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_(2)Te_(3)基热电材料中的载流子工程
1
作者 马俊杰 刘志愿 +4 位作者 马妮 李周 巴倩 管希成 夏爱林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95-3105,共11页
Bi_(2)Te_(3)合金因其较窄带隙和独特的层状晶体结构而具有较高的塞贝克系数和较低的热导率,在低温区热电材料中备受关注。然而由Bi_(2)Te_(3)基合金制造的热电发电或制冷器件转化效率仍较低,因此进一步提升Bi_(2)Te_(3)基材料的无量纲... Bi_(2)Te_(3)合金因其较窄带隙和独特的层状晶体结构而具有较高的塞贝克系数和较低的热导率,在低温区热电材料中备受关注。然而由Bi_(2)Te_(3)基合金制造的热电发电或制冷器件转化效率仍较低,因此进一步提升Bi_(2)Te_(3)基材料的无量纲热电优值zT是关键。通过纳米改性、超晶格结构、纳米复合、掺杂和引入位错阵列等声子工程可以显著降低Bi_(2)Te_(3)基材料的热导率,优化热输运性能从而显著提高其zT值。然而,电输运性能并没有明显的优化。载流子工程是协同优化Bi_(2)Te_(3)基材料电和热输运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通过能带工程、载流子能量过滤效应、载流子迁移率和浓度优化等载流子工程提升Bi_(2)Te_(3)基材料电输运性能的主要研究进展。这些载流子工程策略是提高热电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为开发高效热电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Te_(3)基热电材料 能带工程 载流子迁移率 载流子浓度 热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对Cu(Ⅱ)去除性能的研究
2
作者 丁亚荣 李灿华 +5 位作者 章蓝月 李家茂 何川 李明晖 朱伟长 韦书贤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2,共8页
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及其复合材料以去除重金属的优异性能而著称,但较高的制备成本极大限制了S-nZVI的发展及应用。本工作以Na_(2)S_(2)O_(4)为单一还原剂,通过流变相反应制备S-nZVI@Ma纳米复合材料,采用SEM、TEM、EDS、XPS、XRD、F... 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及其复合材料以去除重金属的优异性能而著称,但较高的制备成本极大限制了S-nZVI的发展及应用。本工作以Na_(2)S_(2)O_(4)为单一还原剂,通过流变相反应制备S-nZVI@Ma纳米复合材料,采用SEM、TEM、EDS、XPS、XRD、FTIR、VSM等手段对S-nZVI@Ma进行了表征,研究了S-nZVI@Ma对模拟废水中Cu(Ⅱ)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S-nZVI@Ma能够高效地去除模拟废液中99%以上的Cu(Ⅱ),并可利用外置磁铁将其从模拟废液中分离出来。经过五次重复利用后,S-nZVI@Ma对Cu(Ⅱ)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5%以上,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磁回收利用性能。Cu(Ⅱ)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容量(qmax)为71.43 mg·g^(-1),热力学研究表明了去除过程的自发性和吸热性。利用FESEM-EDS、XRD、XPS、FTIR等手段对反应物进行表征,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讨论了反应机理。以上研究可为S-nZVI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纳米零价铁 连二亚硫酸钠 含铜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Te_(3)基材料热电性能优化策略
3
作者 巴倩 刘志愿 +4 位作者 李周 马妮 马俊杰 管希成 夏爱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77-186,共10页
Bi_(2)Te_(3)基材料因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结构,具有较低的热导率和较高的泽贝克系数及载流子迁移率,是当前公认最好的近室温热电材料,在热电制冷领域有重要应用。然而,作为热电器件核心部件的Bi_(2)Te_(3)基材料的无量纲热电优值zT... Bi_(2)Te_(3)基材料因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结构,具有较低的热导率和较高的泽贝克系数及载流子迁移率,是当前公认最好的近室温热电材料,在热电制冷领域有重要应用。然而,作为热电器件核心部件的Bi_(2)Te_(3)基材料的无量纲热电优值zT仍较低,导致器件的转换效率较低。因此,进一步提升Bi_(2)Te_(3)基材料的zT值仍是关键。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通过载流子工程、能带工程、纳米工程等策略优化Bi_(2)Te_(3)基材料电、热输运性能的主要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策略可以协同调控电和热输运性能,显著提升Bi_(2)Te_(3)基材料的zT值,为开发高效热电材料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Te_(3)基热电材料 电性能 热性能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中铁基异质结构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宇 黄志伟 +2 位作者 胡雨青 李俊哲 徐杰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2,共20页
由于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以及较高比容量,铁(Fe)基材料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Fe基负极材料存在电导率低和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较大体积变化等问题,导致其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较差,严重限制了其在钠离子电池领... 由于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以及较高比容量,铁(Fe)基材料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Fe基负极材料存在电导率低和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较大体积变化等问题,导致其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较差,严重限制了其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构建具有异质结构的Fe基电极材料对提高电导率、增强动力学特性、以及缓解循环过程中由于较大体积变化引起的结构破坏至关重要,从而显著提高Fe基电极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本文详细综述了具有异质结构的Fe基负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异质结构Fe基电极材料的合成方法、表征手段和储能机制。同时,对异质结构Fe基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硒化物负极材料以及双阴离子Fe基负极材料的储钠特性、改性策略和强化机制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最后,对Fe基异质结构负极材料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总结,以期促进Fe基异质结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异质结构 Fe基负极材料 储能机制 改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铝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与混合强化研究进展
5
作者 邓海亮 史雨程 +4 位作者 董正学 范晨露 刘嘉彬 杨康 邓先功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7,共14页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和石墨烯纳米片(Graphene nanoplatelets,GNP)等纳米碳材料具有超高的强度和模量、优异的导热与导电性能,是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然而,纳米碳与铝的润湿性差,高温下界面反应易生成脆性的Al_4C...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和石墨烯纳米片(Graphene nanoplatelets,GNP)等纳米碳材料具有超高的强度和模量、优异的导热与导电性能,是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然而,纳米碳与铝的润湿性差,高温下界面反应易生成脆性的Al_4C_3,损伤纳米碳,不仅限制增强效果,还会恶化复合材料强韧性,因此调控界面反应与界面结合、协同提升强韧性成为纳米碳/铝复合材料研究的关键。本文在界面结合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从纳米碳表面改性和复合工艺优化等方面综述了界面的调控研究及效果,随后总结了CNT和GNP的多维网络强化及与陶瓷颗粒混合强化的研究,期望通过CNT和GNP及与陶瓷颗粒的增强网络设计,进一步提升纳米碳/铝复合材料的强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 石墨烯 界面 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Si/(SiO+Ag)复合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帅 唐梦 +3 位作者 蔡振飞 曹瑞 马扬洲 宋广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将微米Si和纳米Ag_(2)O进行机械球磨,通过原位固相反应合成了Si基复合材料[Si/(SiO+Ag)],以沥青为碳源采用高温煅烧法制备了碳包覆Si基复合材料[Si/(SiO+Ag)-C]。采用XRD、XPS、SEM、TEM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 将微米Si和纳米Ag_(2)O进行机械球磨,通过原位固相反应合成了Si基复合材料[Si/(SiO+Ag)],以沥青为碳源采用高温煅烧法制备了碳包覆Si基复合材料[Si/(SiO+Ag)-C]。采用XRD、XPS、SEM、TEM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微米Si和纳米Ag_(2)O在球磨破碎过程中原位形成Si O和Ag颗粒,并附着在基体Si上,两种复合材料都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在低电流密度(0.12 A/g)下Si/(SiO+Ag)和Si/(SiO+Ag)-C循环5次后分别表现出1422和1039 mA·h/g的可逆比容量,而在高电流密度(2.40 A/g)下仍能获得672和393 mA·h/g的可逆比容量;当电流密度再次恢复到0.12 A/g时,可逆比容量可恢复到1329和961m A·h/g,Si/(SiO+Ag)-C表现出更好的循环稳定性,经8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仍稳定在943 m A·h/g,其突出的倍率性能归因于微米Si的颗粒细化以及球磨过程中原位反应形成纳米Ag颗粒导电特性,而循环稳定性的提高与原位形成Si O和包覆碳构成的双相缓冲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材料 Si负极材料 固相反应 机械化学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含镁)系储氢材料的研究历程与发展态势
7
作者 王齐森 胡文强 +8 位作者 马仲亮 王飞 刘洋 夏广林 宋云 方方 余学斌 张庆安 孙大林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4-1076,共13页
镁(含镁)系储氢材料作为固态储氢技术的工作介质,具有高重量储氢密度和高体积储氢密度的突出优势,但其吸/放氢温度高、速率慢、可逆性差等难点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按照化学键性质的区别,镁(含镁)系储氢材... 镁(含镁)系储氢材料作为固态储氢技术的工作介质,具有高重量储氢密度和高体积储氢密度的突出优势,但其吸/放氢温度高、速率慢、可逆性差等难点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按照化学键性质的区别,镁(含镁)系储氢材料可分为合金和配位化合物两大类。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通过改变成分和结构、加入掺杂(催化)剂、构建微纳结构和失稳体系等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在改善动力学方面的进展要大于热力学方面,使用镁(含镁)系储氢材料的过程中仍需要通过传统电加热的方式提供额外能量,以克服吸/放氢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能垒,这导致了能量转化效率降低。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利用非电加热形式(太阳能和工业余热)的外场能量,有望解决能效低的问题,为镁(含镁)系储氢材料的实际应用带来新曙光。回顾了镁(含镁)系储氢材料的研发历程,阐述了各阶段取得的标志性进展,分析和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合金 配位氢化物 外场 成分优化 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铝复合材料界面Al_(4)C_(3)相的形成与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肖亮 李昱桦 +5 位作者 董正学 万梓涵 任可聪 邓海亮 杨康 吴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3-1474,共22页
石墨烯、碳纳米管和碳纤维等碳材料作为铝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时,其界面润湿性差、与Al基体结合弱等缺点限制了其增强效果。利用C与Al反应使界面黏接形式转变为部分反应结合的形式,可有效提升碳/铝(C/Al)界面强度及其载荷与功能传递的效... 石墨烯、碳纳米管和碳纤维等碳材料作为铝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时,其界面润湿性差、与Al基体结合弱等缺点限制了其增强效果。利用C与Al反应使界面黏接形式转变为部分反应结合的形式,可有效提升碳/铝(C/Al)界面强度及其载荷与功能传递的效率。然而,高温下C/Al界面反应易生成大量脆性Al_(4)C_(3),且会损伤增强体。针对C/Al界面Al_(4)C_(3)的调控,本文首先介绍了其形成机制、对C/Al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和性能的作用,随后从碳增强体表面涂层、纳米颗粒修饰、Al基体合金化,以及复合制备、热加工与处理工艺优化等方面,综述了Al_(4)C_(3)生成量与形貌的控制研究及效果,最后展望了C/Al复合材料界面与性能的研究方向,以期通过碳增强体跨尺度设计与界面构型控制,挖掘石墨烯、碳纳米管和碳纤维增强Al基体的最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石墨烯 碳纳米管 碳纤维 Al_(4)C_(3)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改性Si/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9
作者 马子洋 王帅 +3 位作者 曹虎 吴沁宇 马扬洲 宋广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40-2447,2521,共9页
以无水乙醇为砂磨剂,将微米Si粉与纳米非晶型SiO_(2)(Nano-SiO_(2))通过砂磨法制备了Si/SiO_(2)复合材料(SNSO),然后加入纳米Fe_(2)O_(3),通过机械球磨方式制备了Fe_(2)O_(3)改性Si/SiO_(2)复合材料(SNSO@Fe_(2)O_(3))。采用XRD、XPS、... 以无水乙醇为砂磨剂,将微米Si粉与纳米非晶型SiO_(2)(Nano-SiO_(2))通过砂磨法制备了Si/SiO_(2)复合材料(SNSO),然后加入纳米Fe_(2)O_(3),通过机械球磨方式制备了Fe_(2)O_(3)改性Si/SiO_(2)复合材料(SNSO@Fe_(2)O_(3))。采用XRD、XPS、SEM、TEM对SNSO@Fe_(2)O_(3)进行了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SNSO@Fe_(2)O_(3)呈规则的球形核壳结构,外壳为非晶层,Fe_(2)O_(3)质量分数8%的SNSO@Fe_(2)O_(3)(SNSO@8%Fe_(2)O_(3))粒径约2μm;SNSO@8%Fe_(2)O_(3)展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150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1.95%;在电流密度110 mA/g下,经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稳定在986 mA·h/g,较SNSO提升了43.3%。SNSO@8%Fe_(2)O_(3)稳定的循环性能归因于球磨过程中FeSi相的生成及非晶SiO_(x)和Fe_(2)O_(3)原位反应在Si表面形成了厚度约30 nm的非晶层外壳结构,有效缓解了Si的体积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基复合材料 材料改性 核壳结构 低成本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轨硬度匹配对重载贝氏体车轮钢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海 徐海峰 +3 位作者 周霆伟 袁航 徐震霖 何宜柱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9,共12页
目的探究贝氏体车轮材料与不同钢轨材料的硬度匹配行为,为贝氏体车轮服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贝氏体车轮与3种轨道进行匹配,结合磨损率、表面磨损形貌及表面硬化程度等,综合评价3种钢轨/车轮硬度比(Hr/Hw)下轮轨材料... 目的探究贝氏体车轮材料与不同钢轨材料的硬度匹配行为,为贝氏体车轮服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贝氏体车轮与3种轨道进行匹配,结合磨损率、表面磨损形貌及表面硬化程度等,综合评价3种钢轨/车轮硬度比(Hr/Hw)下轮轨材料的耐磨性及损伤行为。结果随着匹配的轨道钢硬度的增加,贝氏体车轮钢磨损率从0.188mg/m逐渐升至0.217mg/m,增加了15.4%;轨道钢的磨损率呈下降趋势,从0.104mg/m降至0.042mg/m,下降了59.6%。车轮钢和轨道钢的磨损机理均以黏着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随着轨道钢硬度的增加,车轮材料分层明显,损伤越来越严重,塑性变形层厚度和表面硬化程度呈上升趋势,表面疲劳裂纹的平均长度和深度依次降低,但平均扩展角度越来越高;轨道材料的分层和微裂纹减少,损伤减轻,且塑性变形层厚度和表面硬化程度呈下降趋势,表面疲劳裂纹长度减少,而扩展深度和角度均增加。接触斑能量耗散值越高,则贝氏体车轮受到轮轨硬度比的影响越明显。当Hr/Hw低于1时,钢轨磨损程度随着Tγ/A的增加越来越严重。结论随着匹配的轨道硬度的增加,车轮的磨损程度呈相反趋势,前者加剧,后者减轻。此外,与同种轨道匹配时,相较于典型的珠光体车轮钢(CL65),贝氏体车轮钢具有更加优异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损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度比 贝氏体车轮 珠光体钢轨 轮轨匹配 磨损行为 滚动接触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复合集流体用磁控溅射Cu籽晶层微观结构及性能调控
11
作者 张柳燕 郝晓瑜 +5 位作者 汪洋 杨英 古红涛 储松潮 武俊伟 郑军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2,共12页
目的 解决锂电集流体用复合铜箔所面临的导电及界面结合问题。方法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PP基体表面沉积纳米级Cu籽晶层,通过调控衬底温度、气体流量及溅射功率等工艺参数,制备出电阻率低、结合力好的Cu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薄... 目的 解决锂电集流体用复合铜箔所面临的导电及界面结合问题。方法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PP基体表面沉积纳米级Cu籽晶层,通过调控衬底温度、气体流量及溅射功率等工艺参数,制备出电阻率低、结合力好的Cu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薄膜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利用手持式四探针方阻仪测量薄膜方阻并计算电阻率,利用划格测试法对Cu膜结合力进行评级。结果 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薄膜晶粒尺寸增大,电阻率增加,膜基结合性能下降;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薄膜沉积速率先上升后降低,电阻率先下降后上升,膜基结合力逐渐提高;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沉积速率增大,电阻率下降,薄膜附着力变差。综合考虑薄膜微观形貌、电学性能以及界面结合性能,优选出的Cu膜最佳沉积参数为:衬底温度为-15℃;气体流量(气压)为400 m L/min(0.24 Pa);溅射功率为1.5 kW;Cu膜厚度约为80 nm。在此工艺下制备的Cu膜微观结构致密,电学性能良好(9.72×10^(-8)Ω·m),结合力评级为1级。结论 衬底温度、气体流量以及溅射功率均显著影响Cu膜的微观结构和性能。通过精细调控沉积工艺可以制备出综合性能优良的锂电复合集流体用Cu籽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集流体 磁控溅射 Cu籽晶层 电学性能 结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合金刀具表面AlCrBN/AlTiN多层涂层制备及高速干式切削钛合金性能
12
作者 陶朗朗 陶文远 +3 位作者 方炜 蔡飞 薛海鹏 张世宏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80,共13页
针对Al TiN涂层难以满足高速干式切削加工钛合金的苛刻需求,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硬质合金刀具表面制备不同多层结构的AlCrBN/AlTiN多层涂层(交替沉积5次和10次,分别标记为AlCrBN-5和AlCrBN-10),研究多层涂层的结构、硬度、摩擦磨损、... 针对Al TiN涂层难以满足高速干式切削加工钛合金的苛刻需求,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硬质合金刀具表面制备不同多层结构的AlCrBN/AlTiN多层涂层(交替沉积5次和10次,分别标记为AlCrBN-5和AlCrBN-10),研究多层涂层的结构、硬度、摩擦磨损、高温性能及涂层刀具高速干式切削钛合金性能。多层涂层物相由fcc-(Cr,Al)N和fcc-(Ti,Al)N组成;多层结构可以显著提升涂层的硬度,其中AlCrBN-10涂层具有最高的硬度(4470 HK_(0.05));多层涂层经1000℃真空退火处理后,仍具有较高的硬度(~2790 HK_(0.05))。摩擦磨损结果表明:多层涂层可以显著降低其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其中AlCrBN-10涂层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最低,分别为0.56和0.21×10^(-15)m^(3)·N^(-1)·m^(-1)。涂层刀具高速干式切削钛合金结果显示:当切削速度为100 m/min时,多层涂层刀具的切削寿命略有提升,其中AlCrBN-5涂层刀具的切削寿命为15 min,与AlTiN涂层相比(12 min)提升25%;当切削速度提升至150 m/min时,多层涂层刀具的切削寿命显著提升,其中AlCrBN-10涂层刀具的切削寿命为280 s,与AlTiN涂层相比(80 s)提升250%;不同切削速度下,刀具前刀面和后刀面的磨损均为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通过在硬质合金刀具表面构筑Al TiN/AlCrBN多层结构涂层,可以显著提升其硬度和高温稳定性,降低其前刀面和后刀面的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进而提升涂层刀具的高速干式切削钛合金性能。所制备的AlCrBN/AlTiN多层涂层能有效提高刀具表面的高温和抗磨损性能,在高速干式切削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rBN涂层 刀具涂层 高速干式切削 多层涂层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体炭结构炭/炭复合材料的力学与导热性能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霞 邓海亮 +4 位作者 郑金煌 孙茗 崔红 张晓虎 宋广生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6-584,共9页
采用浸渍-炭化、等温及薄膜沸腾CVI法,分别以煤沥青、糠酮树脂、天然气和二甲苯为前驱体制备了密度为1.75~1.81 g/cm^3的炭/炭(C/C)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4种材料的力学与导热性能。结果表明,基体为天然气热解炭(PyC)时材料的弯曲和层间... 采用浸渍-炭化、等温及薄膜沸腾CVI法,分别以煤沥青、糠酮树脂、天然气和二甲苯为前驱体制备了密度为1.75~1.81 g/cm^3的炭/炭(C/C)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4种材料的力学与导热性能。结果表明,基体为天然气热解炭(PyC)时材料的弯曲和层间剪切强度较高,分别达到208.7和26.4 MPa,沥青炭为基体时弯曲(125.8 MPa)和层间剪切强度(20.1 MPa)较低。天然气和二甲苯PyC为基体的材料韧性较好。二甲苯PyC呈粗糙层结构,材料具有高的石墨化度、表观微晶尺寸及热导率,其平行和垂直方向的热导率分别达到148.2和75.4 W/(m·K),约为树脂炭基体材料的1.5倍。天然气PyC可作为高强度要求的材料基体,二甲苯PyC有利于提高材料导热与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基体结构 力学性能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钎焊工艺对钎焊金刚石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崔冰 姜雪 +4 位作者 杜全斌 徐凡 严佩佩 王蕾 张黎燕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采用WC/Cu-Sn-Ti钎料对金刚石进行真空钎焊,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以及磨削试验等手段,研究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钎焊金刚石形貌、界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刚石颗粒与WC/Cu-Sn-Ti复合钎焊界面形成的化... 采用WC/Cu-Sn-Ti钎料对金刚石进行真空钎焊,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以及磨削试验等手段,研究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钎焊金刚石形貌、界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刚石颗粒与WC/Cu-Sn-Ti复合钎焊界面形成的化合物层均匀连续且致密,且在金刚石颗粒表面形成了薄而连续的层片状TiC和少量W_(2)C相,提高了金刚石与钢基体的结合强度;随着钎焊温度升高及保温时间延长,钎焊界面缺陷逐渐减少,金刚石石墨化程度升高;在钎焊温度为980℃、保温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金刚石颗粒在磨削过程中的摩擦力和摩擦系数相对较小,对大理石工件的磨削体积最大,且金刚石颗粒的脱落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n-Ti钎料 钎焊工艺 力学性能 金刚石磨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气成分对CMT熔覆9Cr-1Mo涂层成形及稀释率的影响
15
作者 朱龙龙 胡磊 刘辉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7,103,共6页
保护气在焊接中担任重要角色,其成分对熔滴过渡与熔池金属的流动有重要影响。采用冷金属过渡技术在Q235A钢表面制备了一层9Cr-1Mo涂层,研究了纯Ar、95%Ar+5%O2和80%Ar+20%CO_(2)三种保护气氛对涂层成形、稀释率及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保护气在焊接中担任重要角色,其成分对熔滴过渡与熔池金属的流动有重要影响。采用冷金属过渡技术在Q235A钢表面制备了一层9Cr-1Mo涂层,研究了纯Ar、95%Ar+5%O2和80%Ar+20%CO_(2)三种保护气氛对涂层成形、稀释率及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5%Ar+5%O2条件下涂层成形性最好,纯Ar条件下在焊趾处有明显的咬边,而在80%Ar+20%CO_(2)保护气氛下出现了明显的飞溅。95%Ar+5%O2保护气氛下得到的涂层平均稀释率为25.08%,涂层与基体冶金结合良好,同时避免了因稀释过高而导致的涂层性能下降问题。这三种保护气条件下涂层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热影响区组织由淬火马氏体、珠光体与铁素体组成,但95%Ar+5%O2保护气氛下马氏体含量明显低于另外两种保护气氛,并且晶粒更为细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气成分 涂层成形 稀释率 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利用光伏产业中金刚线切割废料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胡玉龙 孙玥 +3 位作者 赵蕾 方喆禹 金星 冉松林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6,共16页
在“双碳”大背景下,光伏产业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行业。但是在利用金刚线切割技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核心原料一一晶硅片时,会产生大量的切割废料,即金刚线切割废料。金刚线切割废料是一种富含纯硅的亚微米级薄片状物质,如果不加以利用,... 在“双碳”大背景下,光伏产业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行业。但是在利用金刚线切割技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核心原料一一晶硅片时,会产生大量的切割废料,即金刚线切割废料。金刚线切割废料是一种富含纯硅的亚微米级薄片状物质,如果不加以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该废料的回收利用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目前,金刚线切割废料的回收利用方式主要为制备纯硅、陶瓷材料、电极材料和硅基合金。除此之外,还有利用金刚线切割废料制备析氢产氢材料、吸附剂材料、金属捕收剂等回收方式。本综述首先阐述了金刚线切割废料的物化特性,然后对其回收利用的研究展开了详细介绍,最后对其回收利用的技术做出了总结和展望,为光伏产业中金刚线切割废料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线切割废料 纯硅 陶瓷 电极材料 硅基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铸多壁纳米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晓敏 严家武 何宜柱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20,共4页
利用激光熔铸技术制备多壁纳米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并使用SEM、XRD对其熔铸成形性以及纳米碳管与基体金属界面结合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面积激光能量为800×105 J/m2时,纳米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能够熔合而不破坏... 利用激光熔铸技术制备多壁纳米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并使用SEM、XRD对其熔铸成形性以及纳米碳管与基体金属界面结合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面积激光能量为800×105 J/m2时,纳米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能够熔合而不破坏纳米碳管结构;在该复合材料中适量添加表面张力较低的金属Mg,可降低基体铝的表面张力,进而降低铝一纳米碳管的液固界面能,改善铝合金和纳米碳管的润湿性;当纳米碳管含量为5%(质量分数)时,并添加3%(质量分数)合金化元素Mg,激光熔铸的复合材料熔合性较好,铸块致密,在复合铸块的断口上能观察到增强体纳米碳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管 激光熔铸 铝合金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对Cu-20Sn-10Ti钎焊金刚石界面特征和耐磨性的影响
18
作者 杜全斌 姜雪 +5 位作者 崔冰 陈广明 李昂 王蕾 于奇 方占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108,共12页
目的改善Cu-20Sn-10Ti钎焊金刚石宏观形貌和界面区钎料合金显微组织,减少钎焊接头孔洞、裂纹和粗大脆性相等缺陷,提高钎焊金刚石工具的磨削性能。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 目的改善Cu-20Sn-10Ti钎焊金刚石宏观形貌和界面区钎料合金显微组织,减少钎焊接头孔洞、裂纹和粗大脆性相等缺陷,提高钎焊金刚石工具的磨削性能。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研究了Zn对Cu-Sn-Ti钎焊金刚石界面特性及磨削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当Zn质量分数为4.5%时,钎焊金刚石近界面区及钎料层没有产生裂纹和孔洞,具有最佳的宏观形貌和最适宜的金刚石出露度55%。界面区钎料合金显微组织主要由灰色α-Cu相和灰白CuSn3Ti5相组成,随着Zn含量的增加,CuSn3Ti5相逐渐细化,当Zn质量分数为4.5%时,细化效果最佳。不添加Zn时,钎焊金刚石表面形成了连续致密易剥离的TiC层,随着Zn含量的增加,TiC层逐渐变为断续长絮状、颗粒状,且TiC层厚度逐渐减小。当Zn质量分数为7.5%时,局部生成TiC且无法完全覆盖金刚石表面。随着Zn含量的增加,钎焊金刚石试样的摩擦因数、不均匀磨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去除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Zn质量分数为4.5%时,钎料金刚石试样具有最小的摩擦因数(0.25)和不均匀磨损率(16.67%)以及最大的材料去除量(49.15 mg)。结论综合钎焊金刚石试样的宏观形貌、界面结合状态和磨削性能,在Cu-20Sn-10Ti钎料中添加Zn的最佳质量分数为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Cu-20Sn-10Ti钎料 显微组织 界面特征 磨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锗酸盐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裴立宅 杨永 +3 位作者 杨连金 裴银强 谢义康 蔡征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96,共7页
一维锗酸盐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传感、电学及光学特性,在纳米光催化、纳米光学、纳米电学及传感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一维锗酸盐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情况,重点讨论了利用热蒸发、水热... 一维锗酸盐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传感、电学及光学特性,在纳米光催化、纳米光学、纳米电学及传感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一维锗酸盐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情况,重点讨论了利用热蒸发、水热法、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合成锗酸盐纳米线、纳米棒与纳米带以及一维锗酸盐纳米材料在磁性器件、电化学传感器、光催化及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进展情况,同时指出了一维锗酸盐纳米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锗酸盐纳米材料 合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4C-TiB_2复相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冉松林 汪德文 +1 位作者 孙慧峰 樊传刚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150-2155,共6页
往B4C中添加适量TiB2形成B4C-TiB2复相陶瓷既可以保留B4C的超硬、低密度等优良性能,又可通过提高陶瓷材料的致密度来改进材料的力学性能,还可降低材料的电阻率使其满足电火花加工的要求,因此B4C-TiB2复相陶瓷是最具有潜力的一类B4C基复... 往B4C中添加适量TiB2形成B4C-TiB2复相陶瓷既可以保留B4C的超硬、低密度等优良性能,又可通过提高陶瓷材料的致密度来改进材料的力学性能,还可降低材料的电阻率使其满足电火花加工的要求,因此B4C-TiB2复相陶瓷是最具有潜力的一类B4C基复合材料。本文从粉体制备、烧结致密化、显微结构、力学性能、电学及加工性能等方面就B4C-TiB2复相陶瓷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其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4C TIB2 复相陶瓷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