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协同理论的旅游综合体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35
1
作者 陆林 陈振 +4 位作者 黄剑锋 凌善金 朱其静 穆成林 许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1-491,共11页
选取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案例地,引用协同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旅游综合体的演化过程与机制,认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协同系统,经历了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共生-融合"的演化过程,萌芽、成长和完善3个阶段集聚的... 选取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案例地,引用协同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旅游综合体的演化过程与机制,认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协同系统,经历了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共生-融合"的演化过程,萌芽、成长和完善3个阶段集聚的分别是传统旅游业态要素、新兴旅游业态要素和创新旅游业态要素。演化本质是协同系统序参量的变化,不同演化阶段序参量各异,萌芽阶段体现为要素集聚,受外部经济效益驱动;成长阶段体现为要素共生,受内部要素结构调整驱动;完善阶段体现为要素融合,受创新驱动。演化动力是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通过系统内部与外部的能量交换及子系统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馈机制来实现。选取房价作为指标,采用均质与非均质空间比较法测定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空间溢出效应。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创新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优良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市场为基础,以旅游业为核心,吸引相关产业要素集聚,形成共生和融合效应,发展过程中注重外部物质能量交换和内部自组织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综合体 协同理论 要素集聚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转型——基于空间涌现性的空间研究新范式 被引量:67
2
作者 黄剑锋 陆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5,共9页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空间生产为旅游地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推动着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的转型。在认识旅游地空间系统性的基础上,界定了空间...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空间生产为旅游地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推动着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的转型。在认识旅游地空间系统性的基础上,界定了空间涌现性的概念,提出了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新范式。这一新范式主要表现在:1新的空间研究视角,厘清旅游地空间生产研究的理论逻辑和学科理路;2新的空间观,树立以内涵复杂性、尺度嵌套性、过程非守恒性为核心特征的新的旅游地涌现空间观,实现空间认识从要素到系统、从简单环境系统到过程系统再到复杂耦合系统的转变;3新的空间研究路径,更加注重社会空间、微观解构、尺度转换;4新的空间研究框架,遵循"过程-格局-机制"的研究路线,建立复杂系统涌现空间研究框架,开展多尺度、多类型旅游地空间生产的系统研究。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转型,将有助于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和范式,增强旅游地理学对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的响应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 空间 研究范式转型 空间生产 空间涌现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 被引量:55
3
作者 彭红松 陆林 +3 位作者 路幸福 凌善金 李子明 邓洪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41-1050,共10页
基于问卷调查和旅行社推介线路,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源理论与结构角色理论,运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构建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模型,并以川滇泸沽湖为案例地,探讨跨界旅游客流空间布局模式、网络结构及节... 基于问卷调查和旅行社推介线路,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源理论与结构角色理论,运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构建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模型,并以川滇泸沽湖为案例地,探讨跨界旅游客流空间布局模式、网络结构及节点角色地位,试图揭示跨界旅游客流时空演变、扩散规律及内在机理,为跨界旅游区协同合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泸沽湖跨界旅游客流网络中,丽江古城区、大玉龙景区是旅游客流网络的核心和集散中心;泸沽湖、香格里拉处于次级旅游核心和次级集散中心地位;大理古城区、苍山洱海、昆明市区、束河古镇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泸山邛海是唯一位于四川的次级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其他旅游节点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受高等级旅游地旅游客流辐射,相互连接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2跨界旅游区客流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边界效应极强,客流网络结构分层明显,可细分为旅游核心、云南片重要旅游节点、云南片一般旅游地、跨界旅游地和四川片重要旅游地5类;3旅游客流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派系,泸沽湖旅游客流流动路径指向云南片区大玉龙景区、丽江古城区、香格里拉及四川片区泸山邛海,这些地区成为景区突破边界效应,带动跨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4川滇两省旅游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旅游区发展规划,树立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并优化资源、产品与线路,完善跨界旅游交通网络等是今后泸沽湖跨界旅游合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旅游区 旅游客流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方法 川滇泸沽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旅游酒店业效率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虞虎 陈田 +1 位作者 王开泳 朱冬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57,共11页
旅游酒店业是旅游产业系统发展的支柱,酒店效率研究的重要性虽已达成共识,但国内研究甚少。本文基于旅游酒店业效率概念、效率结构和解释变量的分析,构建了旅游酒店业效率研究的概念框架,并对三亚4种所有权类型企业(国有企业、联营企业... 旅游酒店业是旅游产业系统发展的支柱,酒店效率研究的重要性虽已达成共识,但国内研究甚少。本文基于旅游酒店业效率概念、效率结构和解释变量的分析,构建了旅游酒店业效率研究的概念框架,并对三亚4种所有权类型企业(国有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案例性分析。结果表明:规模资本投入、技术模仿、技术创新和竞争环境塑造是推动酒店企业效率改善的重要动力,不同所有权类型企业的政策激励、原始资本和技术水平的悬殊和变化导致了企业市场地位、技术水平和创新方式的差异。三亚酒店企业大量进驻和集聚引致资本循环累计、持续投资、技术模仿和技术扩散,强化市场竞争,但出现创新停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效率在降低,联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效率在提高,各类效率指标差异趋于均衡。不同所有权类型的酒店企业效率提升存在障碍,地方政府应通过企业重组、合作创新、差异化支持、创新环境营造和法律法规支持促进酒店业的效率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酒店业 生产效率 模型构建 三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