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werRASP:基于RASP的高性能Web安全防护方法研究
1
作者 何成刚 丁宏强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103,共11页
针对当前Web应用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攻击威胁,如SQL注入、Webshell攻击和日益突出的0day安全漏洞等严重威胁,Web应用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秩序和国家安全等重要方面。但目前的Web应用安全防护方法和工具易被安全攻击绕过,误报高、... 针对当前Web应用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攻击威胁,如SQL注入、Webshell攻击和日益突出的0day安全漏洞等严重威胁,Web应用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秩序和国家安全等重要方面。但目前的Web应用安全防护方法和工具易被安全攻击绕过,误报高、配置繁琐,无法在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与日益繁杂的恶意攻击中进行高效防护。为此提出基于RASP的PowerRASP高性能应用安全防护方法与框架,用来解决目前Web应用安全防护准确性低、无法快速阻挡0day安全漏洞和严重影响Web应用性能等“卡脖子”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安全攻击防护准确率方面,PowerRASP的安全防护准确率达到100%,而百度OpenRASP的安全防护准确率仅为77.60%;在对被保护应用性能影响方面,PowerRASP对应用性能的影响非常小,比OpenRASP在CPU使用率上降低5.2%,在内存使用率方面降低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应用安全防护 安全漏洞 高性能 高效防护 PowerRASP 快速阻挡0d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溶液浸泡后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行为试验研究
2
作者 彭伟 朱思婷 张少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167,共6页
为探究盐溶液浸泡后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以1865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质量分数盐溶液浸泡后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时的热失控起始时间、表面温度及明火持续时间等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盐溶液质量分数越大,浸泡过... 为探究盐溶液浸泡后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以1865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质量分数盐溶液浸泡后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时的热失控起始时间、表面温度及明火持续时间等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盐溶液质量分数越大,浸泡过程中对锂电池腐蚀作用越强;浸泡后锂离子电池先后发生热失控时所对应的盐溶液种类依次为Na_(2)SO_(4),Na_(2)CO_(3),NaCl;NaCl、Na_(2)SO_(4)及Na_(2)CO_(3)这3种盐溶液浸泡后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燃爆危险性最大所对应的溶液质量分数分别为5.0%,2.0%,5.0%;溶液质量分数越大,NaCl溶液浸泡后的电池热失控产生明火危害越大,Na_(2)CO_(3)溶液浸泡后的电池热失控产生明火危害越小。研究结果有助于辨识盐溶液浸泡后锂离子电池的受损程度和热失控风险,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盐溶液浸泡 质量分数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隧道地面效应对双火源火焰合并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3
作者 彭伟 张伟 +1 位作者 谢奇 张少杰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3-918,共6页
为研究自然通风隧道内发生双重火灾时地面效应对双火源火焰合并特性的影响,利用1:10小尺寸隧道模型开展了一系列试验。重点探究了双火源表面与隧道地面平齐时火源间距对火焰合并概率与火焰合并点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灾烟气从隧道两... 为研究自然通风隧道内发生双重火灾时地面效应对双火源火焰合并特性的影响,利用1:10小尺寸隧道模型开展了一系列试验。重点探究了双火源表面与隧道地面平齐时火源间距对火焰合并概率与火焰合并点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灾烟气从隧道两端开口流出,由隧道两端补充进的新鲜空气产生的风速导致火源间距更大时火焰依然会发生互相倾斜,在间距足够大时,火焰倾斜角度约为10°。引入一个无量纲量表示火焰合并概率随着火源间距、热释放速率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另外,将本文的试验数据与前人的工作做了比较,发现地面效应对隧道纵向布置的双火源火焰合并行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给出了火焰合并点高度与隧道高度的比值与改良后无量纲热释放速率的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效应 公路隧道火灾 双火源火灾 火焰合并概率 火焰合并点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充电条件下三元锂电池过充热失控研究
4
作者 彭伟 巩耀 +1 位作者 谢奇 任俊生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66-1071,共6页
为了研究充电倍率以及充电倍率的调整方式对过充条件下三元锂电池热失控的影响,分别以0.5C、1.0C、1.5C充电倍率将锂电池过充至热失控。此外,以0.5C充至电池表面温度不再上升时,分别以0.5C和0.07C的幅度逐步调高充电倍率,直至发生热失... 为了研究充电倍率以及充电倍率的调整方式对过充条件下三元锂电池热失控的影响,分别以0.5C、1.0C、1.5C充电倍率将锂电池过充至热失控。此外,以0.5C充至电池表面温度不再上升时,分别以0.5C和0.07C的幅度逐步调高充电倍率,直至发生热失控。结果表明:以0.5C过充时,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热失控;以1.0C和1.5C过充时,均会发生热失控,且1.5C下热失控所需时间更短,热失控的危害更大。相比于采用0.5C幅度提高充电倍率的调节方式,采用0.07C幅度的调节方式会显著提高临界充电倍率,从而降低热失控的风险;以0.07C逐步提高充电倍率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拐点倍率,当充电倍率小于此拐点倍率时,充电倍率与其对应的峰值温度呈线性关系,而当充电倍率大于拐点倍率后,继续提高充电倍率会导致热失控;先以0.5C过充,而后提高充电倍率导致热失控,其热失控危害远低于1.0C和1.5C过充的危害。因此,应当在符合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采取较低的充电倍率。如需增加充电倍率,采取缓慢增加的方式有助于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热失控 充电倍率 过热 过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9
5
作者 薛生 郑晓亮 +2 位作者 袁亮 来文豪 张玉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4-694,共31页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仍时有发生。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不仅能指导防突措施科学的运用、减少防突措施工程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确保煤矿工人的作业安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一门涉及概率论、统...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仍时有发生。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不仅能指导防突措施科学的运用、减少防突措施工程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确保煤矿工人的作业安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一门涉及概率论、统计学和计算机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可以挖掘突出事故和指标间的非线性关系。将机器学习用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已得到相对广泛的关注,并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其在突出预测领域将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对机器学习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分析其在突出预测中面临的难点并展望其发展方向。首先,简述煤与瓦斯突出假说、发生机理与预测指标选择的研究现状;介绍机器学习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s,ELM)和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 EL)等算法的应用,以及特征选择和缺失数据填补在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创新,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基于机器学习的突出预测研究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例如事故与非事故样本的不平衡、数据的指标缺失和机器学习中的小样本等;最后,展望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改进算法性能、优化特征工程和增加样本量等。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有望开发出更为复杂、精准的模型,以提高对突出事故的准确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机器学习 突出预测 特征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孔多参数测井的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厚度识别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哲 高保彬 +2 位作者 雷文杰 李东会 李子馨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0-200,共11页
【背景】在煤层开采过程中,有效的地层特征探测方法对于井下工作开展至关重要,精确掌握煤层及其顶底板围岩的地层特征信息,有助于煤层瓦斯治理,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方法】采用底抽巷穿层钻孔进行多参数测井,重点分析了低位上行钻... 【背景】在煤层开采过程中,有效的地层特征探测方法对于井下工作开展至关重要,精确掌握煤层及其顶底板围岩的地层特征信息,有助于煤层瓦斯治理,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方法】采用底抽巷穿层钻孔进行多参数测井,重点分析了低位上行钻孔轨迹信息与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和电阻率等参数的变化特性;通过综合对比多个钻孔的轨迹数据钻孔视频成像和测井结果,详细描述了工作面煤层及周围岩层的分布特征,并准确界定了各岩石类型及其真厚度;基于钻孔测井曲线特征和对应区域成孔视频,识别煤层中煤体结构异常区域和煤层含水区域。【结果和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包括砂质泥岩、泥岩、细砂岩、煤4种岩石,不同岩性具有显著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岩性划分结果和对应的钻孔轨迹信息,能有效划分煤层及其顶底板围岩层位。对单个钻孔开展重复性测井,提高了岩石岩性和厚度的识别精度,孔内厚度测量误差控制在0.2 m内,验证了测井结果的可靠性。煤层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曲线交会图表明,底抽巷第三、第四组钻孔之间存在长8.4 m,厚1.1 m的煤体结构异常区域;自然伽马、电阻率曲线交会图曲线和钻孔视频表明,第6组钻孔间存在长3.4 m,厚0.9 m的含水区域,研究结果与工作面瞬变电磁法勘测结果相一致,区域表现为弱富水性。多参数测井为快速判别井下钻孔的目标层位提供了高效手段,在推进矿井地质信息的透明化建设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参数测井 钻孔轨迹 岩石类型 岩性划分 测井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添加剂细水雾抑制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试验研究
7
作者 申千千 彭伟 +1 位作者 张少杰 朱思婷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5-1150,共6页
以18650型三元锂电池组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特征,进而研究了在不同灾害时刻施加不同类型添加剂细水雾对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抑制效果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热失控在三角形布置的电池模组中的传播可划分为热失控引发... 以18650型三元锂电池组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特征,进而研究了在不同灾害时刻施加不同类型添加剂细水雾对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抑制效果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热失控在三角形布置的电池模组中的传播可划分为热失控引发、热失控层间传播、热失控同层传播3个特征时刻,由于存在上一层的预热作用,同层传播比层间传播更为迅速。在不同灾害时刻分别施加纯水细水雾、含1%CAB-35细水雾和含4%APG0810细水雾,发现细水雾抑制锂电池热失控传播效果与其对单体目标电池的降温效果存在一致性。含4%APG0810细水雾可显著降低目标电池热失控最高温度,在抑制热失控传播上具有最优效果,对热失控同层及层间传播均可起到抑制作用;热失控降温不明显的纯水细水雾和含1%CAB-35细水雾对热失控层间传播可起到抑制作用,而对热失控同层传播无法抑制。通过不同添加剂的溶液性能测试发现,含4%APG0810细水雾抑制能力显著优于其余2种的原因是4%APG0810具有最低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并且其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也最佳,这些效果的共同作用提升了其对热失控传播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模组 热失控传播 细水雾 添加剂 抑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