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翻译文学:教育观念转变的“引擎”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4-194,共11页
鸦片战争以降,西学翻译和教育变革成为国人呼声最高的两剂救亡药方。对于翻译中伴随的异质性,如何作用于教育转型的进程,进而引领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值得寻绎。潮水般涌入华夏大地的泰西文学,促使近代人才观不断位移,各类译著中的西方人... 鸦片战争以降,西学翻译和教育变革成为国人呼声最高的两剂救亡药方。对于翻译中伴随的异质性,如何作用于教育转型的进程,进而引领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值得寻绎。潮水般涌入华夏大地的泰西文学,促使近代人才观不断位移,各类译著中的西方人物,焕发出别具一格的魅力,为国人树立了一种新型人才“标杆”。西方教育小说中的教师,呈现出与传统中国教师截然不同的面相,成为形塑崭新师生关系的直接资源。在翻译小说的浸染之下,通俗文学逐渐深入人心,并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枝蔓攀升、花蕊广播。国人的知识结构在翻译文学的影响之下进行重组,中国教育模式得以吐故纳新,新的教育生态也逐渐建构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翻译文学 教育观念 人才观 师生关系 通俗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美育》教材的当代演进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元贵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6,共7页
《大学美育》教材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期与二十年的平稳发展期,自2020年之后迎来火速增长期。其35年的变迁史,先后受到美学热、通识教育观念以及国家政策等不同力量的推动,但在知识体系如何架构等关键问题上始终论证不够。国家政策制约... 《大学美育》教材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期与二十年的平稳发展期,自2020年之后迎来火速增长期。其35年的变迁史,先后受到美学热、通识教育观念以及国家政策等不同力量的推动,但在知识体系如何架构等关键问题上始终论证不够。国家政策制约着《大学美育》知识再生产的形态与走向,但后者在应对和解决国家急需方面似乎力有不逮。有鉴于此,加强教材研究殊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美育》 教材 当代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金人别集编刊及其序跋的文学史意义
3
作者 张勇耀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21,共12页
元代是金人别集编刊的重要时期。由于文献散佚严重,存世序跋成为考察金人别集编刊的重要文本,为编刊的时间、空间、编刊人及其流播情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元代金人别集序跋还有评介金代作家、传承金源文脉、总结文学理论、开启元代文风... 元代是金人别集编刊的重要时期。由于文献散佚严重,存世序跋成为考察金人别集编刊的重要文本,为编刊的时间、空间、编刊人及其流播情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元代金人别集序跋还有评介金代作家、传承金源文脉、总结文学理论、开启元代文风等功能。序跋对作家人格、学养、文学成就的推扬及其经典地位的确立,对“以诗文为余事”和“以诗为专门之学”文学功用的探讨,对气格论、唐诗旨趣和易代之际将苦难转化为“清和”美学的体认,以及所体现的民族、儒释道、南北文学的多元融合,都对元代文学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金人别集 序跋 清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残缺美
4
作者 李平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0,共7页
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被视为现代“龙学”的奠基作,然而相对于《文心雕龙》原著五十篇而言,“黄札”仅有三十一篇,学界对其残缺性深表遗憾,并从多方面尝试解释或进行质疑。不过,现有各种材料及熟悉“黄札”写作的人士都证明:“黄札”... 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被视为现代“龙学”的奠基作,然而相对于《文心雕龙》原著五十篇而言,“黄札”仅有三十一篇,学界对其残缺性深表遗憾,并从多方面尝试解释或进行质疑。不过,现有各种材料及熟悉“黄札”写作的人士都证明:“黄札”确为残缺之作。而且“黄札”的残缺性还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正是黄侃精心选择相关的讲授篇目并为之撰写札记,才使“黄札”一方面在篇目形式上呈现出古典性残缺,另一方面在讲疏内容上凸显出现代性完美,最终黄侃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文心雕龙》的教学任务,而且其授课讲义《文心雕龙札记》也因具有一种独特的残缺美而成为一代学术名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 残缺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释之道:中国佛教本体诗学的二重本原
5
作者 刘运好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8,共12页
以佛教哲学为理论切入点,从精神本体的维度上考察,即可发现以玄释之道为生成本原是中国佛教本体诗学的基本特点。藉道家本体之道,比附佛教哲学本体,是中国佛学的民族特点。玄学和佛学的相互振荡,使哲学上的“本无”论,内化为思维方式,... 以佛教哲学为理论切入点,从精神本体的维度上考察,即可发现以玄释之道为生成本原是中国佛教本体诗学的基本特点。藉道家本体之道,比附佛教哲学本体,是中国佛学的民族特点。玄学和佛学的相互振荡,使哲学上的“本无”论,内化为思维方式,外成于文化思潮。不仅影响了名教与自然、玄学与佛教合一的思想倾向的形成,也影响了两晋玄言清谈由“悬河泻水”到趋于宁静优雅的转变,而且推动了玄言诗由道家之言趋于会合玄释之言的转变,直接导致了“以玄对山水”的审美心态发生转向。文学创作也由“体物言志”的写实走向“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的空灵。如果仅从本体哲学上考察,佛学由“本无”抽绎的“自然”论,玄学由“本无”衍生的“道神”论,则是最具诗学意义的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玄释之道 本体诗学 二重本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茫昧诗思与雾绡文本:“无端诗学”下唐代无题诗的诗道转关
6
作者 程维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158,共9页
从“有端”到“无端”,是唐代诗歌发生学的一大转关。佛教东渐后,其思理浸淫中土诗道,影响深远。佛教论本体之空性、心性之幽微、生发之无端、诠解之多歧,都对传统的缘事、感兴诗学提出了挑战。“无端”指向诗歌情感的不可溯源性与超逻... 从“有端”到“无端”,是唐代诗歌发生学的一大转关。佛教东渐后,其思理浸淫中土诗道,影响深远。佛教论本体之空性、心性之幽微、生发之无端、诠解之多歧,都对传统的缘事、感兴诗学提出了挑战。“无端”指向诗歌情感的不可溯源性与超逻辑性。无端诗学消解了感兴诗学中诗歌与外在事、物相对简单的对应性,而将诠释语境引入深层空间。它的重要呈现形式是唐代无题类诗歌的新变。唐人无题诸作,或无为而作,或无故而作,或无意而作,或无住而作,更兼联章组诗之体式,正是对于积弊渐滋的缘事徇物诗学的矫枉与反拨。唐代诗学对于“端”的淡化,是诗学的一大转关,开启了宋代诗学的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端诗学 佛教内核 无题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平 孙老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周易》居于六经之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哲学体系上。《周易》试图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等范围极其广泛的问题作一总括和说明 ,由此而呈现的《易》道精神 ,如天人合一... 《周易》居于六经之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哲学体系上。《周易》试图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等范围极其广泛的问题作一总括和说明 ,由此而呈现的《易》道精神 ,如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与通变致久的发展观点等 ,均对古代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中国 古代 文学思想 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 宇宙模式 阴阳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发生语境的吊诡——从胡适“他们”与“我们”的白话两难心态出发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宝明 褚金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4-121,共8页
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在白话为"他们"还是为"我们"自己写作的意识上有着十分尴尬的解说。分析胡适的心理深层症结,对其构建的以白话文为底色的新文学逻辑进行深入梳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新青年派... 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在白话为"他们"还是为"我们"自己写作的意识上有着十分尴尬的解说。分析胡适的心理深层症结,对其构建的以白话文为底色的新文学逻辑进行深入梳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新青年派"知识群体在现代性演进过程中思想谱系的吊诡。胡适主导的精英意识和另一种启蒙路径——民粹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归根结底,无论胡适们当年怎样为"他们"呐喊,他都会走向"我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派 胡适 白话文 “他们” “我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美育·文化——当前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柏岭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3-46,39,共5页
尊重并突破传统的史学教学模式,以文学文本为基础,关系到文学学科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教学理念更新的前提。尊重并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以美育阐释为基础,关系到文学教学规律的深层问题,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尊重能力培养... 尊重并突破传统的史学教学模式,以文学文本为基础,关系到文学学科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教学理念更新的前提。尊重并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以美育阐释为基础,关系到文学教学规律的深层问题,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尊重能力培养的教育目的论,以文化修养为旨归,则是文学教育价值实现的突出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课程 文本 美育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原初——论鲁迅的逆向写作法
10
作者 吴怀志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8-52,共5页
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文本。解读鲁迅作品,对主题思想的分析固然重要,但对艺术手法的分析也须深入。鲁迅的文章里有一种返智归拙的笔法,可以称之为回到原初的逆向写作法。根据性质的不同,逆向写作法又可以分为感知觉的还原... 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文本。解读鲁迅作品,对主题思想的分析固然重要,但对艺术手法的分析也须深入。鲁迅的文章里有一种返智归拙的笔法,可以称之为回到原初的逆向写作法。根据性质的不同,逆向写作法又可以分为感知觉的还原、思维方式的还原、判断力的还原三种类型。逆向写作法使得鲁迅的批判文字具有独特的复调艺术性。解读时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入手,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鲁迅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的语言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逆向写作法 感知觉还原 思维方式还原 判断力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9
11
作者 俞晓红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8-62,共5页
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应注意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课程的学科性质和功能定位;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学科 课程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新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宝明 褚金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唯新主义"以其特有的活力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价值审择标准,而这一标准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在文学革命中发挥出了奇迹般的思想范式魔力,并且影响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究其实质,这... "唯新主义"以其特有的活力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价值审择标准,而这一标准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在文学革命中发挥出了奇迹般的思想范式魔力,并且影响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究其实质,这一文学观无非是将文学放在进化论的砝码上锱铢必较。必须看到,文学的审美价值并不能按照科学进化论的价值加以审择,削足适履式的将其运用于文学领域,必然造成文学价值评判标准的混乱。回首这一审择,新文学的隐患时断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新主义” 新文学 文学革命 思想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左翼文学的人民伦理秩序及其道德情感的形成 被引量:6
13
作者 方维保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中国左翼革命文学是建构在伦理和道德化的"人民"和"人民性"的阶级话语基础之上的。左翼革命文学对"人民"进行了阶级论语境下的重新阐释,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俄罗斯民粹主义对于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各自... 中国左翼革命文学是建构在伦理和道德化的"人民"和"人民性"的阶级话语基础之上的。左翼革命文学对"人民"进行了阶级论语境下的重新阐释,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俄罗斯民粹主义对于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各自独立的论述,而剔除了传统启蒙主义文化和人道主义文化中的公民和全民的涵义,确定了其对于无产阶级的特指,并建构起了一套完整的人民伦理秩序。根据这个秩序要求,资产阶级、知识主体与人民工农兵在文学想象中享受不同的伦理地位,并且建构起一种以"人民"替代民族、以革命政党代替"人民"和民族的结构。阶级论语境下的人民伦理秩序,直接造就了左翼革命文学的"人民性"情感规范和道德良知机制。在知识主体的文学言说中,享受不同伦理序位的社会阶层,在文学话语中接受差别性的情感待遇和形象待遇。"人民性"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道德化情怀。对于"人民"艺术形式和话语传统,"人民性"建构起的是对于它的道德崇高感和知识主体的精神皈依感。更为重要的是,"人民性"还是一种文学的良知机制。知识主体作为创作主体,其价值立场、情感姿态、艺术形式追求都受到自我道德的约束和监督,会因接近而生欣喜感和幸福感,并因疏离而生失落感和罪恶感。由人民伦理秩序及其所衍生的人民性道德情感构成了中国左翼革命文学的文化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 人民性 伦理秩序 革命文学 阶级话语 道德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初江淮地区辞赋文学的过渡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段梦云 刘运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59,共7页
西汉初年,宫廷赋虽然寥落,地方赋却较为兴盛,其中江淮地区的辞赋创作尤为突出。它不仅在时空上,使辞赋文学呈现出由旧楚故地向长安汉宫传输与聚拢的历史过程;而且在体制上,江淮赋家对辞赋文体内涵的探索与开拓,直接促进了散体大赋时代... 西汉初年,宫廷赋虽然寥落,地方赋却较为兴盛,其中江淮地区的辞赋创作尤为突出。它不仅在时空上,使辞赋文学呈现出由旧楚故地向长安汉宫传输与聚拢的历史过程;而且在体制上,江淮赋家对辞赋文体内涵的探索与开拓,直接促进了散体大赋时代的到来。可以说,汉初江淮地区的辞赋创作,对汉代辞赋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现出强烈的过渡性。而楚辞精神的深远影响,前代文士的深厚积淀,地方诸侯王对辞赋创作的积极推进,以及江淮地区富庶的经济环境,则是汉初江淮地区辞赋繁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 江淮地区 辞赋 过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网络文学传播特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袁立庠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4-76,共3页
以网络媒体进行写作和传播的网络原创文本 ,与传统文学相比 ,在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方式和阅读接受方式等方面均显示出自身的特性 ,认识这些对把握文学形态的走向很有必要。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传播特性 接受方式 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 创作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学锴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9-134,共6页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刘学锴在中国文学史的大作家行列中,李商隐是非常特殊的存在。这不仅是指举凡杰出作家都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内容、形式、风貌与个性,而且是指超乎其上的更加特殊的东西。例如他那种不以“不师孔氏为非”的思...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刘学锴在中国文学史的大作家行列中,李商隐是非常特殊的存在。这不仅是指举凡杰出作家都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内容、形式、风貌与个性,而且是指超乎其上的更加特殊的东西。例如他那种不以“不师孔氏为非”的思想①,发乎至情而不大止乎礼义、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古典文学研究 钟摆现象 《锦瑟》 象征色彩 寄托说 文学创作 《无题》 无题诗 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自觉”的多元历史进程——30年“鲁迅问题”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文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75,共15页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学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它关乎如何认识民族文学成熟独立的历史起点,也是文学史家把握文学自觉的多元动态进程、进行历史分期的理论基础。近30年来,围绕这...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学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它关乎如何认识民族文学成熟独立的历史起点,也是文学史家把握文学自觉的多元动态进程、进行历史分期的理论基础。近30年来,围绕这一"鲁迅问题"的论争,这一命题则始终被视为只有单一内涵的"文学史问题"。因此,论争陷入了"各种观点自圆其说,不同观点相互对立"的僵局。要打破目前的学术僵局,让看似各自对立的不同观点,"各居其位,各是其是",必须转换学术思路:首先,从"文学史"回到"文学史哲学",在全面把握先秦以来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前提假设"所蕴含的复杂内涵作一番学理反思和逻辑洗炼,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论参照系;然后,再由"文学史哲学"回到"文学史",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内涵和特点做出准确界定,进行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问题” 文学史哲学 多元自觉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媒体时代“大学美育”通识课程的教材与教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元贵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81,共4页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美育"课程,无论是教材架构还是课堂教学方面,均应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紧扣时代脉搏,坚持话题导入,凸显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同时要尽量避免为追求课堂教学效果而游离...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美育"课程,无论是教材架构还是课堂教学方面,均应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紧扣时代脉搏,坚持话题导入,凸显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同时要尽量避免为追求课堂教学效果而游离于知识教学、将理性评价降格为低俗文化现象之简单罗列等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美育 通识课程 教材 教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中的记忆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顺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5年第6期56-62,共7页
文学中的记忆书写参与文学文本叙事模式的组建并影响着书写者生命体验的生发与表现。在文学记忆的书写中,"时间"成为记忆类型划分及文类确认的基本要素;由于文学记忆对于"情节型记忆"的偏好,"忆之所忆"与... 文学中的记忆书写参与文学文本叙事模式的组建并影响着书写者生命体验的生发与表现。在文学记忆的书写中,"时间"成为记忆类型划分及文类确认的基本要素;由于文学记忆对于"情节型记忆"的偏好,"忆之所忆"与"忆之如何忆"的关联结构更为清晰,此外,与非文学性记忆侧重社会与文化功能不同,文学记忆尚需兼重文本内部的结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类型 记忆表现 模式 修辞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荒谬的省籍区域文学史 被引量:6
20
作者 方维保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2期17-21,共5页
文学史的写作和出版,现在越来越多了。有人统计,一年大概在500多部。这些文学史如果从写作用途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学术性的文学史。这些主要是文学史学者进行历史探讨的文学史书写。二是教学型文学史。这些主要是大学中文系... 文学史的写作和出版,现在越来越多了。有人统计,一年大概在500多部。这些文学史如果从写作用途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学术性的文学史。这些主要是文学史学者进行历史探讨的文学史书写。二是教学型文学史。这些主要是大学中文系使用的教材。这两类文学史虽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主要还是基于现代民族国家立场来书写中国文学(包括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文学史 文学史书写 省籍 荒谬 逻辑 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国家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