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青檀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张莉 刘慧君 +2 位作者 王源秀 王聪 王友保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5-1024,共10页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其韧皮纤维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材料,土壤条件对青檀生长具有较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成土基质土壤的限制性养分及青檀的环境适应性,选取安徽省泾县板岩、砂岩和石灰岩3种成土基质土壤及其上生长的青檀为研究对象,...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其韧皮纤维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材料,土壤条件对青檀生长具有较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成土基质土壤的限制性养分及青檀的环境适应性,选取安徽省泾县板岩、砂岩和石灰岩3种成土基质土壤及其上生长的青檀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青檀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3种基质土壤间C、N、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板岩土壤的C(56.50 g·kg^(−1))、N(4.91 g·kg^(−1))、P(1.03 g·kg^(−1))含量最高,石灰岩土壤N(1.22 g·kg^(−1))含量最低,砂岩土壤P含量最低(0.30 g·kg^(−1)).3种土壤中砂岩的C/P、N/P高于全国土壤均值;板岩的C/P低于全国土壤均值,N/P接近全国土壤均值;石灰岩的C/P、N/P均低于全国土壤均值.C/N方面,板岩土壤低于全国土壤C/N平均水平,砂岩和石灰岩基质土壤C/N均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3种成土基质土壤上青檀叶片N、P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石灰岩土壤上青檀叶片N(21.56 g·kg^(−1))、P(3.15 g·kg^(−1))含量最高.石灰岩基质土壤上青檀叶片的C/N、C/P均低,砂岩基质上青檀叶片C/N、C/P较高,板岩基质上的青檀介于两者之间.青檀叶片的N/P表现为砂岩基质(9.78)>石灰岩基质(7.64)>板岩基质(7.41),均小于14.综合分析发现,P和N可能是3种基质土壤上青檀生长的限制性元素,其中砂岩基质受P限制更为严重;在适应对策上,石灰岩基质上青檀采取了竞争策略,砂岩基质上青檀选择了防御为主的适应策略,而板岩基质上的青檀介于二者之间,偏向于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基质 青檀 生态化学计量 限制性养分 生存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困境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兴宇 贾其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48,共6页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加快区域绿色转型、促进区域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要求。在论述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生态治理面临的顶层设计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加快区域绿色转型、促进区域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要求。在论述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生态治理面临的顶层设计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通畅、治理主体权责不明晰、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等机制困境。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特征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特点,提出优化顶层决策设计机制、理顺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健全共保联制机制的优化路径。对于提高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机制困境 路径优化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杨杰青 孙涛 +11 位作者 俞锦辰 王悦恺 李森 李烜金 周进 史赟荣 陈烁 陈朗 田伟 付婧 李磊 胡浩鹏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9,共11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者,对维持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阐明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种类组成和丰度,采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者,对维持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阐明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种类组成和丰度,采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分析优势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7门129属241种(含未定种),桡足类(108种)占据绝对优势。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种类数、总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经度变化不明显;平均丰度随纬度的升高而下降。优势种类群主要为桡足类、介形类和毛颚类,优势种平均丰度也呈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深水种分布广泛,2.5°N—5.5°N各站位深水种种类数较多,0.5°N—1.5°N各站位深水种丰度较高,深水种对该区域上升流具有指示作用。影响优势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无机氮和叶绿素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深水种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黄山区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季节性变化格局
4
作者 陈晓春 施佳怡 +6 位作者 张鑫怡 王苏越 孙羽佳 赵子林 戴杨军 王苏盆 赵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8-708,共11页
黄山—怀玉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季风气候和人类土地开发的共同影响下,其鸟类多样性受不同生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可能呈现特有的格局。为了探明这个问题,于2023年3月—2024年2月,按4个季节采用样线法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黄山—怀玉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季风气候和人类土地开发的共同影响下,其鸟类多样性受不同生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可能呈现特有的格局。为了探明这个问题,于2023年3月—2024年2月,按4个季节采用样线法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乡镇、山地和湿地3种不同生境进行鸟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8目55科194种5524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3种,表明该区鸟类物种资源丰富;从鸟类区系来看,东洋型95种,古北型76种,广布型23种,东洋型种占据优势,鸟类区系具有南北渗透的特征;从鸟类居留型来看,留鸟95种,占鸟类总数48.97%,夏候鸟34种,占17.53%,冬候鸟49种,占25.26%,旅鸟16种,占8.25%。(2)鸟类群落组成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鸟类种类和数量最高,冬季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最低;春季鸟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冬季最低;夏季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最高。(3)不同生境下,山地(M)生境鸟类种类最多,湿地(W)最少;而湿地生境发现鸟类数量最多,乡镇(T)最少;山地生境鸟类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Pielou指数均最高,湿地生境均最低,山地生境中鸟类多样性高,群落结构更为稳定,特有种最多;通过Bray-Curtis相异度衡量3种生境之间鸟类群落的相异性,乡镇与山地的相异度最低,与湿地相异度较高,而山地与湿地相异度最高。本研究为精准制定黄山区鸟类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区 鸟类 生物多样性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
5
作者 施佳怡 何智荣 +12 位作者 吴思雨 时莹莹 白玉峰 刘美婷 张春娜 王雨婷 谭诗慧 陆健 田萌 方舒心 赵娜 王苏盆 李佳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7,I0001,I0002,共13页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两栖爬行动物种群的生存承受着多重压力,其种群数量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2023年5、8和10月对安徽省歙县两栖爬行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方法以样...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两栖爬行动物种群的生存承受着多重压力,其种群数量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2023年5、8和10月对安徽省歙县两栖爬行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方法以样线法为主,以围栏陷阱法为辅。本次调查将歙县县域划分为28个10 km×10 km的调查样区,每个样区设置调查样线3~5条,样线长均不少于200 m。调查期间共设置258条样线和32个围栏陷阱。本次调查共记录到2221只两栖动物,隶属于2目7科18属22种,其中包括1个入侵种——美洲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调查还记录到532只爬行动物,隶属于1目8科17属20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因不同物种繁殖期存在差异,本次调查发现的两栖动物物种种类和数目多于爬行动物,且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和蓝尾石龙子(Plestiodon elegans)分别为两栖和爬行动物的优势种;歙县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高而物种均匀度低;溪流型两栖动物及灌丛石隙型爬行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歙县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有助于全面了解安徽省歙县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状况,为其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歙县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程云山 任艺晨 +5 位作者 席贻龙 刘燕茹 何虎 范方威 陈东宜 李化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6-1352,I0001-I0003,共20页
浮游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了解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环境DNA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生态学调查中;但对于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检测,该方法与传统形态学鉴定获得结果的一致性尚... 浮游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了解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环境DNA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生态学调查中;但对于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检测,该方法与传统形态学鉴定获得结果的一致性尚不清楚,并且缺少基于环境DNA技术对真核浮游植物与原核浮游植物进行同时检测的研究。为此,本文比较研究了不同牧食强度下中宇宙实验体系中环境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在检测浮游植物(包括真核与原核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上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1)基于18S rRNA基因的环境DNA技术与形态学鉴定获得的浮游植物alpha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牧食强度下中宇宙实验体系中的变化趋势一致;(2)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比,基于16S rRNA基因和18S rRNA基因的环境DNA技术能够检测到更多的浮游植物种类,并且能够很好地展现不同处理组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差异;(3)基于18S rRNA基因的环境DNA技术在浮游植物多样性检测上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尽管环境DNA技术在监测浮游植物生物量方面存在局限,但是其在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检测方面比形态学鉴定具有显著的优势。本研究对环境DNA技术同时应用于真核和原核浮游植物检测进行了尝试,并证实了基于18S rRNA基因的环境DNA技术在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检测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精确性,可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为在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和水生态环境监测中推广使用环境DNA技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形态学鉴定 浮游植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植物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解和 吴彤彤 +3 位作者 姜佳慧 杨怡 章凯帆 陶海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27-2636,共10页
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QNs)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等,因其具有较高的吸附系数(Kd)和有机碳分配系数(Koc),能在环境中长久存在并经迁移转化排放到土壤、水体中,进而对植物生长和代谢产生影响。本文详述... 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QNs)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等,因其具有较高的吸附系数(Kd)和有机碳分配系数(Koc),能在环境中长久存在并经迁移转化排放到土壤、水体中,进而对植物生长和代谢产生影响。本文详述了QNs对陆生植物、水生大型植物及浮游植物生长和代谢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不同QNs胁迫下这些植物生长、细胞形态、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代谢指标的响应情况。最后对QNs植物生态毒性机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 植物生长 代谢 生态毒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兽类名录(2024版) 被引量:10
8
作者 魏辅文 杨奇森 +28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胡义波 葛德燕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何锴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的研究也在持续进步。在2022—2024年,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与2022年相比,新增42个物种。为了帮助国内外学者全面了解中国哺乳动物的有效种类及其详细信息,我们对“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及《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涉及的中国兽类物种名录进行了更新。截至2024年12月,中国记录的兽类有效种类包括58科,263属,73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物种数目 分类学 名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鸟类新记录——白顶玄燕鸥
9
作者 朱瑞 朱箫天 陈潘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07,共1页
2023年9月17日,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十八湾景区(118°43′42″E,30°36′6″N)发现并拍摄到1只深色燕鸥,其喙较长且基部较粗,体羽为全烟褐色,头顶灰色,额白色,眼先黑色,白色眼圈细而不完整(图1)。经查阅相关图鉴(刘阳,... 2023年9月17日,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十八湾景区(118°43′42″E,30°36′6″N)发现并拍摄到1只深色燕鸥,其喙较长且基部较粗,体羽为全烟褐色,头顶灰色,额白色,眼先黑色,白色眼圈细而不完整(图1)。经查阅相关图鉴(刘阳,陈水华,2021;约翰·马敬能等,2022),确定为白顶玄燕鸥Anous stolidus。据邓郁(2020)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郑光美,2023),并查阅中国观鸟记录中心(http://www.birdreport.cn)数据后,确定为安徽省鸟类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光美 马敬能 分类与分布 溪口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的抚仙湖浮游动物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艺晨 范方威 +6 位作者 席贻龙 陈非洲 李芸 丁家宁 高佳伟 顾于 李化炳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0-1150,I0017-I0022,共17页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界干扰和水体环境变化敏感,监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并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调查,但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在浮游动...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界干扰和水体环境变化敏感,监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并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调查,但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在浮游动物多样性检测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仍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于2014年和2015年对抚仙湖进行了2周年的季节性野外调查,比较e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在检测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上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1)在对抚仙湖2014年和2015年的季节性周年监测中,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OI)基因高通量测序的eDNA技术与形态学鉴定检测到的浮游动物alpha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eDNA技术在野外季节性周年监测中的可行性;(2)与形态学鉴定相比,基于COI基因高通量测序的eDNA技术能够获得更多的物种数,但是eDNA技术能确定到属的轮虫物种数少于形态学鉴定;(3)两种方法均发现抚仙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具有时间衰减变化趋势,eDNA技术比形态学鉴定更能辨别出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组成间的差异。尽管eDNA技术在检测轮虫物种数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存在局限,但其在检测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利用野外周年监测样品,尝试将eDNA技术应用于湖泊浮游动物检测,发现基于COI基因的eDNA技术在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辨别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但在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和水生态监测中推广该技术前需完善基因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形态学鉴定 浮游动物 多样性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巢湖底栖动物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11
作者 费娇娇 温舒珂 +5 位作者 董芮 张姚 龚志军 陈开宁 蔡永久 项贤领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1395,共15页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湖泊对支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巢湖生态系统受到了强烈的人为胁迫,导致水质恶化...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湖泊对支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巢湖生态系统受到了强烈的人为胁迫,导致水质恶化和蓝藻水华频繁。近十年来,随着巢湖综合治理纵深推进,湖泊水生态环境趋于改善,但富营养化程度依然严重,对水生生物(尤其是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的认识仍较为匮乏。本文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及历史资料,获得了1980年以来5个时期的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近40多年来巢湖底栖动物丰度、群落结构和优势类群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22年间,累计记录到3门6纲77种(属)的底栖动物,总丰度和各类群丰度变化显著。优势种类经历了从以较清洁的软体动物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耐污的摇蚊科和寡毛纲为主,再到清洁种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具体变化情况为:1980-1981年,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高,软体动物为优势种;20022003年,富营养化加剧,底栖动物群落快速退化,耐污种寡毛纲和摇蚊科占据优势,相对丰度达96.1%;2008-2009年,寡毛纲和摇蚊科相对丰度下降至87%;2013-2014年,摇蚊科相对丰度增加,但寡毛纲相对丰度占比从55.1%下降至24.1%,两者共占比96.5%;2022年,底栖动物丰度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78 ind./m^(2)),寡毛纲相对丰度下降至6.9%,但软体动物双壳纲从2013-2014年的2种增加到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淡水蛏在9个点位发现,出现频率为30%,底栖动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近40年来,水体总氮、叶绿素a、溶解氧、水深、沉积物总氮和风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长期演变 富营养化 浅水湖泊 巢湖 敞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蜂拓展新寄主的影响因素
12
作者 赵芳宇 刘鹏程 +2 位作者 张彦龙 王小艺 杨忠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95-6102,共8页
多寄主型寄生蜂在其栖息地内可寄生多种寄主,当外来害虫进入到它们的栖息地时,这些寄生蜂可能会将新进入的外来害虫拓展为新的寄主资源。中国本土的周氏啮小蜂将外来入侵种美国白蛾拓展为新寄主是典型的例子。然而,并非所有多寄主型寄... 多寄主型寄生蜂在其栖息地内可寄生多种寄主,当外来害虫进入到它们的栖息地时,这些寄生蜂可能会将新进入的外来害虫拓展为新的寄主资源。中国本土的周氏啮小蜂将外来入侵种美国白蛾拓展为新寄主是典型的例子。然而,并非所有多寄主型寄生蜂都能将这些陌生资源转化为新寄主,寄生蜂开拓新资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基于国内外关于寄生蜂拓展新寄主的典型案例,综述了影响寄生蜂拓展新寄主的主要因素。首先,寄生蜂和寄主能够形成寄生关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寄生蜂的母代蜂产卵时间与新寄主适合被寄生的时期有重合,新寄主适合被寄生的时期栖息地也应与原始寄主相近;其次是新寄主和原始寄主危害生境内的同一植物时,植物受害挥发物产生对寄生蜂能产生同样的吸引作用;第三,寄生蜂能利用与原始寄主相似信息物质来定位新寄主的精确位置,或者新寄主自身挥发性物质中存在与原始寄主结构相异,但功能一致的物质;第四,新寄主和原始寄主被寄生时期虫体的物理结构相似,利于寄生蜂接受并产卵。第五,寄生蜂在新寄主产卵后,后代可以适应新寄主体内营养环境而顺利发育至成虫。以上因素为通过经典或增效生物防治来筛选和利用本土寄生蜂以对抗入侵害虫提供了基本依据。通过优先考虑符合这些因素的寄生蜂,从业者能够在对非靶标的影响降至最低的同时提高生物防治计划的成功率。周氏啮小蜂的案例表明了寄主拓展机制能够实现对入侵物种的有针对性的天敌部署,为生物入侵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蜂 寄主转移 适应机制 化学信息物质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巢湖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13
作者 刘成凤 严云志 +4 位作者 韩胜盼 张家赫 谢平 陈隽 夏午来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9-237,共9页
应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水生生物监测以及生态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022年8月在巢湖湖区设置了15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利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巢湖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分析生物多样性,并采用冗余分... 应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水生生物监测以及生态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022年8月在巢湖湖区设置了15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利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巢湖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分析生物多样性,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检测到鱼类48种,隶属于7目13科39属,以鲤形目鱼类为主(35种),约占检测鱼类总数的72.92%;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刀鲚(Coilia na-sus)等为优势种;检测到了2种近十年文献报道中传统调查方法没有采集到的物种,分别为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唇䱻(Hemibarbus labeo)。15个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Simpson、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710±0.375、0.696±0.140、0.504±0.112,3个湖区鱼类的3种多样性指数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差异均不显著。主坐标分析(PCoA)和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检验结果表明,巢湖不同湖区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R^(2)=0.13,P=0.53)。冗余分析(RDA)显示,氨氮、水温和溶解氧对巢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巢湖鱼类资源监测中具有可行性,在长江流域禁捕环境下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对鱼类资源进行监测和保护,为今后长江流域开展鱼类资源调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宏条形码技术 鱼类多样性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留兰香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姜佳慧 杨怡 +5 位作者 鲁欣雨 牛旭辉 张悦 操子航 张解和 陶海升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为探究喹诺酮类(quinolones,QNs)抗生素单一和复合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留兰香(Mentha spicata)为研究对象,研究0、1、10和30 mg·L^(-1)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和氧氟沙星(ofloxacin,OFL)2种QNs抗生素单一和... 为探究喹诺酮类(quinolones,QNs)抗生素单一和复合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留兰香(Mentha spicata)为研究对象,研究0、1、10和30 mg·L^(-1)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和氧氟沙星(ofloxacin,OFL)2种QNs抗生素单一和复合胁迫对留兰香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留兰香的耐受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利用Abbott模型进行复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QNs抗生素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指数影响效果不显著,对活力指数具有抑制作用。QNs抗生素单一和复合胁迫下,幼苗的胚根长、胚芽长和鲜质量均被抑制,且浓度越大抑制效应越强,这3种指标可作为留兰香种子萌发生长响应的关键指标。复合胁迫下胚芽长和鲜质量的EC_(50)值差异较为显著,分别为63.74 mg·L^(-1)和175.56 mg·L^(-1)。NOR和OFL毒性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K_(ow))有关,对留兰香种子萌发生长的复合毒性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毒性大小为NOR>OFL>复合。本研究旨在揭示QNs抗生素对留兰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毒性效应,为抗生素单一和复合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氧氟沙星 植物 复合毒性 隶属函数法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檀生物炭强化吊兰修复铜铅复合污染土壤的效果
15
作者 姜利园 孙明慧 +2 位作者 王波 刘文婷 王友保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64,377,共9页
[目的]为探究施用青檀生物炭对吊兰修复Cu、Pb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方法]以铜陵市老鸦岭铜尾矿周边Cu、Pb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种植试验方法设置添加不同质量比(1%、3%、5%、7%和10%)青檀生物炭的吊兰盆栽试验,以不添... [目的]为探究施用青檀生物炭对吊兰修复Cu、Pb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方法]以铜陵市老鸦岭铜尾矿周边Cu、Pb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种植试验方法设置添加不同质量比(1%、3%、5%、7%和10%)青檀生物炭的吊兰盆栽试验,以不添加青檀生物炭的处理为空白组,同时设置不种吊兰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质量比青檀生物炭对吊兰修复Cu、Pb污染土壤的影响,评价青檀生物炭强化吊兰修复Cu、Pb污染的潜力。[结果]施加青檀生物炭显著增加吊兰的株高、根长和地下部鲜重;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u、Pb质量分数,显著提升吊兰对Cu、Pb的吸收量,地上部的Cu和Pb最大增幅分别为51.39%和59.77%,地下部的Cu和Pb最大增幅分别为15.63%和45.46%;提高吊兰的富集和转移系数,Cu的最大富集和转移系数分别为0.61和0.40,Pb的最大富集和转移系数分别为0.37和0.68;降低土壤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促进土壤养分代谢。[结论]青檀生物炭与吊兰联合应用修复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檀生物炭 吊兰 Cu、Pb污染 修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牯牛降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谱系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16
作者 朱林 张昊楠 +3 位作者 洪欣 陈达伟 秦卫华 周守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6,共9页
植物群落的群落结构、谱系结构既取决于非生物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又受群落内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但不同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西黄山山脉牯牛降南北坡常绿阔叶林群落为对象,使用全站仪建立2个1 hm^(2)... 植物群落的群落结构、谱系结构既取决于非生物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又受群落内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但不同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西黄山山脉牯牛降南北坡常绿阔叶林群落为对象,使用全站仪建立2个1 hm^(2)固定样地,对所有乔木个体(胸径≥1cm)进行空间定位并确定海拔、坡度等微生境变量,并结合单木竞争模型获取邻域竞争指数变量。通过拟合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一般线性模型,将两组变量(微生境效应、邻域竞争效应)中的多个因子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在局域尺度上南北坡森林群落结构和谱系结构差异。结果显示:(1)在该区域内,南北坡的环境差异对植物群落结构和谱系结构有一定影响,北坡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且亲缘度更近。(2)植物群落结构和谱系结构受生境过滤和邻域竞争的共同影响,两者共同驱动群落物种β多样性的形成。(3)环境因子和邻域竞争因子对群落结构、谱系结构的影响随着生活史阶段的变化而变化。树木在生长初期主要受邻域效应的影响,在生长后期主要受微生境因子的影响,这表明它们的资源获取策略以及对邻域竞争效应和环境因素的响应也在发生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本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系结构 微生境因子 邻域效应 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微塑料与铜暴露对中华绒螯蟹肠道基因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徐建 冯广朋 +3 位作者 严云志 陈锦辉 吴建辉 杨祖长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8,共16页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常见的污染物,而硫酸铜(CuSO4)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消毒剂,水体中的铜离子(Cu^(2+))可被MPs吸附。为探究MPs和Cu^(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组织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0.4 mg/L...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常见的污染物,而硫酸铜(CuSO4)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消毒剂,水体中的铜离子(Cu^(2+))可被MPs吸附。为探究MPs和Cu^(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组织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0.4 mg/L MPs和0.1 mg/L Cu^(2+)作为实验浓度,设置4个处理组:0.4 mg/L MPs暴露组(M组)、0.1 mg/L Cu^(2+)暴露组(C组)、0.4 mg/L MPs+0.1 mg/L Cu^(2+)联合暴露组(M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探究MPs和Cu^(2+)单一及联合暴露21 d后对中华绒螯蟹肠道的影响。采用RNA-Seq技术对肠道开展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KEGG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组包括1650个上调DEGs和1874个下调DEGs;C组包括3797个上调DEGs和1073个下调DEGs;MC组包括1492个上调DEGs和1305个下调DEGs。与抗氧化、免疫和能量代谢相关的DEGs,包括过氧化氢酶(cat)、三结构域蛋白(trim)、Toll样受体(tlr)、细胞色素P450(cyp450)、碳酸酐酶(ca)等在M vs D、C vs D、MC vs D中变化显著。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氧化磷酸化、谷胱甘肽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素的代谢等通路。结果表明,MPs与Cu^(2+)单一及联合暴露导致中华绒螯蟹的抗氧化、免疫和能量代谢系统失衡,MPs和Cu^(2+)具有协同毒性作用,研究结果为阐明MPs和Cu^(2+)暴露对中华绒螯蟹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微塑料 转录组 能量代谢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素变化下城市黑臭水体中硫元素的释放特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段文松 黄观超 +5 位作者 郝敏 崔嘉吉 吴安安 王文洁 李带 李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13072-13078,共7页
河道黑臭化问题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已成为最为棘手的环境问题,硫元素作为水环境界面一类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其在水环境致黑致臭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在河道中硫元素的含量和形态随季节变化很大,因此外在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利用... 河道黑臭化问题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已成为最为棘手的环境问题,硫元素作为水环境界面一类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其在水环境致黑致臭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在河道中硫元素的含量和形态随季节变化很大,因此外在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利用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外在环境因素(温度、溶解氧和扰动强度)变化下,硫元素在沉积物-水界面上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四种硫元素形态释放规律基本呈现先升高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释放速率表现为:亚硫酸根离子(SO32-)>硫离子(S2-)>硫酸根离子(SO42-)>硫代硫酸根离子(S2O32-);在扰动条件下,对水体中SO32-变化较大,其在第7天达到释放峰值,浓度为42.50 mg/L;在溶解氧实验下,氧含量越高会加速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同时也促进SO32-的转化;在温度条件下,温度更高会加快生物的活性,促进硫元素最终向SO42-的转化过程,其平衡浓度为40.0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沉积物-水界面 硫元素 室内模拟实验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污染土壤中水稻的镉富集特征和生长响应
19
作者 卢天一 艾艳梅 +3 位作者 汪洋 那萌 徐尚起 周际海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8,共13页
近年来,土壤镉(Cd)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Cd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再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本研究以水稻为对象,设置不添加Cd(对照,CK),添加低Cd(0.5 mg·kg^(-1))、中Cd(2.5 mg·kg^(-1))和高Cd(10 ... 近年来,土壤镉(Cd)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Cd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再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本研究以水稻为对象,设置不添加Cd(对照,CK),添加低Cd(0.5 mg·kg^(-1))、中Cd(2.5 mg·kg^(-1))和高Cd(10 mg·kg^(-1))4种处理,解析Cd污染对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生理生化特性和Cd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中、高浓度Cd污染显著降低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成熟期水稻叶绿素含量随着Cd浓度升高显著下降了30.73%~77.64%,低浓度Cd污染使分蘖期水稻脯氨酸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45.11%,Cd污染使抽穗期水稻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了33.75%~61.10%。各处理成熟期水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除低浓度Cd污染的POD)活性较对照显著增强。随Cd污染浓度的增加,水稻各部位Cd含量增加,成熟期水稻根、茎、叶、壳的Cd富集系数逐渐降低,水稻成熟期的土壤酸溶态Cd和可还原态Cd占比增加。水稻Cd含量、土壤不同Cd形态与脯氨酸含量、SOD、POD活性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可为Cd在水稻体内的富集和转运及Cd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污染土壤 抗氧化酶 渗透调节物质 富集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采集大蹄蝠指名亚种特征描述及亚种分类的探讨
20
作者 苏浩晖 刁海欣 +8 位作者 詹夏沁 何敏怡 黄泽锋 吴毅 林良恭 陈中正 蒋学龙 王晓云 余文华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隶属于翼手目蹄蝠科,目前划分指名亚种(H.a.armiger)、福建亚种(H.a.fujianensis)、台湾亚种(H.a.terasensis)和越南亚种(H.a.traninhensis)4个亚种,其中前3个亚种在我国广东、云南等16个省区广泛分布,但...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隶属于翼手目蹄蝠科,目前划分指名亚种(H.a.armiger)、福建亚种(H.a.fujianensis)、台湾亚种(H.a.terasensis)和越南亚种(H.a.traninhensis)4个亚种,其中前3个亚种在我国广东、云南等16个省区广泛分布,但也有学者对其亚种的有效性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明确大蹄蝠的亚种分类状况,本研究以中国区域内最接近模式产地(尼泊尔)的西藏样本为切入点,结合历年采集于各省区的形态学数据和分子序列,对大蹄蝠的亚种分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该种外形、头骨特征及测量数据均未发现指名亚种、福建亚种和台湾亚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系统发育树提示福建、台湾地区在内的多地大蹄蝠序列聚为高支持度的一支,未见明显分化,3个亚种间遗传距离仅0.002~0.013;单倍型网络图亦未发现各亚种间存在明显的种群遗传结构与地理差异。基于上述证据,本研究认为中国区域内的大蹄蝠应归为同一亚种——大蹄蝠指名亚种(H.a.armiger),该结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国内大蹄蝠的亚种分类地位,也为深入理解该种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大蹄蝠 亚种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