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璧县2013年汛期预报服务工作回顾及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永姿 张永芹 +1 位作者 刘胜 孙良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7期197-198,211,共3页
宿州灵璧处于安徽北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每逢汛期便成为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地,且往往暴发的强对流天气强度强、种类多,在此从汛期天气气候概括、预报服务总体情况、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服务等方面对灵壁县2013年5~9月预报服... 宿州灵璧处于安徽北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每逢汛期便成为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地,且往往暴发的强对流天气强度强、种类多,在此从汛期天气气候概括、预报服务总体情况、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服务等方面对灵壁县2013年5~9月预报服务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县气象局预报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为今后不断提高预报服务质量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预报服务 回顾 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灵璧县气候条件分析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许永姿 赵雪松 +1 位作者 钱平海 王琳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8期171-173,190,共4页
[目的]分析灵璧201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灵璧2015年1~12月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气象要素值与常年对比分析,采用曲线图、数据对比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灵璧县年平均气温偏... [目的]分析灵璧201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灵璧2015年1~12月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气象要素值与常年对比分析,采用曲线图、数据对比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灵璧县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2℃,≥35℃的高温日数为14 d;年极端最低气温为-9.3℃;全年无霜期为232 d,较历年平均偏多25 d。年内雷雨大风、连阴雨、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频繁,对当地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均产生较为突出的不利影响。[结论]2015年灵璧县气候属异常年份,气候条件弊大于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农作物生长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灵璧县气候概况 被引量:5
3
作者 许永姿 王琳佳 宫传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6期216-218,共3页
利用灵璧县16个遥测自动站提供的各项气候要素值,对2013年灵璧当地气温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时空特征、年内发生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特征及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013年灵璧县年平均气温为15.6℃,较常年偏高;降水量为705.9 ... 利用灵璧县16个遥测自动站提供的各项气候要素值,对2013年灵璧当地气温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时空特征、年内发生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特征及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013年灵璧县年平均气温为15.6℃,较常年偏高;降水量为705.9 mm,显著偏少;日照时数为2125.5 h,较常年偏多38.8 h;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4℃,≥35℃的高温日数为36 d,年极端最低气温为-9.2℃,全年无霜期为219 d;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有雷雨大风、高温、干旱等,给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综合来看,2013年气象灾害为偏轻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温 日照时数 气象灾害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灵璧县气候分析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许永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5期285-286,共2页
采用灵璧县16个遥测自动站提供的各项气候要素值,通过历史对比、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11年灵璧县气温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时空特征以及年内发生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特征及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灵璧降水量总体偏多,年... 采用灵璧县16个遥测自动站提供的各项气候要素值,通过历史对比、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11年灵璧县气温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时空特征以及年内发生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特征及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灵璧降水量总体偏多,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属正常年份,高温日数较常年平均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年内干旱、雷电、暴雨、低温均有发生,暴雨场次5次属偏多年份,秋冬连旱影响较为严重。综合来看,2011年灵璧县气象灾害为偏轻年份,相对于夏大豆和冬小麦均属丰收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日照时数 气象灾害 农业生产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入汛以来一场暴雨过程分析
5
作者 许永姿 王琳佳 刘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8期150-153,共4页
利用现有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探空、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学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等方面,对2011年7月18 ~ 19日淮北地区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影响系统、物理量特点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典型的槽前类天气尺度暴雨,副热带高... 利用现有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探空、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学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等方面,对2011年7月18 ~ 19日淮北地区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影响系统、物理量特点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典型的槽前类天气尺度暴雨,副热带高压势力相对较强,高空和低空均受槽前西南气流影响,850、700和500 hPa低槽位置比较接近,200hPa安徽处于分流区,有辐散场与之配合;地面图上,暴雨发生前安徽处于暖低压区,气压值大多低于1 000 hPa,安徽在暴雨发生前处偏南风中,地面要素场表现为高温高湿的特征;深厚低槽前部的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的湿度条件使槽前类强对流在产生大风的同时,在暖区一侧常伴有明显的适时强降雨;中低层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和高层辐散气流的强烈“抽吸”作用,也是暴雨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诊断分析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