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矿井工作面底板水害综合探查技术研究
被引量:29
- 1
-
-
作者
付茂如
张平松
王大设
孙尚云
潘翔
-
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淮北矿业集团水文中心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
出处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2-95,共4页
-
文摘
针对矿井工作面内底板水害,可利用井下电法穿透技术进行有效探测。利用双巷音频电透视技术和双巷三维并行电法技术在淮北某矿Ⅲ631工作面底板进行探水,实践表明:两种探查技术各有特点,其中双巷音频电透视技术发收分离,采集数据量有限,其探测结果的收敛性稍差,对工作面内底板赋水区定位范围大,适合于进行大范围勘探;双巷三维并行电法技术数据采集量大,目标体收敛性好,其对工作面内底板赋水区的空间范围判断准确,适合于进行精细探查。
-
关键词
底板赋水性
音频电透视法
三维并行电法
综合探查
-
Keywords
floor aquosity
audio-frequency electrical penetration
parallel 3-D electrical method
integrated detection
-
分类号
TD823.97
[矿业工程—煤矿开采]
TD745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
-
题名三维并行电法勘探技术与矿井水害探查
被引量:93
- 2
-
-
作者
刘盛东
吴荣新
张平松
曹煜
-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27-932,共6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基金资助项目(2007CB20940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基金资助项目(2006CB202209)
-
文摘
应用自主开发的网络并行电法仪及其三维采集系统,对布置在矿井工作面不同巷道内的所有电极进行电流、电压数据同步实时采集,实现了地下空间的三维电法同步测量.然后运用三维电阻率反演技术,得到矿井工作面内三维空间的电阻率分布特征,为工作面非巷道揭露区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探查提供了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查手段.该技术突破了目前矿井直流电法勘探的局限性,首次取得了煤矿工作面底板完整三维电场参数与视电阻率数据体.通过多个矿井工作面的探采对比,三维反演解释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工作面内底板的隐伏水源空间位置,为矿井防治水工程提供了准确信息.
-
关键词
电法勘探
矿井水害
网络并行电法仪
电阻率
-
Keywords
electric surveying
mine water disaster
network parallel electricity instrument (NPEI)
resistivity
-
分类号
P631.3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TD745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
-
题名临涣矿区突水水源标型微量元素及其判别模型
被引量:20
- 3
-
-
作者
陈陆望
桂和荣
殷晓曦
钱家忠
潘乐荀
-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宿州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系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
出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22,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73015)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项目(08010302062)
-
文摘
利用示踪不同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标型微量元素捕捉突水预兆期内的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建立判别模型分析煤矿重大突水水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课题利用任楼井田及所在临涣矿区其他生产矿井的长观孔、矿井出水点从上而下分别取第四系第四含水层、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含水层及奥陶系岩溶含水层24个水样,测试了24种微量元素含量。通过分析4类主要突水含水层微量元素含量与聚类规律,得到了Be、Zn、Ga、Sr、U、Zr、Cs、Ba8种主要突水含水层的标型微量元素,建立了以标型微量元素作为解释变量的突水水源Bayes线性判别模型。以24个水样为训练样本,得到模型判别正确率达到了80%,并分析了区域水循环与水文地球化学演化对判别模型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
-
关键词
地下水
标型微量元素
突水水源
判别模型
-
Keywords
groundwater
standard type trace elements
water bursting source
discriminant model
-
分类号
TD742.2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
-
题名矿井采空区积水网络并行电法探测技术
被引量:21
- 4
-
-
作者
吴超凡
刘盛东
邱占林
杨胜伦
-
机构
龙岩学院资源工程系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95,67,共4页
-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1BAK07B02)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J01262)
龙岩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1LY53)
-
文摘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采空区积水成为影响煤炭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其积水区边界的划定是有效防治采空区突水的关键。在建立采空区积水区边界模型基础上,运用网络并行电法探测技术对7130工作面采空区放水前及放水过程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获取含水异常体与渗流场、地电场之间的响应特征,以此建立积水区边界与视电阻率之间变化关系,可圈定矿井采空区积水范围。结果表明:有效富水系数为0.1226的积水区边界与网络并行电法探测技术测量得到的电阻率参数所划定的积水区边界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可在动态监测中形成不同时段的电阻率剖面。
-
关键词
采空区积水
电阻率
网络并行电法
积水区边界
-
Keywords
water ponding in mining goaf
resistivity
network parallel electric method
boundary of water ponding
-
分类号
P631.323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发育规律动态测试分析
被引量:27
- 5
-
-
作者
张平松
刘盛东
舒玉峰
-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7-222,共6页
-
基金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GDUE08004X)
-
文摘
针对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观测的需要,改进单孔测试方法,利用顶板岩层钻孔和巷道形成探测区域,采用孔巷电阻率法进行电性参数采集与处理,在工作面回采推进过程中进行动态测试,根据顶板岩层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分析其内部结构变化特征,获得覆岩变形与破坏的发育规律,以及"垮落带、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值。在淮北某煤矿工作面顶板孔巷电性参数测试结果表明,该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其垮落带高度为8.1~8.5 m,导水断裂带高度为29.0~32.5 m。根据岩层不同时间电阻率值分布的有效对比,可清晰分辨煤层顶板岩层变形与破坏的过程和规律,且多断面测试结果表明其实测结果的可靠性。
-
关键词
煤层开采
覆岩变形与破坏
动态测试
孔巷电法
-
Keywords
coal seam mining
overburden distortion and failure
dynamic detection
resistivity method in bore and laneway
-
分类号
TD325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
-
题名煤层围岩破裂过程中的自然电位响应
被引量:6
- 6
-
-
作者
吴超凡
刘盛东
杨胜伦
路拓
王勃
-
机构
龙岩学院资源工程系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4,共5页
-
基金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项目(2011BAK07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4102)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J01262)
-
文摘
煤层开采过程中,围岩破裂伴有电子逃逸现象,引起自然电场的变化。通过建立数值模型与设计岩层开采模拟实验,发现岩层裂隙发育部位自然电位降低,且裂隙发育越完全电位越低;岩层压缩区自然电位升高。煤矿开采过程实际监测发现:在煤层顶板"三带"中,垮落带自然电位低,且变化比较稳定;断裂带自然电位表现较为不稳定,变化频繁;弯曲下沉带表现为高电位,且极为稳定,变化较小。
-
关键词
围岩破裂
自然电位
电法勘探
-
Keywords
rock failure
natural potential
electrical detection
-
分类号
P631.3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采动过程中顶板围岩水渗流自然电位响应特征
被引量:8
- 7
-
-
作者
刘静
刘盛东
杨胜伦
王勃
-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安徽惠州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1037,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资助项目(U1261202)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5117419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SQ2012BAJY3504-01)
-
文摘
阐述了2种稳态渗流模拟实验、1种采动条件下的渗流模拟实验和实际矿井突水过程中的自然电位动态监测试验情况及研究成果,以便研究矿井突水过程中的自然电位特征。均匀介质和层状非均匀介质的稳态渗流实验都证明,水头(水流前端)向电测位置的靠近会造成自然电位连续、稳步上升;故在没有采动应力影响的情况下,用自然电位的发展趋势可以反推出测区内的水流状态。在采动和非采动两种条件下的拟地层结构的渗流实验中发现,两种条件下的自然电位曲线特征明显不同;非采动条件下的自然电位曲线整体稳步上升,而采动条件下的自然电位曲线呈现大幅波动形态,采动引起的自然电位单次陡降和陡升幅度都在200 mV以上,水源充足条件下,自然电位的总体陡升幅度为600 mV左右,远远高于陡降幅度,致使自然电位最终高于背景值200 mV以上;且陡升过程往往跟随在陡降过程之后。矿井突水过程中的监测试验结论与室内实验结论具有一致性,测区突水过程前期,测线中部分电极的自然电位会连续波动,且陡降与陡升幅度都在200 mV以上;而在突水的中后期,所有测点的自然电位呈现整体大幅波动状态,最终高于初始值600 mV左右。
-
关键词
自然电位
响应特征
采动
围岩
水渗流
-
Keywords
self-potenti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mining
surrounding rock
water seepage
-
分类号
P631.3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