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西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胡织女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1 |
5
|
|
2
|
非平衡双语者口译语义加工路径探究 |
陈雪梅
柴明颎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3
|
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 |
孙胜忠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0
|
|
4
|
和而不同:哈贝马斯主体间性观照下的法庭辩论模式 |
张荷
张丽萍
詹王镇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5
|
汉语存现句的生成机制再研究 |
张孝荣
何晓炜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6
|
教师行为研究:外语教师发展新途径 |
裴学梅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3 |
20
|
|
7
|
反讽、象征与女性意识——评凯特·肖帮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变故》和《暴风雨》 |
孙胜忠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3 |
14
|
|
8
|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艾约瑟《辨学启蒙》换例译法研究--兼与严复《名学浅说》对比 |
梅晓娟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9
|
翻译会通研究:从徐光启到严复 |
张德让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10
|
成长小说的缘起及其概念之争 |
孙胜忠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4 |
12
|
|
11
|
《伊芙琳》的社会语境与历史隐喻解读 |
韦虹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12
|
双语记忆表征视域下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
陈雪梅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3
|
传统译论中“文质之争”的探本与祛魅 |
蔡静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14
|
广州市外省务工人员语言态度、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研究 |
张荷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8 |
11
|
|
15
|
从关联理论看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等了一整天》 |
胡织女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5 |
9
|
|
16
|
领主属宾句的最简句法分析 |
张孝荣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17
|
艾丽斯·沃克焦虑在《家常用法》 |
杜可富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3 |
6
|
|
18
|
从捷克到法国:米兰·昆德拉的文化身份建构 |
解华
|
《江淮论坛》
CSSCI
|
2014 |
4
|
|
19
|
“不忠的美人”——论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
张德让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1 |
8
|
|
20
|
二元对立的颠覆和文本结构的消解——解构《麦田里的守望者》 |
孙胜忠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8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