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巢湖沉积物常量元素特征及其揭示的流域风化强度演变
1
作者 李晨晨 吴立 +2 位作者 毛龙江 马春梅 管后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774,共17页
全新世是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把握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规律将有助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应对突发气候事件。通过对安徽巢湖SZK1507孔岩芯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特征进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重建了巢湖流域10.8 cal.k... 全新世是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把握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规律将有助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应对突发气候事件。通过对安徽巢湖SZK1507孔岩芯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特征进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重建了巢湖流域10.8 cal.ka B.P.以来的风化强度演变过程,揭示了流域气候环境变化和可能存在的气候突变事件,并初步探讨了化学风化强度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环境代用指标化学蚀变指数(CIA)、残积系数(Ki)的谷值与风化淋溶系数(Ba)、退碱系数(w)的峰值均出现在砂层和粉砂层,表明砂层和粉砂层的化学风化程度较弱于其他层位。(2)阶段Ⅰ(10.8~9.9 cal.ka B.P.)和阶段Ⅲ(9.3~5.7 cal.ka B.P.)化学风化作用强烈,阶段Ⅱ(9.9~9.3 cal.ka B.P.)化学风化作用弱,阶段Ⅳ(5.7~2.3 cal.ka B.P.)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阶段Ⅴ(2.3 cal.ka B.P.以来)化学风化作用变化频繁,整体呈减弱特征;此外,化学风化强度与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揭示了全新世以来巢湖流域经历了偏湿→偏干→湿润→湿润转干→变干为主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3)风化强度变化记录很好地表征出9.3、8.2、4.2和2.8 ka B.P.气候突变事件。通过对巢湖湖相沉积物11000 cal.a B.P.以来的化学蚀变指数、30°N夏季太阳辐射量、神农架三宝洞δ18O记录、神农架大九湖δ^(13)C记录等进行综合对比发现,构造抬升运动提供了稳定的陆源碎屑物质,流域气候环境条件是化学风化强度的控制因素,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演替也影响着风化作用强弱,而粒度主要影响着沉积物化学元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风化强度 环境演变 气候事件 影响因素 常量元素 AMS^(14)C测年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淮河流域非平稳气象干旱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易 姚蕊 +1 位作者 孙鹏 葛晨昊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38,共13页
【目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显著,部分地区易发生严重干旱,研究其干旱特征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对1980—2019年淮河流域195个气象站点月非平稳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 【目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显著,部分地区易发生严重干旱,研究其干旱特征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对1980—2019年淮河流域195个气象站点月非平稳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地区的气象干旱,并通过游程理论识别历史干旱事件提取出干旱历时、干旱烈度,而后对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依次使用用单变量函数和多变量Copula函数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干旱事件主要表现为轻旱和中旱,分别占干旱事件总数的39%和47%,且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和南部,极旱事件极少。Generalized Pareto函数在对干旱历时、干旱烈度的单变量分布拟合都为最合适,87个站点显示t-Copula函数为拟合效果最好的的联合分布函数。重现期在20a以上时,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相同,高值区为流域西南部。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概率空间分布随着重现期增长几乎不变,同现重现期高值区主要为流域南部和西部。【结论】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的干旱事件以月内中旱、季内轻旱和季内中旱为主,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很低;随着重现期增大,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西南部,因此该区域的干旱灾害风险最大;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显著,当重现期为100 a时西南部会发生干旱历时可达10.8个月,干旱烈度可达11.9的长历时高烈度的干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气象干旱 干旱特征 COPULA函数 淮河流域 气候变化 非平稳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 水资源 极端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视角下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时空效应 被引量:19
3
作者 梁归 林跃胜 方凤满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8-856,共9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环境规制与CO_(2)排放的关系逐渐成为学界热点.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41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CO_(2)排放系数法、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对长三角41城市2006—2019年的CO_(2)排放、环境规制强度进行定量测度,通过核密度...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环境规制与CO_(2)排放的关系逐渐成为学界热点.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41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CO_(2)排放系数法、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对长三角41城市2006—2019年的CO_(2)排放、环境规制强度进行定量测度,通过核密度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长三角地区41城市环境规制强度和CO_(2)排放水平的时空格局,并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探讨环境规制对CO_(2)排放的时空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环境规制强度指数呈增强态势,由2006年的0.15升至2019年的1.25.核密度曲线显示,环境规制强度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转移的演变态势.②2006—2019年长三角地区CO_(2)排放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6—2013年CO_(2)排放增幅为65.07%,2013—2019年增幅仅为4.20%.CO_(2)排放在空间上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006年在沪苏地区形成CO_(2)排放高值集聚区,随后空间范围扩大并向西北方向蔓延,2013—2019年呈中心城市向外围扩散的格局.③从短期效应看,环境规制强度每提升1%,将抑制本城市0.152%的CO_(2)排放量,但促进邻近城市0.062%的CO_(2)排放量;从长期效应看,环境规制强度每提升1%,将抑制本城市0.254%的CO_(2)排放量,并促进邻近城市0.110%的CO_(2)排放量,即环境规制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④长三角各城市要充分考虑自身特质,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和差异化的低碳减排策略,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CO_(2)排放的增速整体变缓,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对CO_(2)排放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CO_(2)排放 时空效应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1年四川盆地近地面O_(3)时空演化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谭华荣 林跃胜 +2 位作者 姚有如 马康 方凤满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0-672,共13页
近地面O_(3)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地形相对闭塞的盆地区域更加突出,而盆地地形区域O_(3)的时空演化、潜在源区及驱动因素尚未被完全揭示.因此,以典型盆地地形区—四川盆地为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尺度(2015—2021... 近地面O_(3)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地形相对闭塞的盆地区域更加突出,而盆地地形区域O_(3)的时空演化、潜在源区及驱动因素尚未被完全揭示.因此,以典型盆地地形区—四川盆地为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尺度(2015—2021年)的O_(3)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探讨O_(3)的时空变化特征、传输路径、潜在源区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时间分布上,2015—2021年四川盆地O_(3)-8 h浓度第90百分位数为(143±7)μg/m^(3),夏季O_(3)-8 h浓度高于其他季节,O_(3)-8 h浓度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和昼夜差异.②空间格局上,四川盆地O_(3)-8 h浓度第90百分位数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平原地带是核心污染区域.③2015—2021年影响成都市的气流轨迹中短距离输送轨迹占比为74.24%,长距离输送轨迹占比平均值为25.76%.2015—2021年成都市O_(3)的潜在源区由西向东迁移,并表现出以盆地为中心逐渐集聚的趋势.④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38和0.289,是四川盆地O_(3)的主导自然因子,人口密度(0.412)和人均GDP(0.369)是导致O_(3)浓度升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研究显示,受盆地内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2015—2021年四川盆地的O_(3)污染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驱动因素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