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冶金渣气系统中Marangoni-热毛细对流的数值模拟
1
作者 王计敏 陈喜 +1 位作者 汪彬彬 吴玉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01-2812,共12页
高品质钢材制造与钢铁在高温熔池冶炼过程中渣/金/气界面流动传热等物理机制息息相关。考虑熔池向外界散热和渣气相界面变形,耦合熔渣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建立高温矩形浅熔池内渣气流动传热模型,运用CLSVOF方法考察冶金渣气系统的界面Ma... 高品质钢材制造与钢铁在高温熔池冶炼过程中渣/金/气界面流动传热等物理机制息息相关。考虑熔池向外界散热和渣气相界面变形,耦合熔渣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建立高温矩形浅熔池内渣气流动传热模型,运用CLSVOF方法考察冶金渣气系统的界面Marangoni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熔池内热毛细对流远强于Marangoni对流,热毛细对流显著影响冶金渣气系统的温度场分布和流场结构,贡献率约占96%。随着水平壁面温差增加,Marangoni-热毛细对流增强,相界面变形加剧,熔渣温度均匀性提高约0.018%/K,但是相界面附近壁面耐火材料腐蚀情况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渣气系统 Marangoni-热毛细对流 水平壁面温差 CLSVOF 数值模拟 界面变形 表面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品质膨润土有机插层改性及机理
2
作者 马磊 李文波 +2 位作者 雷杰 夏子豪 龙红明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8,共7页
针对传统膨润土提质改性工艺手段单一、质量波动大,未从根本上改变膨润土质量现状的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机械外力对膨润土进行半干法有机插层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插层膨润土显著改善了球团性能,当其配比为1.2%时,生球落下强度、... 针对传统膨润土提质改性工艺手段单一、质量波动大,未从根本上改变膨润土质量现状的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机械外力对膨润土进行半干法有机插层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插层膨润土显著改善了球团性能,当其配比为1.2%时,生球落下强度、抗压强度和爆裂温度分别达到7.8次/(0.5 m)、29.5 N/P和575℃,相较于传统复合改性法,分别提升3.0次/(0.5 m)、9.2 N/P和65℃。有机插层后膨润土最大毛细水由传统复合改性法的18.0%提升至20.6%,接触角由11.59°降低至4.93°,对液体的亲和程度提高,亲水能力增强,整体体系已从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体系转变为一般稳定性体系,提高了其黏结性能,有利于改善生球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有机插层 球团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波复合场下从铟铁酸锌中强化提铟 被引量:1
3
作者 申星梅 彭倩柔 +3 位作者 李乐 朱宗建 曹发斌 武杏荣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1,95,共5页
在超声-微波场作用下,对铟铁酸锌(ZnFe_(2-x)In_(x)O_(4))中铟进行强化碱浸。结果表明,铟不能在ZnFe_(2-x)In_(x)O_(4)八面体晶格中大量固溶,最大固溶量约4.0%(质量分数,对应x=0.088);外场对铟浸出的促进作用大小顺序为:叠加超声-微波... 在超声-微波场作用下,对铟铁酸锌(ZnFe_(2-x)In_(x)O_(4))中铟进行强化碱浸。结果表明,铟不能在ZnFe_(2-x)In_(x)O_(4)八面体晶格中大量固溶,最大固溶量约4.0%(质量分数,对应x=0.088);外场对铟浸出的促进作用大小顺序为:叠加超声-微波复合场>微波单场>顺序复合场>超声单场;在叠加超声-微波复合场下铟浸出率达56.6%,而超声单场下铟浸出率为30.2%;外场作用下碱浸,将In^(3+)从晶格中释放出来,不会使铁酸锌的八面体晶格坍塌;叠加超声-微波复合场下浸出的In^(3+)较多,样品的晶格常数下降较大,衍射峰强度降低与右移现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铁酸锌 复合场 超声 微波 碱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金元素对bcc-Cu/NiAl共析出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
作者 吴迪 林方敏 +4 位作者 张洪龙 宋孟 杨永 殷兆良 章小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3-248,共6页
bcc-Cu和NiAl共析出是高强度钢常用且有效的强化方式。为了探究不同合金元素对bcc-Cu/NiAl共析出影响,本工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合金元素X(X=Cr,Co,Mo,W,V,Mn)对bcc-Cu(001)/NiAl(001)界面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上述合金元素掺杂前后界面... bcc-Cu和NiAl共析出是高强度钢常用且有效的强化方式。为了探究不同合金元素对bcc-Cu/NiAl共析出影响,本工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合金元素X(X=Cr,Co,Mo,W,V,Mn)对bcc-Cu(001)/NiAl(001)界面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上述合金元素掺杂前后界面黏附功、界面能和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当Cr、Mo、W、V、Mn掺杂Al终端bcc-Cu/NiAl界面时,界面的黏附功升高,界面能下降,有利于bcc-Cu/NiAl共析出,其中Mo、W、V合金化效果更佳。掺杂Ni终端界面时,界面稳定性低于掺杂Al终端时。电子结构分析表明,掺杂Al终端时,掺杂原子与界面处Cu原子之间的电子轨道产生明显杂化,显著加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替换Ni原子时,轨道杂化程度较弱。Mo、W、V掺杂后,界面处电荷密度增加,Cu原子与合金原子之间形成更强的非极性共价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Cu/NiAl共析出 界面能 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含量及工艺对HRB600钢筋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潘红波 汪杨 +2 位作者 阎军 谢常胜 朱国辉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2-398,共7页
基于热模拟、中试试验、组织观察、拉伸试验、TEM以及热力学软件等技术手段,研究了Nb含量与轧制工艺对Nb,V微合金化600MPa级高强度钢筋(HRB600)组织、力学性能及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当冷却速率<3℃/s时,试验... 基于热模拟、中试试验、组织观察、拉伸试验、TEM以及热力学软件等技术手段,研究了Nb含量与轧制工艺对Nb,V微合金化600MPa级高强度钢筋(HRB600)组织、力学性能及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当冷却速率<3℃/s时,试验钢的组织为铁素体与珠光体;当冷却速率为5℃/s时,试验钢中开始出现贝氏体,且贝氏体量随Nb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终轧后空冷与弱水冷的钢组织为铁素体与珠光体,且珠光体含量(质量分数)为42%~47%;随Nb含量与冷却速率的增加及轧制温度的降低,铁素体晶粒与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Nb在钢中以方形、圆形与棒状析出,随着Nb含量的增加,其析出物尺寸增大,钢中Nb含量不宜超过0.04%(质量分数);终轧至800~1 000℃时应快速冷却,以防止Nb析出物粗化,相变范围内冷却速率宜控制在1~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化 高强度钢筋 组织转变 力学性能 析出物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燃料对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俊杰 魏进超 +4 位作者 王毅璠 罗云飞 余正伟 李杰民 龙红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62-2070,共9页
采用PF-300便携式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测试仪对烧结杯试验产生的烟气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进行分析,研究混合料水分、固体燃料质量分数和燃料种类对烧结烟气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物在烧结过程中持续释放,在... 采用PF-300便携式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测试仪对烧结杯试验产生的烟气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进行分析,研究混合料水分、固体燃料质量分数和燃料种类对烧结烟气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物在烧结过程中持续释放,在烧结过程的后1/3段其排放浓度明显降低;适宜的水分、较低的固体燃料消耗有利于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同时,煤粉作为燃料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明显比焦粉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高且排放总质量与固体燃料的挥发分正相关,而非甲烷总烃的产生量不受燃料种类的影响,说明挥发分不是非甲烷总烃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固体燃料 挥发性有机物 甲烷 非甲烷总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渣制备系列精细化工品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申星梅 李辽沙 +2 位作者 武杏荣 王平 褚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988-3994,共7页
以高炉渣为主要原料,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出高炉渣制备系列精细化工品的完整工艺路线。采用硫酸酸解高炉渣的方法,获得产品石膏;制备超细硅酸铝的最佳水渣比为7:1,体系pH控制为4.0,通过加入铝片的方式进行除铁;... 以高炉渣为主要原料,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出高炉渣制备系列精细化工品的完整工艺路线。采用硫酸酸解高炉渣的方法,获得产品石膏;制备超细硅酸铝的最佳水渣比为7:1,体系pH控制为4.0,通过加入铝片的方式进行除铁;制备镁铝尖晶石的最佳尿素质量百分比为65%,最佳除铁方法为向前体溶液中加入5%Na_2S_2O_4。采用高炉渣制备得到的3种产品,其化学成分均符合相关标准。该工艺路线具有流程短、成本低等优点;渣中有价组分得以全部利用,无残渣排放,环境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渣 超细硅酸铝 镁铝尖晶石 石膏 除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组织高强耐蚀钢筋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潘红波 周大元 +5 位作者 章静 闫军 于同仁 郭湛 刘伟明 沈晓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39-44,共6页
采用干湿周浸试验、失重法和电化学研究了同一成分不同组织高强耐蚀钢筋在3.5%Na 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与规律。用数码相机对除锈前后的试样进行宏观观察,用扫描电镜(SEM)对腐蚀产物的形貌与致密性进行观察,用XRD对锈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干湿周浸试验、失重法和电化学研究了同一成分不同组织高强耐蚀钢筋在3.5%Na 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与规律。用数码相机对除锈前后的试样进行宏观观察,用扫描电镜(SEM)对腐蚀产物的形貌与致密性进行观察,用XRD对锈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组织结构及局部腐蚀的影响,在腐蚀初期,热处理态钢筋的平均腐蚀率明显低于热轧态的。随着腐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热处理态钢筋的腐蚀速率先快速增加,然后逐步稳定;因其锈层稳定性较差,热轧态钢筋的腐蚀速率较长时间呈现波动状态,至288 h时锈层才基本稳定。在腐蚀后期,两种钢筋的腐蚀速率基本一致,两种钢筋长期阻抗值基本一致,表明长期腐蚀速率接近,显微组织对耐蚀性能的影响只停留在稳定锈层形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周浸腐蚀 显微组织 耐蚀钢筋 失重法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固体表面的电化学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涛 申星梅 +3 位作者 武杏荣 曹发斌 王平 李辽沙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470-2474,2505,共6页
大多数不经处理的无机固体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缺陷。解决上述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无机固体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在应用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无机固体表面改性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表面活性剂法、偶联剂法、表面接枝法等。各种... 大多数不经处理的无机固体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缺陷。解决上述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无机固体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在应用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无机固体表面改性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表面活性剂法、偶联剂法、表面接枝法等。各种改性方法均有优劣,在实践中人们致力于寻找更为有效的表面改性方法。电化学改性法因具有反应易于控制、操作连续简单、效果显著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在固体颗粒表面特性和改性技术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其电化学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分别从粉体颗粒、碳纤维以及体材料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电化学改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固体颗粒电化学改性技术的未来工作重点和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无机固体材料 表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Na^+、Ca^(2+)共存离子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葛军 申星梅 +3 位作者 吴成志 王平 武杏荣 李辽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共4页
以含有重金属离子Cr(Ⅵ)以及共存轻金属离子K^+、Na^+、Ca^(2+)的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探讨了3种共存轻金属离子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1)共存的K^+、Na^+、Ca^(2+)与Cr(Ⅵ)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其影... 以含有重金属离子Cr(Ⅵ)以及共存轻金属离子K^+、Na^+、Ca^(2+)的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探讨了3种共存轻金属离子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1)共存的K^+、Na^+、Ca^(2+)与Cr(Ⅵ)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其影响活性炭吸附Cr(Ⅵ)的大小顺序为Ca^(2+)>Na^+>K^+,其中Ca^(2+)导致Cr(Ⅵ)去除率下降44.16百分点。(2)吸附Cr(Ⅵ)的活性炭在2 170cm^(-1)处出现新的红外振动峰,表明Cr(Ⅵ)与活性炭之间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在同时吸附Cr(Ⅵ)与共存离子的样品中,未出现新的红外振动峰,表明K^+、Na^+、Ca^(2+)与活性炭间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3)活性炭吸附Cr(Ⅵ)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其动力学曲线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Cr(Ⅵ) 共存离子 竞争吸附 含铬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工硬化率的新型轻质钢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及变形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建 黄贞益 +2 位作者 李景辉 王萍 吴旭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62-170,共9页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实验机,在850~1050℃温度范围内和0.01~5 s^(-1)应变速率范围内,对试验钢进行了等温压缩变形处理,得到试验钢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数据处理进一步得到试验钢加工硬化率-应变关系曲线、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力和临界应...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实验机,在850~1050℃温度范围内和0.01~5 s^(-1)应变速率范围内,对试验钢进行了等温压缩变形处理,得到试验钢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数据处理进一步得到试验钢加工硬化率-应变关系曲线、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力和临界应变,并借助OM、TEM及EBSD表征技术,分析了试验钢的组织演化规律和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在相对低温和低应变速率下,随着应变量的增加,由于加工硬化再次占据主导地位,试验钢出现了明显的流动应力“二次增大”现象;随着热变形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增大,试验钢的峰值应力和临界应力、峰值应变和临界应变都呈现出增大趋势,并得出其相互之间新的关系模型;在变形条件下,试验钢再结晶晶粒尺寸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增大,层错能(SFE)值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范围为181.1~237.4 mJ/m^(2),试验钢热变形后组织中有孪晶存在,说明SFE并非是影响高锰奥氏体钢变形机制的唯一因素,试验钢的主要变形机制为位错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钢 等温压缩 加工硬化率 动态再结晶 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S纳米粒子修饰FeWO4纳米棒增强可见光催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畅 丁博 +1 位作者 叶瑞雪 吕辉鸿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26-3030,共5页
采用两步水热辅助微乳液法,制备出硫化锌纳米粒子修饰钨酸亚铁纳米棒异质结光催化剂。TEM,EDS测试表明硫化锌纳米粒子均匀的负载在钨酸亚铁纳米棒表面。通过调节钨酸亚铁的加入量制备出了不同质量比的异质结光催化剂样品,与单独的硫化... 采用两步水热辅助微乳液法,制备出硫化锌纳米粒子修饰钨酸亚铁纳米棒异质结光催化剂。TEM,EDS测试表明硫化锌纳米粒子均匀的负载在钨酸亚铁纳米棒表面。通过调节钨酸亚铁的加入量制备出了不同质量比的异质结光催化剂样品,与单独的硫化锌粒子和钨酸亚铁纳米棒相比,异质结构ZnS/FeWO4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染料展现出高效的降解性能,其中0.2-ZnS/FeWO4样品4 h的降解率达到93%。异质结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提高可以归因于异质结构的存在降低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速率,加速了光生电子的转移,从而提高了量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构 光催化 可见光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FeWO4@ZnS异质结微球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四环素和亚甲基蓝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畅 丁博 +4 位作者 杨贤峰 叶瑞雪 季益龙 代兵 吕辉鸿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78-83,共6页
光催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净化领域有着诸多优势。采用两步简易的水热法制备了新型的FeWO4@ZnS异质结微球,SEM和XRD分析结果表明,ZnS微球是由硫化锌纳米颗粒组装而成的。EDS元素映射图表明,FeWO 4纳米粒子均匀地负载在Zn... 光催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净化领域有着诸多优势。采用两步简易的水热法制备了新型的FeWO4@ZnS异质结微球,SEM和XRD分析结果表明,ZnS微球是由硫化锌纳米颗粒组装而成的。EDS元素映射图表明,FeWO 4纳米粒子均匀地负载在ZnS微球表面。以新兴污染物四环素和偶氮染料亚甲基蓝为模型污染物,评价了各样品在模拟太阳光、可见光和可见光-芬顿体系中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单独的样品相比,异质结微球在模拟太阳光、可见光和光芬顿体系中对亚甲基蓝(MB)和四环素(TC)均表现出较高的降解活性。光催化性能的提高可以归因于异质结构的存在,其抑制了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复合,加速了光生载流子的界面转移。除此之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上述各体系中光催化活性提高的可能的电子转移机理。新型高效FeWO4@ZnS异质结催化剂在未来环境净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FeWO4@ZnS异质结 纳米微球 四环素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烟气V2O5-WO3/TiO2催化剂失活及再生 被引量:7
14
作者 钱立新 杨涛 +2 位作者 龙红明 丁龙 余正伟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76,共6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烧结烟气脱硝、脱二噁英催化剂Na2SO4和K2SO4中毒(以氯苯作为二噁英的模拟物)现象,并利用水洗方式对中毒后的催化剂进行再生。通过BET、NH3-TPD和H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表面的理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负载Na2SO4和K2SO... 通过实验室模拟烧结烟气脱硝、脱二噁英催化剂Na2SO4和K2SO4中毒(以氯苯作为二噁英的模拟物)现象,并利用水洗方式对中毒后的催化剂进行再生。通过BET、NH3-TPD和H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表面的理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负载Na2SO4和K2SO4会造成催化剂不同程度地失活;水洗再生可以恢复催化剂的脱硝活性至新鲜催化剂的96%以上,但对催化降解氯苯活性恢复有限。此外,水洗可以有效地去除催化剂表面的Na、K离子,恢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酸性位点数量以及表面物种还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NO 二噁英 中毒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KCl熔盐中Mg2+的电化学行为及Mg-Ni合金电解制备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燕萍 曾正 +3 位作者 吴孝彬 王静 徐亮 华中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851-3863,共13页
在700℃NaCl-KCl共融盐中,系统研究了W、Ni电极上Mg2+的电化学行为及Mg-Ni合金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Mg2+在W电极上还原为金属Mg是一步得到2个电子的反应,低扫描速率下该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扩散系数约为3.3×10^(-5)cm^(... 在700℃NaCl-KCl共融盐中,系统研究了W、Ni电极上Mg2+的电化学行为及Mg-Ni合金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Mg2+在W电极上还原为金属Mg是一步得到2个电子的反应,低扫描速率下该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扩散系数约为3.3×10^(-5)cm^(2)/s;且金属Mg的电沉积过程遵循连续成核模式。而Mg在Ni电极上可发生欠电位沉积,形成Mg-Ni合金。根据两相共存态下Mg-Ni金属间化合物的平衡电位,计算得到了Mg-Ni合金中Mg的相对偏摩尔吉布斯自由能与活度,以及不同Mg-Ni金属间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等热力学参数。在NaCl-KCl-1.5%MgCl2熔盐体系中,于-2.0V进行恒电位电解8h制得了Mg-Ni合金。XRD和SEM-EDS分析结果表明,合金产物主相为Mg2Ni,并含有MgNi2相,表明在NaCl-KCl-MgCl2熔盐体系中以Ni为自耗阴极可制得Mg-Ni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行为 MG-NI合金 电沉积 NaCl-KCl熔盐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配比褐铁矿在线球磨矿在球团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桐 张俊杰 +5 位作者 贾来辉 雷杰 张巧玉 刘胜歌 王玉会 龙红明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58,102,共8页
为拓宽带式焙烧机原料结构、降低球团生产成本,本文通过优化球团工艺路径,引入在线磨矿工艺将褐铁矿粉用于球团生产,并采用精矿搭配富矿粉的组合磨矿方式进行工业试验,充分利用精矿的粒度性能,提升矿粉的可磨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褐铁... 为拓宽带式焙烧机原料结构、降低球团生产成本,本文通过优化球团工艺路径,引入在线磨矿工艺将褐铁矿粉用于球团生产,并采用精矿搭配富矿粉的组合磨矿方式进行工业试验,充分利用精矿的粒度性能,提升矿粉的可磨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褐铁矿粉会对压滤过程产生影响,M、P粉矿搭配PC精矿的球团磨矿结构优于N、B粉矿;当褐铁矿粉配比为33%~35%时,生球的内返率随着粉矿用量的增加而小幅提升,膨润土的消耗量随着粉矿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褐铁矿粉的应用对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不大,球团的还原性小幅提高,还原膨胀指数小幅降低;由于褐铁矿粉中含铝黏土在生球中起到黏结作用,褐铁矿粉的配入有助于膨润土用量的降低。生产实践表明,20%PC精矿+20%PM精矿+60%M粉矿的磨矿方案为最佳生产方案,球团中褐铁矿配比为33%,可实现零膨润土造球,并且年化效益约为1093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团 褐铁矿 磨矿 膨润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形貌对Ce-V催化剂降解氯苯活性影响
17
作者 施琦 丁龙 +2 位作者 龙红明 王毅璠 春铁军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168,共7页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e-V催化剂,研究了纳米形貌对Ce-V催化剂降解氯苯活性的影响。通过NaOH/氨水调节溶液化学环境、添加表面修饰剂P123,对Ce-V催化剂晶粒生长方向进行调控,分别获得纳米立方状(CV-1)、纳米颗粒状(CV-2)和纳米棒状(CV-3...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e-V催化剂,研究了纳米形貌对Ce-V催化剂降解氯苯活性的影响。通过NaOH/氨水调节溶液化学环境、添加表面修饰剂P123,对Ce-V催化剂晶粒生长方向进行调控,分别获得纳米立方状(CV-1)、纳米颗粒状(CV-2)和纳米棒状(CV-3)形貌的催化剂。对比不同纳米形貌催化剂降解氯苯活性差异,并利用XRD,BET和TEM对Ce-V催化剂理化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三种Ce-V催化剂纳米颗粒大小顺序为CV-1>CV-2>CV-3,降解活性顺序为CV-3>CV-2>CV-1。其中,氨水调节后的CV-2和CV-3催化剂中形成了CeVO 4新相,缓解了VO x在催化剂表面团聚,有效提升了催化剂氯苯降解活性。Ce-V催化剂动力学计算结果说明,CV-3的表观活化能最高,为(9.26±3.76)kJ·mol^(-1),与实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形貌 催化降解 Ce-V催化剂 氯苯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4)C-NbB_(2)复相陶瓷的SPS反应烧结及固溶强化
18
作者 唐晨钧 李庆归 +3 位作者 王东 金星 丁祥 冉松林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5-162,共8页
以NbC和无定形B粉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法在2000℃/50 MPa条件下制备B_(4)C-NbB_(2)复相陶瓷,研究摩尔分数为0.1的TiC或ZrC替代NbC对复相陶瓷物相组成、致密度、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1的TiC或ZrC替代NbC后... 以NbC和无定形B粉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法在2000℃/50 MPa条件下制备B_(4)C-NbB_(2)复相陶瓷,研究摩尔分数为0.1的TiC或ZrC替代NbC对复相陶瓷物相组成、致密度、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1的TiC或ZrC替代NbC后,反应烧结形成的TiB_(2),ZrB_(2)可与NbB_(2)分别固溶形成Nb 0.9 Ti 0.1 B_(2),Nb_(0.9)Zr_(0.1)B_(2)相。Ti,Zr固溶可有效提升复相陶瓷的烧结致密度,细化组织,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且Zr固溶产生的效果更佳。B_(4)C-Nb_(0.9)Zr_(0.1)B_(2)复相陶瓷的致密度、三点抗弯强度、维氏硬度和断裂韧度分别为99.5%,676 MPa,31.0 GPa和5.5 MPa·m 1/2。致密度的提高、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是复相陶瓷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_(4)C NbB_(2) SPS 反应烧结 固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