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与作业指挥系统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10
1
作者 袁野 杨光 +1 位作者 李爱华 周述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59-1465,共7页
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和作业指挥能力,设计开发了针对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与作业指挥的业务系统。系统应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设计开发了人工影响大气信息数据库,并采用角色和极限双重管理模式,对人工影响天气信息数据库进... 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和作业指挥能力,设计开发了针对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与作业指挥的业务系统。系统应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设计开发了人工影响大气信息数据库,并采用角色和极限双重管理模式,对人工影响天气信息数据库进行管理。系统针对安徽实际设计了合理的地面作业指挥流程,开发了地面作业指挥平台,提供了省级人工影响天气指导产品,并对作业流程中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控制,为安徽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安全提供了保障平台,在实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安全管理 系统设计 信息管理 作业指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燃气炮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综合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慧玲 孙跃 +5 位作者 肖辉 曹亚楠 冯亮 冯强 舒未希 朱明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7,共15页
选取2021—2023年安徽省81次燃气炮作业的双偏振天气雷达、雨量计等多源观测数据,综合评估燃气炮作业增雨效果并分析可能机理。结果显示:在降水开始前作业个例增雨效果较好,并伴有水平反射率因子Z_(H)、差分反射率Z_(DR)的增加和共极化... 选取2021—2023年安徽省81次燃气炮作业的双偏振天气雷达、雨量计等多源观测数据,综合评估燃气炮作业增雨效果并分析可能机理。结果显示:在降水开始前作业个例增雨效果较好,并伴有水平反射率因子Z_(H)、差分反射率Z_(DR)的增加和共极化相关系数ρ_(hv)的减少;降水开始后作业增雨效果欠佳。使用携带暖云催化剂的燃气炮作业后云体变化主要在零度层以下,且维持时间较短;使用携带冷云催化剂的燃气炮作业后暖云区和冷云区均有明显变化,且作业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燃气炮作业过程中雷达速度谱宽增大,可能是作业引起气流涡旋的增加所导致。统计结果显示:增雨的显著性与作业时长呈负相关,作业时长与Z_(DR)增量呈负相关,过量播撒会导致减雨;增雨的显著性与作业前影响区雨量呈负相关;增雨量与Z_(H)、中低层风速、风切变呈正相关,与高层风速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炮 人工增雨 双偏振天气雷达 多源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气雷达间一致性评估算法影响因子分析及改进 被引量:2
3
作者 鲁德金 胡姮 +4 位作者 吴蕾 柳云雷 李瑞义 吴林林 袁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487,共13页
基于基数据的雷达间一致性评估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雷达高差、地形遮挡、噪声、充塞、时空重叠率、衰减等对一致性评估算法的结果质量的影响,并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使用雷达的波束遮挡比例数据进行遮挡订正或直接剔除存在遮挡的重叠点;... 基于基数据的雷达间一致性评估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雷达高差、地形遮挡、噪声、充塞、时空重叠率、衰减等对一致性评估算法的结果质量的影响,并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使用雷达的波束遮挡比例数据进行遮挡订正或直接剔除存在遮挡的重叠点;对信噪比较低、充塞不充分及存在异常的重叠点予以剔除;增加了时间、空间重叠率因子,分析了不同阈值时间、空间重叠率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改进措施对一致性评估结果中的偏差均值、标准偏差的质量均有了一定的提高。使用改进后的算法对岳阳站雷达系统偏差和苏皖地区雷达回波一致性做了评估。结果表明:岳阳站在维护前后与周边雷达的偏差值有明显的降低,并回到正常水平,标准偏差值也略有降低;苏皖地区雷达间偏差均值大部分在2 dB以内,雷达间偏差均值所组成的矢量三角形闭合度较好,标准偏差在2.9~3.3 dB,相关系数在0.40~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基数据 一致性评估 影响因子 算法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大别山一次强雨雪天气过程降水粒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蒋年冲 胡雯 +1 位作者 邵洋 周述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84,共6页
通过对降水粒子特征研究,以便探讨云、降水的形成机制。利用一台安装在安徽大别山区潜山县气象局楼顶无障碍平台上,德国OTT公司生产的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测量系统所获取的2008年1月26—28日强雨雪天气过程的2540份资料,对不同降水类... 通过对降水粒子特征研究,以便探讨云、降水的形成机制。利用一台安装在安徽大别山区潜山县气象局楼顶无障碍平台上,德国OTT公司生产的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测量系统所获取的2008年1月26—28日强雨雪天气过程的2540份资料,对不同降水类型的粒子数浓度及其谱分布、下落速度及其谱分布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强雨雪天气过程中不同降水类型降水粒子中雨夹雪平均数浓度最大,每分钟可达589个;雨最小,为每分钟255个。(2)雪与冻雨的数浓度是双峰型,其他降水的数浓度都是单峰型。(3)不同类型降水粒子尺度谱主要出现在直径为0.125~1.00 mm之间。谱最宽的是雪,最窄的是毛毛雨。整个过程的平均谱分布都是单峰型,但峰值却有所不同。(4)整个过程不同降水类型降水粒子的最大下落速度主要集中在1.0~4.8 m·s^(-1)段。在此段中毛毛雨、毛毛雨与雨、雨、雨夹雪、冻雨和雪的粒子数分别占各自粒子总数的98.68%、98.46%、97.72%、94.79%、93.69%,和85.83%。(5)不同类型降水粒子平均速度谱中雨和雨夹雪的谱最宽,最大落速可达9.6 m·s^(-1),毛毛雨最窄,最大落速只有5.6 m·s^(-1);其他大体相当。在整个过程中不同类型降水粒子平均速度谱都是单峰型,但峰值所处的位置却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雨雪过程 降水粒子 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近30年气候变化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红 黄勇 刘慧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35-1942,共8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气候条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于地处气候过渡带的安徽省而言,不仅气候条件在发生着变化,而且还存在着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为了解安徽省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差异,从地面气象观测站中挑选出1980—2010年间...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气候条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于地处气候过渡带的安徽省而言,不仅气候条件在发生着变化,而且还存在着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为了解安徽省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差异,从地面气象观测站中挑选出1980—2010年间未受站址迁移影响的35个观测站。利用这35个观测站1980—2010年地面逐日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气温、气压、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以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逐年变化进行线性回归。再以回归系数为标准,来分析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标准偏差来评价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安徽省近30年的气候变化有着四个方面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气温的升高是最为显著的特点,地域差异仅表现为升温速率的高低;而年均温度日较差却以32oN为界,呈现出北增南减的趋势。在空间不均匀性上,年均温度未出现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温度极值(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日较差的空间不均匀性,却在逐年缩小,即温度极值和日较差受因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其次,地面气压、风速的数值在降低,并且空间差异也在逐年减小。再次,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总体上都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但是,空间差异在逐年增大,即受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却日益显著。最后,降水量逐年递减的趋势不明显。但在空间分布上,以32.5oN为界线出现南部减少,北部增多的特征,从而导致降水的南北差异在逐年减小。这些特征表明,安徽省气候变化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气候变化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冬季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被引量:8
6
作者 周述学 马玲 田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3期14683-14684,14743,共3页
重点分析了2008年冬季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并对如何减少灾害损失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极端天气 农业生产 影响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指数安徽省强降水灾害近45年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4
7
作者 孙莉娟 陈金华 +1 位作者 徐阳 黄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8-133,共6页
强降水事件的频发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托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全省粮食产量数据,运用降水指标群评估了研究区强降水灾害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各站... 强降水事件的频发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托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全省粮食产量数据,运用降水指标群评估了研究区强降水灾害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各站点11个降水指数的多年均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安徽省强降水的极值和持续性呈现出显著的南北梯度,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2)各站点不同类型降水指数与全省水灾受灾总面积的相关分析表明极端雨天总降水量(P95)是表征雨涝灾害最有效的指标;(3)基于主成分分析,安徽省可以划分为6个呈现不同P95变化情形的子区域,分别为中南部、中北部、南部、西北角、东北角、最北端,其中大部分区域2003年后P95增加态势较为强烈;(4)全省夏、秋量总产量对中北部P95的年际异常更为敏感,特别是近45年来中北部P95的增加趋势给夏粮产量带来了0.72%的减产。研究结果对评估气候变化对安徽省粮食生产安全的可能影响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多指数 安徽省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年安徽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孙莉娟 陈金华 +1 位作者 徐阳 黄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112-117,共6页
依托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集中性指数有机结合,全面探讨了安徽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安徽省年降雨侵蚀力由南向北逐步降低,而降雨侵蚀力集中性指数(RECI)的高值区... 依托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集中性指数有机结合,全面探讨了安徽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安徽省年降雨侵蚀力由南向北逐步降低,而降雨侵蚀力集中性指数(RECI)的高值区域主要集中西北部和最南部;(2)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3~4个月内,其中7月份的贡献率最高;(3)基于主成分分析,安徽省可以划分为中南部、最南部、中北部、西南部、东北角这5个呈现不同RECI变化情形的子区域,并且各子区域的RECI均呈现出主周期为2.5~3.5 a的年际振荡;(4)1973~2017年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呈现加剧态势,特别是2000年后的上升态势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降雨侵蚀力 年内分配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年安徽省极端连续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2
9
作者 闵俊杰 孙莉娟 黄进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0期301-307,共7页
依托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全省粮油作物产量数据,运用降水指标群评估极端连续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显示:(1)基于各站点8种降水指数的多年均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安徽省连续降水的频次和极值均呈现出显著... 依托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全省粮油作物产量数据,运用降水指标群评估极端连续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显示:(1)基于各站点8种降水指数的多年均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安徽省连续降水的频次和极值均呈现出显著的南北梯度,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最南端;(2)各站点不同类型降水指数与全省水灾受灾总面积的相关分析表明,持续5~6 d降雨事件的最大降水量(P5~6 d)是表征雨涝灾害最有效的指标;(3)基于主成分分析,安徽省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呈现不同P5~6 d变化特征的子区域,分别为中部、北部、南部、西北部,其中南部地区2003年后P5~6 d增加趋势较为强烈;(4)粮油作物单产与P5~6 d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尤其是安徽西北部P5~6 d对稻谷、花生和芝麻的单产波动有着更为显著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极端连续降水 主成分分析 粮油作物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滁州夏季一次飑线过程的雨滴谱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金祺 袁野 +2 位作者 纪雷 鲁德金 冯静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5-734,共10页
选取2014年7月31日安徽滁州一次飑线过程,使用地基雨滴谱仪资料分析此次过程的雨滴谱特征。根据雷达回波和地面降水强度将这次降水过程划分为对流降水、过渡性降水和层云降水,并以10 mm·h^(-1)为临界值将对流降水进一步划分为对流... 选取2014年7月31日安徽滁州一次飑线过程,使用地基雨滴谱仪资料分析此次过程的雨滴谱特征。根据雷达回波和地面降水强度将这次降水过程划分为对流降水、过渡性降水和层云降水,并以10 mm·h^(-1)为临界值将对流降水进一步划分为对流前沿降水、对流中心降水、对流后沿降水。结果表明:对流中心降水、过渡性降水、层云降水的质量加权直径均比较稳定,平均值分别为1.8 mm,1.0 mm,1.7 mm。对流降水的标准化截距相比层云降水更大。对流中心降水各粒径段雨滴数浓度均较高;层云降水小雨滴浓度较低,且有少量大雨滴;过渡性降水由小雨滴组成。当雨水含量相同时,层云降水的质量加权直径相比对流降水更大。当雨强相同时,层云降水的反射率因子相比对流中心降水更大。更为精细的降水类型划分可有效改善Z-I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雨滴谱 微物理过程 降水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对流云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蒋年冲 吴必文 +7 位作者 袁野 朱翚 申宜运 夏卫宏 欧玉光 张中平 江大纯 李显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151-155,共5页
利用 1 989~ 1 999年 5~ 9月资料 ,从地理环境条件、天气背景及降水资源条件、研究基地开展对流云人工增雨可能性 ,对江淮地区建立对流云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基地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 :该地区实验期有足够的对流云可供开展人工增雨研究 。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对流云 人工增雨技术 地理环境 天气背景 降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型火箭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蒋年冲 吴林林 曾光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4-58,共5页
为了在人工增雨作业中及时进行效果评估,利用2005年江淮地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的资料,采用区域雨量对比分析、地面增雨效果的回归分析和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方法,对2005年6月9日、8月3日两次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 为了在人工增雨作业中及时进行效果评估,利用2005年江淮地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的资料,采用区域雨量对比分析、地面增雨效果的回归分析和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方法,对2005年6月9日、8月3日两次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雨作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正效果;相对增雨在120%~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物理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夏季安徽、江西、福建对流云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雯 黄勇 +3 位作者 谢重阳 蒋年冲 管金胜 申宜运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135-142,共8页
利用 2 0 0 1年夏季 (7、8、9月 )GMS 5卫星云图资料 ,统计分析了中国南方安徽、江西、福建三省夏季对流云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中国南方夏季对流云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无论是从对流云出现频数... 利用 2 0 0 1年夏季 (7、8、9月 )GMS 5卫星云图资料 ,统计分析了中国南方安徽、江西、福建三省夏季对流云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中国南方夏季对流云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无论是从对流云出现频数还是云区面积来看 ,混合云在南方对流云中占绝对优势 ,是南方降水的主要降水云 ,但暖云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云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夏季 安徽 江西 福建 对流云 时空分布 卫星云图资料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北京单次极端高温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雷 任国玉 +5 位作者 苗世光 张爱英 孟凡超 朱士超 任玉玉 索南看卓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3-1108,共16页
城市化对高温热浪的频次和强度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于城市化影响高温热浪过程的机理了解还不充分。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7月2~6日(北京时)北京一次高温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此次高温过程的影响机理。采用优化后的WRF模式... 城市化对高温热浪的频次和强度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于城市化影响高温热浪过程的机理了解还不充分。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7月2~6日(北京时)北京一次高温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此次高温过程的影响机理。采用优化后的WRF模式,能够模拟出北京连续5日高温的特征和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城市下垫面的不透水性决定了城区2 m高度处相对湿度低于乡村,削弱了城区通过潜热调节城市气温的能力。日落后,城市感热通量下降缓慢,城区降温速率小于乡村,夜间边界层稳定、高度低,风速小,抑制了城乡之间能量的传输,形成了夜间强的城市热岛强度,造成夜间城市气温明显高于乡村。日出后城乡地面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迅速上升,边界层稳定性下降。午后,城市下垫面分别为地表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高、低值中心,通过潜热调节气温的能力被削弱;边界层稳定性降低,有利于能量的垂直扩散;此时,城市热岛强度小于夜间。因此,北京城市下垫面形成了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加重了城区极端高温事件的强度。此外,在这次高温热浪期间,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受到大陆暖高压控制,晴空少云,西北气流越山后形成焚风效应,是北京地区高温热浪形成的天气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城市热岛 数值模拟 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夏季对流云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光平 隋平 +1 位作者 蒋年冲 李玉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67-768,共2页
关键词 天气雷达 夏季 对流云 统计分析 回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夏季中γ尺度对流云的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蒋年冲 刘娟 +2 位作者 胡雯 卢海 宋子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14,共6页
探讨夏季不同类型降水系统中对流性降水云的结构、降水形成机制,旨在为人工影响天气提供技术途径。利用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监测到的13933个中γ尺度对流云体,按5种天气类型对其生命史、基本反射率、回波顶高、回波厚度、垂直累... 探讨夏季不同类型降水系统中对流性降水云的结构、降水形成机制,旨在为人工影响天气提供技术途径。利用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监测到的13933个中γ尺度对流云体,按5种天气类型对其生命史、基本反射率、回波顶高、回波厚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5种天气系统中,对流云生命史在1小时之内的占统计总数的90%~95%;对流单体云的厚度一般都有2~5km,最大厚度也有超过10km的。副高外围及副高控制时,对流云单体的云顶高度70%以上都超过了0℃层;在华北低槽、沿海低槽、南支槽影响时,云顶高度大部分出现在0℃层以下或0℃层附近。这为指挥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很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回波 中-γ尺度 对流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雷达组网拼图建立精细化人工增雨作业参数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汪毅 杨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利用安徽省合肥、阜阳、蚌埠、黄山4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江苏南京、徐州2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河南驻马店以及江西九江的S波段多普勒雷达,对这8部同型号的多普勒雷达进行组网和资料拼图插值,通过GIS数据和地理空间转换,建立了2~8 km高度... 利用安徽省合肥、阜阳、蚌埠、黄山4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江苏南京、徐州2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河南驻马店以及江西九江的S波段多普勒雷达,对这8部同型号的多普勒雷达进行组网和资料拼图插值,通过GIS数据和地理空间转换,建立了2~8 km高度强度场雷达拼图,并根据火箭弹道轨迹方程,计算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仰角、方位角和用弹量,精细化地分析了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网雷达 GIS数据 雷达拼图 人工增雨作业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江苏省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阳 孙莉娟 +2 位作者 黄进 伍琼 朱雅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8期139-144,共6页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及单季稻产量逐年数据,计算5~10月各生育期的极端降水指数,研究区降水变化与产量的潜在关系。各站点降水指数的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站点6、7、8月的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强的趋势,其中...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及单季稻产量逐年数据,计算5~10月各生育期的极端降水指数,研究区降水变化与产量的潜在关系。各站点降水指数的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站点6、7、8月的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强的趋势,其中8月1日最大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而大部分站点5、9、10月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减弱的趋势,其中9月总降雨日数的减少趋势尤为显著。单季稻产量与各月降水指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在7、8、9、10月中,大多数站点的产量与降水指数呈负相关。诸多指数中,7月最大连续7 d降水量和8月总降雨日数对产量的负效应尤为显著,而苏南地区的单季稻种植对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极端降水指数 单季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NO_(3)自由基双分子反应速率常数的测量方法
19
作者 陈亮 胡仁志 +3 位作者 谢品华 童金钊 林川 杨欢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9-640,共12页
本文将NO_(3)自由基稳定合成源技术、流动管反应控制技术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实现了NO_(3)自由基双分子反应速率常数的准确测量。首先在实验室进行了相关参数的表征,对腔衰荡吸收光谱测量系统的探测限和采样损耗进行了测... 本文将NO_(3)自由基稳定合成源技术、流动管反应控制技术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实现了NO_(3)自由基双分子反应速率常数的准确测量。首先在实验室进行了相关参数的表征,对腔衰荡吸收光谱测量系统的探测限和采样损耗进行了测量,优化了流动管壁损失。随后利用该装置对NO_(3)自由基与异戊二烯的双分子反应速率常数进行了测量,测得该双分子反应速率常数为(7.83±2)×10^(-13)cm^(3)·molecule^(-1)·s^(-1),该值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推荐值接近,证实了本研究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未来该系统可用于测量NO_(3)自由基与不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活性,为后续探究大气NO_(3)自由基总反应特性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腔衰荡光谱技术 光谱学 NO_(3)自由基 双分子反应速率常数 流动管 异戊二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地区春夏季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20
作者 鲁德金 陈钟荣 +1 位作者 袁野 吴林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04-1110,共7页
分析安徽地区春夏季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对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作业有重要意义。根据2002-2013年间安徽省地面降雹资料,结合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探测资料,使用Stor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SCIT)算法设计风暴识别、追踪... 分析安徽地区春夏季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对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作业有重要意义。根据2002-2013年间安徽省地面降雹资料,结合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探测资料,使用Stor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SCIT)算法设计风暴识别、追踪程序,得到3-8月59站次的降雹过程。统计分析冰雹云回波强度、回波高度、单体VIL等特征信息,结果表明:6-7月安徽地区降雹概率最大,1日中15-18时降雹概率最大。安徽地区春夏季冰雹云回波强度至少为55 dBz,大多数为60~70 dBz,单体VIL至少为30 kg·m^(-2),大多数为40~80 kg·m^(-2)。单体VIL与最大反射率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最大值往往出现在降雹时间附近。安徽地区春夏季冰雹云回波顶高平均13.6 km,30 dBz风暴顶高平均12.1 km,最大回波顶高达17 k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冰雹 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