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钴生物质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语炎 吴连永 贾志刚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5-163,共9页
以小麦粉为原料,采用生物发酵法获得疏松多孔的团状生物质碳前驱体,热解碳化形成三维多孔碳材料。通过简单的浸渍-煅烧法制得三维块体状载钴生物质碳材料。通过XRD、FT-IR、TG-DTA、SEM、T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钴氧化物... 以小麦粉为原料,采用生物发酵法获得疏松多孔的团状生物质碳前驱体,热解碳化形成三维多孔碳材料。通过简单的浸渍-煅烧法制得三维块体状载钴生物质碳材料。通过XRD、FT-IR、TG-DTA、SEM、T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钴氧化物成功分散负载于三维生物质碳表面。制备的三维载钴生物质碳催化PMS产生非自由基和自由基活性基团对废水中甲基橙(MO)染料具有良好的降解活性。其中非自由基^(1)O_(2)对MO的降解过程起主导作用,其次分别是·O_(2)、SO_(4)·^(-)和·OH。载钴三维多孔生物质碳复合催化材料具有优良的循环再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酵法 小麦粉 浸渍 载钴生物质碳 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2
作者 吴雪兰 许倩倩 +3 位作者 张洋洋 龙红明 杨博 吴健辉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6-213,共8页
以钙基膨润土和钢渣为原料,425型水泥为粘结剂、尿素为致孔剂,通过挤出-滚圆-焙烧法分别制备膨润土、膨润土/钢渣吸附材料,并对比研究了膨润土与膨润土/钢渣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性能,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pH为5.3,初始Cu^(2+... 以钙基膨润土和钢渣为原料,425型水泥为粘结剂、尿素为致孔剂,通过挤出-滚圆-焙烧法分别制备膨润土、膨润土/钢渣吸附材料,并对比研究了膨润土与膨润土/钢渣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性能,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pH为5.3,初始Cu^(2+)浓度为100mg/L时,膨润土颗粒用量为50g/L,对Cu^(2+)的去除率达92.40%;而膨润土/钢渣颗粒用量为30g/L,对Cu^(2+)去除率达94.31%。膨润土颗粒对Cu^(2+)的吸附主要依靠离子交换作用,且该过程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膨润土/钢渣颗粒对Cu^(2+)的吸附主要依靠沉淀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且该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热力学参数计算表明这两种颗粒对Cu^(2+)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热、熵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钢渣 吸附铜离子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0.4)Cu_(0.6)/POM光催化氨硼烷水解制氢性能研究
3
作者 左佑华 李蓉 +6 位作者 徐立成 花俊峰 郝思雨 谢婧 许立信 叶明富 万超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0-370,共11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载体含环磷腈聚合物(POM),再以Ni和Cu作为活性组分通过浸渍还原法负载到载体上,制备出Ni_(0.4)Cu_(0.6)/POM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光催化氨硼烷(AB)水解制氢反应。通过TEM、XRD、XPS、FT-IR、UV-vis DRS、PL、EIS等手段对...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载体含环磷腈聚合物(POM),再以Ni和Cu作为活性组分通过浸渍还原法负载到载体上,制备出Ni_(0.4)Cu_(0.6)/POM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光催化氨硼烷(AB)水解制氢反应。通过TEM、XRD、XPS、FT-IR、UV-vis DRS、PL、EI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Ni_(0.4)Cu_(0.6)/POM催化剂具有稳定的球形颗粒结构,在298 K、光照的条件下催化反应的TOF值为1461.0 h^(-1),是非光条件下的1.6倍,在经过20次循环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环磷腈聚合物 催化剂 光催化 氨硼烷 水解制氢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O_(3)/过硫酸盐降解氯霉素的性能研究
4
作者 常涛 鲁仙 +3 位作者 吴文芳 丁磊 赵志淼 张饮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49-2856,共8页
采用UV/O_(3)/PS工艺对氯霉素进行降解实验,研究了UV/O_(3)/PS联合工艺、UV/PS、O_(3)/PS及UV/O_(3)工艺对CAP的降解特性,分析了反应体系中主要活性自由基对氯霉素降解的贡献,分别考察了PS浓度、O_(3)浓度、pH值以及常见无机阴离子和天... 采用UV/O_(3)/PS工艺对氯霉素进行降解实验,研究了UV/O_(3)/PS联合工艺、UV/PS、O_(3)/PS及UV/O_(3)工艺对CAP的降解特性,分析了反应体系中主要活性自由基对氯霉素降解的贡献,分别考察了PS浓度、O_(3)浓度、pH值以及常见无机阴离子和天然有机物对降解的影响,探究了CAP的降解路径及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并计算了UV/O_(3)/PS工艺的能耗大小.结果表明,UV/O_(3)/PS联合工艺在60min时对氯霉素的去除率为90.41%;^(1)O_(2)、HO·和SO_(4)^(·-)为反应体系中3种主要的活性物种,其对氯霉素降解的贡献率依次为53.85%、25.64%和12.82%;PS和O_(3)浓度的增加有利于CAP的降解,碱性条件可促进CAP的降解,共存的Cl^(-)、HCO_(3)-及腐殖酸对CAP降解存在抑制作用;氯霉素在UV/O_(3)/PS反应体系中降解机理主要包括羟基化、氨基氧化、C-N键断裂等步骤;CAP预氧化处理后其三氯甲烷和三氯乙腈的生成潜能显著增加,三氯甲烷生成潜能由30.35μg/L增加至48.08μg/L三氯乙腈生成潜能由12.31μg/L增长至20.97μg/L,能耗分析结果表明UV/O_(3)/PS工艺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霉素 紫外 过硫酸盐 臭氧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生物炭吸附水中甲基橙的作用机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诗生 张梦梦 +4 位作者 盛广宏 田勇攀 刘轶鋆 章慧娟 刘永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596-4605,共10页
以磁性生物炭(Fe_(3)O_(4)@C-NH_(2))为吸附剂,甲基橙(MO)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浓度、温度和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光谱学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MO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吸附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及Freundlich模型,是自发吸热且熵增的过程... 以磁性生物炭(Fe_(3)O_(4)@C-NH_(2))为吸附剂,甲基橙(MO)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浓度、温度和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光谱学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MO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吸附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及Freundlich模型,是自发吸热且熵增的过程.平衡吸附量随着pH(3~10)升高而降低.光谱学分析结果表明,吸附作用力包括氢键、π-π堆积、π-π电子供体-受体(EDA)和静电力.静电势分布与前线轨道理论分析可知,羧基结构与MO分子间的结合能(E_(ads))与能隙(E_(gap))分别为-139.08kJ/mol,3.07eV,吸附能力高于羟基结构(E_(ads)=-94.47kJ/mol,E_(gap)=3.16eV)、氨基结构(E_(ads)=-76.10kJ/mol,E_(gap)=3.17eV)和芳香环结构(E_(ads)=-41.99kJ/mol,E_(gap)=3.18eV).基于赫什菲尔德划分的独立梯度模型-AIM拓扑分析图(IGMH-AIM)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存在疏水作用,且氢键和π-πEDA为主要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磁性生物炭 吸附机理 甲基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0.6)Cu_(0.4)O/N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氨硼烷水解制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蓉 左佑华 +4 位作者 花俊峰 郝思雨 许立信 叶明富 万超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4-1192,共9页
本研究在氮气气氛下高温碳化Ni/Cu-ZIF前驱体制备了一种含氮炭材料(Ni_(0.6)Cu_(0.4)O/NC)催化剂,并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微观结构以及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此外,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以及变化规律。研究... 本研究在氮气气氛下高温碳化Ni/Cu-ZIF前驱体制备了一种含氮炭材料(Ni_(0.6)Cu_(0.4)O/NC)催化剂,并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微观结构以及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此外,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以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Ni_(0.6)Cu_(0.4)O/NC催化AB水解制氢的活化能(Ea)为56.8 kJ/mol,TOF值高达1572.2 h^(−1)。该催化剂催化AB水解制氢速率对于AB自身浓度可近似看作零级反应,而相对于催化剂的用量可近似看作一级反应。催化剂经过10次循环后仍然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炭材料 氨硼烷 水解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盐酸四环素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诗生 杨玉 +2 位作者 盛广宏 刘轶鋆 李申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22-6131,共10页
以双氧水改性磁性生物炭(H_(2)O_(2)Modified Biochar,HMB)为过二硫酸盐(PDS)的活化剂降解盐酸四环素(TC),考察初始pH值对TC降解的影响.通过淬灭试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鉴定活性物种,结合XPS分析、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液质联用仪(L... 以双氧水改性磁性生物炭(H_(2)O_(2)Modified Biochar,HMB)为过二硫酸盐(PDS)的活化剂降解盐酸四环素(TC),考察初始pH值对TC降解的影响.通过淬灭试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鉴定活性物种,结合XPS分析、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液质联用仪(LC-MS)检测,探究HMB活化PDS降解TC的反应机理和降解路径.结果表明,经双氧水改性后,在TC浓度20mg/L,PDS浓度1mmol/L,HMB投加量为0.5g/L的条件下,TC去除率83.9%,显著高于单独PDS或生物炭体系,且去除率随pH值增大而减小.猝灭试验和EPR分析表明TC降解存在自由基路径和非自由基路径,活性物种主要包括SO_(4)^(-)、·OH、O_(2)^(-).和^(1)O_(2).XPS表明羰基(C=O)是HMB/PDS体系降解TC的主要活性位点.DFT计算进一步定量分析C=O对HMB催化PDS的贡献.结合LC-MS和理论计算提出了TC的2条降解路径,降解方式包括脱酰胺、羟基化、去甲基化、脱水开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四环素 磁性生物炭 氧化改性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和分散剂对Co_(0.8)Cu_(0.2)/CNC催化氨硼烷水解制氢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蓉 左佑华 +5 位作者 徐立成 花俊峰 冯佳佳 许立信 叶明富 万超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36-1744,共9页
氨硼烷(NH_(3)BH_(3),AB)被认为是一种便携式制氢的理想储氢材料。本工作在常温下搅拌反应物得到Co_(0.8)Cu_(0.2)-ZIF前驱体,并高温焙烧此前驱体制备了一种双金属碳立方体(Co_(0.8)Cu_(0.2)/CNC)催化剂。此外,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催化... 氨硼烷(NH_(3)BH_(3),AB)被认为是一种便携式制氢的理想储氢材料。本工作在常温下搅拌反应物得到Co_(0.8)Cu_(0.2)-ZIF前驱体,并高温焙烧此前驱体制备了一种双金属碳立方体(Co_(0.8)Cu_(0.2)/CNC)催化剂。此外,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以及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单一变量法探究了催化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少量Cu的加入会对Co_(a8)Cu_(a2)/CNC催化剂的立方体形貌有一定的稳固作用。当分散剂为CTAB且焙烧温度为873 K时,其催化AB水解制氢的活化能(E_a)为50.79 kJ/mol,转化频率(TOF)值高达23.37 min^(-1)。此外,该催化剂经过25次循环后仍然可以催化AB完全水解制氢,表明该催化剂的稳定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碳立方体 氨硼烷 水解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胺废水生物降解机制及微生物特征研究
9
作者 许沐霖 孟海玲 +2 位作者 刘再亮 黄定 曹祖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5-163,共9页
为研究苯胺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的降解机制、动力学及微生物群落特征,该文利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培养具有同步降解苯胺和NH_(4)^(+)-N能力的活性污泥。实验过程中对污染物降解、污泥增长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为研究苯胺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的降解机制、动力学及微生物群落特征,该文利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培养具有同步降解苯胺和NH_(4)^(+)-N能力的活性污泥。实验过程中对污染物降解、污泥增长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苯胺浓度为250 mg/L时,苯胺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在99.92%和90.78%以上,且具有良好的硝化性能(NH_(4)^(+)-N去除率在90.81%)。但当苯胺浓度高于300 mg/L时,在12 h内苯胺和COD的去除率均有所下降,且硝化作用被明显抑制。活性污泥增长和基质的降解过程均符合Haldane模型。污泥对苯胺的降解优先于对NH_(4)^(+)-N的硝化作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驯化后的活性污泥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优势菌属主要为unclassified_Sphingobacteriales和unclassified_Planctomycetaceae,分别具有降解芳香烃和脱氮的能力。对关键基因代谢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推测出活性污泥降解苯胺产生邻苯二酚和NH_(4)^(+)-N,邻苯二酚通过邻位和间位代谢进行进一步降解,而NH_(4)^(+)-N则主要通过硝化、反硝化和合成谷氨酸同化作用等多种途径进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废水 动力学 微生物群落结构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0.6)Ni_(0.4)/N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氨硼烷水解制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若璇 刘睿莹 +3 位作者 谢婧 陈香香 王志远 曹振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76,共8页
为了提高氨硼烷(AB)在温和条件下的水解制氢性能,开发了兼具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催化剂。首先在常温常压下直接搅拌反应物溶液得到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CoNi-ZIF[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的一种],然后高温焙烧CoNi-ZIF前体制得以氮掺杂多孔... 为了提高氨硼烷(AB)在温和条件下的水解制氢性能,开发了兼具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催化剂。首先在常温常压下直接搅拌反应物溶液得到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CoNi-ZIF[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的一种],然后高温焙烧CoNi-ZIF前体制得以氮掺杂多孔炭(NC)为载体的Co_(x)Ni_(1-x)/NC(x为Co原子的摩尔分数,0<x<1)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一系列手段对Co_(x)Ni_(1-x)/NC催化剂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改变Co/Ni金属配比、催化剂用量、AB浓度、反应温度等条件探究催化剂对AB水解制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o/Ni摩尔比为6∶4时得到的催化剂Co_(0.6)Ni_(0.4)/NC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Co_(0.6)Ni_(0.4)/NC的催化活性最优,在温度298K下其催化AB完全水解的时间最短;Co_(0.6)Ni_(0.4)催化AB制氢的反应转化频率为1832.79h^(-1),活化能为64.81 kJ/mol;经10次循环使用,其催化AB完全水解制氢的速率几乎没有变化,循环使用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氨硼烷水解 金属有机骨架衍生材料 CoNi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0.5)Cu_(0.5)/CNR催化剂制备及其氨硼烷水解制氢性能研究
11
作者 左佑华 李蓉 +5 位作者 花俊峰 郝思雨 谢婧 许立信 叶明富 万超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7-1317,共11页
以硝酸钴和硝酸铜制备溶液A,苯二甲酸(PTA)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制备溶液B,两种溶液通过溶剂热法制备Co/Cu拉瓦希尔骨架系列材料(Co/Cu-MIL前驱体),进一步直接碳化前驱体制备出MOFs衍生物,即双金属碳纳米棒(CoxCu_(1-x)/CNR)催化剂... 以硝酸钴和硝酸铜制备溶液A,苯二甲酸(PTA)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制备溶液B,两种溶液通过溶剂热法制备Co/Cu拉瓦希尔骨架系列材料(Co/Cu-MIL前驱体),进一步直接碳化前驱体制备出MOFs衍生物,即双金属碳纳米棒(CoxCu_(1-x)/CNR)催化剂。通过SEM、TEM、XRD、XPS等表征手段探究其形貌和组成。结果表明,Co/Cu-MIL经过高温焙烧后成功得到CoxCu_(1-x)/CNR,当x=0.5、溶剂热温度为120℃、焙烧温度为650℃时得到的催化剂催化活性最优,Co_(0.5)Cu_(0.5)/CNR催化剂催化氨硼烷(AB)水解制氢的TOF值为2718.21 h^(-1),反应的活化能为51.64 kJ/mol,且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较好,在循环10次后催化活性虽然有所下降,但对AB仍然保持100%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瓦希尔骨架系列材料 MOFs衍生物 双金属碳纳米棒催化剂 氨硼烷 水解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菱角壳生物炭吸附水中土霉素性能与机理 被引量:29
12
作者 余剑 丁恒 +2 位作者 张智霖 李燕 丁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688-5700,共13页
以菱角壳为原料,乙酸钾为活化剂,通过活化碳化一步法制备了改性生物炭(MBC),对其表面形貌、孔径分布、官能团等表面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水中盐酸土霉素(OTC)的吸附去除行为.相比于热解生物炭(BC),MBC有更高的比表面积(1147.80m^... 以菱角壳为原料,乙酸钾为活化剂,通过活化碳化一步法制备了改性生物炭(MBC),对其表面形貌、孔径分布、官能团等表面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水中盐酸土霉素(OTC)的吸附去除行为.相比于热解生物炭(BC),MBC有更高的比表面积(1147.80m^(2)/g)、更丰富的孔径结构,更多的含氧官能团和更强的亲水性.溶液pH值在3~8时,MBC对OTC保持较高的吸附量(165mg/g).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MBC对OTC的吸附行为.热力学分析显示MBC对OTC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过程.除氢键作用、π-π键堆积作用和阳离子-π键作用以外,孔填充是MBC吸附去除OTC的主要作用机理.0.5mol/L氢氧化钠溶液可有效再生吸附饱和的MBC.因此,MBC作为一种吸附剂去除水和废水中的土霉素具有较好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角壳 生物炭 土霉素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材料表面改性及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达 吴雪兰 +2 位作者 龙红明 张洋洋 张秋雨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78-2183,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多种碳基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对其吸附性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总结了碳基材料表面官能团的作用,分析了固氮、氧化、硫化等不同改性方法对碳基材料吸附性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重点阐述了重金属离子在碳基材料上的吸附机理,从研... 综述了近年来多种碳基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对其吸附性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总结了碳基材料表面官能团的作用,分析了固氮、氧化、硫化等不同改性方法对碳基材料吸附性能和理化性质的影响,重点阐述了重金属离子在碳基材料上的吸附机理,从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对碳基材料在重金属吸附领域的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废水 碳基材料 吸附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功能化壳聚糖微球对Cr(VI)的吸附性能及其机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达 许倩倩 +2 位作者 吴雪兰 龙红明 张秋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6,共12页
以壳聚糖(CS)为基材,在制备过程中用三聚磷酸钠(TPP)为固化剂,用戊二醛(GLA)交联以提高其耐酸性能,并使用二乙烯三胺(DETA)改性,制备出富含羟基和氨基的CS/DETA凝胶球用以吸附水体中的Cr(VI)。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证实了DETA的成功接枝;X... 以壳聚糖(CS)为基材,在制备过程中用三聚磷酸钠(TPP)为固化剂,用戊二醛(GLA)交联以提高其耐酸性能,并使用二乙烯三胺(DETA)改性,制备出富含羟基和氨基的CS/DETA凝胶球用以吸附水体中的Cr(VI)。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证实了DETA的成功接枝;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结果显示Cr(VI)被吸附到CS/DETA表面;Zeta电位表征揭示了CS/DETA的表面电负性,其在酸性条件下更易吸附Cr(VI)。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探究其吸附过程,结果表明,CS/DETA对Cr(VI)的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在318.15 K,pH=2时,对Cr(VI)的最大吸附量为370.92 mg/g,且该反应为自发的吸热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吸附剂 凝胶 改性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耦合改性沸石过滤处理微污染水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砂 黄智研 +3 位作者 卢钒 孔艳丽 马江雅 聂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6,123,共7页
针对南方某市微污染水源水(XJ)低温低浊及氨氮问题,采用烧杯实验及中试动态运行实验进行复合助凝剂强化混凝耦合改性沸石过滤处理低温低浊及氨氮效能研究。结果表明,配置的Fe/Si复合助凝剂在絮凝初期投加时明显提高了低温低浊水的出水... 针对南方某市微污染水源水(XJ)低温低浊及氨氮问题,采用烧杯实验及中试动态运行实验进行复合助凝剂强化混凝耦合改性沸石过滤处理低温低浊及氨氮效能研究。结果表明,配置的Fe/Si复合助凝剂在絮凝初期投加时明显提高了低温低浊水的出水水质。复合助凝剂的存在起到良好的吸附架桥作用,提高混凝效果。强化混凝对氨氮去除作用有限,不足10%。改性沸石颗粒(MZK)能够利用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作用显著提高氨氮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83.1%。在连续中试动态运行中,出水浊度基本控制在0.6 NTU;在240 h的运行周期内,MZK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石英砂,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77.6%,出水处氨氮浓度均小于0.5 mg/L。强化混凝耦合改性沸石过滤为低温低浊及氨氮的水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低浊 氨氮 助凝剂强化混凝 改性沸石过滤 耦合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活性炭活化过硫酸钠降解水中酸性橙
16
作者 谢鹏飞 马梦杰 +1 位作者 章慧娟 王诗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14,共7页
该文以偶氮染料酸性橙7(AO7)为目标污染物,研究颗粒活性炭(GAC)活化过硫酸钠(PS)降解水中AO7的效能和机理。通过研究GAC含量、PS浓度及p H对AO7降解的影响,发现当GAC为0.4 g/L、PS/AO7摩尔比=15∶1、150 min时,AO7的去除率可达到96.1%。... 该文以偶氮染料酸性橙7(AO7)为目标污染物,研究颗粒活性炭(GAC)活化过硫酸钠(PS)降解水中AO7的效能和机理。通过研究GAC含量、PS浓度及p H对AO7降解的影响,发现当GAC为0.4 g/L、PS/AO7摩尔比=15∶1、150 min时,AO7的去除率可达到96.1%。在pH为3~9的条件下,AO7的去除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猝灭实验结果表明,除了·OH、SO_(4)^(-),体系中的单线态氧及表面结合SO_(4)^(-)也参与了AO7的降解。XPS分析结果表明,C-O及π^(*)键可能作为活性位点参与PS活化产生活性物种对AO7进行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活性炭 过硫酸钠 AO7 活性物种 活性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焦油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连永 张大琴 +3 位作者 贾志刚 李敏 韩聪 昌锐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7-184,232,共9页
以甲醛化处理后的木焦油为前体,通过炭化-活化法制得了木焦油基活性炭(WAC)。利用FTIR、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仪、XPS、SEM以及XRD对WAC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制备的WAC为吸附剂,考察了其对模拟废水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 以甲醛化处理后的木焦油为前体,通过炭化-活化法制得了木焦油基活性炭(WAC)。利用FTIR、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仪、XPS、SEM以及XRD对WAC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制备的WAC为吸附剂,考察了其对模拟废水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活性炭WAC比表面积可达1373 m^(2)/g,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WAC对MB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WAC吸附MB的过程。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WAC对MB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559mg/g。热力学分析表明,MB在WAC上的吸附是放热和自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焦油 活性炭 吸附 亚甲基蓝 生物质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