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五五”时期中国农业合作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1
作者 崔宝玉 李虹韦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共9页
农业合作经济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十五五”时期,中国农业合作经济发展需要充分把握快速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准确认识农业合作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传统生产力要素有待稳定保障、农业新质生产力要... 农业合作经济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十五五”时期,中国农业合作经济发展需要充分把握快速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准确认识农业合作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传统生产力要素有待稳定保障、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素有待持续激活以及农业要素供给有待系统集成等问题。推进中国农业合作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优化合作经济布局、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创新合作经营模式、推进系统集成改革、增强组织发展能力和加大扶持监管力度等为重点任务,激发农业合作经济在促农增收、产业升级和乡村治理中的核心效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五”时期 农业合作经济 形势 挑战 重点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新乡村的空间分化及其治理转向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宗友 管其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0,共9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城市化的持续扩张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乡村传统物理空间的迭代更新、传统社会空间的现代性转变以及新型数字空间的全面建设。在城镇化发展较为突出的新乡村,乡村社会从静态稳定的空间状态向流动易... 进入新时代以来,城市化的持续扩张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乡村传统物理空间的迭代更新、传统社会空间的现代性转变以及新型数字空间的全面建设。在城镇化发展较为突出的新乡村,乡村社会从静态稳定的空间状态向流动易变的多维空间复合体迅速转型。基于此事实,为了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建构与乡村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空间治理范式,有必要深入分析城镇化快速推进地区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空间机制和空间变化过程,充分揭示其衍生的多维空间张力,从而为新乡村社会空间治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新乡村社会空间治理须注重乡村社会的多维空间特性及其治理的空间内涵,将乡村空间视为重要的实践对象和治理资源,重视空间正义,尊重村民主体性,科学整合多重空间资源,进而推动乡村社会从静态的“空间中治理”到动态的“空间治理”的治理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空间分化 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嵌入、协同赋权与农业经营体系建构——以江苏省S镇为例
3
作者 崔宝玉 宋世刚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83,共8页
基于要素嵌入与协同赋权分析框架,从关联性视角分析江苏省S镇农业经营体系的建构历程,揭示要素嵌入与协同赋权在农业经营体系建构中的实践逻辑和底层逻辑。结果表明:制度、资源、组织、利益等要素的嵌入难以满足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核心... 基于要素嵌入与协同赋权分析框架,从关联性视角分析江苏省S镇农业经营体系的建构历程,揭示要素嵌入与协同赋权在农业经营体系建构中的实践逻辑和底层逻辑。结果表明:制度、资源、组织、利益等要素的嵌入难以满足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核心诉求,需要对政府、企业、村社和农户等经营主体协同赋权,以建构新型动力机制。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中的要素嵌入与协同赋权实践本质上是不同利益相关主体持续互动的过程,可通过制度与政府介入改善外部环境、资源与企业赋能提升市场能力、组织与村社协调增强内生动力、利益同主体联结推动主体自我再造。其底层逻辑可概括为通过厘清科层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职能边界,寻求科层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张力平衡,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序、体系有效的要素主体协同机制。据此,建议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实施政府与企业协同赋权的策略,对村社和农户进行赋权和赋能,以实现农业经营体系的适应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小农户 村集体经济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发展——“鱼与熊掌”能否兼得? 被引量:7
4
作者 崔宝玉 马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202,共24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发展能否兼得?何以兼得?这对审视当下中国合作社发展路径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安徽省423家国家级示范社监测数据,探讨了规范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了何种权利安排能够实现合作社兼顾规范与发展。研究发现...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发展能否兼得?何以兼得?这对审视当下中国合作社发展路径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安徽省423家国家级示范社监测数据,探讨了规范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了何种权利安排能够实现合作社兼顾规范与发展。研究发现:第一,规范治理对合作社经营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组织绩效的增进效应强于对社员绩效的增进效应。第二,盈余分配和民主决策规范对合作社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对于民主决策规范,盈余分配规范是提高合作社经营绩效的主要路径。第三,调整合作社权利安排、实现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有效匹配,是实现合作社规范与发展兼得的关键路径,而调整决策方式、设置优先股等是实现“两权”有效匹配的可行路径。本文对重塑合作社治理机制,探寻中国合作社发展路径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规范治理 经营绩效 剩余索取权 剩余控制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进村”对村庄治理机制的重构 被引量:6
5
作者 崔宝玉 高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71,共17页
“项目进村”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治理机制的协同效应理论,结合安徽省YQ乡的案例分析,解读“项目进村”何以成功,并分析生产型治理对乡村治理机制的重构。研究发现:生产型治理通过发挥科... “项目进村”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治理机制的协同效应理论,结合安徽省YQ乡的案例分析,解读“项目进村”何以成功,并分析生产型治理对乡村治理机制的重构。研究发现:生产型治理通过发挥科层机制与合约机制的协同效应,能够降低项目的交易成本,实现“项目进村”;当合约机制的交易成本更低时,就会引致对科层机制的替代,但是当交易的非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就会不可避免地选择科层机制。科层机制是村庄“有项目”的基础,而合约机制的嵌入能够避免科层机制治理目标的异化,使得进村项目“得以落地”;合约机制是项目内生性嵌入村庄的过程,而通过与科层机制间的协同,能够避免合约机制治理能力的弱化,使得落地项目“得以持续”;通过生产型治理,可以从治理主体、产权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打通乡村治理的关键痛点,为“项目进村”打下坚实的治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制 生产型治理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乡村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