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5-芳基-N-吡唑肟酯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 被引量:13
1
作者 崔平 刘新华 +3 位作者 智丽萍 汪小虎 宋宝安 左仁兵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20-824,共5页
以水杨醛和丙酮缩合形成α,β不饱和酮,与水合肼和冰乙酸关环形成5-(2-羟基苯基)吡唑酮骨架,合成了10种未见报道的1-(5-(2-(苯氧基)苯基)-3-甲基)-4,5-二氢-N-吡唑肟酯类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测试技术对其结构... 以水杨醛和丙酮缩合形成α,β不饱和酮,与水合肼和冰乙酸关环形成5-(2-羟基苯基)吡唑酮骨架,合成了10种未见报道的1-(5-(2-(苯氧基)苯基)-3-甲基)-4,5-二氢-N-吡唑肟酯类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测试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测定了化合物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有较好的杀灭活性(其中化合物5f杀灭活性达到81.3%);化合物5g和5i对水稻纹枯病菌有中等杀灭活性,对稻瘟病菌的杀灭活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肟酯 合成 杀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土颗粒包覆二氧化钛膜的工艺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丁希楼 张国栋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3,共3页
研究了用液相沉积法在高岭土颗粒表面包覆二氧化钛膜的工艺。结果表明 ,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基体悬浮液浓度、搅拌速度和煅烧温度是影响包覆效果的关键因素。运用遮盖力对最终产品进行测试 ,当在高岭土表面包覆一定厚度二氧化钛膜时 ,... 研究了用液相沉积法在高岭土颗粒表面包覆二氧化钛膜的工艺。结果表明 ,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基体悬浮液浓度、搅拌速度和煅烧温度是影响包覆效果的关键因素。运用遮盖力对最终产品进行测试 ,当在高岭土表面包覆一定厚度二氧化钛膜时 ,可大幅度地提高高岭土的遮盖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液相沉积法 表面改性 二氧化钛膜 钛白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偶氮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夏旭林 颜良发 古绪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7,共6页
合成了新型偶氮苯金属配合物。分别采用光谱分析、热分析及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连接偶氮苯和金属配合物之间碳链的长度对该化合物的相转变和荧光特性具有特殊的影响。该系列化合物在紫外光和热作用下具... 合成了新型偶氮苯金属配合物。分别采用光谱分析、热分析及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连接偶氮苯和金属配合物之间碳链的长度对该化合物的相转变和荧光特性具有特殊的影响。该系列化合物在紫外光和热作用下具有99%以上的偶氮苯顺-反异构化反应效率;具有290和560 nm这2个波段的荧光发射光谱。由其中1个金属配合物分散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网络而形成的介质可作为全息信息存储材料而实现全息图像的写入和读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配合物 偶氮苯 光响应 荧光效应 全息存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锑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王兵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8-741,共4页
使用中性磷酸盐缓冲体系作为电解质,研究了锑化氢的电解生成情况。结果发现,Sb(Ⅲ)的原子荧光光谱(AFS)响应信号强度比在酸性介质中提高了1倍,而Sb(Ⅴ)几乎没有响应信号,因此可以在此缓冲体系中进行价态分析,可消除酸性介质对电极的腐蚀... 使用中性磷酸盐缓冲体系作为电解质,研究了锑化氢的电解生成情况。结果发现,Sb(Ⅲ)的原子荧光光谱(AFS)响应信号强度比在酸性介质中提高了1倍,而Sb(Ⅴ)几乎没有响应信号,因此可以在此缓冲体系中进行价态分析,可消除酸性介质对电极的腐蚀,延长了电解池及电极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将传统的平板式电解池的螺丝密封改进为螺纹密封,使电解池安装时间从原来的20 min缩短为1 min,提高了电解池的密封性能。Sb(Ⅲ)的检出限为0.038μg/L(3σ),相对标准偏差为3.9%(n=11)。分析了多种环境样品中的锑,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荧光光谱法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 电解质 中性磷酸盐缓冲体系 Sb(Ⅲ) Sb(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化学发光法用于环境样品中哒螨灵的测定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王兵 孙楚潇 杨新安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研究发现,在碱性介质中,超声处理后的杀螨剂类农药哒螨灵可以显著增强鲁米诺-KMnO4体系的发光强度,据此建立了哒螨灵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对超声频率、功率、时间、温度及发光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哒螨灵的浓度在1~100μg/L的... 研究发现,在碱性介质中,超声处理后的杀螨剂类农药哒螨灵可以显著增强鲁米诺-KMnO4体系的发光强度,据此建立了哒螨灵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对超声频率、功率、时间、温度及发光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哒螨灵的浓度在1~100μg/L的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0.67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4.8%(n=11)。该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哒螨灵残留量的测定,回收率在92.5%~108.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超声波 哒螨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溶胀与生物脱硫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德强 钱娟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5-57,共3页
研究了煤的溶胀对生物脱硫的影响,考察了吡啶、NMP、甲醇、丙酮这4种溶剂对煤样的溶胀效果,以及在溶胀条件下红球菌对煤的脱硫作用。结果表明,吡啶、NMP对煤的溶胀效果较好,再经过红球菌脱硫的效果远比采用甲醇、丙酮处理的煤样脱硫效... 研究了煤的溶胀对生物脱硫的影响,考察了吡啶、NMP、甲醇、丙酮这4种溶剂对煤样的溶胀效果,以及在溶胀条件下红球菌对煤的脱硫作用。结果表明,吡啶、NMP对煤的溶胀效果较好,再经过红球菌脱硫的效果远比采用甲醇、丙酮处理的煤样脱硫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的溶胀 生物脱硫 红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丝素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机械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夏友谊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0,94,共4页
为获得良好强度的纳米TiO2/丝素复合膜,在丝素蛋白溶液中添加了纳米TiO2,采用复合法,通过控制配比,pH等条件制备了不同形态的复合膜,并以普通丝素膜作对照,用AFM,EDS和IR对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实验结... 为获得良好强度的纳米TiO2/丝素复合膜,在丝素蛋白溶液中添加了纳米TiO2,采用复合法,通过控制配比,pH等条件制备了不同形态的复合膜,并以普通丝素膜作对照,用AFM,EDS和IR对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膜制备方法合理,当W(TiO2)=1/1000时,纳米TiO2以粒径50nm左右均匀分散于复合膜中,纳米TiO2的加入,促进了丝素无规卷曲构象向β-折叠构象的转化,使复合膜表现出较丝素膜更优异的机械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丝素 无规卷曲 Β-折叠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复合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春香 张琪 古绪鹏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7年第7期22-25,共4页
以粉煤灰、硫酸亚铁、氧氯化锆为原料,经激活、复合、陈化、酸浸、干燥、焙烧等工艺制得固体酸催化剂,用于合成丙烯酸正丁酯的酯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硫含量、比表面、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IR、XRD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 以粉煤灰、硫酸亚铁、氧氯化锆为原料,经激活、复合、陈化、酸浸、干燥、焙烧等工艺制得固体酸催化剂,用于合成丙烯酸正丁酯的酯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硫含量、比表面、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IR、XRD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予以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固体酸 催化剂 制备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复合固体酸催化合成顺丁烯二酸二丁酯
9
作者 曹春香 古绪鹏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0年第3期38-41,共4页
以粉煤灰复合固体酸催化剂替代腐蚀性硫酸合成顺丁烯二酸二丁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投料比、反应时间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等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剂用量为顺丁烯二酸酐质量的2%,醇酸摩尔比为3.0:1,反应温度为125~... 以粉煤灰复合固体酸催化剂替代腐蚀性硫酸合成顺丁烯二酸二丁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投料比、反应时间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等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剂用量为顺丁烯二酸酐质量的2%,醇酸摩尔比为3.0:1,反应温度为125~130℃,反应时间为4.0 h时,酯化率达91.29%,该催化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重复使用性好、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 复合固体酸 酯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炭热性质多层模型
10
作者 张启锋 夏红波 +1 位作者 张代林 余亮 《煤质技术》 2007年第4期9-11,共3页
首先将收集到的36组模拟炼焦炉实验数据分为3组,通过第1层模型得到判别其中反应性最大的一组数据的判据,再通过第2层模型建立了关于其他2组数据的焦炭反应性和矿物质催化指数之间的关系。实践表明,多层预测模型形式简单,煤焦背景清楚,... 首先将收集到的36组模拟炼焦炉实验数据分为3组,通过第1层模型得到判别其中反应性最大的一组数据的判据,再通过第2层模型建立了关于其他2组数据的焦炭反应性和矿物质催化指数之间的关系。实践表明,多层预测模型形式简单,煤焦背景清楚,对炼焦厂工业生产指导尤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质 焦炭 多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