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粉煤灰强化SBR工艺处理污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伍昌年 凌琪 +5 位作者 唐玉朝 刘明亮 汪艺惟 叶展硕 陈洁 史淑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1-1073,1077,共4页
采用SBR工艺处理污水,研究投加改性粉煤灰(MFA)对SBR工艺的影响,考察MFA投加量及其对各基质(COD、TP和氨氮)去除率和污泥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静态实验MFA投加量为1 g/L时,污水COD、TP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30%,56%和48%。投加MFA的SBR(MFA-... 采用SBR工艺处理污水,研究投加改性粉煤灰(MFA)对SBR工艺的影响,考察MFA投加量及其对各基质(COD、TP和氨氮)去除率和污泥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静态实验MFA投加量为1 g/L时,污水COD、TP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30%,56%和48%。投加MFA的SBR(MFA-SBR)对污水COD、TP和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20%,16%和36%,污泥平均MLSS和SOUR分别增加426 mg/L和3.7 mgO_2/(g MLSS·h),平均SVI降低22 mg/L。MFA-SBR工艺运行时,微生物以MFA为载体而富集,改善了污泥性能,强化了对各基质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粉煤灰 SBR 脱氮除磷 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Fenton试剂处理活性艳蓝废水 被引量:1
2
作者 孔张成 《绿色科技》 2017年第8期52-55,共4页
采用Fenton氧化对染料水进行了研究,以活性艳蓝K-GR染料废水为研究对象,选着染料废水初始pH值,H_2O_2和FeSO_4投加量为自变量,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法研究各自变量及交互作用对活性艳蓝K-GR脱色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曲面分析及回归方... 采用Fenton氧化对染料水进行了研究,以活性艳蓝K-GR染料废水为研究对象,选着染料废水初始pH值,H_2O_2和FeSO_4投加量为自变量,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法研究各自变量及交互作用对活性艳蓝K-GR脱色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曲面分析及回归方程求解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H_2O_2和FeSO_4投加量与染料降解率存在显著相关性,经试验修正后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2.8,双氧水浓度为3.7mmol/L,硫酸亚铁浓度为0.75mmol/L。在此最优条件下,平均脱色率为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法 FENTON 活性染料K-G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A/O-动态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凌琪 方涛 +6 位作者 伍昌年 鲍超 赵秋燕 孔张成 孙冰香 张睿 杨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73-2177,共5页
采用两套平行的A/O-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市政污水,分别以乙酸钠(反应器A)、蔗糖(反应器B)为碳源,考察运行过程中不同碳源对EPS、溶解性蛋白质/溶解多糖比值、污泥粒径、Zeta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运行过程中,反应器A中EPS累... 采用两套平行的A/O-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市政污水,分别以乙酸钠(反应器A)、蔗糖(反应器B)为碳源,考察运行过程中不同碳源对EPS、溶解性蛋白质/溶解多糖比值、污泥粒径、Zeta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运行过程中,反应器A中EPS累积量大于反应器B;A、B反应器中溶解蛋白质/溶解多糖比值分别为0.19~0.40和0.17~0.27,三维荧光图谱表明,A反应器中类蛋白荧光峰强于B反应器;反应器A中污泥粒径〈10μm的微粒所占的比例以及Zeta电位均大于反应器B。以蔗糖为碳源有利于减缓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碳源 胞外聚合物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加PAC对HDMBR处理印染废水效果的影响
4
作者 宋箭 赵秋燕 +6 位作者 伍昌年 方涛 鲍超 孔张成 孙冰香 张睿 杨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39,共5页
将动态膜技术与悬浮填料相结合构建HDMBR(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采用HDM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比较了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对印染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PAC的反应器复合式动态膜性能、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更好。系统稳定运行时... 将动态膜技术与悬浮填料相结合构建HDMBR(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采用HDM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比较了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对印染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PAC的反应器复合式动态膜性能、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更好。系统稳定运行时,投加和未投加PAC反应器分别标为反应器A和B。A反应器对COD、UV_(254)、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6.20%,88.92%,92.12%,94.81%,分别比B反应器高2.16%,4.66%,5.65%,3.04%。三维荧光光谱解析表明印染废水经HDMBR处理,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峰强度沿程逐渐减弱,投加PAC可强化对DOM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填料 复合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印染废水 粉末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渣土基碳复合陶粒的制备及除磷性能 被引量:26
5
作者 谢发之 李海斌 +6 位作者 李国莲 陈建利 杨文 汪雪春 胡婷婷 圣丹丹 谢志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1-219,共9页
以固体废弃物地铁盾构渣土、稻草秸秆和氧化镁为主要原料,通过烧结法制备了一种盾构渣土基碳复合陶粒。考察了陶粒吸附磷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平衡吸附量,并采用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当盾构渣土、稻草秸秆粉末和氧化镁质... 以固体废弃物地铁盾构渣土、稻草秸秆和氧化镁为主要原料,通过烧结法制备了一种盾构渣土基碳复合陶粒。考察了陶粒吸附磷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平衡吸附量,并采用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当盾构渣土、稻草秸秆粉末和氧化镁质量比为7∶2∶1,在最佳烧结条件700℃烧结可得到除磷性能最佳的陶粒。当吸附pH=6.3时,陶粒具有较高的磷吸附性能。吸附在12 h内基本能达到吸附平衡,该过程适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盾构渣土基碳复合陶粒对磷酸盐的吸附符合Temkin等温模型,随温度升高吸附量逐渐增大,40℃下最大吸附量为12.76 mg/g。热力学参数ΔH=5.64 k J/mol>0,ΔS=8.00 J/(K·mol)>0,ΔG=3.16 k J/mol>0,呈吸热、非自发的热力学特征,陶粒吸附磷后可通过2.0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重新解吸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渣土 陶粒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过硫酸钾降解水中双酚A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伍昌年 凌琪 +5 位作者 唐玉朝 马文秀 唐婷婷 徐婧 严梦琴 高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32-2134,2139,共4页
利用超声和过硫酸钾降解水中双酚A(BPA),考察了反应条件、过硫酸钾(PS)投加量、p H值、BPA初始浓度对水中BPA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超声(US)和PS氧化相比,PS/US降解水中BPA有很好的降解效果。BPA的降解率与PS投加量呈正相关,... 利用超声和过硫酸钾降解水中双酚A(BPA),考察了反应条件、过硫酸钾(PS)投加量、p H值、BPA初始浓度对水中BPA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超声(US)和PS氧化相比,PS/US降解水中BPA有很好的降解效果。BPA的降解率与PS投加量呈正相关,与BPA初始浓度呈负相关,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R2> 0. 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过硫酸钾 双酚A 硫酸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厂进出水中DOM的三维荧光和FTIR光谱解析 被引量:9
7
作者 王佳琴 李卫华 +4 位作者 申慧彦 黄显怀 姚亮 刘绍根 伍鲧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6,共6页
采用树脂分离方法对合肥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的溶解有机质进行分离,得到憎水性碱、憎水性酸、憎水性中性物质、亲水性碱、亲水性中性物质和亲水性酸等共6种物质。分析结果表明,憎水性组分荧光相对较强,而亲水性组分荧光则较弱。... 采用树脂分离方法对合肥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的溶解有机质进行分离,得到憎水性碱、憎水性酸、憎水性中性物质、亲水性碱、亲水性中性物质和亲水性酸等共6种物质。分析结果表明,憎水性组分荧光相对较强,而亲水性组分荧光则较弱。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各区域荧光强度积分(FRI)值分析可以得到类蛋白质、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等3种主成分的荧光积分标准体积值,出水的3种主成分荧光标准体积值比进水低,憎水性碱、亲水性碱、亲水性酸和亲水性中性物质亦呈现类似规律,说明它们在生化过程中经过微生物降解以后,荧光物质发生了降解和转化。憎水性酸中的类蛋白物质和憎水性中性物质中的3种组分相对浓度均强于进水,说明生物反应有助于生成上述2种物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定性分析进出水中各组分中官能团特征峰。结果显示,进出水中溶解有机物主要有多糖、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经过生化处理这些物质得到了显著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分离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区域积分法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污泥中糖原含量的快速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姚亮 申慧彦 +3 位作者 李卫华 叶翠红 王佳琴 尹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5-149,共5页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厌氧发酵污泥中糖原的含量,运用不同的偏最小二乘法(PLS)算法建立近红外光谱与糖原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根据校正集的相关系数(Rc)、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V)以及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评价各...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厌氧发酵污泥中糖原的含量,运用不同的偏最小二乘法(PLS)算法建立近红外光谱与糖原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根据校正集的相关系数(Rc)、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V)以及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评价各个模型。在建立的所有模型中,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Si PLS)将全光谱等分为24个区间,联合子区间[17 19 20]建立的模型是最优的,其校正时的Rc=0.993 7,RMSECV=0.066 2;预测时的Rp=0.993 3,RMSEP=0.048 3。运用变异系数(CV)验证所建最佳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发现预测集样品中的CV值均≤2%。结果表明Si PLS可以优化模型,提高模型预测能力,从而可以实现污泥中糖原含量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 糖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