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中鲜唐刻”说发微——以安徽地区出土唐代墓志为中心
1
作者 常泽宇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6,共9页
安徽地区已发现的唐代墓志,不仅数量较少,且规格总体偏低,可见近人“皖中鲜唐刻”之说至今依然适用。安徽唐代墓志发现总量的有限性以及地理分布的阶段性,确与唐王朝区域兴衰历程相因果。这也从侧面映射出安徽有唐一代尚未形成规模性的... 安徽地区已发现的唐代墓志,不仅数量较少,且规格总体偏低,可见近人“皖中鲜唐刻”之说至今依然适用。安徽唐代墓志发现总量的有限性以及地理分布的阶段性,确与唐王朝区域兴衰历程相因果。这也从侧面映射出安徽有唐一代尚未形成规模性的精英群体,无法与唐王朝“国命”所寄的苏浙省域相提并论,在王朝国家中的社会影响力更是有所欠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唐代 安徽地区 地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内部化”——近代中国铁路车辆制造业结构调整及其困境
2
作者 马陵合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22,共10页
在中国近代机械工业中,铁路机厂是规模最大的部门之一。清末及民国前期多为因线设厂,存在铁路设备制造工业归属铁路部门的“内部化”现象。20世纪30年代后,在铁道部的主导下,铁路车辆制造业开始进行布局调整,设立株洲总机厂,开始打破因... 在中国近代机械工业中,铁路机厂是规模最大的部门之一。清末及民国前期多为因线设厂,存在铁路设备制造工业归属铁路部门的“内部化”现象。20世纪30年代后,在铁道部的主导下,铁路车辆制造业开始进行布局调整,设立株洲总机厂,开始打破因线设厂的旧制。抗战结束后,资源委员会试图打破铁路管理机构对车辆制造业的统辖,以图将铁路车辆制造业纳入其所掌控的机器制造业体系。尽管路径不同,但明显存在构建相对独立的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体系的趋势。因体制不顺、工业基础薄弱,摆脱“内部化”羁绊的努力并未取得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车辆制造 机厂 内部化 株洲总机厂 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共党史档案评介
3
作者 奚庆庆 《中共党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56,共5页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英国政府及其驻华外交官、记者以及部分对中共友好人士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共,并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档案文献绝大部分被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收录并散见于不同类别文件...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英国政府及其驻华外交官、记者以及部分对中共友好人士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共,并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档案文献绝大部分被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收录并散见于不同类别文件之中。本文拟简要介绍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共党史类档案的分布、内容特色及学术价值,以期为学术界同仁提供查阅和研究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国家档案馆 档案文献 中共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以来铁路押汇的倡导、困局和重生 被引量:2
4
作者 马陵合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在近代中国,铁路运输与近代金融不断融合,促进了国内商业市场的发展,铁路押汇自然被视为推动这种融合的重要载体。铁路押汇是以铁路为主体的金融业务,与一般意义上的押汇、票据贴既有联系,也有明显差异,其间存在官商、银行界与交通部门... 在近代中国,铁路运输与近代金融不断融合,促进了国内商业市场的发展,铁路押汇自然被视为推动这种融合的重要载体。铁路押汇是以铁路为主体的金融业务,与一般意义上的押汇、票据贴既有联系,也有明显差异,其间存在官商、银行界与交通部门的多元互动关系。在经历有关铁路押汇的深入讨论并付诸实施之后,因缺乏有效的制度基础,银行业务与铁路运输融合方式难以定型。银行业只能寄望于自身保障体系所支撑的商业票据来发展押汇类业务,逐渐放弃将铁路押汇作为独立业务的努力。当下的铁路提单金融化创新,则是新时代铁路押汇的重生,只是仍需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落实铁路提单的物权属性,实现铁路运输与押汇的深度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押汇 提单 物权属性 贴现票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太湖流域渔民教育初探
5
作者 林钧财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9期55-57,共3页
20世纪30年代渔民教育在太湖流域兴起,本文结合渔民生产生活特点,通过梳理当时报刊中的相关报道,探讨20世纪30年代江浙沿海地区渔民教育问题以及衍生出的渔民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等教育实践和理念,以期为当今养殖主体基础教育和社会... 20世纪30年代渔民教育在太湖流域兴起,本文结合渔民生产生活特点,通过梳理当时报刊中的相关报道,探讨20世纪30年代江浙沿海地区渔民教育问题以及衍生出的渔民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等教育实践和理念,以期为当今养殖主体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借鉴。20世纪20年代,受当时知识界投身乡村建设、教育救国等思潮影响,针对普通民众的各种形式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渔民教育也应运而起。不同于旨在传授渔业生产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渔业教育,渔民教育是涵盖渔民生活和生产各方面的通识性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渔业生产 思潮影响 教育救国 应运而起 通识性教育 太湖流域 渔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设“功能性接点”——应对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两难困境的中国经验 被引量:3
6
作者 安建增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6,共8页
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关系的良性调处,是国家治理的基本维度。针对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收—放”互斥两难困境,我国构建了一种新结构性场域。即跳出政府与社会个体单层关系的限囿,立足于政府与社会个体、政府与社会自治主体“双层”关系... 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关系的良性调处,是国家治理的基本维度。针对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收—放”互斥两难困境,我国构建了一种新结构性场域。即跳出政府与社会个体单层关系的限囿,立足于政府与社会个体、政府与社会自治主体“双层”关系的划分,创设了第二类中介——协调政府与社会自治主体关系的功能性接点。驻村干部和社会组织孵化机构等都属于功能性接点。它们的组织形态各异,但在国家治理结构中所处位置和治理属性相同:双向赋能的行动中介、有为政府的策略选择、政社互动的弹性空间。以人民中心理念为政治引领,为功能性接点提供了行动指引;强有力的国家行动体系,为功能性接点提供了组织保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功能性接点提供了制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接点 政府治理 社会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家乘到史乘:“建文二年诏”考述(四)
7
作者 丁修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162,共1页
前文提到的嘉善袁氏,尽管在明代历史上并无达官显宦,却与建文一朝有着诸多联系。作为元末嘉兴的地方豪族,族长袁顺,“豪侠好义,尚气节人”,靖难之变后,曾与建文重臣黄子澄密谋举事兴复。事败后,袁顺长子谪戍北平,
关键词 考述 地方豪族 明代 元末 族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南直疫灾:“大变迁”下的环境脆弱与社会拯救 被引量:2
8
作者 姜文浩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0,共9页
在晚明"大变迁"的背景下,南直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脆弱,成为了疫灾的高发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南直隶的疫灾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就发生时间而言,崇祯年间疫灾发生密度最高;在发生地区上,以苏州府、扬州府、应天府... 在晚明"大变迁"的背景下,南直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脆弱,成为了疫灾的高发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南直隶的疫灾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就发生时间而言,崇祯年间疫灾发生密度最高;在发生地区上,以苏州府、扬州府、应天府、淮安府、凤阳府等地区疫灾暴发次数为多。频繁的疫灾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而以各级政府为代表的官方力量和以士绅、宗族、医家为主体的民间力量都进行了积极应对,形成了社会性的防疫救灾网络。这些举措包括开仓赈粮、捐赀救济、施医送药、施棺助葬等方面,为当地的疫灾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南直隶 疫灾 环境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立法到社会合作——英国近代早期乌托邦思想的转轨
9
作者 王闯闯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在近代早期,英国思想家为实现理想社会提出了诸多方案,乌托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17世纪中期以前,乌托邦思想家将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君主与议会,试图以立法的方式革故鼎新;17世纪后期,乌托邦构想中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不寻求国家层面的改革... 在近代早期,英国思想家为实现理想社会提出了诸多方案,乌托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17世纪中期以前,乌托邦思想家将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君主与议会,试图以立法的方式革故鼎新;17世纪后期,乌托邦构想中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不寻求国家层面的改革,也不幻想将一国建成理想社会,转而提出通过社会合作的方式建立“小共同体”,并以其作为示范,逐步实现理想社会。这一模式以较强的实践性,成为后世乌托邦运动的主要参照。这一转变的出现,与17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更受新兴的股份制公司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社会合作 约翰·贝勒 小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华人华侨对七七事变的反应
10
作者 耿东旭 汪效驷 《北京档案》 2025年第7期66-71,共6页
七七事变激发了广大华人华侨的民族危机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华人华侨普遍认为日本想要通过七七事变令华北地区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在此民族危亡之际,华人华侨以上书请愿的方式将抗日的政治诉求传达给国民政府,希望国民政府能够举起... 七七事变激发了广大华人华侨的民族危机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华人华侨普遍认为日本想要通过七七事变令华北地区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在此民族危亡之际,华人华侨以上书请愿的方式将抗日的政治诉求传达给国民政府,希望国民政府能够举起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带领广大将士抗敌御侮。同时,华人华侨立即行动起来,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为祖国抗战事业做好准备,其不仅是想表达自身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支持和关怀,还想进一步给国民政府施加压力。此外,华人华侨还积极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东奔西走,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华侨 七七事变 反应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