物结晶分异形成。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中表现的最为集中,表明~130Ma时期为本地区的拉张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锆石定年 地球化学 中生代 繁昌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金寨县沙坪沟钼铅锌矿田两期成岩成矿作用 被引量:21
20
作者 陆三明 阮林森 +4 位作者 赵丽丽 王波华 张怀东 王国光 陈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67-1181,共15页
安徽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床是近年来秦岭-大别成矿带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已探明钼资源储量234×104t。在沙坪沟钼矿床外围发育多处铅锌矿床(点)。本文通过对外围3个铅锌矿床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获得120±2Ma的成矿年龄,... 安徽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床是近年来秦岭-大别成矿带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已探明钼资源储量234×104t。在沙坪沟钼矿床外围发育多处铅锌矿床(点)。本文通过对外围3个铅锌矿床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获得120±2Ma的成矿年龄,而钼矿床成矿年龄则在115-111Ma,显示出矿田内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早于钼矿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控矿构造、赋矿围岩及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分析,认为斑岩钼矿床和铅锌矿床为两个独立的成矿系统,热液型铅锌矿成矿系统形成早于斑岩型钼矿成矿系统。据地质勘查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矿田岩浆岩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早白垩世早期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是热液型铅锌矿成矿系统主要赋矿围岩,第二期为早白垩世晚期石英正长岩和花岗斑岩,是斑岩型钼矿成矿系统的主要赋矿围岩。矿床C、H、O、S等稳定同位素相关研究表明热液型铅锌矿成矿系统和斑岩型钼矿成矿系统均是两期岩浆热液演化的结果。因此矿田存在两期成岩成矿作用。两个成矿系统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不同,斑岩型钼矿成矿系统矿石铅同位素比值相对较高,变化范围大。铅锌矿床为早于斑岩钼矿床的独立成矿系统的认识合理解释了沙坪沟钼矿床为单一钼矿体,不含铅锌铜等不同于东秦岭斑岩钼矿床地质现象。区内两期成岩成矿作用均发生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构造体制转换阶段及以后伸展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矿床 铅锌矿床 成矿时代 成岩成矿作用 沙坪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