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历史视阈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 被引量:7
1
作者 高正礼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6,共6页
自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丰。尽管如此,从历史视阈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基本问题仍值得探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视阈 二级学科 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正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5,共4页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良好开端的阶段;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比较多曲折和挫折的阶段...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良好开端的阶段;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比较多曲折和挫折的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重大飞跃的阶段。梳理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对于当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基本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延安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正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85,共8页
延安时期,一大批史学工作者汇集延安。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毛泽东的史学思想为指导,坚持史学研究为抗战现实服务的原则,确立了史学研究的方向。延安史学工作者的活动及理论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
关键词 延安史学工作者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 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基于党政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严宏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31,共4页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决定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服务型政府建设反过来推动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考虑到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联系与区别,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着力点应放在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整合各种服务力量、以...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决定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服务型政府建设反过来推动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考虑到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联系与区别,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着力点应放在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整合各种服务力量、以非权力方式提供服务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型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服务型政府 党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党的代表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先俊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19,共6页
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党的代表大会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一是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理论学科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二是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三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 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党的代表大会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一是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理论学科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二是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三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概括和阐释。深入探讨这些理论贡献,对进一步深化党的代表大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祥兴 程晓敏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2-85,共4页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与此同时...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也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社会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启蒙运动”期间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释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先俊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3-182,275-278,共14页
新启蒙运动期间,艾思奇对"中国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这些论述同新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密切相连,与其旨趣吻合一致,不仅代表了新启蒙运动参加者对"中国化"问题阐释的最... 新启蒙运动期间,艾思奇对"中国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这些论述同新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密切相连,与其旨趣吻合一致,不仅代表了新启蒙运动参加者对"中国化"问题阐释的最高水平,而且为毛泽东正式提出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以有益的启示,在今天也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启蒙运动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诉求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启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0,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解放 经济建设 文化培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信仰培育--一种基于西方诠释学的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彭启福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1期66-70,137,共6页
理解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关键词。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对理解和信仰关系的处理有着不同的模式:古代圣经诠释学主张理解基于信仰并服从信仰,信仰被置于理解之上。基于人神之别的宗教预设,教会的解释被赋予绝对的权威。... 理解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关键词。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对理解和信仰关系的处理有着不同的模式:古代圣经诠释学主张理解基于信仰并服从信仰,信仰被置于理解之上。基于人神之别的宗教预设,教会的解释被赋予绝对的权威。近现代精神诠释学则倡导基于理解的认同,理性的理解从宗教信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独立地位,理解不再仰信仰之鼻息,亦不趋向对他人的服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普通民众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培育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并把这种信仰融入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去。诉诸基于理性理解的信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信仰 解释 诠释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全球视野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正礼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16,共3页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具有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它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为指导,又吸取了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益成分;它以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具有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它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为指导,又吸取了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益成分;它以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历史依据,又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追寻现代化的成败经验;它从世界发展的大局中判断中国的发展形势,并据此确立了当今中国的发展战略和中国参与和谐世界建设的积极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球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先俊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0-174,共5页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大立场之自觉契合的当代审思
12
作者 余京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09,共6页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立场、学术立场与大众立场之自觉契合内蕴历史必然性,不应人为割裂。当下,只有对三种立场进行整体性研究,并致力于实现其三位一体的自觉契合,才能倾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潜心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立场、学术立场与大众立场之自觉契合内蕴历史必然性,不应人为割裂。当下,只有对三种立场进行整体性研究,并致力于实现其三位一体的自觉契合,才能倾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潜心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远离"被边缘化"与"被放逐"的危险,理性出场并始终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立场 马克思主义学术立场 马克思主义大众立场 自觉契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非马克思主义者探论
13
作者 张正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44,共7页
非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括马克思主义者以外的任何人。20世纪上半叶,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介绍和对"中国化"的倡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上,非... 非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括马克思主义者以外的任何人。20世纪上半叶,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介绍和对"中国化"的倡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上,非马克思主义者有支持、有质疑、也有诋毁和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同这些质疑、诋毁和反对声的斗争中,澄清迷误、凝聚共识、不断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族性”维度下的民族主义批判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国新 彭启福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24,共9页
马克思在科学认识族性问题的基础上,从族性的维度阐述了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揭示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资产阶级主观上优化族性,宣扬的民族主义具有极大的伪善性,其实质是殖民扩张政策下的沙文主义。无产阶级只有自觉地形成阶... 马克思在科学认识族性问题的基础上,从族性的维度阐述了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揭示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资产阶级主观上优化族性,宣扬的民族主义具有极大的伪善性,其实质是殖民扩张政策下的沙文主义。无产阶级只有自觉地形成阶级意识,展开国际联合的现实行动,以阶级性来扬弃族性,以国际主义来消解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才能真正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马克思族性维度下的民族主义批判对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族性平等共存前提下的世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族性观的在新时代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性 民族主义批判 阶级 国际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功 高旭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33,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这两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活动中,对党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工作方式等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关;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代表大会实行... 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这两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活动中,对党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工作方式等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关;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等,并由此创建党代表大会制度。列宁坚持并发展了马恩开创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党内规章制度,保障党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地位;总结党代表大会召开的成功经验,健全党内民主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坚持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原则;完善党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实行党代表大会的年会制与常任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党代表大会制度理论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兼议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16
作者 钱广荣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109,共6页
中外学界普遍将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归于生态道德,这种流行看法其实并没有抓住生态伦理学对象的基本学理问题。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应是"人与自然和谐",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的范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理论研究应摈弃关于人与自然孰为"... 中外学界普遍将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归于生态道德,这种流行看法其实并没有抓住生态伦理学对象的基本学理问题。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应是"人与自然和谐",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的范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理论研究应摈弃关于人与自然孰为"中心"的不必要争论,实践尚厉行生态道德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伦理学对象 生态道德建设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悖论研究的话语权问题 被引量:8
17
作者 钱广荣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3,共4页
道德悖论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的道德悖论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困惑"多为道德悖论问题。道德悖论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思想资源,其拓展和深入必将大大... 道德悖论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的道德悖论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困惑"多为道德悖论问题。道德悖论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思想资源,其拓展和深入必将大大有助于推动我国伦理学的理论建设和道德实践,引发多领域的思维创新和进步,提升我们民族的思维品质。因此,其话语权是无庸置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悖论 道德悖论现象 “道德失范” “道德困惑”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劳作教育特色及其启示 被引量:7
18
作者 戴家芳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8-100,共3页
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劳作教育注重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重视引导学生对劳作教育的意识认同,依托朋辈教育辅导模式开展劳作教育,教职员坚持言传身教,重视劳作教育制度建设。这些特色使得东海大学走在台湾高等教育的前列。学习和借鉴东海大... 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劳作教育注重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重视引导学生对劳作教育的意识认同,依托朋辈教育辅导模式开展劳作教育,教职员坚持言传身教,重视劳作教育制度建设。这些特色使得东海大学走在台湾高等教育的前列。学习和借鉴东海大学劳动教育的特色做法,有利于提高中国大陆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东海大学 劳作教育 大陆高校 德育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安徽“责任田”一则问题的辨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姚宏志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关键词 安徽省 责任田 新中国成立 农业合作化 社会发展 农村经济 生产生活 平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历史唯物主义之创立是否消解了道德批判? 被引量:7
20
作者 余京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2,共6页
历史唯物主义之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角实现了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之深刻转化。在此种转化中,历史唯物主义并未消解道德批判,而是将马克思早年基于"道德评价优先"视角而生... 历史唯物主义之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角实现了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之深刻转化。在此种转化中,历史唯物主义并未消解道德批判,而是将马克思早年基于"道德评价优先"视角而生发的抽象道德批判置于"历史评价优先"视角之下,构建起道德批判、历史批判与历史辩护之生成性统一的辩证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马克思早年的道德批判亦由此实现从抽象到科学、从唯心到唯物之深刻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道德评价优先 历史评价优先 道德批判 历史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