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CaO对煤热解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荣鼐 王勤辉 +4 位作者 樊宏韬 方廷勇 朱曙光 王晏平 王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7-62,共6页
为研究高钙碳摩尔比对煤热解过程的影响特性,基于热重红外联用系统与固定床实验系统对宁夏烟煤开展了添加CaO吸收剂的煤热解实验。实验采用钙碳摩尔比分别为0,0.25,0.5与1,结果表明:CaO可显著改变煤失重及气态产物析出历程,添加CaO的热... 为研究高钙碳摩尔比对煤热解过程的影响特性,基于热重红外联用系统与固定床实验系统对宁夏烟煤开展了添加CaO吸收剂的煤热解实验。实验采用钙碳摩尔比分别为0,0.25,0.5与1,结果表明:CaO可显著改变煤失重及气态产物析出历程,添加CaO的热解DTG曲线在400℃与650℃存在失重峰,分别对应CaO水合产物Ca(OH)_2与碳酸化产物CaCO_3分解。此外CaO加入亦降低固态热解产物收率,同时促进热解过程CO,CH_4,H_2产出,并显著改变CO_2析出历程,当钙碳摩尔比由0增至1时,H_2产出增加5.21%,CO产出增加44.13%,CO_2降低17.80%,促进与抑制效果均与钙碳摩尔比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热解 CAO 化学链气化 钙基吸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式烧结矿床层内气固体积传热系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冯军胜 张晟 +1 位作者 赵亮 董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41-3747,共7页
以自制气固传热装置为实验平台,研究影响烧结矿床层内气固体积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并确定床层内气固体积传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烧结矿颗粒直径和空气进口流量是影响床层内气固体积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烧结... 以自制气固传热装置为实验平台,研究影响烧结矿床层内气固体积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并确定床层内气固体积传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烧结矿颗粒直径和空气进口流量是影响床层内气固体积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烧结矿颗粒直径越小,空气进口流量越大,床层内气固体积传热系数就越大。当颗粒直径和空气进口流量一定时,床层内气固体积传热系数随颗粒温度增加而增大。由于计算误差较大,现有经验关联式不适用于计算烧结矿床层内气固体积传热系数。采用实验数据拟合得出的关联式能很好地描述烧结矿床层内气固传热过程,其平均计算相对误差仅为4.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填充床 气固传热 体积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掺杂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碳烟性能的研究
3
作者 卫超 胡超 +2 位作者 荣鼐 王海涛 陈真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3-606,693,共5页
柴油机尾气中的碳烟危害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研制高性能的催化剂是柴油机碳烟处理的重要任务。利用胶晶模板法制备出一系列铜掺杂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催化剂进行表... 柴油机尾气中的碳烟危害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研制高性能的催化剂是柴油机碳烟处理的重要任务。利用胶晶模板法制备出一系列铜掺杂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研究铜负载量对催化氧化碳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呈现出多孔结构,铜负载于钴锰尖晶石结构之中;铜负载量的增加能有效改善催化氧化碳烟的性能;3次循环后催化剂能保持稳定的结构和优异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 碳烟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直流喷嘴喷射雾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胡浩威 时文博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5-222,共8页
针对废水回收喷射闪蒸过程中的气液两相喷射雾化过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某直流式喷嘴的喷射规律和雾化特性。建立液态水-不同结构喷嘴的物理模型,研究喷嘴的喷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获得不同运行条件下的液滴扩散范围和运动轨迹。研究... 针对废水回收喷射闪蒸过程中的气液两相喷射雾化过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某直流式喷嘴的喷射规律和雾化特性。建立液态水-不同结构喷嘴的物理模型,研究喷嘴的喷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获得不同运行条件下的液滴扩散范围和运动轨迹。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改变进口压力,改变喷嘴结构对喷射规律的影响更大。随着喷孔直径的增大,喷雾液滴速度与含水率逐渐增大,且当孔径增大1倍时,速度提升65%,含水率提高61.5%;随着表征喷嘴结构的无量纲数值β增大,喷雾液滴速度与含水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当β值增大2倍时,速度提升85.4%,含水率提高45.5%。速度与含水率的衰减趋势均随孔径与β值的增大逐渐变缓,喷射角和含水量面积随之增大。研究结果为提高回收燃煤发电机组中废水的效率和优化喷嘴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式喷嘴 喷射规律 无量纲 压力降 数值模拟 速度 含水率 喷射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活化对天然钙基吸收剂循环碳酸化捕获CO_2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荣鼐 樊宏韬 +4 位作者 王勤辉 方廷勇 朱曙光 王晏平 王庚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5-251,共7页
为探明蒸汽活化对钙基CO_2吸收剂活性再生的影响规律,基于热天平系统研究了活化温度、蒸汽浓度、操作频率、碳酸化及蒸汽活化时间以及活化方法对天然钙基吸收剂CO_2捕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00~400,℃对天然吸收剂活化效果最优;提高活... 为探明蒸汽活化对钙基CO_2吸收剂活性再生的影响规律,基于热天平系统研究了活化温度、蒸汽浓度、操作频率、碳酸化及蒸汽活化时间以及活化方法对天然钙基吸收剂CO_2捕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00~400,℃对天然吸收剂活化效果最优;提高活化水蒸气浓度和频率有利于再生吸收剂碳捕获性能;短时间活化效果低于长时间活化工况;煅烧后水蒸气活化可大幅再生吸收剂活性,而在反应过程中通入蒸汽活化效果不佳;从捕获总量和活化效率考量,高频率短循环方式活化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捕获 钙基吸收剂 蒸汽活化 水合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抗生素与重金属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时间依赖性协同与拮抗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敏 张瑾 +2 位作者 董欣琪 班龙科 卞志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0-859,共10页
为探讨水环境中典型污染物抗生素和重金属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采用96孔微板作为实验载体,以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阿米卡星(AMI)、硫酸庆大霉素(GEN)、硫酸卡那霉... 为探讨水环境中典型污染物抗生素和重金属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采用96孔微板作为实验载体,以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阿米卡星(AMI)、硫酸庆大霉素(GEN)、硫酸卡那霉素(KAN)、硫酸巴龙霉素(PAR)、妥布霉素(TOB)和4种重金属——镉(Cd)、铜(Cu)、锰(Mn)和锌(Zn)为目标混合物,应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九元混合物体系,包括10条具有不同组分浓度配比的混合物射线。采用已建立的时间依赖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了组分及其多元混合物体系的毒性,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浓度-毒性数据,应用浓度加和参考模型分析在不同暴露时间的多元混合物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9种污染物对C.pyrenoidosa的毒性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但不同污染物的毒性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毒性大小顺序也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毒性大小顺序在96 h为:KAN<TOB<Zn<Mn<Cd<AMI<GEN<Cu<PAR;九元混合物射线的毒性也具有时间依赖性,但浓度配比不同射线的毒性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10条混合物射线对C.pyrenoidosa的毒性具有协同和拮抗作用,且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其中R5~R7三条混合物射线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拮抗作用,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趋于明显,余下7条混合物射线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协同作用,但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对同一暴露生物,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不仅与混合物的组分浓度配比有关,也与暴露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抗生素 多元混合物 蛋白核小球藻 时间依赖性 协同 拮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矿竖罐内气固换热㶲传递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冯军胜 张晟 +1 位作者 赵亮 董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43-4453,共11页
为了强化烧结矿床层内气固传热过程,高效回收利用烧结矿余热资源,首先,以烧结矿余热回收竖罐为研究对象,根据非平衡热力学理论,推导出竖式烧结矿移动床层内㶲传递系数和量纲一㶲流密度的一般关联式;其次,基于多孔介质和双能量方程模型,建... 为了强化烧结矿床层内气固传热过程,高效回收利用烧结矿余热资源,首先,以烧结矿余热回收竖罐为研究对象,根据非平衡热力学理论,推导出竖式烧结矿移动床层内㶲传递系数和量纲一㶲流密度的一般关联式;其次,基于多孔介质和双能量方程模型,建立竖式移动床层内流动和传热的仿真模型;最后,利用自制小试验竖罐测量数据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并模拟分析空气进口流量、空气进口温度以及冷却段高度对竖罐床层内气固换热㶲传递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进口温度越大,冷却段高度越小,床层内㶲传递系数越大;当床层高度较低时,床层内㶲传递系数随空气进口流量增加而减小,并且㶲传递系数会出现负值,对竖罐内气固传热过程不利;床层内量纲一㶲流密度随空气进口温度和冷却段高度增加而减小;当温度比较大时(Tg/T0>1.3),床层内量纲一㶲流密度随空气进口流量增加而增加;不同工况下空气出口温度的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数据基本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仅为4.93%,证明了竖式移动床层内流动传热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余热回收 移动床 气固换热 㶲传递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