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络与展望:中国住宅社会学百年历程
1
作者 陈俊峰 曾泉海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4,227,共11页
作为对住宅研究与社会学研究互动、交叉融合之下诞生的新兴学科,住宅社会学的研究范畴注重从社会基础和社会关系角度,研究人、住宅和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住宅社会学发轫于1920年代国内社会学者围绕中国住宅问题进行的科学研... 作为对住宅研究与社会学研究互动、交叉融合之下诞生的新兴学科,住宅社会学的研究范畴注重从社会基础和社会关系角度,研究人、住宅和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住宅社会学发轫于1920年代国内社会学者围绕中国住宅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整体经历了1920年代到1950年代的学科缘起与萌芽、19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学科起步与探索、21世纪初以来的学科成长与建设三个发展阶段,在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中国住宅社会学研究的水平同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中国住宅社会学研究应加强对国外住宅社会学研究历史与进展的总结与反思,深入探讨中国住宅社会学理论进展与核心议题,构建中国住宅社会学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体系,紧紧围绕中国住宅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等核心方面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 住宅社会学 脉络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社会基础的分化重组与表象整合
2
作者 刘少杰 陶真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6,227,共7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在乡村社会发生了广泛的空间流动、空间分化和空间重组的基础上进行的。乡村社会的分化重组既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很多需要清醒认识和积极解决的复杂问题。应当对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中青... 数字乡村建设是在乡村社会发生了广泛的空间流动、空间分化和空间重组的基础上进行的。乡村社会的分化重组既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很多需要清醒认识和积极解决的复杂问题。应当对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中青劳动力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做出深入考察,在理论与现实的综合中,从地方空间、社会空间、观念空间和网络空间的总体联系,对乡村社会的分化重组做出理论分析和对策研究,针对乡村社会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在不同地区培育和宣传多层次、多类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功典型,形成数字乡村建设的差异化、可视化、分类推进的表象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空间分化重组 差异化典型 表象化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注意力到圈层:流量生产的社会基础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荣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3,共11页
流量社会是伴随信息海量化、注意力成本化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流量成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资源。在网络社会之中,以圈层为社会基础,流量遵循“成圈—破壁—出圈”的生产与发展逻辑。其中,“成圈”是流量生产的首要基础,以大... 流量社会是伴随信息海量化、注意力成本化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流量成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资源。在网络社会之中,以圈层为社会基础,流量遵循“成圈—破壁—出圈”的生产与发展逻辑。其中,“成圈”是流量生产的首要基础,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是主要的生产者;“破壁”是信息突破原有圈层限制的过程,圈层结构洞占有者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出圈”是现象级流量生成的社会结果,地方政府、主流媒体、社会大众是关键的参与者。在流量时代,地方政府需要培养流量思维,提升流量生产能力,重视青年人圈层,顺应网红经济的发展逻辑,创新性地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流量生产 圈层结构 流量社会 淄博烧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条件下村落社会的政治文化变迁——安徽十五县(市)村落政治文化建设的研究报告 被引量:2
4
作者 安徽村落价值观念变迁研究课题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市场经济作为利益经济、开放经济、能力经济正给中国村落社会带来巨大的震荡。为探求安徽社会整体低度发展的原因,寻求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应对之策,我们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在市场经济的视域内对安徽村落社会的政治文化价值观、政治意识... 市场经济作为利益经济、开放经济、能力经济正给中国村落社会带来巨大的震荡。为探求安徽社会整体低度发展的原因,寻求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应对之策,我们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在市场经济的视域内对安徽村落社会的政治文化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安徽村落社会政治文化建设进而提升安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村落社会 政治文化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情境:数字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与技术适配
5
作者 丁波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共9页
数字乡村治理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微观治理实践。数字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融合乡村治理情境,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数字乡村治理具有发展阶段差异性,数字情境是透视数字乡村治理实践模式差异的分析视角,通过分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情境... 数字乡村治理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微观治理实践。数字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融合乡村治理情境,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数字乡村治理具有发展阶段差异性,数字情境是透视数字乡村治理实践模式差异的分析视角,通过分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情境化特征和差异化机制,研究数字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与技术适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情境主要包括情境基础、情境逻辑、情境优化三个层面。第一,数字乡村治理情境基础表现为村庄社会结构、村庄发展类型、村民年龄结构的社会基础,它们是数字乡村治理的社会分层形式。第二,数字乡村治理情境逻辑注重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适配性,促使数字技术适配乡村治理基础、村庄治理场景、村民数字能力。第三,数字乡村治理情境优化强调数字技术与村级行政性、生活性治理事务相结合,发挥数字技术的治理价值与作用功能,实现数字简约治理方式和数字治理能力提升。数字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治理转型的发展面向,既要突出数字技术的治理优势,也要重视乡村治理的内在情境,以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因地制宜地推进高质量数字乡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治理 数字情境 乡村治理 社会基础 技术适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社关系视域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机制及其优化
6
作者 张金金 石伟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8-127,共10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乡村治理的制度空间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村落熟人社会解体与农民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事务转型,村社集体的整合能力不断弱化,呼唤着与现代公共精神、公共规范相匹配的政社合作的协同治理模式。政社合作的治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乡村治理的制度空间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村落熟人社会解体与农民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事务转型,村社集体的整合能力不断弱化,呼唤着与现代公共精神、公共规范相匹配的政社合作的协同治理模式。政社合作的治理实践中,乡村治理体系受治理环境、治理主体、治理内容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建构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框架。但就治理成效而言,政社合作下建构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其价值凝聚和社会整合功能发挥的效能不足。依靠国家权力下沉建构起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框架,仍需完成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第二程,即激活村社集体以重建乡村社会的整合机制,培育现代乡村社会资本,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机团结,推动治理共同体向社会共同体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现代化 社会治理共同体 政社合作 村社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社会舆情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安徽省为例
7
作者 李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9-237,共9页
知晓社会舆情,反映公众的社会诉求,既有利于国家舆论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表达民意。但当前社会舆情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尤其在社会舆情的发展趋势方面,群众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认识不仅有弱化现象而且存在一些误区,鉴于此,用社会主义核... 知晓社会舆情,反映公众的社会诉求,既有利于国家舆论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表达民意。但当前社会舆情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尤其在社会舆情的发展趋势方面,群众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认识不仅有弱化现象而且存在一些误区,鉴于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舆论,促进多样化社会舆论的交流融合,从而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舆论氛围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舆情 发展趋势 引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安徽省国营敬亭山茶场为例论国营农场的社会分化与整合
8
作者 高源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9期290-292,294,共4页
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是社会发展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安徽省国营敬亭山茶场为例,并结合中国社会和国营农场的发展历程,进而分析国营农场这一特殊社区的社会分化和整合的现象,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才是农场社区现代化的保证。
关键词 国营农场 社会分化 社会整合 安徽省国营敬亭山茶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造绿色新常态:社会实践论视角下的农业绿色转型
9
作者 耿言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共8页
农业绿色转型及其常态化运行是社会学的重点研究对象。系统论、个体论和多层次论对农业绿色转型的机理阐释都有一定局限,社会实践论具有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宏观与微观,揭示农业绿色实践的动态性、关系性、过程性等优势,成为农业... 农业绿色转型及其常态化运行是社会学的重点研究对象。系统论、个体论和多层次论对农业绿色转型的机理阐释都有一定局限,社会实践论具有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宏观与微观,揭示农业绿色实践的动态性、关系性、过程性等优势,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研究的分析范式。文章以芒田村生态茶的成功推广为案例,阐述农业绿色实践新常态塑造的内在机理。实践元素链接、实践规范塑造和实践复合体构建是塑造农业绿色新常态的动力机制,以乡村能人、地方知识、社会资本、地域文化等为代表的乡村社会基础是农业绿色新常态塑造的关键因素。社会实践论视角下的农业绿色新常态塑造需要探索绿色农业实践的意义赋能、优化农业绿色实践的物质供给、推进绿色农业实践的技能培育、塑造绿色农业的实践规范、打造绿色农业的实践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绿色转型 社会实践论 乡村社会基础 新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研究生经典阅读的组织化路径研究--以X大学研究生读书会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新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27,共7页
经典阅读是制约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基于典型案例发现,个体化阅读不利于社会科学研究生系统而又深入地阅读经典原著,而组织化阅读在阅读动力的持续性、阅读内容的系统性和阅读过程的立体性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组织化... 经典阅读是制约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基于典型案例发现,个体化阅读不利于社会科学研究生系统而又深入地阅读经典原著,而组织化阅读在阅读动力的持续性、阅读内容的系统性和阅读过程的立体性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组织化阅读的良性运转依赖于阅读制度的组织化供给、阅读行动的组织化实践、阅读效果的组织化反馈。为了更好地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应该积极推动研究生的组织化阅读,具体可从组织方式、组织机制和外部保障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经典阅读 读书会 个体化阅读 组织化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及其动力机制——以皖东Q县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新华 卫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3,共9页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合式供给区别于传统的分散式供给模式,主要体现在服务主体的规模化、服务内容...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合式供给区别于传统的分散式供给模式,主要体现在服务主体的规模化、服务内容的系统化以及服务方式的个性化三个方面。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实现过程中,农业规模经营构成了前提条件,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的竞争是催化因素,地方政府则提供了政策或制度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推动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的服务供给模式的形成,助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但是却对小农户的发展带来了意外的负面后果。鉴于此,应该从三方面着手优化: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引导,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整合式供给 小农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参与优化农村社区治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娟 《村委主任》 2024年第20期28-30,共3页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同年,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为社会...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同年,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为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提供实践平台,持续培育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然后分析了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参与 社会工作人才 中国式现代化 农村社区治理 实践平台 社工站 治理共同体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历史经纬、发展主线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熊凤水 童政杰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农村领域的遵循与延伸。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漫长而曲折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为理论指...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农村领域的遵循与延伸。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漫长而曲折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大国小农”为现实基础,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归的发展主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应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市场激励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原则,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深度嵌入中,实现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引导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制度创新 市场激励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生产理论中间变量视域下的中国人口转变
14
作者 孙中锋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7,共9页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是人口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再阐释对于理解当今中国人口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两种生产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逻辑性,二者的相互影响通过中间变量来发生作用,物质生产通过影响“社会关系”和“精神...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是人口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再阐释对于理解当今中国人口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两种生产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逻辑性,二者的相互影响通过中间变量来发生作用,物质生产通过影响“社会关系”和“精神生产”,进而影响到人口生产。进一步探究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内部影响机制,可以合理地解释当前我国的人口转变,有利于为我国人口均衡发展提供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种生产理论 物质生产 人口生产 社会关系 精神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符号视域下优秀传统家风的赓续与弘扬——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例
15
作者 汤夺先 郑佳琪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2,154,共12页
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须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并以家风培育为基。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个案,以中华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共有—共享—共建”分析框架,从历史、思想方面分析孝肃家风作为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成基础;从... 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须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并以家风培育为基。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个案,以中华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共有—共享—共建”分析框架,从历史、思想方面分析孝肃家风作为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成基础;从教育、廉政、社会治理方面探讨孝肃家风作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从构建宣传场域、加强文化自信、增进认同意识层面研究孝肃家风作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弘扬路径。最终在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符号 优秀传统文化 共有-共享-共建 包拯孝肃家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长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路径
16
作者 沈昕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8,共10页
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实践、现实逻辑基础,共同构建起坚定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弘扬长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 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实践、现实逻辑基础,共同构建起坚定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弘扬长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要全面保护长江文化遗产夯实文化自信的历史依凭,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厚植文化自信的价值依托,强力推进长江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力量,积极推动长江文化交流互鉴彰显文化自信的恢弘气度,推动中华文明形成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新格局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文化 文化自信 底层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镇(街道)社工站政策文本量化评价与优化研究——基于10项政策样本的实证分析
17
作者 徐华 王露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59,共22页
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功能,是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的重要途径。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能够为我国乡镇(街道)社工站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决策依据及路径优化建议,对推动社工站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功能,是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的重要途径。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能够为我国乡镇(街道)社工站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决策依据及路径优化建议,对推动社工站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PMC指数模型,结合文本挖掘(ROSTCM6)与内容分析方法,选取2个中央级、8个省级乡镇(街道)社工站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乡镇(街道)社工站政策整体质量较高,10项政策样本中,5项为优秀等级,5项为可接受等级,无不良和完美级政策;(2)在政策主体性和政策时效性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整体科学性和有效性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通过对政策本身和不同维度变量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扩大政策参与主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注重短期成效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完善顶层设计,增加一线社会工作者在社工站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度;补充高效力级别政策和配套支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街道)社工站 PMC指数模型 政策评价 政策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合意式民主:农村选举的主体行动逻辑
18
作者 王友叶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村民自治作为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选举为践行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提供了“民主试验”。围绕农村选举的民主性问题,通过对2021年A省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实证性考察发现,农村选举存在高参选率、高投票率与高得票... 村民自治作为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选举为践行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提供了“民主试验”。围绕农村选举的民主性问题,通过对2021年A省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实证性考察发现,农村选举存在高参选率、高投票率与高得票率的民主生态。基于主体合意视角,构建基层党组织的乡村治理与发展意图和村民的公共理性选择之间的合意性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形成该选举民主的主体行动逻辑。农村选举的主体合意性主要呈现为行政主体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意图、村级主体服务乡村发展的理性思路以及村民主体发家致富的主观愿望之间的契合与互应机制。合意性视角下农村选举,彰显出“合意式民主”这一理论创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生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民主 农村选举 合意式民主 主体合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分工视域下资本与农户相融共赢机理研究
19
作者 熊凤水 刘锟妹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7,共15页
建立在市场调节基础上的有机分工是重要的效率提升机制和社会团结机制。异于政府和社会视角,有机分工为分析资本与农户何以相融共赢提供了新的视域。资本下乡初期,为避免与农户同质生产与竞争,在农事整体经营活动中采取自我实施的内置... 建立在市场调节基础上的有机分工是重要的效率提升机制和社会团结机制。异于政府和社会视角,有机分工为分析资本与农户何以相融共赢提供了新的视域。资本下乡初期,为避免与农户同质生产与竞争,在农事整体经营活动中采取自我实施的内置策略形成错位分工格局,面向的市场具有互补性,禀赋异质性与经济理性使得双方在同一场域中实现共存共容;资本农业经营过程中,在“生产基地信息传递效应”和农户生产理性的驱动下,有机分工的边界从“完整的农事生产活动”分工拓展为农业产业内部农户生产活动专业化、资本服务多样化的职能差异分工格局,职能双方面向的市场具有同一性,并因专业化获取由此产生的递增报酬,实现相融共赢。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资本与农户的经营格局中,相融共赢的本质是将“小而全”的农户纳入专业化分工体系,发挥两类经营主体的比较优势,通过分工深化促使生产效率改进和产品价值提升,进而实现报酬递增、共享分工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分工 资本下乡 相融共赢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公共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2
20
作者 丁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联结纽带、搭建数字交往平台,实现数字公共性生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治理主体的行动共建、治理方式的技术共治、治理资源的利益共享,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赋权、数字赋能、数字赋利,有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公共性 乡村治理 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