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凝成型微孔梯度陶瓷材料制备新工艺的研究(I) 被引量:22
1
作者 唐竹兴 王树海 +3 位作者 陈达谦 江培秋 吴伯麟 赵宏伟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3-29,共7页
本文采用 90年代初发明的注凝成型技术制备微孔梯度陶瓷材料。研究低粘度的Al2 O3(不同粒度 )和高温粘结剂混合物的浆料的制备方法 ;并以调整浆料的流变性为重点 ,研究了pH值、分散剂、固体含量、高温粘接剂、颗粒度对浆料粘度的影响。... 本文采用 90年代初发明的注凝成型技术制备微孔梯度陶瓷材料。研究低粘度的Al2 O3(不同粒度 )和高温粘结剂混合物的浆料的制备方法 ;并以调整浆料的流变性为重点 ,研究了pH值、分散剂、固体含量、高温粘接剂、颗粒度对浆料粘度的影响。通过上述各种影响因素的工艺优化制备出了低粘度 (0 36 4Pa·s)、高固体含量 (体积分数为 5 0 %~ 5 4% )的Al2 O3(W0 5 ,W1,W7和W1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凝成型 多孔陶瓷 微孔 梯度 氧化铝 凝胶注膜 流变性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成温度对SiC多孔陶瓷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锐 符水龙 +3 位作者 卢红霞 许红亮 刘俊峰 赵宏伟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0-43,共4页
选用SiC作为骨料 ,低熔点陶瓷结合剂和活性C作为成孔剂 ,对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多孔陶瓷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温度的提高使SiC多孔陶瓷的气孔率增大 ,气孔形状逐渐呈不规则变化 ,晶界玻璃相对SiC颗粒的润湿以及在SiC颗粒表面的扩展作用增... 选用SiC作为骨料 ,低熔点陶瓷结合剂和活性C作为成孔剂 ,对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多孔陶瓷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温度的提高使SiC多孔陶瓷的气孔率增大 ,气孔形状逐渐呈不规则变化 ,晶界玻璃相对SiC颗粒的润湿以及在SiC颗粒表面的扩展作用增强 ,提高了对骨料颗粒的粘结作用 ,使瓷体强度提高 ,但晶界玻璃相自身结合强度降低 ;气孔通道在 1 2 40℃烧成温度下多为贯通型 ,1 2 80℃呈网状分布 ,1 32 0℃下多为贯通型且存在大量交联通道 ;大于 1 30 0℃烧成时 ,由于SiC的高温氧化产物参与晶界相反应 ,使局部界面结合强度大大提高 ,出现SiC颗粒拔出断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多孔陶瓷 烧成温度 强度 粘度 晶界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凝成型微孔梯度陶瓷材料制备新工艺的研究(Ⅲ) 被引量:1
3
作者 唐竹兴 王树海 +3 位作者 陈达谦 江培秋 吴伯麟 赵宏伟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1-17,26,共7页
采用 90年代初发明的注凝成型技术制备微孔梯度陶瓷材料。在研究了不同粒度的Al2 O3 和高温粘结剂混合物浆料的制备方法及固体含量、高温粘接剂、颗粒度对制品的烧成收缩率、气孔率、强度、孔径及其分布和渗透性等物理性能影响的基础上 ... 采用 90年代初发明的注凝成型技术制备微孔梯度陶瓷材料。在研究了不同粒度的Al2 O3 和高温粘结剂混合物浆料的制备方法及固体含量、高温粘接剂、颗粒度对制品的烧成收缩率、气孔率、强度、孔径及其分布和渗透性等物理性能影响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微孔梯度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通过研究实现了孔梯度陶瓷材料一次烧成。坯体和烧结体的显微结构表明 :不同粒度层的界面清晰 ,缺陷少 ,结合强度高 ;粒度、孔径在横向方向呈均匀分布 ,在纵向方向呈梯度分布 ,各层材料的收缩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陶瓷 梯度孔 氧化铝 注凝成型 一次烧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凝成型微孔梯度陶瓷材料制备新工艺的研究(Ⅱ)
4
作者 唐竹兴 江培秋 +3 位作者 王树海 陈达谦 吴伯麟 赵宏伟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8-13,26,共7页
本文采用 90年代初发明的注凝成型技术制备微孔梯度陶瓷材料。在研究不同粒度Al2 O3 和高温粘结剂混合物浆料制备方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固体含量、高温粘接剂、颗粒度等对制品的烧成收缩率、气孔率、强度、孔径及其分布和渗透性等... 本文采用 90年代初发明的注凝成型技术制备微孔梯度陶瓷材料。在研究不同粒度Al2 O3 和高温粘结剂混合物浆料制备方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固体含量、高温粘接剂、颗粒度等对制品的烧成收缩率、气孔率、强度、孔径及其分布和渗透性等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固体含量在 40 %~ 5 0 % (体积分数 )的范围内对制品物理性能影响不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陶瓷 微孔梯度 氧化铝 凝胶注膜 高温粘结剂 陶瓷材料 注凝成型 制备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的六大历史性突破
5
作者 刘晓静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0年第5期64-68,共5页
:我国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进行了一次次重大的“破”和“立”。大体上经历了“唯一论”、“主体补充论”、“主体并存论”和“结合论”等发展阶段 ,已初... :我国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进行了一次次重大的“破”和“立”。大体上经历了“唯一论”、“主体补充论”、“主体并存论”和“结合论”等发展阶段 ,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分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