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8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助力贫困村脱贫实践——以安徽理工大学帮扶安徽省临泉县王香铺村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韩剑尘 张向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1期1-2,53,共3页
乡村贫困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大瓶颈,必须打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在这场攻坚战中,安徽理工大学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谋划,建立制度、经费、人员3项保障机制,坚持科技、健康、文化3类帮扶,取得了基础设施建设新飞跃、帮... 乡村贫困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大瓶颈,必须打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在这场攻坚战中,安徽理工大学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谋划,建立制度、经费、人员3项保障机制,坚持科技、健康、文化3类帮扶,取得了基础设施建设新飞跃、帮扶对象“造血”功能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3种实效,谱写出安理大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精准脱贫 地方高校 助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开采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孕灾主控因素与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科 郭鹏慧 +4 位作者 袁亮 曹安业 张永将 马衍坤 李家卓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66-3487,共22页
煤炭资源的开采逐渐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煤岩的非线性行为、大范围高能级灾害、多物理场耦合等现象加剧,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二者相互诱导、相互激励,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危险性和危害性渐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生产... 煤炭资源的开采逐渐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煤岩的非线性行为、大范围高能级灾害、多物理场耦合等现象加剧,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二者相互诱导、相互激励,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危险性和危害性渐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生产的绊脚石,防治煤矿典型动力灾害的前提和基础是深入研究其发生机理。因此,需要掌握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机理研究领域的整体进展以及孕灾主控因素与机制。文中总结了前人及研究团队已有研究成果,利用CiteSpace软件梳理文献,并通过关键词共现和突现知识图谱分析,阐述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领域发展历程中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厘清了不同孕灾条件对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影响的差异性;探讨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孕育的“五效应”机制。分析认为,围绕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领域的研究均以其发生机理及孕灾因素为基点,其中孕灾因素以天然地质条件为主、开采技术条件为辅,不同的孕灾环境形成的典型动力灾害表现形式不同,典型动力灾害孕育机制包括物质内在效应、应力超载效应、能量驱动效应、结构异变效应和煤岩体时变效应,五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根据当前深部开采面临的问题和亟需攻克的关键难题提出了研究展望,亟待深入研究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全生命周期孕育特征、演化特征、致灾机理,深部强扰动作用下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前兆信息智能辨识、预警指标融合,以及多灾种链生灾害联防联控体系,从而有效保障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煤与瓦斯突出 冲击地压 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 孕灾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加载速率影响花岗岩破坏试验及前兆研究
3
作者 殷志强 韩宁 +5 位作者 齐潮 张驰 张永坤 刘浩 章新生 曹坤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为研究受加载速率效应影响深部硬岩巷道围岩失稳破坏过程中各阶段破裂响应机制,对花岗岩开展了五种不同加载速率的试验并配以声发射监测系统,分析了变加载速率下花岗岩试件各应力阶段的破裂演化特征、力学参数、声发射参数的变化规律,... 为研究受加载速率效应影响深部硬岩巷道围岩失稳破坏过程中各阶段破裂响应机制,对花岗岩开展了五种不同加载速率的试验并配以声发射监测系统,分析了变加载速率下花岗岩试件各应力阶段的破裂演化特征、力学参数、声发射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基于声发射振幅集中度曲线Γ的变化规律,获得花岗岩失稳破坏前兆的预警信息。结果表明:加载速率越大,试件破坏所需时间越短且破坏越烈;试件峰值强度,弹性模量与加载速率呈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当加载速率超过0.1kN/s时二者增幅均减缓,峰值强度增幅由26.00%下降至6.50%,弹性模量增幅由35.60%下降至12.00%,峰值应变与加载速率呈现出良好的负相关性;声发射活动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增长,AE振铃计数呈现出指数增长,AE能量信号逐渐由“孤震型”向“群震型”转化;声发射b值随加载时间总体呈现出“W”型变化,试件破坏时声发射b值随加载速率的升高而降低,由0.47(0.02kN/s)降至0.30(0.50kN/s),该现象表明加载速率越大,试件的破裂尺度越大,试件破坏的越彻底;RA-AF散点数据在各应力阶段分布特征表明,加载速率越大,试件内部剪切裂纹随发育越好;振幅集中度曲线Γ在震荡上升阶段和骤然上升阶段之间的斜率突变点定义为变加载速率下花岗岩试件的临界损伤因子,该点可作为岩石失稳破坏前的预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加载速率效应 破裂演化特征 声发射 破坏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载褐煤孔隙结构可压缩性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试验研究
4
作者 马衍坤 胡明烨 +3 位作者 张曦 杨文旺 颜泽文 张珍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5-172,共8页
为分析褐煤受载孔隙结构可压缩性与渗透率的相关性,采用单轴压缩在线核磁共振测试方法,测试得到了褐煤受载过程T2图谱演化曲线及其渗透率,研究了不同应力水平下褐煤孔隙结构的可压缩性系数与渗透率的关系。根据T2图谱计算发现,褐煤内小... 为分析褐煤受载孔隙结构可压缩性与渗透率的相关性,采用单轴压缩在线核磁共振测试方法,测试得到了褐煤受载过程T2图谱演化曲线及其渗透率,研究了不同应力水平下褐煤孔隙结构的可压缩性系数与渗透率的关系。根据T2图谱计算发现,褐煤内小孔、中孔、大孔的占比分别为50%~60%、20%~30%、5%~20%,其中小孔可划分为吸附孔,中孔和大孔可划分为渗流孔。在褐煤受载破坏的全过程中,煤体孔隙变化主要集中在渗流孔,吸附孔虽占比超过50%,但对于煤体宏观变形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渗流孔的可压缩性较强,可压缩系数变化值达到0.07~0.23,而吸附孔的可压缩系数变化值仅为0.01~0.02。煤体的渗透率变化趋势与渗流孔可压缩系数变化趋势一致,相关系数均大于0.893,煤体骨架的可压缩性与渗流孔可压缩性的线性关联证明了煤体渗透率随应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渗流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可压缩性 渗透率 孔隙结构 单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约束下加载系统刚度对砂岩非稳定破坏模式与能量演化的影响
5
作者 赵光明 吴旭坤 +4 位作者 许文松 刘之喜 刘崇岩 张启航 周俊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7-889,共13页
为探究加载系统刚度对岩石破坏模式及能量演化规律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刚性与变刚度试验系统开展双轴压缩试验,分析侧向约束作用下加载系统刚度对岩石峰后非稳态破坏及能量释放规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能量耗散与释放角度来分析... 为探究加载系统刚度对岩石破坏模式及能量演化规律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刚性与变刚度试验系统开展双轴压缩试验,分析侧向约束作用下加载系统刚度对岩石峰后非稳态破坏及能量释放规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能量耗散与释放角度来分析岩样与试验机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加载系统刚度下岩石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与释放的关系,并将其划分为稳定破坏(W_(d)>W_(u)+W_(e))、临界状态(W_(d)=W_(u)+W_(e))及不稳定破裂(W_(d)<W_(u)+W_(e))3种模式;在低刚度条件下,岩样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显著的应力跌落与起伏,呈现局部非稳态破坏,而在高刚度条件下,岩样的峰后应力缓慢下降,曲线呈台阶状并存在残余阶段;随着加载系统刚度的增大,岩样的最大应变能释放量和最大耗散能均呈非线性减少,而侧向约束力的增加则导致最大应变能释放量和最大耗散能的非线性增加;侧向约束的施加增强了刚度回弹效应,改变了岩石破裂时的能量释放模式,在峰后前期(ΔW_(pe)>ΔW_(pd)),能量释放较为迅速,峰后中期(ΔW_(pe)<ΔW_(pd)),能量主要以耗散为主,峰后后期(ΔW_(pe)≈ΔW_(pd)),能量释放和耗散进入稳定阶段。研究结果为理解加载系统刚度对岩石峰后破坏机制及动力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通过侧向约束力、分阶段能量控制和降低岩体储能能力等措施,以改善能量释放模式,增强能量耗散,提升巷道围岩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系统刚度 侧向约束力 能量释放与耗散 峰后应力 非稳态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载循环作用下砂岩的动态力学响应及破坏特征
6
作者 赵光明 秦志宏 孟祥瑞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3,共16页
针对深部矿井开采过程中岩体自稳能力差、动力灾害频发等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ZST-1500微机控制电液伺服煤岩动静组合自适应耦合试验系统,开展了不同幅值与频率的砂岩单轴动载扰动试验,分析了动载作用下砂岩动态力学响应规律与破坏特征... 针对深部矿井开采过程中岩体自稳能力差、动力灾害频发等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ZST-1500微机控制电液伺服煤岩动静组合自适应耦合试验系统,开展了不同幅值与频率的砂岩单轴动载扰动试验,分析了动载作用下砂岩动态力学响应规律与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动载幅值增加,砂岩滞回环由“疏-密”向“疏-密-疏”变化,依据动载循环期间试样塑性变形量,将动载周期划分为对数上升阶段Ⅰ、匀速损伤阶段Ⅱ和指数加速阶段Ⅲ。(2)动载对试样强度的弱化作用存在阈值,当动载水平为70%σ_(c)时,诱发砂岩发生破坏的幅值阈值在17.5%~22.5%σ_(c)范围内,低于阈值的动载作用不会造成砂岩失稳,越过阈值后砂岩强度、破坏前动载持续时间与动载幅值及频率均成负相关。(3)动载幅值与频率对砂岩弱化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动载幅值、频率均与动载单次循环平均塑性变形Δε_((i))^(-)成正相关,但Δε_((i))^(-)对动载幅值更为敏感,在阶段Ⅰ、Ⅱ内随幅值增大呈指数型增长。动载幅值主要通过提升塑性变形量来实现对砂岩的弱化作用;而动载频率提升降低了动载循环间隔,在砂岩内部形成小增量、短时、连续的损伤,从而实现对砂岩的弱化作用。(4)砂岩AE信号累计能量与振铃计数率随动载幅值的增大呈指数型变化,也随动载频率的增加同步增长。随着动载幅值增加,砂岩微观裂隙起裂、扩展程度递增,剪切裂纹占比增大;随着动载频率增大,砂岩拉伸裂纹占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砂岩 循环动载 动态力学响应 渐进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垒构造带聚能爆破弱化综采面硬岩损伤特征试验研究
7
作者 刘健 黄猛猛 +2 位作者 薛勇林 朱家亮 孙安祥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21,共11页
针对综采面遇硬岩地垒阻碍回采、普通爆破易造成围岩过度破碎丧失支护强度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爆破相似试验、现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普通爆破与聚能爆破弱化作用下地垒构造带裂纹扩展特征、应变演化特征以及损伤特征。结果表... 针对综采面遇硬岩地垒阻碍回采、普通爆破易造成围岩过度破碎丧失支护强度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爆破相似试验、现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普通爆破与聚能爆破弱化作用下地垒构造带裂纹扩展特征、应变演化特征以及损伤特征。结果表明:聚能方向上,聚能爆破粉碎区半径是普通爆破的0.82倍,应变峰值是普通爆破的1.43倍,爆生气体静载作用时间较普通爆破延长了47.37%;非聚能方向上,较普通爆破,聚能爆破静载作用时间缩短了33.33%,地垒构造带的存在使两组试验的3#、4#测点均受反射拉伸应力波的作用,出现两个应变上升波峰;波速检测发现,聚能爆破在聚能方向上损伤与波降率大于普通爆破,而非聚能方向上均小于普通爆破,表明聚能爆破能量集中释放,避免了非目标方向上围岩破坏。最后,开展了现场试验,聚能爆破后,硬岩得到定向断裂,回采路径上方煤岩仍具有较好的支护强度,回采期间未见漏顶现象,地垒构造带推进期间截齿消耗减少了45.45%,基本达到爆破弱化硬岩地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聚能爆破 地垒构造带 断层弱化 损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冲击下岩石劈裂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燕磐 赵光明 +3 位作者 许文松 周俊 汪聪聪 武新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5-214,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冲击荷载下砂岩的力学特性和破坏机理,利用分离式SHPB试验系统开展了不同冲击荷载下砂岩动态劈裂试验,分析砂岩的应力-应变曲线,阐述砂岩基本力学性质,并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法(DIC),确定中间主应变场演化情况,探究砂岩的破坏模... 为探究不同冲击荷载下砂岩的力学特性和破坏机理,利用分离式SHPB试验系统开展了不同冲击荷载下砂岩动态劈裂试验,分析砂岩的应力-应变曲线,阐述砂岩基本力学性质,并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法(DIC),确定中间主应变场演化情况,探究砂岩的破坏模式,并对破碎岩块进行分型处理,分析了砂岩受拉伸破坏后的破碎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砂岩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砂岩的破坏模式是首先在初始受力处形成应力集中区,沿应力波方向贯穿试样,整体上发生拉伸破坏。原生裂纹始终参与破坏,随着载荷增加,加剧了原生裂纹在破坏中的作用,试样所受的动能也随之增大,使得试样内部积聚的应变能快速释放,造成原生裂隙发育更加彻底,与新生裂隙的相互连接、不断贯通作用更加显著,从而产生了明显的剪切破坏。基于分形理论,随着载荷的增加,砂岩的破碎程度也更为剧烈,当载荷进一步增加,砂岩的破碎程度逐渐趋于稳定。本文研究为学习岩石动态力学特征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PB 动态力学特征 DIC 破坏演化特征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软岩真三轴劈裂注浆裂隙扩展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乔龙全 常聚才 +2 位作者 严良欢 齐潮 史文豹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3-850,共18页
地层软岩在劈裂注浆加固过程中裂隙扩展特征不明,经验化注浆参数设计不能有效加固围岩。为研究原位软岩劈裂注浆裂隙扩展特征,通过类软岩真三轴劈裂注浆试验,结合声发射参数特征,获得了不同主应力差与不同预制裂隙角度对裂隙扩展的影响... 地层软岩在劈裂注浆加固过程中裂隙扩展特征不明,经验化注浆参数设计不能有效加固围岩。为研究原位软岩劈裂注浆裂隙扩展特征,通过类软岩真三轴劈裂注浆试验,结合声发射参数特征,获得了不同主应力差与不同预制裂隙角度对裂隙扩展的影响规律,并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对在三向应力下软岩试件劈裂压力差异及劈裂裂隙扩展转向机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劈裂裂隙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与其起伏程度随主应力差的增大而减小,劈裂过程中试件剪切裂纹占比随垂直压力增大而先减少后稳定;随着预制裂隙与垂直主应力夹角不断增大,初次劈裂压力先增大后减小,预制裂隙角度为0°与90°时,预制裂隙对劈裂裂隙扩展方向影响较小,预制裂隙为60°时,劈裂裂隙与预制裂隙发生贯通,预制裂隙角度为30°时,劈裂裂隙在浆液高压力的作用下转向交错;结合裸孔劈裂理论,对三向应力下劈裂压力差异与转向机制进行分析,软岩试件所受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的比值越大,其三向应力裸孔内劈裂的抗拉强度与巴西法测得抗拉强度的比值越小,劈裂裂隙初次劈裂扩展方向为裸孔环向压应力最小方向,扩展过程中会向预制裂隙两端应力集中处偏转,岩体应力分布变化是导致劈裂裂隙扩展转向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劈裂注浆 类软岩 真三轴 主应力差 预制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荷载作用下煤岩本构模型参数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鑫 刘泽功 +4 位作者 常帅 陈响升 薛勇林 朱家亮 宋鑫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277,共15页
为探究RHT(Riedel-Hiermaier-Thoma)本构模型和HJC(Holomquist-Johnson-Cook)本构模型在深部煤岩体爆破数值模拟中的适用性,首先基于淮北矿区深部原煤对RHT和HJC两种本构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然后通过单孔爆破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所标... 为探究RHT(Riedel-Hiermaier-Thoma)本构模型和HJC(Holomquist-Johnson-Cook)本构模型在深部煤岩体爆破数值模拟中的适用性,首先基于淮北矿区深部原煤对RHT和HJC两种本构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然后通过单孔爆破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所标定参数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并添加最大拉伸应力和最大剪切应力的复合失效准则对HJC本构模型进行改进;最后基于两种本构模型对不同地应力状态下单孔爆破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两种本构模型在模拟损伤区范围和破裂形态方面的适用性。单孔爆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地应力加载状态下,RHT本构模型和改进的HJC本构模型都能够较好描述压碎区的形成和裂纹区裂纹演化;不同地应力加载状态下,RHT和HJC两种本构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均能体现出地应力对裂纹扩展具有制约作用。当围压为0时,理论裂隙区半径为RHT本构模型的1.11倍,为HJC本构模型的1.20倍,两者差异较小;当围压增加到30 MPa时,理论值裂隙区半径为RHT本构模型的1.31倍,为HJC本构模型的4.13倍,两者相差较大,基于RHT本构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值更接近。根据研究结果,RHT本构模型和改进的HJC本构模型均适用于无地应力状态下爆破问题的数值模拟,对于高地应力状态下爆破RHT本构模型应成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体 爆破 本构模型 裂纹扩展 裂隙区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群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体系与展望 被引量:38
11
作者 李琰庆 杨科 +1 位作者 秦汝祥 余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7-173,共7页
为了解决淮南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群条件下复杂煤层赋存、多源瓦斯涌出、重复开采扰动、多头面生产准备等制约安全高效开采难题,通过分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结合不同的煤与瓦斯赋存特点,对常规的开采上、下保护层瓦斯治理模式进行优... 为了解决淮南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群条件下复杂煤层赋存、多源瓦斯涌出、重复开采扰动、多头面生产准备等制约安全高效开采难题,通过分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结合不同的煤与瓦斯赋存特点,对常规的开采上、下保护层瓦斯治理模式进行优化,提出重复开采下保护层远程泄压、开采近距离上保护层抽采瓦斯和顺序向上(下)开采依次保护3种煤与瓦斯共采改进模式,形成"采前、采中、采后"、"本煤层、邻近层、采空区"、"井下、井上"立体抽采瓦斯技术,以及无煤柱开采、突出危险保护层消突、岩巷快速施工、钻孔防喷及增透抽采、地面钻井施工、薄煤层开采装备等配套关键技术。统筹掘进、打钻、抽采、开采等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出准备区、治理区、开采区"三区"生产组织方式,从时间、空间上部署多煤层多头面多工序合理有序施工。应用结果表明:突出煤层群可以在低瓦斯状态下安全高效开采,能够建成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井工矿井。最后,针对深部开采面临的灾害治理工程量大、周期长、用工多、成本高等问题,给出了地面钻井治理瓦斯与水害技术思路、高瓦斯自燃煤层无煤柱无巷采煤攻关方向和智能矿山建设设想,并指出探索地面钻井治理灾害新技术、推广无煤柱无巷采煤新工法、研发智能化无人开采新装备是未来的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群 煤与瓦斯共采 地面治灾 无巷采煤 智能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行为影响因子系统动力学(SD)仿真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何刚 张国枢 +1 位作者 陈清华 乔国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9期43-47,共5页
在构建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因素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理论和方法,对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关键因素进行动态预测,并通过仿真计算、对比分析安全投入增加对系统安全水平的影响。应用该方法建立的煤矿生产中人的安全行为指标水平模... 在构建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因素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理论和方法,对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关键因素进行动态预测,并通过仿真计算、对比分析安全投入增加对系统安全水平的影响。应用该方法建立的煤矿生产中人的安全行为指标水平模型,以求证安全投入与人的安全行为水平的相关性,为煤矿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亦有助于政府和煤矿企业科学地明确安全投入方向,降低人因事故率,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SD) 煤矿安全 人的安全行为 影响因子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灰比下矿用超细水泥注浆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13
作者 周柏坊 孟祥瑞 +4 位作者 王艳芬 程详 赵光明 李英明 刘少泽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5,共16页
水灰比是影响水泥基注浆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在不同水灰比下多组分胶凝体系水化特性会产生显著差异。为明确水灰比与矿用超细水泥体系性能的内在关联,以减水剂、膨胀剂、速凝剂为外加剂掺杂超细硅酸盐水泥制备超细水泥注浆材料(UPCGM),... 水灰比是影响水泥基注浆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在不同水灰比下多组分胶凝体系水化特性会产生显著差异。为明确水灰比与矿用超细水泥体系性能的内在关联,以减水剂、膨胀剂、速凝剂为外加剂掺杂超细硅酸盐水泥制备超细水泥注浆材料(UPCGM),借助不同宏微观测试方法,探究水灰比(0.45~0.80)对UPCGM浆液性能、力学特性与结石体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深入解析其内在水化机理。结果表明:①水灰比与UPCGM浆液流动度、凝结时间成正相关性,而与结石体的体积膨胀率成负相关性;②随水灰比增加,UPCGM力学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水灰比为0.50时,结石体显示出最佳力学性能,养护3 d抗压强度(33.70 MPa)比0.60~0.80水灰比提升298.82%~466.39%,28 d抗压强度(50.70 MPa)与抗折强度(8.50MPa)分别提升18.18%~85.71%和50.44%~95.85%;③热力学建模、XRD、FTIR与SEM证实,水灰比的变化会影响UPCGM水化程度、水化产物、孔隙结构与密实性,其中AFt含量、尺寸随水灰比增大而增大;④与矿用无机加固复合砂浆(KWJG-1)对比发现,UPCGM流动度、早期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略低,但具有明显增强的浆液稳定性、早凝特性与后期抗压强度,水灰比0.50和0.80下养护28 d抗压强度分别比KWJG-1提高14.50%和35.48%,在巷道围岩注浆加固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水泥 水灰比 注浆材料 抗压强度 水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准则的非均匀应力场受扰动轴对称巷道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彭瑞 赵光明 孟祥瑞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为分析在非均匀应力场下受到扰动的轴对称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基于Drucker-Prager(简称D-P)准则,推导非均匀应力场下巷道塑性区范围解答方程。利用算例,分析侧压系数、原岩应力扰动系数、支护阻力等因素对巷道断面不同位置(由于对称性... 为分析在非均匀应力场下受到扰动的轴对称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基于Drucker-Prager(简称D-P)准则,推导非均匀应力场下巷道塑性区范围解答方程。利用算例,分析侧压系数、原岩应力扰动系数、支护阻力等因素对巷道断面不同位置(由于对称性,只研究轴对称巷道的第1象限部分)塑性区范围的影响,并利用FLAC3D软件模拟不同侧压系数下巷道围岩塑性区的范围。结果表明:在非均匀应力场中,原岩应力扰动系数和侧压系数以及支护力对巷道围岩塑性解的影响很大;适时加大支护反力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CKER-PRAGER准则 非均匀应力场 轴对称巷道 塑性区 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化工工艺本质安全评价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维 吕品 +2 位作者 刘晓洁 王璇 李跃通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50-156,共7页
为了准确评价化工工艺本质安全,通过分析国内外化工工艺本质安全的相关文献资料,选取可燃性、爆炸性、毒性、反应性、工艺温度、工艺压力和存储量等7个指标作为化工工艺本质安全评价指标。采用物元可拓理论和熵权法建立了化工工艺本质... 为了准确评价化工工艺本质安全,通过分析国内外化工工艺本质安全的相关文献资料,选取可燃性、爆炸性、毒性、反应性、工艺温度、工艺压力和存储量等7个指标作为化工工艺本质安全评价指标。采用物元可拓理论和熵权法建立了化工工艺本质安全熵权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3条工艺路线进行分析,结果与PIIS、ISI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所得结果相吻合,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化工工艺本质安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安全 熵权 化工工艺 物元可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能力风险因素结构模型 被引量:9
16
作者 何叶荣 孟祥瑞 +2 位作者 李慧宗 王向前 杨超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40,共6页
围绕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涵,对影响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识别出安全行政管理能力、安全行为管理能力、安全技术管理能力、安全信息管理能力、安全创新管理能力五个方面16项主要因素。以安全行为管理能力因素... 围绕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涵,对影响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识别出安全行政管理能力、安全行为管理能力、安全技术管理能力、安全信息管理能力、安全创新管理能力五个方面16项主要因素。以安全行为管理能力因素为内源潜变量,其他四个方面因素为外源潜变量,构建煤矿安全管理能力风险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出该风险因素群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综合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路径。此研究为煤矿企业实现本质化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企业 安全管理能力 风险因素 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火灾时期人员密度对安全疏散时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吕辰 刘泽功 +1 位作者 周建 王明重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3年第7期44-48,共5页
在人员聚集的大型建筑物中,一旦发生火灾,受困人员能否在安全疏散时间内撤离火区,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人员伤亡,一直是建筑火灾应急救援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以地下商业街为例,应用群集疏散行为模型,对人员疏散时间进行了理论分... 在人员聚集的大型建筑物中,一旦发生火灾,受困人员能否在安全疏散时间内撤离火区,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人员伤亡,一直是建筑火灾应急救援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以地下商业街为例,应用群集疏散行为模型,对人员疏散时间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通过火灾时期人员密度变化对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的影响分析研究,合理确定了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控制人员密度临界值为0.7人/m2,其研究成果对大型建筑物中的人员疏散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群集疏散 人员密度 疏散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翼采动下准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18
作者 王坤 孟祥瑞 +3 位作者 赵光明 程详 戚敏杰 朱世奎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6-406,共11页
针对双翼采区准备巷道受采动叠加支承应力影响,准备巷道出现围岩失稳及变形破坏严重的问题,开展双翼采区准备巷道围岩应力调控技术研究。以许疃煤矿83下采区为工程背景,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综合研究方法,分析准备巷道围岩... 针对双翼采区准备巷道受采动叠加支承应力影响,准备巷道出现围岩失稳及变形破坏严重的问题,开展双翼采区准备巷道围岩应力调控技术研究。以许疃煤矿83下采区为工程背景,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综合研究方法,分析准备巷道围岩应力演化规律及切顶卸压机理,进行终采线深孔预裂爆破切顶卸压工业性试验,以期达到改善准备巷道围岩应力环境的目的。结果表明:双翼工作面回采完毕后,工作面前方聚集的超前支承应力和采空区上覆岩层“长悬臂梁”结构产生的弯矩,致使准备巷道出现变形失稳的现象。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和分布式光纤监测结果判断,7_(2)316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影响范围超过130.14 m,采动超前支承应力影响至准备巷道,准备巷道顶板垂直应力较回采前增加10.48%,深孔预裂爆破切顶卸压后,准备巷道顶板垂直应力减少27.68%。现场进行终采线切顶卸压工业性试验后,准备巷道两帮最大变形量62.5 mm,最大变形率0.2 mm/d,顶底板最大变形量105 mm,最大变形率0.4 mm/d,围岩变形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准备巷道整体状况良好。终采线深孔预裂爆破切顶卸压技术,阻断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传递至准备巷道的物理路径,减小“弯矩”产生的集中应力,降低采动应力场的主导作用,有效改善准备巷道围岩应力环境,实现远场卸压护巷。研究结果对双翼采区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提供新思路,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为相关工况下采区集中应力调控及巷道围岩稳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应力调控 深孔预裂爆破 分布式光纤 现场监测 双翼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安全氛围的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汪刘凯 孟祥瑞 +2 位作者 谢振安 王向前 李慧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9-144,共6页
为研究煤矿安全氛围溢出效应,采用文献研究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辨识煤矿安全氛围,将其划分为8个因素24项测量指标;辨识煤矿安全氛围溢出效应,主要包含3种方式12项测量指标;对分属于安徽和山西的4个煤矿中的220位矿工展开问卷调查,以安全... 为研究煤矿安全氛围溢出效应,采用文献研究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辨识煤矿安全氛围,将其划分为8个因素24项测量指标;辨识煤矿安全氛围溢出效应,主要包含3种方式12项测量指标;对分属于安徽和山西的4个煤矿中的220位矿工展开问卷调查,以安全氛围包含的8个因素为内在潜变量,以溢出效应包含的3种外溢方式为外在潜变量,从矿工工作、生活整合视角,构建煤矿安全氛围溢出效应结构方程模型(SEM),剖析煤矿安全氛围各要素对矿工生活影响的外溢路径,挖掘煤矿安全氛围外溢效应中各要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安全氛围不仅影响矿工工作能力和安全水平,而且显著影响矿工的生活行为、技能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企业 安全氛围 溢出效应 社会整合理论 结构方程模型(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煤矿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关维娟 何刚 +1 位作者 陈清华 唐明云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78-180,共3页
文章筛选并确定了煤矿安全的48个主要影响因素。随后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48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员工自主管理、安全素质等26个因素对煤矿安全产生直接影响,是煤矿安全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从业年限、人力资源管理等1... 文章筛选并确定了煤矿安全的48个主要影响因素。随后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48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员工自主管理、安全素质等26个因素对煤矿安全产生直接影响,是煤矿安全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从业年限、人力资源管理等18个因素为煤矿安全的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安全文化、国家行业法律法规等4个因素为煤矿安全的深层根本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 影响因素 典型案例分析法 问卷调查法 解释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