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近代翻译文学:教育观念转变的“引擎” |
李震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
|
论《大学美育》教材的当代演进 |
陈元贵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3
|
元代金人别集编刊及其序跋的文学史意义 |
张勇耀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残缺美 |
李平
|
《学术界》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玄释之道:中国佛教本体诗学的二重本原 |
刘运好
|
《学术界》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6
|
茫昧诗思与雾绡文本:“无端诗学”下唐代无题诗的诗道转关 |
程维
|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
李平
孙老虎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8
|
中国新文学发生语境的吊诡——从胡适“他们”与“我们”的白话两难心态出发 |
张宝明
褚金勇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9
|
文本·美育·文化——当前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
杨柏岭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1
|
|
10
|
回到原初——论鲁迅的逆向写作法 |
吴怀志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
俞晓红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9
|
|
12
|
“唯新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
张宝明
褚金勇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3
|
论左翼文学的人民伦理秩序及其道德情感的形成 |
方维保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4
|
论汉初江淮地区辞赋文学的过渡性 |
段梦云
刘运好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5
|
论网络文学传播特性 |
袁立庠
|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16
|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 |
刘学锴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8
|
|
17
|
论“文学自觉”的多元历史进程——30年“鲁迅问题”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
陈文忠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8
|
自媒体时代“大学美育”通识课程的教材与教法 |
陈元贵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19
|
论文学中的记忆 |
刘顺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
2015 |
8
|
|
20
|
逻辑荒谬的省籍区域文学史 |
方维保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4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