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骨文■、■、■及相关诸字考辨——兼论古汉字字际关系的确定准则
1
作者 夏大兆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91,共6页
字际关系指的是形、音、义某一方面相关联的一组字之间的关系。字际关系的确定对文字考释、工具书编纂等意义重大。通过对甲骨文"■、■、■"及相关诸字关系的考辨可以看出字形和字用是确定字际关系的两项重要标准。
关键词 甲骨文研究 字际关系 字形 字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古义新解(二则)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刚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0-254,共5页
根据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的异文资料,《诗·魏风·葛屦》的"宛然左辟"本作"俛然左倪",是描写新妇行为特点的句子。《毛诗》作"宛然左辟",可能因转写错讹所致。《诗·秦风·晨风》... 根据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的异文资料,《诗·魏风·葛屦》的"宛然左辟"本作"俛然左倪",是描写新妇行为特点的句子。《毛诗》作"宛然左辟",可能因转写错讹所致。《诗·秦风·晨风》的"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本作"鴥彼晨风,吹彼北林",意为"早上迅疾的风啊,在北林里呼呼地吹着。"最早对"鴥彼晨风"作出正确解读的,是宋代的戴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宛然左辟” “鴥” 《晨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简“凿”字小考
3
作者 程燕 滕胜霖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67,共6页
上博简中有个隶作"■"的字,学界多分析为从"臼","祈"声。新公布楚简"凿"的写法为解释此字提供了新的线索,"■"所从的"示"实际上是凿具的象形讹变,故应改释作"凿"... 上博简中有个隶作"■"的字,学界多分析为从"臼","祈"声。新公布楚简"凿"的写法为解释此字提供了新的线索,"■"所从的"示"实际上是凿具的象形讹变,故应改释作"凿"。《容成氏》简38"凿"读为"作","作宫"古籍常见。《天子建州》甲本简12读作"古(故)见偒(壤)而为之凿,见窔(窍)而为之内(枘)",其中"凿""枘"正相呼应。安大简"凿"左上所从的"■"可能是由"■"演变而来的,可以平行比较"戠"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天子建州》 《容成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帛书“倾”字补说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在国 管树强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4-249,共6页
楚帛书中有一个从"■"、"血"的字,学术界对此字的讨论很多,意见不统一。根据安大简《诗经·周南·卷耳》"不盈倾筐"之"倾"字,可佐证此字释为"倾"是正确的。字形可能分析为从... 楚帛书中有一个从"■"、"血"的字,学术界对此字的讨论很多,意见不统一。根据安大简《诗经·周南·卷耳》"不盈倾筐"之"倾"字,可佐证此字释为"倾"是正确的。字形可能分析为从"夨"、"血"声,是"倾"字的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帛书 “倾” “不盈倾筐” 安大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字探源——兼释“谷”之相关字 被引量:3
5
作者 程燕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5-259,共5页
"■""希"本是由描摹布线交织的象形字所衍生的分化字,"■"表示粗葛之义,"希"则表示细葛之义。二字古音亦近,安大简"络"之异文作"■"可以为证。之后二字又赘加"纟&qu... "■""希"本是由描摹布线交织的象形字所衍生的分化字,"■"表示粗葛之义,"希"则表示细葛之义。二字古音亦近,安大简"络"之异文作"■"可以为证。之后二字又赘加"纟"旁产生后起字"■""絺"。但因"■"在文字发展进程中或写作"■"形,或讹作"去"形,或讹作"谷"形,增加了辨识的困难。据此,《玺汇》2602"絺"用如姓氏,读为"郤"。另外,九店简"■"应分析为从"色""■"声,疑"■"之异体,简文"绤表",指粗葛布做的外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 “希” 安大简 古玺 九店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诗·秦风·小戎》“乱我心曲”之“乱”及文字考释的重要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在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79,共4页
《诗·秦风·小戎》"乱我心曲"之"乱",安大简作"■",从"又","嚣"声,"挠"字异体。《广雅·释诂三》:"挠,乱也。"典籍中习见"挠乱"一词。... 《诗·秦风·小戎》"乱我心曲"之"乱",安大简作"■",从"又","嚣"声,"挠"字异体。《广雅·释诂三》:"挠,乱也。"典籍中习见"挠乱"一词。安大简"挠我心曲",即扰乱我内心。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挠"所从的"嚣"与古文字"乱"形近,后人误释为"乱",且"挠""乱"义亦相近,于是《毛诗》就写作了"乱"。由此字的释读可见,考释文字是整理出土文献最基础的工作。立足出土文献本身,重视传世文献,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得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出土文献整理者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戎》 乱我心曲 安大简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焚”字补释 被引量:1
7
作者 夏大兆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111,共2页
安大《诗经》简“苂”字,金文与已公布的楚简文字材料中皆未见,但上承甲骨文,应释为“焚”,读作“汾”,表明安大简具有早期性特点。
关键词 安大简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年将军戈铭文新释
8
作者 周翔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5-82,共8页
1973年河北易县燕下都23号遗址所出两件九年将军戈铭文的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通过字形考释和语法分析,将铭文中/二字分别释为和,读为"传";"传宫"训为传驿机构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我其献"分... 1973年河北易县燕下都23号遗址所出两件九年将军戈铭文的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通过字形考释和语法分析,将铭文中/二字分别释为和,读为"传";"传宫"训为传驿机构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我其献"分析为"O+其+V"式宾语前置结构,意即"献我"。在此基础上,将铭文解释为"九年二月,张将军通过传宫进献(此戈)给我"或"九年二月,张将军通过传宫进献给我(的戈)"。九年将军戈铭文证明燕国有用传驿机构在地方和中央之间运输兵器,以及君主对地方进献的兵器成品"督作铭文"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年将军戈 铭文 “O+其+V”式宾语前置 传驿和勒铭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陶文“陈枳尚”考
9
作者 徐在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105,共3页
将乐匋斋所藏的沂水陶文拓片与天津静海县西钓台遗址出土的陶量上的文字进行对比可知:沂水陶文应释作"陈枳尚",与静海陶量"陈枳忐",均读为"陈枝上";"枝上",即树枝之上,取高高在上之意;"... 将乐匋斋所藏的沂水陶文拓片与天津静海县西钓台遗址出土的陶量上的文字进行对比可知:沂水陶文应释作"陈枳尚",与静海陶量"陈枳忐",均读为"陈枝上";"枝上",即树枝之上,取高高在上之意;"陈枝上"为立事者的名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水陶文 静海陶文 陈枝上 立事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据安大简《曹沫之阵》“咠”字异体谈春秋金文“印燮”的读法
10
作者 袁金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81,共4页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曹沫之阵》“咠”字数见,有一例从“口”“印(抑)”声的异体写法,颇具文字学价值。“咠”可写作从“印(抑)”声,为“咠”“印(抑)”相通提供了出土文献中的确切用例,也为解决旧有疑难问题带来了重要启示。春秋器曾...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曹沫之阵》“咠”字数见,有一例从“口”“印(抑)”声的异体写法,颇具文字学价值。“咠”可写作从“印(抑)”声,为“咠”“印(抑)”相通提供了出土文献中的确切用例,也为解决旧有疑难问题带来了重要启示。春秋器曾伯■簠铭文“印燮繁阳”之“印”,向无善解。今据安大简用字及相关资料可将其读作“辑”,“印(辑)”“燮”并训和,属同义连用。新出卫侯之孙书钟铭“燮■(辑)”、清华简《四告》“燮■”均可与之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曹沫之阵》 金文 抑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