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莴笋菌核病发病规律及药物防控研究
1
作者 邓立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7期140-142,共3页
将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系统分析了莴笋菌核病的发病规律及不同杀菌剂在关键防控时期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病原菌在15℃、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中侵染能力最强。室内毒力测定显示,咪鲜胺和戊唑醇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显著;田间... 将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系统分析了莴笋菌核病的发病规律及不同杀菌剂在关键防控时期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病原菌在15℃、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中侵染能力最强。室内毒力测定显示,咪鲜胺和戊唑醇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显著;田间试验中,咪鲜胺、戊唑醇及苯醚甲环唑在预防期施用防效达82.39%~85.89%,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组。实际生产中,推荐轮换使用咪唑类、三唑类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并提高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笋菌核病 杀菌剂 关键防控时期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棚蔬果白粉虱病防治中不同药剂组合的协同效应研究
2
作者 邓立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6期172-174,共3页
为探究不同药剂组合对大棚蔬果白粉虱的协同防治效果,设置了6个处理组(单剂及组合),连续监测施药后第1、3、7、14天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22%SC)与螺虫乙酯(22.4%SC)组合(T4)对成虫、若虫及卵的防治效果最佳,药... 为探究不同药剂组合对大棚蔬果白粉虱的协同防治效果,设置了6个处理组(单剂及组合),连续监测施药后第1、3、7、14天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22%SC)与螺虫乙酯(22.4%SC)组合(T4)对成虫、若虫及卵的防治效果最佳,药后第7天防效分别达96.2%、94.5%和88.3%,显著高于单一药剂(P<0.05)。研究表明,通过作用机制互补的药剂组合可显著提升协同效应,延缓抗药性。研究结果可为大棚白粉虱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粉虱 药剂组合 协同效应 持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