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究健脾活血方干预AMPK和Hippo糖脂代谢信号通路治疗肝纤维化研究
1
作者 黄迪 彭辉 +4 位作者 李子义 胡高斌 黄龙 张琦 于庆生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1-540,共10页
目的:网络药理学和实验探究健脾活血方干预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检索TCMSP获得健脾活血方各药物的活性成分;检索GeneCards、OMIM、TTD和DrugBank数据库预测肝纤维化疾病靶点;活性成分与靶点交集预测健脾活血方治疗肝纤维化... 目的:网络药理学和实验探究健脾活血方干预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检索TCMSP获得健脾活血方各药物的活性成分;检索GeneCards、OMIM、TTD和DrugBank数据库预测肝纤维化疾病靶点;活性成分与靶点交集预测健脾活血方治疗肝纤维化靶点。运用Cytoscape 3.8.0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以0.700为标准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运用R软件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实验选取人星状细胞LX-2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使用5ng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诱导]和观察组(5 ng TGF-β1诱导+健脾活血方干预),CCK-8法检测中药干预细胞最佳浓度,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各组肝纤维化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金属基质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结蛋白(Desmin)、胶原蛋白I(Collagen I)表达,WB检测各组AMPK和Hippo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筛选出114个主要活性成分,涉及146个基因靶点,其中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木樨草素、槲皮素、β-谷甾醇、当归素、白桦酸等;核心靶点基因包括TNF、IL-6、PTGS2、TP53、MAPK1、JUN、ESR1等;富集到GO生物过程661个、细胞组分467个、分子功能115个,包括AMPK、TNF、Hippo等KEGG信号通路164条。CCK-8结果表明0.625 mg/mL和1.25 mg/mL健脾活血方干预LX-2细胞增殖最佳;WB结果表明相比空白对照组,模型组α-SMA、Collagen I、Desmin、Timp-1表达增高,相比模型组,观察组α-SMA、Collagen I、Desmin、Timp-1表达降低(P<0.05);WB结果表明相比空白对照组,模型组p-YAP、p-TAZ和p-AMPK表达降低,YAP、TAZ、AMPK表达升高,相比模型组,观察组p-YAP、p-TAZ和p-AMPK表达增高,YAP、TAZ、AMPK表达降低(P<0.05)。结论:健脾活血方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与健脾活血方多成分多靶点干预AMPK和Hippo信号通路等多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活血方 肝纤维化 网络药理学 AMPK/Hippo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苓白术散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曹健华 韦彪 史玉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2,共4页
目的分析参苓白术散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支持及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予标... 目的分析参苓白术散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支持及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支持及参苓白术散治疗,两组均治疗至转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治疗前、治疗后营养状态、炎症反应指标、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呼吸机带机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1/30)vs 26.67%(8/3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血红蛋白(serum hemoglobin,HG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全血白细胞总数(blood 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得分,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降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不耐受,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进而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及血液黏度增加,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参苓白术散 肠内营养 营养状态 炎症反应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联合针刺下髎、长强穴治疗混合痔患者术后肛门坠胀及并发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赵艳 魏大明 +1 位作者 戴红 杨永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与针刺下髎穴、长强穴用于混合痔术后对患者肛门坠胀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混合痔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观察者在此基础上针刺下髎穴和长强...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与针刺下髎穴、长强穴用于混合痔术后对患者肛门坠胀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混合痔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观察者在此基础上针刺下髎穴和长强穴,观察者术后两组患者症状消退时间、肛门坠胀程度、炎性因子和疼痛因子水平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肛门坠胀及水肿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的肛门坠胀评分有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肛门坠胀评分较低(P<0.05),观察组肛门坠胀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混合痔患者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术后采用与针刺下髎穴、长强穴联合治疗能有效调节机体炎性因子和疼痛因子水平,缓解肛门坠胀,缩短症状消退时间,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痔 罗哌卡因 针刺治疗 肛门坠胀 长强穴 下髎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蓉黄颗粒对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血清FGF23、FGFRs、Klotho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胡顺金 王东 +7 位作者 张芮 曹媛茹 金华 茅燕萍 魏玲 任克军 章雪莲 王亿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7-1432,共6页
目的观察非透析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s)、Klotho蛋白水平的变化及蓉黄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 目的观察非透析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s)、Klotho蛋白水平的变化及蓉黄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最终实际完成65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32例,并设正常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并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蓉黄颗粒,温水冲服,3次/d,1袋/次。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变化,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iPTH)、FGF23、FGFRs及Klotho蛋白,同时检测正常组血清FGF23、FGFRs、Klotho蛋白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KD-MBD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各时间节点中医证候积分值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仅治疗12周末的中医证候积分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节点血清Ca、P、iPTH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仅在治疗12周末,血清Ca升高,血清P、iPTH降低(P<0.05)。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血清FGF23、FGFRs、Klotho蛋白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FGF23、FGFRs、Klotho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血清FGF23、FGFRs、Klotho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蓉黄颗粒可显著改善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钙磷代谢紊乱,抑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从而有效防治CKD-MBD,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显著改善患者血清FGF23、FGFRs、Klotho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 蓉黄颗粒 肾虚湿热证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KLOTHO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帆 卞海 +2 位作者 倪子婷 刘攀 邵正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0.6 g/kg)及中药高、低剂量组(18、4.5 g/kg),每组12只。结扎左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仅穿针。...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0.6 g/kg)及中药高、低剂量组(18、4.5 g/kg),每组12只。结扎左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仅穿针。造模后,予以相应药物连续灌胃14 d,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及心肌酶指标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K-MB、AST、LDH活性和cTnI、CRP、IL-6、TNF-α、MMP-9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CK-MB、AST、LDH活性和cTnI、CRP、IL-6、MMP-9水平降低(P<0.05),并且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可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大鼠心肌损伤,降低心肌炎症反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酶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3
6
作者 代君君 罗时昱 +5 位作者 舒蕊 刘健 章玉萍 张丽丽 陈明 赵萍 《中国蜂业》 2020年第2期47-49,共3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致残率较高。蜂针疗法作为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在改善AS关节强直、...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致残率较高。蜂针疗法作为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在改善AS关节强直、抑制骨破坏、控制局部组织炎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疗效,有效地降低了AS病人的致残率。本文对蜂针疗法及其结合其他中医特色疗法、药物或蜂产品等治疗AS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对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以期对蜂针疗法治疗AS的机理研究及进一步优化AS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针疗法 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除痹方加减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旖旎 张皖东 +2 位作者 章方园 王圆圆 杨秀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究清热除痹方加减联合中药熏洗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RA)患者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3月于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湿热痹阻型RA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色球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 目的探究清热除痹方加减联合中药熏洗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RA)患者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3月于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湿热痹阻型RA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色球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联合中药熏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清热除痹方加减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关节功能[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肿胀关节数],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免疫因子水平、DAS-28、VAS、肿胀关节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除痹方加减联合中药熏洗可有效缓解湿热痹阻型RA患者临床证候,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对患者关节功能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湿热痹阻型 清热除痹方加减 中药熏洗 炎症反应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9
8
作者 梁利民 徐鹤翔 +1 位作者 郑吉顺 章媛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0-795,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17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病史、入院后首次的实验室...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17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病史、入院后首次的实验室检查等资料。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情况将所纳入的患者分为生存组(n=123)和死亡组(n=50)。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评估NLR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对相关变量行Cox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enter法)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NLR患者的1年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患者的NLR、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生存组比较均显著升高(U值分别为4660. 0、4994. 5,t=-9. 209,P值均<0. 001)。NLR与CTP评分和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363、0. 410,P值均<0. 001)。NLR、MELD评分预测患者1年预后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 52、14. 26,AUC分别为0. 758、0. 854,二者联合其AUC可增加至0. 863。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NLR组(NLR≥3. 52)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水平NLR组(NLR <3. 52)(χ~2=36. 602,P <0.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NLR≥3. 52是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中性白细胞 淋巴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DW、NLR联合MELD评分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1
9
作者 梁利民 徐鹤翔 +1 位作者 郑吉顺 章媛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7-222,共6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确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81例,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患者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n=126)和死亡组(n=55),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RDW、NLR、MELD水平差异,运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RDW、NLR患者的1年生存率变化。最后通过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对RDW、NLR、MELD评分进行联合,评估多变量联合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价值。结果:181例随访1年死亡55例,存活126例,死亡组入院时NLR、RDW、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显示,NLR、RDW及MELD评分是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DW、NLR及MELD评分预测患者1年预后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65%、2.58、16.6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2、0.764、0.862;MELD评分联合NLR的AUC为0.870,MELD评分联合RDW的AUC为0.876,MELD、RDW、NLR三者联合的AUC提高至0.884。结论:MELD、RDW、NLR三者联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独MELD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红细胞分布宽度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评估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毒应答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心怡 张国梁 张广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241-2247,共7页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血清水平评估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毒应答(HBV-DN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中度肝硬化合并原发性...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血清水平评估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毒应答(HBV-DN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中度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Ⅱa期患者,根据治疗的第8周时是否发生病毒学应答分为应答组47例和未应答组33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sAg、HBeAg水平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血清HBsAg、HBeAg水平对病毒应答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1年生存率。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清HBsAg、HBeAg水平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患者治疗第8、12、24、36、48周时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48周时,血清HBsAg水平预测病毒应答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18(95%CI:0.709~0.965),最佳截点为(40.63±10.28)ng/mL,灵敏度为91.34%,特异度为71.93%;治疗第8周时,血清HBeAg水平预测病毒应答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01(95%CI:0.673~0.979),最佳截点为(53.38±9.86)NCU/mL,灵敏度为88.52%,特异度为83.4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应答组1年生存率为87.31%高于未应答组6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与病毒应答存在相关性,定量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评估患者病毒应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E抗原 病毒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酮可可碱对脑小血管病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姝洁 李笑笑 +1 位作者 董健健 韩永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2-53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己酮可可碱对脑小血管病(CSVD)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恢复以及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治疗CSVD的可能病理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每组12只。药物组腹腔注射己酮可可碱注射液1... 目的通过观察己酮可可碱对脑小血管病(CSVD)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恢复以及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治疗CSVD的可能病理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每组12只。药物组腹腔注射己酮可可碱注射液100 mg/(kg·d)。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突触相关蛋白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突触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核抗原(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7 d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过平台次数、新物体识别指数、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树突全长明显减少,脑组织VEGF、GFAP表达明显增加,NeuN、claudin5、PSD95、突触素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大鼠术后3、7 d逃避潜伏期缩短[(16.85±3.36)s vs(28.06±2.43)s,P<0.05;(13.06±2.32)s vs(49.85±5.56)s,P<0.01],药物组术后穿过平台次数、新物体识别指数、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树突全长、脑组织PSD95、突触素、VEGF、NeuN、GFAP、claudin5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己酮可可碱能有效改善CSVD大鼠的神经功能,机制可能与其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酮可可碱 模型 动物 大脑小血管疾病 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引流术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脓肿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心怡 张国梁 张广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109-112,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引流术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脓肿效果。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肝脓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经皮肝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治...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引流术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脓肿效果。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肝脓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经皮肝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症水平、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谷丙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_(3)^(+)、CD_(4)^(+)、CD_(4)^(+)/CD_(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_(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9/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肝穿刺引流术联合柴胡疏肝散能有效促进肝脓肿患者恢复,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其机体免疫能力,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肝穿刺引流术 柴胡疏肝散 肝脓肿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牛婧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99-101,共3页
目的研究自拟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衰竭(CRF)脾肾亏虚证48例临床价值。方法将48例慢性肾衰患脾肾亏虚证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对照组23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自拟健脾益肾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自拟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衰竭(CRF)脾肾亏虚证48例临床价值。方法将48例慢性肾衰患脾肾亏虚证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对照组23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自拟健脾益肾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00%和60.8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健脾益肾方在治疗CRF方面有较为确切的临床效果,可减缓临床症状,改善机体肾功能,加速患者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拟健脾益肾方 慢性肾衰竭 脾肾亏虚证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临床分析
14
作者 王玉 王苏悦 +10 位作者 艾文龙 张亮亮 许亚运 孙丹丹 付晓明 叶群荣 李凯 赵婷婷 王训 陶庄 陈怀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0-286,共7页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并发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status dystonicus,S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WD并发SD患者的临床特征、重要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患者均表现为严重的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发作,其中强...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并发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status dystonicus,S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WD并发SD患者的临床特征、重要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患者均表现为严重的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发作,其中强直型13例,相位型2例。14例伴吞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疼痛和虚脱。WD患者发生SD的主要诱因是铜螯合剂和感染。患者血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显著升高,脑MRI呈对称性豆状核,中脑、丘脑和桥脑异常信号伴脑萎缩。患者均在支持和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寻找和去除诱因,予适度镇静和麻醉,调整特异性抗肌张力障碍方案。随访有效4例,无效10例,死亡1例,总体预后不佳。结论WD是导致SD的重要潜在病因之一。WD并发SD的临床特征是原有肌张力障碍异常运动和姿势的严重恶化,可伴多种内环境紊乱并发症。虽然及早治疗可终止发作,但本病复发率高,远期结局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肌张力障碍 运动障碍 青霉胺 肌酸激酶 脑萎缩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