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抗菌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军 丁国新 +1 位作者 胡跃祥 孙晨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全球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性增强,传统的抗生素方案逐渐力不从心,抗菌新方案的研发刻不容缓。近年来,氧化石墨烯(GO)因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和难以形成耐药性的抗菌机理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成为了抗菌领域的新宠。但由于GO的抗菌性能易受多种... 全球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性增强,传统的抗生素方案逐渐力不从心,抗菌新方案的研发刻不容缓。近年来,氧化石墨烯(GO)因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和难以形成耐药性的抗菌机理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成为了抗菌领域的新宠。但由于GO的抗菌性能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的可能。因此,从GO的合成方法和抗菌机理入手,着重介绍了GO的抗菌功能化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将来GO基材料在抗菌领域的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抗菌机理 合成方法 抗菌功能化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基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亚玲 程国君 +3 位作者 唐忠锋 万祥龙 丁国新 王周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2-251,共10页
聚乙烯醇(PVA)基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高分子材料,导热性能是影响其在热管理、电子器件散热等领域实际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许多学者对PVA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不同的导热填料和制备方法。本文... 聚乙烯醇(PVA)基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高分子材料,导热性能是影响其在热管理、电子器件散热等领域实际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许多学者对PVA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不同的导热填料和制备方法。本文介绍了导热填料的类型、添加量、尺寸与形态对PVA导热性能的影响,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和界面工程对导热性能的调控,并总结了PVA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机理及导热性能,为其在各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基复合材料 导热填料 界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滤膜称重法的自动化粉尘质量浓度检测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清华 许曾生 +5 位作者 王小润 江丙友 唐明云 胡祖祥 邱进伟 周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97-3006,共10页
传统滤膜称重法操作过程繁琐、检测周期长,且自动化程度低,虽精度高但无法满足粉尘质量浓度实时检测需求。设计了粉尘质量浓度自动检测装置,通过建立温湿度补偿模型,替代手工称重法中采样后滤膜烘干的步骤,进一步缩减粉尘质量浓度检测... 传统滤膜称重法操作过程繁琐、检测周期长,且自动化程度低,虽精度高但无法满足粉尘质量浓度实时检测需求。设计了粉尘质量浓度自动检测装置,通过建立温湿度补偿模型,替代手工称重法中采样后滤膜烘干的步骤,进一步缩减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时间以及粉尘质量浓度检测装置体积。搭建试验样机并调试实验,结果表明,煤矿井下常用的CCZ-20A型粉尘采样器与本装置检测得到的粉尘质量折算浓度经过计算其标准偏差在5%以内,一元线性回归拟合分析下的实验数据拟合相关性较好。为进一步提升装置的检测精度,研究基于傅里叶级数、线性拟合以及周期拟合相结合的误差补偿方法,设计出装置浓度计算流程并代入原始数据中,将该装置检测浓度误差由原始的(-7.20%,-1.26%)集中至(-3.64%,3.65%)。引入装置浓度计算流程后进行多次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装置浓度检测误差均在此区间内,验证了装置浓度计算流程的可靠性。该装置缩短了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所需时间,同时检测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为滤膜称重法在粉尘质量浓度在线监测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膜称重法 粉尘质量浓度 自动称重 温湿度补偿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边界条件的固体材料热扩散系数测试方法
4
作者 陈清华 吴佳乐 +2 位作者 陆育 季家东 刘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1210,共10页
提出了一种组合边界条件下结合传热反问题思想测算固体材料热扩散系数的方法.建立了正问题理论模型,基于有限体积法和交替方向隐式方法的思想利用MATLAB软件对正问题温度场进行数值求解,利用共轭梯度法结合软件编程求解反问题,反演得到... 提出了一种组合边界条件下结合传热反问题思想测算固体材料热扩散系数的方法.建立了正问题理论模型,基于有限体积法和交替方向隐式方法的思想利用MATLAB软件对正问题温度场进行数值求解,利用共轭梯度法结合软件编程求解反问题,反演得到材料的热扩散系数.设计了实验方案并搭建了完整的测试系统,利用测试装置对亚克力板(PMMA)、硼硅玻璃(Pyrex7740)、大理石3种材料进行了综合实验,结果表明导热系数测试结果与文献值的最大相对偏差为3.45%,小于5%,验证了测试方法和装置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进一步对PMMA热扩散系数实验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得到扩展不确定度为4.86%,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实验数据可靠,测试方法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材料 对流边界 组合边界 热扩散系数 传热反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材料微胶囊化封装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沙飞翔 程国君 +3 位作者 唐忠锋 宣自月 刘蒙 周龙旋 《化学世界》 CAS 2023年第3期141-148,共8页
作为潜热储能(LHS)储热介质的相变材料(PCMs),因其具有较高的储能密度,能在较窄的温度区间内实现能量的存储与释放等优势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相变材料因自身较低的热导率及其相变储热过程所伴随的体积变化,使相变材料应用受到一... 作为潜热储能(LHS)储热介质的相变材料(PCMs),因其具有较高的储能密度,能在较窄的温度区间内实现能量的存储与释放等优势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相变材料因自身较低的热导率及其相变储热过程所伴随的体积变化,使相变材料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对相变材料进行微胶囊化封装,可显著增加其传热面积与吸收其在相变过程的体积变化。综述了相变材料微胶囊化封装的合成方法,总结了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技术难点,为今后相变材料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储能 相变材料 微胶囊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电动汽车电液复合制动分层控制策略研究
6
作者 彭思颍 汪选要 《汽车实用技术》 2024年第21期5-12,共8页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广泛应用于纯电动汽车,当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率与制动稳定性不易协调,因此文章提出一种新的电液复合制动分层控制策略。基于Cruise软件在满足性能指标前提下,搭建了用于前轮驱动的纯电动汽车模型,并且对其整车动力...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广泛应用于纯电动汽车,当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率与制动稳定性不易协调,因此文章提出一种新的电液复合制动分层控制策略。基于Cruise软件在满足性能指标前提下,搭建了用于前轮驱动的纯电动汽车模型,并且对其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进行了验证;为了权衡制动稳定性和能量回收率,提出了一种分层控制架构,旨在实现电机和液压制动协调分配,通过AVL-Cruise、CarSim和MATLAB/Simulink软件联合仿真对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层控制策略有效兼顾了制动稳定性和能量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能量回收率 制动稳定性 电液复合制动 分层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伊蒙土对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国君 司牧青 +3 位作者 陈晨 王周锋 李世迁 丁国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0-646,共7页
采用高能纳米冲击磨和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DES)共同修饰伊蒙土(ISIC),制备了低片层数、高分散性的改性伊蒙土(M-ISIC),并将M-ISIC通过乳胶共混法填充天然乳胶(NRL)制备出不同添加量的伊蒙土/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M-ISIC/NRL)。研究... 采用高能纳米冲击磨和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DES)共同修饰伊蒙土(ISIC),制备了低片层数、高分散性的改性伊蒙土(M-ISIC),并将M-ISIC通过乳胶共混法填充天然乳胶(NRL)制备出不同添加量的伊蒙土/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M-ISIC/NRL)。研究结果表明,DDES的硅氧烷基团与ISIC表面的羟基发生反应,在M-ISIC的表面形成DDES接枝改性层,DDES的利用率为53.08%,M-ISIC的表面接触角提升至141.37°。并且,修饰后的ISIC均匀地分散在天然乳胶中,形成稳定的填料-乳胶交联网络结构。其中1%M-ISIC/NRL性能较优,断面形貌均匀,储能模量(G′)大。70℃下热氧老化240 h后,其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保持率分别为86.75%、66.75%,表现出较优异的耐热氧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乳胶 伊蒙土 硅烷偶联剂 表面修饰 耐热氧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井提升机电机械制动器的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传礼 霍环宇 +2 位作者 靳华伟 王顺 许虎威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7-161,共5页
针对超深矿井提升机研制的超高压煤矿矿井液压制动系统,尚存在提高制动响应方面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电机械制动技术,实现了制动系统的高响应;采用电机械设计理论,基于“电机-传动机构-驻车机构-制动踏面”结构,完成了制动器中主要零件... 针对超深矿井提升机研制的超高压煤矿矿井液压制动系统,尚存在提高制动响应方面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电机械制动技术,实现了制动系统的高响应;采用电机械设计理论,基于“电机-传动机构-驻车机构-制动踏面”结构,完成了制动器中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以及参数设定,并通过模态分析验证了结构的合理性;开发了PLC控制系统,提升了制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实验表明:制动间隙消除时间有效控制在0.3 s内,且短时间内可到达目标制动正压力33 kN,符合煤矿矿井提升机制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械制动器 结构设计 有限元分析 PLC控制 系统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目立体匹配的巷道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清华 张旭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8-212,共5页
针对目前矿井巷道三维重建大多依赖传统方法费时费力、激光点云数据计算量过大、具有离散性、成本昂贵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立体匹配的巷道三维重建方法。首先对双目相机完成标定和畸变矫正,通过双目相机采集巷道图像并对采集的图... 针对目前矿井巷道三维重建大多依赖传统方法费时费力、激光点云数据计算量过大、具有离散性、成本昂贵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立体匹配的巷道三维重建方法。首先对双目相机完成标定和畸变矫正,通过双目相机采集巷道图像并对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对传统立体匹配方法SGM(semi-global matching)加以改进,实现巷道图像的初始代价计算、代价聚合、视差计算与优化,最终重建巷道的三维模型。在立体匹配标准测试平台验证了改进算法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实验表明,该算法生成的视差图匹配精度高,同时通过视差图生成点云,能够完成真实场景的巷道三维重建任务,证明该研究为巷道三维重建领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三维重建 双目立体匹配 点云重建 改进SGM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磁路永磁悬浮带式输送机支撑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坤 钱王钱 +2 位作者 蒋浩 杨金晗 朱勤勤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1-201,共11页
针对传统带式输送机托辊轴承产生的旋转阻力等问题,提出一种由伺服电机、双径向永磁体、导磁体、永磁贴片及托辊轴组成的新型可控永磁支撑系统。首先,根据有限单元法(FEM)建立单点可控永磁支撑系统模型,通过Maxwell仿真软件优化影响系... 针对传统带式输送机托辊轴承产生的旋转阻力等问题,提出一种由伺服电机、双径向永磁体、导磁体、永磁贴片及托辊轴组成的新型可控永磁支撑系统。首先,根据有限单元法(FEM)建立单点可控永磁支撑系统模型,通过Maxwell仿真软件优化影响系统磁场分布的关键结构参数,并分析双径向永磁体不同旋向对系统悬浮力的影响规律。然后,采用磁路法对单点可控永磁支撑系统中导磁体的磁通路径进行区域划分,建立各处磁通路径模型,得出导磁体腿部磁通量解析式,利用等效磁荷法确定永磁贴片表面的磁感应强度,结合永磁体间作用力关系,建立单点可控永磁支撑系统的悬浮力模型。其次,利用Maxwell仿真软件确定理论计算模型中悬浮力修正系数λ1与气隙修正系数ε的数值,并搭建单点可控永磁支撑系统实验平台,获取系统悬浮力特性关系并验证理论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建立单点可控永磁支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分析系统稳定悬浮的可行性,结合两相混合式电机的控制系统,进行系统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的控制研究。仿真与实验结果均表明,系统气隙响应能稳定于设定值处,满足可控性要求,可以较快地实现稳定悬浮,为低阻力带式输送机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磁化 有限单元法 结构参数 悬浮力 比例积分微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兰国辉 陈亚树 +1 位作者 石建军 荀守奎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32-36,共5页
在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进一步有效管理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逐渐成为地方发展的一个重点。文章对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14个指标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在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进一步有效管理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逐渐成为地方发展的一个重点。文章对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14个指标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选取主成分后进一步计算出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在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着重拓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和创新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法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人才供应链管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浚淤泥固化处理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强 李操 +1 位作者 葛单单 王潇 《安徽建筑》 2022年第12期144-147,共4页
随着我国河道清淤疏浚工程的开展,产生了大量疏浚淤泥,淤泥处理处置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采用固化技术处理是解决疏浚淤泥困扰的有效方式之一。文章主要综述了采用固化技术处理淤泥对淤泥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密度、渗透性、压... 随着我国河道清淤疏浚工程的开展,产生了大量疏浚淤泥,淤泥处理处置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采用固化技术处理是解决疏浚淤泥困扰的有效方式之一。文章主要综述了采用固化技术处理淤泥对淤泥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密度、渗透性、压缩性和流动性等物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含水率、固化材料种类和掺量、黏粒含量、有机质、养护龄期、养护环境等因素对淤泥固化处理力学特性的影响;最后对采用固化技术处理疏浚淤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梳理,对淤泥土固化处理处置利用技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淤泥 固化处理 固化材料 物理特性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粉煤灰对镉、铅和铜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迪 陈孝杨 +2 位作者 陈敏 刘英 朱建明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108,共4页
通过机械化学法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制备了球磨粉煤灰(BMFA),研究其对镉、铅和铜的吸附性能及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BMFA的结构、组成和表面官能团。采用批量吸附实验,探究了pH值... 通过机械化学法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制备了球磨粉煤灰(BMFA),研究其对镉、铅和铜的吸附性能及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BMFA的结构、组成和表面官能团。采用批量吸附实验,探究了pH值、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加,BMFA对Cd,Pb,Cu的吸附量也随之增加。BMFA对Cd,Pb和Cu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在pH=6.0时,BMFA对Cd,Pb,Cu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1、4、3 h,且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9.57、13.98、3.1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粉煤灰 重金属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掘进工作面粉尘分布规律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曾生 陈清华 +1 位作者 王德俊 李赛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63-67,共5页
针对掘进工作面粉尘污染严重的现象,以2304胶运顺槽掘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以及现场采样分析相结合,使用SolidWorks进行模型的建立,利用Fluent软件对2304胶运顺槽掘进工作面进行工作时粉尘运移的数值模拟,分析工作时粉尘在... 针对掘进工作面粉尘污染严重的现象,以2304胶运顺槽掘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以及现场采样分析相结合,使用SolidWorks进行模型的建立,利用Fluent软件对2304胶运顺槽掘进工作面进行工作时粉尘运移的数值模拟,分析工作时粉尘在工作场所的运移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掘进机属于尘源处,粉尘浓度在掘进机头处最大,高达0.001kg/m^(3),随工作面的距离逐渐降低;巷道后方风流稳定,涡流存在于掘进机前侧以及上方;使用风水联动降尘装置后,相较于原有降尘装置,降尘效果最高提升了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数值模拟 SOLIDWORKS FLUENT 风水联动降尘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n的煤矿井下钻杆计数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媛媛 刘宋波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9,共8页
为提高煤矿井下钻杆计数的效率和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模型的煤矿井下钻杆计数方法。建立了YOLOv8n−TBiD模型,该模型可准确检测矿井钻机工作视频中的钻杆并进行有效分割:为有效捕获钻杆的边界信息,提高模型对钻杆形状识别的精... 为提高煤矿井下钻杆计数的效率和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模型的煤矿井下钻杆计数方法。建立了YOLOv8n−TBiD模型,该模型可准确检测矿井钻机工作视频中的钻杆并进行有效分割:为有效捕获钻杆的边界信息,提高模型对钻杆形状识别的精度,使用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替换路径聚合网络(PANet);针对钻杆易与昏暗的矿井环境混淆的问题,在Backbone网络的SPPF模块后添加三分支注意力(Triplet Attention),以增强模型抑制背景干扰的能力;针对钻杆在图像中占比小、背景信息繁杂的问题,采用Dice损失函数替换CIoU损失函数来优化模型对目标钻杆的分割处理。利用YOLOv8n−TBiD模型分割出的钻杆及其掩码信息,根据打钻过程中钻杆掩码面积变小而装新钻杆时钻杆掩码面积突然增大的规律,设计了一种钻杆计数算法。选取综采工作面实际采集的钻机工作视频对基于YOLOv8n−TBiD模型的钻杆计数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①YOLOv8n−TBiD模型检测钻杆的平均精度均值达94.9%,与对比模型GCI−YOLOv4,ECO−HC,P−MobileNetV2,YOLOv5,YOLOX相比,检测准确率分别提升了4.3%,7.5%,2.1%,6.3%,5.8%,检测速度较原始YOLOv8n模型提升了17.8%。②所提钻杆计数算法在不同煤矿井下环境的视频数据集上实现了99.3%的钻杆计数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钻机 钻杆计数 YOLOv8n−TBiD BiFPN Triplet Attention Dice损失函数 钻杆掩码 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振动条件下水平冷表面上液滴冻结过程数值模拟
16
作者 陈清华 盛恩 +3 位作者 张斌 季家东 王建刚 刘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86-93,共8页
液滴冻结作为结霜初期霜层生长的初始开端,对后续霜层生长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研究液滴在振动条件下的冻结规律,通过对水平冷表面添加正弦周期性振动条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搭建试验平台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振动条件改变了固液相界... 液滴冻结作为结霜初期霜层生长的初始开端,对后续霜层生长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研究液滴在振动条件下的冻结规律,通过对水平冷表面添加正弦周期性振动条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搭建试验平台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振动条件改变了固液相界面形态,缩短了液滴完全冻结时间,其中改变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值均会加快液滴冻结;液滴冻结前期,受凝固放热和固相成长影响,测点温度变化呈现先慢后快再趋于平缓的趋势,测点温度平均变化速率与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值成正比;液滴冻结过程中,相界面波动程度主要受振动幅值和液滴大小影响,体积恒定时,振动幅值越大,相界面波动程度越明显,相同振动条件下,液滴体积越小,相界面波动程度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冻结 振动条件 水平冷表面 相界面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作用下平直翅片管结霜初期微液滴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关维娟 陈清华 +3 位作者 张斌 季家东 王建刚 刘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5-161,共7页
平直翅片管换热器在低温高湿环境中工作极易发生结霜现象,造成能耗增加、故障率升高,而对结霜初期的微液滴施加振动作用可以加速微液滴的滑落过程从而达到抑制结霜的效果。对结霜前期微液滴的生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通过文献值验... 平直翅片管换热器在低温高湿环境中工作极易发生结霜现象,造成能耗增加、故障率升高,而对结霜初期的微液滴施加振动作用可以加速微液滴的滑落过程从而达到抑制结霜的效果。对结霜前期微液滴的生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通过文献值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然后利用不同时刻的微液滴数据,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不同振动频率作用下微液滴的运动特性,最后搭建试验平台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体积的微液滴对应的最优振动频率有所不同,当微液滴体积较小时,较高的振动频率使微液滴在基管壁面来回振荡,不易滑落,当微液滴体积较大时,较高的振动频率有利于微液滴克服壁面摩擦力,有利于液滴滑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系统 平直翅片管 微液滴生长 振动抑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图像分解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18
作者 陈超洋 姜媛媛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62-1370,共9页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是一种图像增强技术,其目标是为了获得保留有源图像优势的融合图像。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图像分解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首先源图像经过编码器分解为背景特征图和细节特征图;同时编码器中引入显著性...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是一种图像增强技术,其目标是为了获得保留有源图像优势的融合图像。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图像分解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首先源图像经过编码器分解为背景特征图和细节特征图;同时编码器中引入显著性特征提取模块,突出源图像的边缘和纹理特征;随后通过解码器获得融合图像。在训练过程中对可见光图像采用梯度系数惩罚进行正则化重建去保证纹理一致性;对图像分解,图像重建分别设计损失函数,以缩小背景特征图之间的差异,同时放大细节特征图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生成具有丰富细节和高亮目标的融合图像,在TNO和FLIR公开数据集上的主客观评价上优于其他对比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深度学习 显著性特征 多尺度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A^(*)算法的煤矿救援机器人路径规划 被引量:6
19
作者 姜媛媛 丰雪艳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3-59,共7页
路径规划是煤矿救援机器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灾后煤矿环境非结构化的特点,以及传统A^(*)算法规划的路径长度非最短、拐弯次数多和平滑度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A^(*)算法的煤矿救援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对真实环境中的地图... 路径规划是煤矿救援机器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灾后煤矿环境非结构化的特点,以及传统A^(*)算法规划的路径长度非最短、拐弯次数多和平滑度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A^(*)算法的煤矿救援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对真实环境中的地图信息进行二值化处理,构建栅格地图;判断当前点与目标点的相对位置,利用改进A^(*)算法进行路径规划,得到一条从当前点到目标点的路径;利用Douglas-Peucker(D-P)算法提取路径上的关键节点,采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对关键节点进行拟合,完成对路径的平滑处理。改进A^(*)算法将传统A^(*)算法的8邻域搜索扩展为有目的性的13邻域搜索,在进行路径搜索时,先对当前点和目标点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从而减少路径节点,减小路径长度,提升路径平滑度。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与8邻域A^(*)算法、24邻域A^(*)算法、48邻域A^(*)算法相比,改进A^(*)算法在路径长度、拐弯次数、平滑度等方面有一定优化,更适用于煤矿救援机器人路径规划;与Fuzzy算法相比,改进A^(*)算法路径规划所用时间更短,规划的路径长度更短,拐弯次数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救援机器人 路径规划 A^(*)算法 邻域扩展 DOUGLAS-PEUCKER算法 路径平滑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人车路因素纵向避撞人机协同控制策略
20
作者 汪选要 程王峰 马成程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4,共9页
为了提高驾驶人对纵向避撞系统的接受度,改善驾乘舒适性,提出了一种人机协同纵向避撞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驾驶人、车辆及路面附着条件等因素的最小跟随距离计算方法;建立了改进SeungwukMoon安全距离模型,依据该模型和碰撞时间... 为了提高驾驶人对纵向避撞系统的接受度,改善驾乘舒适性,提出了一种人机协同纵向避撞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驾驶人、车辆及路面附着条件等因素的最小跟随距离计算方法;建立了改进SeungwukMoon安全距离模型,依据该模型和碰撞时间参数来确定动态安全边界。通过可拓理论实时分配驾驶人控制权重,并对期望减速度加权求和,获取了理想制动压力。对Car Sim/Simulink/AMESim联合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驾驶人权重因数均大于0.5,实现了控制权的逐渐让渡;30、72 km/h车速的制动强度均低于0.4 g,车距低于8 m;因此,该策略能有效避撞,提升驾乘舒适性和跟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纵向避撞系统 人机协同 安全距离模型 碰撞时间 控制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