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活动对土壤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倩倩 朱永恒 +1 位作者 白钰鹏 方梦恬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230,共8页
土壤健康是指土壤维持植物、动物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土壤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绿色发展,而很少涉及旅游地土壤健康。为了解旅游活动对土壤健康的影响,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学性质和土壤生态功能三个方面对有关内容进... 土壤健康是指土壤维持植物、动物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土壤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绿色发展,而很少涉及旅游地土壤健康。为了解旅游活动对土壤健康的影响,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学性质和土壤生态功能三个方面对有关内容进行了综述。旅游干扰造成土壤容重、坚实度和重金属含量增加,凋落物厚度和土壤肥力下降;旅游干扰致使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其中在重度干扰区内,土壤动物表层聚集度、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以及草本层植物高度、盖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下降;旅游干扰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各个环节,也致使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减弱。旅游活动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其影响程度与受旅游干扰的强度呈正相关。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拓展旅游干扰研究的内容,重视旅游地土壤健康评价;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应加强对旅游地的科学管理,注重生态环境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土壤健康 土壤性质 土壤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腾冲青海湖沉积物中^(137)Cs蓄积峰的分布特征及成因解析
2
作者 郭海婷 吴孟孟 +3 位作者 潘少明 徐仪红 李启凡 康都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090,I0037-I0039,共13页
人类核事件形成的^(137)Cs蓄积峰作为一种重要的时标,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沉积物计年。在云南地区的湖泊沉积剖面中,除1963年^(137)Cs最大蓄积峰外,1975年和1986年蓄积峰存在与否,其成因及时标意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取滇西腾冲青海湖为... 人类核事件形成的^(137)Cs蓄积峰作为一种重要的时标,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沉积物计年。在云南地区的湖泊沉积剖面中,除1963年^(137)Cs最大蓄积峰外,1975年和1986年蓄积峰存在与否,其成因及时标意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取滇西腾冲青海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137)Cs沉积模型,利用重建的区域^(137)Cs大气沉降数据定量化拟合出^(137)Cs的沉积分布曲线,结合210 Pb_(ex)年代、Pu同位素分析结果及前人对区域其他湖泊的研究结果,对沉积物剖面中各^(137)Cs蓄积峰的年代、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解析,进而识别其对应的时标特征。结果表明,腾冲青海湖沉积剖面中1963和1986年^(137)Cs峰主要由大气沉降的^(137)Cs蓄积形成,大气沉降量的贡献比例为77%~80%和51%~62%,分别对应1963年全球大气沉降高峰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沉降峰,具有明确的时标特征。腾冲青海湖沉积剖面中1975年^(137)Cs峰主要由流域输入的^(137)Cs蓄积形成,流域输入量的贡献比例高达80%~88%;由于流域输入成因的1975年^(137)Cs蓄积峰不具有明显的时标特征,因此不能作为时标应用。在云南地区,1963年^(137)Cs最大蓄积峰的时标特征明确,是湖泊沉积物计年的可靠时标;1986年蓄积峰的时标特征可识别,可作为该区域沉积物计年的辅助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沉积模型 ^(239+240)Pu 1986年时标 沉积计年 腾冲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杭埠河流域湖相沉积物多指标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慧 吴立 +9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孙小玲 路曙光 尚广春 汪勇 徐仪红 徐军 陈晔 鲍远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9-1881,共13页
在巢湖杭埠河流域中的古湖盆中心——三河圩区获取28.6 m长的湖相岩芯(SZK1507孔),利用AMS 14 C测年技术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序列,通过对SZK1507孔738 cm以上段湖相沉积物平均粒径、磁化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及C/N的综合分析,高... 在巢湖杭埠河流域中的古湖盆中心——三河圩区获取28.6 m长的湖相岩芯(SZK1507孔),利用AMS 14 C测年技术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序列,通过对SZK1507孔738 cm以上段湖相沉积物平均粒径、磁化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及C/N的综合分析,高分辨率重建了巢湖杭埠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区域的环境变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约100509700 cal.a B.P.)与阶段Ⅲ(约92505300 cal.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平均粒径、磁化率值较低,TN、TOC、C/N也偏低;阶段Ⅱ(约97009250 cal.a B.P.)与阶段Ⅳ(约5300 cal.a B.P.以来)气候干燥,巢湖水量减少,水位降低,平均粒径、磁化率值、TN、TOC、C/N均较高.一些全球范围内显著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在SZK1507孔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如9.3、8.2和4.2 ka B.P.事件等.将巢湖杭埠河流域10000 cal.a B.P.以来的平均粒径、磁化率、TN、TOC、C/N沉积记录与全新世以来的北纬30°夏季太阳辐射量、太阳黑子数、火山喷发对大气中硫酸盐含量贡献率等进行对比,发现巢湖杭埠河流域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太阳活动以及火山活动等因素,并与它们之间复杂的响应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杭埠河流域 湖相沉积 全新世 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夏敏 孙鹏 +3 位作者 张强 姚蕊 王友贞 温庆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643-3654,共12页
运用淮河流域149个气象站1962—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旱情资料,基于SPEI、EOF和M-K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PEI得到的干旱频次与受灾、成灾... 运用淮河流域149个气象站1962—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旱情资料,基于SPEI、EOF和M-K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PEI得到的干旱频次与受灾、成灾面积的相关性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SPEI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淮河流域干旱发生时间差异明显,干旱次数呈现波动变化,发生重旱和特旱次数占总干旱的比重是20.0%,其中重旱和特旱在1960s比重最大(24.8%),其次是2010s(15.8%),在1980s比重最低(10.0%);(3)干旱的空间分布差异大,淮河流域干旱频率在27.76%—36.04%之间,西北部和东南部发生干旱强度较西南部、东北部及中部低;(4)淮河流域总体呈干旱化的趋势,从中部到四周呈现由高到低递减的趋势变化,且空间模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东西相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经验正交函数 时空演变特征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平稳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玉乾 胡磊 +3 位作者 孙鹏 温庆志 冯安兰 刘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基于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on-stationary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NSPEI)表征气象干旱程度,运用游程和Copula理论识别气象干旱特征演变规律,分析淮河流域干旱持续时间与烈度及干旱时间与强度的联... 基于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on-stationary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NSPEI)表征气象干旱程度,运用游程和Copula理论识别气象干旱特征演变规律,分析淮河流域干旱持续时间与烈度及干旱时间与强度的联合频率特征,并初步揭示干旱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中部NSPEI较低,区域内68%的站点NSPEI呈上升趋势,淮河沿岸及其以南地区干旱程度增强;2)长历时、高强度的干旱事件主要集中在南部大别山区与蚌埠附近,高烈度干旱事件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定陶附近,干旱事件历时集中在0.5~1.5个月,烈度基本<3,强度大多为10~30;3)干旱事件历时与烈度联合重现期低值(1.6 a)集中出现在信阳、蚌埠、菏泽附近地区,历时与强度联合重现期低值(1.7 a)同样集中出现在信阳、蚌埠站附近;4)1990-2015年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减少2.01%,建设用地增加2.07%,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集中在区域北部,区域内NDVI变化趋势通过95%显著性检验的面积仅占0.89%,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干旱对其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游程理论 COPULA函数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湿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变化过程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平究 梁川 +3 位作者 陈芳 俞姗姗 周利 张金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47-4759,共13页
土壤细菌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以菜子湖原始湿地、不同退耕年限湿地(3a、7a、11a和21a)和仍耕作油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高通量测序和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 土壤细菌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以菜子湖原始湿地、不同退耕年限湿地(3a、7a、11a和21a)和仍耕作油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高通量测序和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生物量,探讨它们在退耕还湿后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退耕还湿后土壤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和δ-变形菌纲)、酸杆菌门(酸杆菌纲和全噬菌纲)、Nitrospinae(Nitrospinia纲)和硝化螺旋菌门(硝化螺旋菌纲)相对丰度先增高后降低;这些参与氮循环的土壤细菌对退耕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氮素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关联的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纲和梭菌纲)和放线菌门(放线菌纲)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在退耕初期(3—7a)上升达到最大,退耕中后期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各类群细菌生物量逐渐升高,亚表层土壤各类群细菌生物量则先降后升再降。水分条件和容重是与研究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密切相关的土壤因子,而全氮是与土壤细菌生物量密切相关的土壤因子。研究从生态过程视角解析了土壤细菌群落较详细的演变信息及其生态意义,有助于丰富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湿 湿地土壤 细菌生物量 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揭示的全新世以来水文气候演变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晨晨 吴立 +8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汪勇 徐仪红 池建宇 路曙光 杨保东 胡晓思 罗文菁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3-1665,共13页
在建立巢湖西岸古湖盆中心SZK1507孔湖相岩芯可靠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钻孔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F1反映了流域侵蚀能力的强弱程度,主成分F2对流域化学淋溶强弱程度反应敏感,主成分F3则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 在建立巢湖西岸古湖盆中心SZK1507孔湖相岩芯可靠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钻孔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F1反映了流域侵蚀能力的强弱程度,主成分F2对流域化学淋溶强弱程度反应敏感,主成分F3则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并结合Rb/Sr值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区域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水文气候演变。结果表明,水文气候演变过程可以分为7个阶段,阶段Ⅰ(约10.8 cal.ka B.P.—9.9 cal.ka B.P.)、阶段Ⅲ~V(约9.3 cal.ka B.P.—4.2 cal.k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阶段Ⅱ(约9.9 cal.ka B.P.—9.3 cal.ka B.P.)与阶段VI(约4.2cal.ka B.P.—2.3 cal.ka B.P.)整体上降水减少,湖面收缩,水位降低,气候偏干;阶段VII(约2.3 cal.ka B.P.以来)区域气候波动较大,干湿交替,总体呈现变干的趋势;9.3 cal.ka B.P.、8.2 cal.ka B.P.和4.2 cal.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此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将巢湖湖相沉积11 cal.ka B.P.以来的Ti元素强度、主成分F1和Rb/Sr值与全新世以来的30°N夏季太阳辐射量、Cariaco盆地Ti含量、ENSO活动指数等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纬度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频率等因素。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ITCZ南移,ENSO活动频率增加,夏季风势力减弱,促使了9.3 cal.ka B.P.等干冷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东亚季风区全新世以来季风和水文气候演变的关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湖相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全新世 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碳氮地球化学沉积记录揭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吴立 李晨晨 +8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王心源 张广胜 路曙光 李肖雪 胡晓思 周迎秋 张红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28-6742,共15页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和粒度参数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巢湖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100—8200 cal a B...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和粒度参数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巢湖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100—8200 cal a BP),较高的TOC和TN、在波动中逐渐升高的δ^(13)Corg值以及高δ^(15)N值、高黏土(<4μm)含量指示了较高的湖泊初级生产力,反映气候温暖较湿;中全新世时期(8200—42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和黏土(<4μm)含量总体上较高但呈波动降低趋势,粉砂(4—64μm)含量升高,δ^(15)N值总体较低但变化幅度较大,指示初级生产力由较高水平开始逐渐降低,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渐向凉干方向发展;7300—5800 cal a BP和4300—3800 cal a BP的低δ^(15)N和高TN值可能受到固氮蓝藻的影响,分别对应着7500—7000 cal a BP和4200—4000 cal a BP气候事件时期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晚全新世前期(4200—20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黏土(<4μm)含量的低值和较高的δ^(15)N值、高粉砂(4—64μm)含量代表初级生产力继续降低,气候环境进一步向冷干转变。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季风的逐步减弱,而逐渐减少的30oN夏季太阳辐射是驱动季风减弱的主要因素。晚全新世后期(2000 cal a BP至今),各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表现出不同于全新世环境演化趋势的异常,说明湖泊环境及沉积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全新世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碳氮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水体二氧化碳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水-气交换通量 被引量:25
9
作者 齐天赐 肖启涛 +1 位作者 苗雨青 段洪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6-778,共13页
为揭示巢湖水体二氧化碳浓度(c CO2)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7年2、4、8和11月分别采集巢湖表层水样,测定水样的理化、生物学参数以及c CO2,并以此计算其水-气界面交换通量.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水体c CO2的变化范围为13.31~55.47μm... 为揭示巢湖水体二氧化碳浓度(c CO2)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7年2、4、8和11月分别采集巢湖表层水样,测定水样的理化、生物学参数以及c CO2,并以此计算其水-气界面交换通量.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水体c CO2的变化范围为13.31~55.47μmol/L,年平均值为26.27μmol/L,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在季节上表现为暖季(夏季)低、冷季(春、秋和冬季)高的规律.巢湖表层水体c CO2与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有机质分解和光合作用在巢湖CO2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中占重要作用;同时,南淝河等入湖河流污染严重,输入大量有机和无机碳,对西巢湖水体CO2贡献较大.总体上,巢湖CO2排放量相对较低,巢湖部分区域在冷季(2、11月)表现为CO2的汇.本研究对于明晰富营养化湖泊CO2排放特征以及准确估算全球内陆湖泊碳通量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扩散通量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于小彦 杨艳芳 +2 位作者 张平究 张群 杜永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63-1171,共9页
为了研究水分条件如何左右生物质炭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对室内培养240和720d的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了75%田间持水量、干湿交替和淹水3种水分条件下添加芦苇秸秆生物质炭(裂解温度分别为350和600℃)的... 为了研究水分条件如何左右生物质炭添加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对室内培养240和720d的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了75%田间持水量、干湿交替和淹水3种水分条件下添加芦苇秸秆生物质炭(裂解温度分别为350和600℃)的湿地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量。结果表明,除75%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培养240d,生物质炭添加提高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和各类群微生物PLFAs量以外,75%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培养720d以及干湿交替和淹水条件下培养240和720d,生物质炭添加均降低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和各类群PLFAs量,其中,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微生物PLFAs量下降幅度最大;培养240d后添加裂解温度为350℃生物质炭的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及各类群微生物PLFAs量总体上高于添加裂解温度为600℃生物质炭的土壤。不同于未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除75%田间持水量条件下的土壤放线菌以外,培养240d后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和土壤其他类群微生物PLFAs量均高于培养720d;除革兰阴性菌(G-)外,总体上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微生物PLFAs量在干湿交替条件下最低,而在淹水条件下最高。75%田间持水量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提高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降低了优势度指数(D),而淹水条件下,培养240d后生物质炭添加降低H和J指数,提高D指数,但干湿交替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性。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速效磷含量、硝态氮含量和pH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相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相似。研究认为添加生物质炭可通过自身性质和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而土壤水分条件和培养时间是左右生物质炭添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重要因子。生物质炭添加仅促进75%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培养240d的土壤微生物生长,其他处理下生物质炭添加抑制大多数类群微生物生长或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条件 生物质炭 磷脂脂肪酸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培养时间和种类对煤矸石碎屑组成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余健 王鑫鑫 +5 位作者 房莉 汪梦甜 卞正富 周光 解进飞 张经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8-235,共8页
为研究有机酸添加后煤矸石碎屑组成及其速效养分变化,以淮南潘集矿区为研究区域,选取矿区内多处煤矸石山上大块煤矸石人工破碎后作为供试材料,向其中添加10 mmol/L低分子量有机酸和腐殖酸水溶液,恒温培养120 d,在不同培养阶段取出部分... 为研究有机酸添加后煤矸石碎屑组成及其速效养分变化,以淮南潘集矿区为研究区域,选取矿区内多处煤矸石山上大块煤矸石人工破碎后作为供试材料,向其中添加10 mmol/L低分子量有机酸和腐殖酸水溶液,恒温培养120 d,在不同培养阶段取出部分样品测定煤矸石碎屑颗粒组成、EC、pH和速效养分等指标。结果表明,有机酸的添加总体上促进了煤矸石碎屑颗粒的细化。其中,黏粒平均增幅达81.90%,极细砂增幅在42%以上,粉粒和极粗砂粒含量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21.05%、62.34%。有机酸添加有助于煤矸石碎屑颗粒基质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并且以柠檬酸和腐殖酸效果最好。培养后的各处理pH值、电导率、速效养分对有机酸种类和培养时间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有机酸添加后,酒石酸、草酸和腐殖酸处理pH均上升较大,平均pH值分别为7.69、7.75和7.71,显著大于对照处理(P<0.05),达到微碱性水平。除苹果酸处理外,其他处理的pH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表现“N”型特征。电导率的变化与pH值变化正好相反,以苹果酸处理上升最大,比培养前增幅达146.78%;有机酸添加极大促进了煤矸石碎屑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的释放,前者以苹果酸效果较好(释放量最大为CK的1.56倍和培养前的13.03倍),后者以柠檬酸效果较好(释放量最大为培养前的2.56倍和CK的3.39倍)。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碱解氮和速效磷释放量均逐渐增加;水分浸润和有机酸溶液添加均在前期表现一定抑制煤矸石碎屑颗粒速效钾(AK)释放的作用,后期逐渐表现一定促进释放的作用,但各有机酸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机酸对煤矸石山生态修复肯有一定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修复 有机酸 煤矸石 腐殖酸 理化性质 淮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网与围塘养鱼下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差异
12
作者 梁川 杨艳芳 +3 位作者 俞姗姗 周利 张经纬 张秀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02-1810,共9页
沉积物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网和围塘养殖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两种主要渔业养殖模式,而当前对围网和围塘养殖模式下沉积物环境差异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了解甚少。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了... 沉积物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网和围塘养殖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两种主要渔业养殖模式,而当前对围网和围塘养殖模式下沉积物环境差异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了解甚少。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了菜子湖围网和围塘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组成,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方法探究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与沉积物环境因子间联系,并探讨沉积物微生物指标的生态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围网养殖区季节性淹水沉积物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总生物量、厌氧菌、放线菌和真菌生物量显著高于围塘养殖区;而常年淹水沉积物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总生物量、各类细菌生物量和真菌生物量均显著性高于围塘养殖区。围网养殖区沉积物真菌生物量相对比例、F/B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围塘养殖区,其他各类群微生物生物量相对比例和G^(+)/G^(-)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差异均不显著。沉积物粉粒、砂粒、有机质、有效磷等理化性质及抗生素类污染状况可能是解释两种养殖模式下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PLFAs指示下的沉积物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均较灵敏地响应了围网和围塘养殖区的沉积物环境差异;同时围网养殖区沉积物生态系统相对于围塘养殖区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量 围网养殖 围塘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网与围塘养鱼下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差异
13
作者 梁川 杨艳芳 +3 位作者 俞姗姗 周利 张经纬 张秀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87-1495,共9页
沉积物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网和围塘养殖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两种主要渔业养殖模式,而当前对围网和围塘养殖模式下沉积物环境差异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了解甚少。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了... 沉积物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网和围塘养殖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两种主要渔业养殖模式,而当前对围网和围塘养殖模式下沉积物环境差异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了解甚少。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了菜子湖围网和围塘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组成,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方法探究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与沉积物环境因子间联系,并探讨沉积物微生物指标的生态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围网养殖区季节性淹水沉积物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总生物量、厌氧菌、放线菌和真菌生物量显著高于围塘养殖区;而常年淹水沉积物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总生物量、各类细菌生物量和真菌生物量均显著性高于围塘养殖区。围网养殖区沉积物真菌生物量相对比例、F/B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围塘养殖区,其他各类群微生物生物量相对比例和G+/G-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差异均不显著。沉积物粉粒、砂粒、有机质、有效磷等理化性质及抗生素类污染状况可能是解释两种养殖模式下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PLFAs指示下的沉积物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均较灵敏地响应了围网和围塘养殖区的沉积物环境差异;同时围网养殖区沉积物生态系统相对于围塘养殖区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量 围网养殖 围塘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土壤腐殖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海燕 朱永恒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25-30,共6页
以庐山低、中、高海拔样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腐殖质特性,为庐山土壤动物研究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年9月下旬,沿庐山低、中、高海拔设置3个样地,对土壤动物和腐殖质组分进行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1... 以庐山低、中、高海拔样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腐殖质特性,为庐山土壤动物研究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年9月下旬,沿庐山低、中、高海拔设置3个样地,对土壤动物和腐殖质组分进行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1 210头,属于2门5纲20目12科。土壤动物个体数与DG指数随海拔升高先上升后下降,类群数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各样地腐殖质组分差异显著(P<0.05),腐殖质、腐殖酸、胡敏酸、胡敏素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富里酸则呈上升趋势,PQ比值和HA/FA与腐殖质的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土壤腐殖质 海拔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尾矿复垦地的生态恢复程度与土壤动物指示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毛文权 朱永恒 +1 位作者 王海燕 白钰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5期71-74,共4页
为改善矿区复垦地土壤生态环境,于2018年9月对铜陵市狮子山3个尾矿库复垦地和1个对照样地的土壤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土壤动物24类1191只。优势类群为弹尾目、甲螨、前气门亚目、蚂蚁和鼠妇,占总数的76.99%。样地土壤动物个体... 为改善矿区复垦地土壤生态环境,于2018年9月对铜陵市狮子山3个尾矿库复垦地和1个对照样地的土壤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土壤动物24类1191只。优势类群为弹尾目、甲螨、前气门亚目、蚂蚁和鼠妇,占总数的76.99%。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方差分析表明,香樟林获得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0.05),刺槐林地与其他样地的个体数无显著性差异,类群数有显著性差异,芒草地和白茅草地个体数和类群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DA分析表明,弹尾目与土壤pH、TP显著相关;凋落物层厚度、土壤TN、TC、TOC与双尾目、蚯蚓、双翅目幼虫、鼠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鞘翅目幼虫呈显著负相关。香樟林地对照下的复垦地生态恢复综合评价表现为刺槐林地恢复效果较好,芒草地和白茅草地的恢复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凋落物 生态恢复 铜尾矿复垦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自然植被处理下铜尾矿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比较
16
作者 邹小双 朱永恒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51-55,共5页
为了解尾矿土壤基质在不同植被处理下土壤动物群落恢复状况,在灌草地和林地自然背景下移植尾矿库复垦土,于2015年4月29日和2017年4月21日对试验样地分别进行2次采样,观察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试验周期处理下,试验处理335... 为了解尾矿土壤基质在不同植被处理下土壤动物群落恢复状况,在灌草地和林地自然背景下移植尾矿库复垦土,于2015年4月29日和2017年4月21日对试验样地分别进行2次采样,观察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试验周期处理下,试验处理335d后样地获得土壤动物541只,隶属于6纲10目,1065d后获得土壤动物1047只,隶属于6纲13目。此外试验1065d寡毛纲数量增加,节肢动物(蜱螨目、鞘翅目、双翅目)数量明显下降;不同自然植被处理下,灌草地试验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相比于自然植被急剧减少,林地试验样地个体数急剧增加。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林地试验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显著多于灌草地试验样地(P<0.05)。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灌草地处理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指数与有效磷有着较高的相关性,而林地处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状无显著相关,说明土壤动物群落恢复与选择的植被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复垦地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干旱区湖泊沉积物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以阿克赛钦湖为例
17
作者 项超生 汪勇 +2 位作者 王君波 马庆峰 王世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5-444,共10页
青藏高原西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于揭示青藏高原西风-季风环流系统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部高海拔干旱区典型湖泊阿克赛钦湖沉积岩芯粒度、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carbo... 青藏高原西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于揭示青藏高原西风-季风环流系统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部高海拔干旱区典型湖泊阿克赛钦湖沉积岩芯粒度、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carbon,TIC)、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碳氮比(C/N)和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探讨阿克赛钦湖不同沉积深度范围内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湖面变化及湖区冷暖变化等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阿克赛钦湖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低,湖泊沉积物以粉砂为主,黏土次之,砂含量最少。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Ⅰ阶段(531~480 cm)气候相对温暖,流域蒸发较弱,湖泊水生生产力低,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弱的深水环境。第Ⅱ阶段(480~380 cm)气候寒冷干燥,流域蒸发强烈,湖泊水生生产力相对较高,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强的浅水环境。第Ⅲ阶段(380~160 cm)气候逐渐转暖,入湖水量增多,湖面扩张,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逐渐减弱。第Ⅳ阶段(160~0 cm)气候寒冷干燥,流域蒸发增强,湖泊水生生产力低,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弱的深水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西北部过去气候变化重建及西风-季风变化关系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指标 阿克赛钦湖 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