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南部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陶耐 谢卓君 +4 位作者 任廷仙 夏勇 张军 王志强 张小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53-2663,共11页
黏土型锂矿具有储量大、厚度大,产出稳定等特征,是全球新兴的重要锂资源。世界上已发现的黏土型锂矿有三种类型:(1)淋虑萃取-蚀变作用形成的火山岩黏土型锂矿;(2)风化-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盐黏土型锂矿;(3)花岗岩型锂矿经历表生风化作用... 黏土型锂矿具有储量大、厚度大,产出稳定等特征,是全球新兴的重要锂资源。世界上已发现的黏土型锂矿有三种类型:(1)淋虑萃取-蚀变作用形成的火山岩黏土型锂矿;(2)风化-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盐黏土型锂矿;(3)花岗岩型锂矿经历表生风化作用形成的高岭土风化壳型锂矿。本次研究在安徽南部旌德岩体中发现的黏土型锂矿化在构造背景、矿化特征、赋矿岩石、矿物组合、锂的来源、锂的赋存矿物及成矿作用过程等方面均与已有黏土型锂矿显著不同,为新的黏土型锂矿化类型,暂称为“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其主要成矿特征包括:(1)锂矿化发生在中-酸性岩体侵入之后,矿(化)体赋存于岩体中的构造破碎带内,赋矿岩石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2)矿石中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萤石等,为热液交代或热液中直接沉淀而形成;(3)锂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高岭石和伊利石中;(4)锂来自富锂、氟成矿流体,可能为岩浆出溶而形成(?);(5)成矿作用主要过程为成矿流体沿着构造破碎带与花岗闪长岩发生水-岩反应,流体交代花岗闪长岩中的长石、角闪石等易蚀变矿物,形成富锂高岭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同时形成石英、萤石脉,锂进入黏土矿物中。“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的提出本质上是提出了黏土型锂资源新的成矿作用过程。该类型的提出将寻找黏土型锂资源从破火山口湖相沉积分布区(寻找火山岩黏土型锂矿)、古碳酸盐风化-沉积界面分布区(寻找碳酸盐黏土型锂矿)和钠长石化、白云母化花岗岩分布区(寻找高岭土风化壳型锂矿及其相关的原生花岗岩型锂矿)拓展到可不发育花岗岩型锂矿的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区,是锂矿找矿思路的重要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资源 黏土型锂资源 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 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探明一中型金矿床
2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6年第1期10-10,共1页
2016年1月,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承担的"安徽省铜陵市鸡冠山—长龙山金铜硫矿普查"项目中刺山矿段工作通过了野外验收和成果验收。经过估算,刺山矿段金金属量超过8 t。刺山金矿段是安徽省地勘基金项目"安徽省铜陵市鸡冠山—长龙山... 2016年1月,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承担的"安徽省铜陵市鸡冠山—长龙山金铜硫矿普查"项目中刺山矿段工作通过了野外验收和成果验收。经过估算,刺山矿段金金属量超过8 t。刺山金矿段是安徽省地勘基金项目"安徽省铜陵市鸡冠山—长龙山金铜硫矿普查"中的一个矿段,该矿段实施钻孔81个,钻探工作量近50 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金矿床 钻探工作量 金铜 硫矿 金属量 矿石矿物 矿石类型 围岩蚀变 资源枯竭型城市 成果验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沙坪沟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及综合找矿信息 被引量:74
3
作者 张怀东 王波华 +2 位作者 郝越进 程松 项斌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51,共11页
沙坪沟钼矿位于安徽省金寨县,是在大别山发现的一个特大型隐伏斑岩型钼矿床。文章根据最新的矿床勘查成果,详细分析了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断裂构造不仅是控岩构造,而且也是导矿构造;隐伏花岗斑岩体不仅提... 沙坪沟钼矿位于安徽省金寨县,是在大别山发现的一个特大型隐伏斑岩型钼矿床。文章根据最新的矿床勘查成果,详细分析了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断裂构造不仅是控岩构造,而且也是导矿构造;隐伏花岗斑岩体不仅提供了矿质来源,同时还控制了矿体空间分布、产状及规模。含矿岩体以富硅、富碱、过铝型以及w(K)>w(Na)为特征。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交代蚀变作用强烈,常见的围岩蚀变有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等。同时提出了该地区综合找矿信息及找矿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型钼矿 地质特征 综合找矿信息 沙坪沟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淮北三铺地区镁夕卡岩金(铜、铁)矿床生成地质环境、分带和流体演化 被引量:24
4
作者 赵一鸣 张轶男 +2 位作者 毕承思 唐开健 孙庆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0,共10页
世界上的含金夕卡岩大多属钙夕卡岩型,镁夕卡岩金矿床十分稀少。本文介绍我国安徽北部三铺地区镁夕卡岩金(铜、铁)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该区含金(铜、铁)镁夕卡岩主要产于地台断拗区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与中上寒武统白云质... 世界上的含金夕卡岩大多属钙夕卡岩型,镁夕卡岩金矿床十分稀少。本文介绍我国安徽北部三铺地区镁夕卡岩金(铜、铁)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该区含金(铜、铁)镁夕卡岩主要产于地台断拗区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与中上寒武统白云质大理岩外接触带。岩体内接触带发育钙夕卡岩和钾长石化,局部有辉钼矿化产出。金矿化与铜的硫化物密切共生,属于镁夕卡岩的退化热液交代作用产物。金属矿化分带序列自蚀变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到镁夕卡岩、蛇纹石化白云质大理岩依次为:Mo→Fe→Cu(Au)→Au(Cu)。矿物共生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交代成矿作用的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①镁(钙)夕卡岩阶段;②铁(镁)氧化物阶段;③碳酸盐(石英)-硫化物和金矿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铜矿床 铁矿床 地质环境 流体演化 含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 被引量:17
5
作者 范子良 徐晓春 +2 位作者 陈林杰 何俊 谢巧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1-368,共18页
铜陵矿集区以发育大型和为数众多的矽卡岩型矿床而闻名于世,而近年来作为该区找矿的重要成果和突破则是斑岩型矿床和矿化的陆续发现。本文以铜陵矿集区3个代表性斑岩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观察研究的基础上,... 铜陵矿集区以发育大型和为数众多的矽卡岩型矿床而闻名于世,而近年来作为该区找矿的重要成果和突破则是斑岩型矿床和矿化的陆续发现。本文以铜陵矿集区3个代表性斑岩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阐述了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确定了含矿侵入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矿床蚀变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探讨了成岩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并与世界典型斑岩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铜陵矿集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通常发育于含矿岩体的围岩或盖层为砂岩、砂页岩或硅质岩的条件下,含矿岩体为富碱低镁高钾准铝质钙碱性系列中浅成侵入岩体,具有与埃达克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典型斑岩型矿床含矿岩体对比,岩体侵位较深,有些矿区多期多相特征不明显;含矿岩体发育钾硅酸盐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热液蚀变且有一定的分带性,但各矿床蚀变特征略有不同;矿床矿石矿物中富气相、富液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共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演化特征显示具有岩浆作用控制的高温热液型矿床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作者确定铜陵矿集区斑岩型矿床属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陆内造山作用由挤压向拉张转化的动力学背景之下,斑岩型矿床与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脉状矿床共同构成受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矿床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矿床 铜钼金矿床 围岩蚀变特征 矿床系列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安徽铜陵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贵池地区燕山期岩浆岩与铜金钼成矿关系:来自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证据 被引量:34
6
作者 杨晓勇 古黄玲 +6 位作者 严志忠 吕启良 段留安 邓江洪 朱永胜 汪梅生 赵德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44-463,共20页
安徽贵池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金、银、铜、钼、硫等矿产资源丰富。系统研究了贵池地区地质、岩浆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特征与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关系,对抛刀岭金矿、乌石金及多金属矿、朱家冲金矿、铜山铜... 安徽贵池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金、银、铜、钼、硫等矿产资源丰富。系统研究了贵池地区地质、岩浆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特征与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关系,对抛刀岭金矿、乌石金及多金属矿、朱家冲金矿、铜山铜矿等多金属矿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各岩体的地球化学属性,并对贵池地区斑岩型矿床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其成矿专属性。将贵池地区成岩成矿时间划分为两期:第一期是140 Ma左右的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为早白垩世(燕山早期),主要与铜金矿床有关;第二期是125 Ma左右的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主要与钼(铜)矿床(化)有关。这两期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包括高钾钙碱性、碱性两个成岩系列,岩石类型以中酸性—酸性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为主,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矿集区的成矿作用类似。将地质标志、地球物理标志以及地球化学标志结合,建立了该区找矿标志,从而有助于区内金、银(铅锌)及铜钼等金属矿成矿理论的丰富及成矿规律的认识,为区内找矿突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规律 燕山期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岩浆岩 埃达克岩 贵池地区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5
7
作者 徐晓春 许心悦 +3 位作者 谢巧勤 傅仲阳 钱仕龙 谢祖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59-3676,共18页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浅覆盖区新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床,产于南陵-宣城中-新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中。矿床地质研究表明: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中,矿化强烈部位与隐爆角砾岩筒发育部位明显重叠而且范围略大...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浅覆盖区新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床,产于南陵-宣城中-新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中。矿床地质研究表明: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中,矿化强烈部位与隐爆角砾岩筒发育部位明显重叠而且范围略大;矿床围岩蚀变发育,以硅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绢(白)云母化、黄铁矿化为主,分带性较为明显,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硬石膏化、碳酸盐化和高岭石化等蚀变仅在局部呈条带状、团块状分布;矿石具角砾状、脉状、细脉-网脉状、细粒浸染状构造和交代残余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其中,角砾状和脉状矿石中常常发育磁铁矿-赤铁矿和矽卡岩矿物石榴子石、透辉石等,硬石膏尤其发育,甚至形成硬石膏岩;矿石中金属矿物有黄铁矿和黄铜矿及少量斑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等;隐爆角砾岩的角砾成分以石英闪长玢岩为主,胶结物主要为岩屑或岩粉及热液矿物两类。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石石英中发育液相、气液相和含子晶气液相包裹体,气相成分以水为主;含子晶气液相包裹体主要见于成矿较早阶段与具有裂纹的黄铁矿共生的石英中,均一温度为360~420℃,流体盐度较高,而铜金主成矿阶段发育气液相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270~300℃和190~220℃区间,相应的成矿流体的盐度和密度较低。矿床H-O、C-O和S、Pb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成矿流体、成矿金属元素及其化合元素主要来自于岩浆或岩浆岩,沉积地层和大气降水对成矿亦有一定的贡献,但所起作用相对较小。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与赋矿石英闪长玢岩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综合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宣城茶亭铜金矿床与斑岩型和火山-次火山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因而确定为一个与早白垩世石英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型矿床,该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一个新类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金矿床 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类型和成矿机制 隐爆角砾岩 安徽宣城茶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和县香泉独立铊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8
8
作者 范裕 周涛发 +4 位作者 袁峰 张千明 吴明安 侯明金 胡清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7-608,共12页
安徽和县香泉铊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侧的皖东地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罕见独立铊矿床。和县地区位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过渡带,区内无岩浆岩出露。矿床的赋矿围岩为奥陶系下统仑山组微晶灰岩、泥灰岩和泥岩,主... 安徽和县香泉铊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侧的皖东地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罕见独立铊矿床。和县地区位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过渡带,区内无岩浆岩出露。矿床的赋矿围岩为奥陶系下统仑山组微晶灰岩、泥灰岩和泥岩,主要控矿构造为断裂和褶皱。矿床主要由一个矿体组成,矿体总体上为似层状和透镜状,分布与地层走向大体一致。矿床中铊高度富集,黄铁矿是铊的主要载体矿物,铊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铁进入黄铁矿晶格,其次以纳米级、次纳米级铊矿物颗粒形式产出。矿床的围岩主要蚀变类型有萤石化、重晶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铊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两个成矿期,即海底热水沉积成矿期和低温热液改造成矿期。奥陶纪海底热水形成含铊黄铁矿建造,早白垩纪低温成矿流体对黄铁矿建造进行叠加改造,并使铊进一步活化富集。香泉铊矿床的发现和研究表明,分散元素铊不仅可以富集形成伴生型多元素矿床,还可以形成单一元素的独立铊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黄铁矿 独立矿床 分散元素 和县香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枞盆地泥河玢岩型铁矿床地质-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张赞赞 张舒 +3 位作者 吴明安 写熹 吕博 魏国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5-325,共21页
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玢岩型铁矿床轴向原生晕地球化学分析及建模,可弥补地球物理勘探结果的多解性及探测精度的局限性,对定位和评价深部盲矿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庐枞盆地泥河玢岩型铁矿床钻孔原生晕的研... 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玢岩型铁矿床轴向原生晕地球化学分析及建模,可弥补地球物理勘探结果的多解性及探测精度的局限性,对定位和评价深部盲矿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庐枞盆地泥河玢岩型铁矿床钻孔原生晕的研究工作,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查明了主要成矿指示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富集和亏损,确定了磁铁矿、硫铁矿和硬石膏矿体的矿中、近矿及远矿指示元素组合,结合矿床成因模型,建立了泥河玢岩型铁矿床地质-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模型,通过罗河和小包庄玢岩型铁矿床的佐证,认为该模型可以应用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型铁矿床的勘探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原生晕地球化学 找矿模型 玢岩型铁矿 泥河铁矿床 庐枞盆地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大别山及邻区区域地质调查进展与问题讨论 被引量:17
10
作者 汤加富 钱存超 娄清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8-136,共9页
通过对覆盖安徽大别山及邻区的地质调查和深入研究,重建了区内各个地段的构造地层序列及其对比方案,阐明了区内3期构造变形特征、构造型式与形成时期;确定了大量新元古代碱性变质花岗岩的存在;对榴辉岩的成因、形成时代,以及区内... 通过对覆盖安徽大别山及邻区的地质调查和深入研究,重建了区内各个地段的构造地层序列及其对比方案,阐明了区内3期构造变形特征、构造型式与形成时期;确定了大量新元古代碱性变质花岗岩的存在;对榴辉岩的成因、形成时代,以及区内是否存在蓝片岩-黄片岩-榴辉岩的变质分带等提出了不同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大别造山带形成机理提出了非印支期碰撞造山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地层序列 新元古代变质花岗岩 蓝片岩 榴辉岩 非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矿石硫化物环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曹毅 杜杨松 +5 位作者 庞振山 任春雷 杜轶伦 肖福权 周贵斌 陈林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4-350,共17页
安徽冬瓜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内一个重要的大型铜(金)矿床,颇受关注,成因认识分歧较大。矿床内块状硫化物矿石中普遍发育以黄铁矿为核部、黄铜矿为中间带、磁黄铁矿为边部带的硫化物环带。这些环带核部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晶,黄铜矿... 安徽冬瓜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内一个重要的大型铜(金)矿床,颇受关注,成因认识分歧较大。矿床内块状硫化物矿石中普遍发育以黄铁矿为核部、黄铜矿为中间带、磁黄铁矿为边部带的硫化物环带。这些环带核部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晶,黄铜矿呈他形晶围绕黄铁矿沉淀,磁黄铁矿呈他形分布在黄铜矿外围,内带常被外带硫化物溶蚀交代。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环带中硫化物矿物的硫同位素(δ34S=1.6‰~5.1‰)具有岩浆硫源特征,同时从核部黄铁矿到中间带黄铜矿,再到边部磁黄铁矿δ34S值逐渐降低。以上特征表明环带从内到外硫化物之间并非平衡共生关系,而是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先后依次晶出。硫化物环带核部粗粒黄铁矿(粒径大于1.5cm)的Co、Ni含量分别为292×10-6~1504×10-6和32.7×10-6~39.9×10-6,Co/Ni=7.32~46.0(平均26.7),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黄铁矿的Co、Ni特征基本一致。核部黄铁矿由颗粒中心向边缘,Fe/S原子比值、Mo和Co含量先逐渐升高,再逐渐降低,而Cu、Zn等成矿元素主要富集于颗粒边缘,并向边缘有逐渐升高趋势。与此同时,细粒黄铁矿(粒径小于0.5cm)中的Cu、Zn等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粗粒黄铁矿。环带中三种硫化物矿物的REE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极为相似,相对富集LREE、Rb、Th等元素,而亏损Nb、Ta、Zr、Hf、Sr、Ba和HREE等元素,由环带核部到边部δEu逐渐减小,与矿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以上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中硫化物环带经历了以下形成过程:石炭纪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在矿区形成沉积黄铁矿,到燕山期,在区内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作用下,致使早期沉积的黄铁矿首先发生变质重结晶作用,形成粒状黄铁矿,随后岩浆热液对其进行叠加改造,并在岩浆热液作用下相继围绕粒状黄铁矿增生,依次沉淀出热液型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最终形成硫化物环带。这一认识,结合硫化物环带中元素及硫同位素特征进一步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古生代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矿床中的成矿物质(特别是Cu、Zn等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燕山期岩浆热液,但石炭系海底喷流沉积作用也提供了部分物质(例如,Fe、S、Mo、Co和Ni等)。此外,环带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表明,随着硫化物环带的形成,成矿热液系统的温度、硫逸度和氧逸度逐渐降低和(或)p H值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环带 主微量元素 硫同位素 冬瓜山铜(金)矿床 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安庆铜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训诚 周育才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23,9,共9页
矿床由Ⅰ、Ⅱ两相连矿体组成,Ⅰ矿体发育在大理岩中,垂直分带明显,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月山闪长岩体一致,是夕卡岩浆上侵贯入充填成矿;Ⅱ号矿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围岩(T_2b)一致,是接触热变质作用和外生水循环淋滤成矿作用形... 矿床由Ⅰ、Ⅱ两相连矿体组成,Ⅰ矿体发育在大理岩中,垂直分带明显,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月山闪长岩体一致,是夕卡岩浆上侵贯入充填成矿;Ⅱ号矿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围岩(T_2b)一致,是接触热变质作用和外生水循环淋滤成矿作用形成,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夕卡岩浆 铁矿床 铜矿床 地质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兆文 陆建军 +4 位作者 陆现彩 高剑峰 刘苏明 罗庆春 姜章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铜金矿床 铜陵 地质特征 中三叠统 成矿 褶皱构造 沉积岩 冬瓜 安徽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庐江县刘家凹一带高岭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浅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旭升 谢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163,168,共5页
庐枞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个重要的铁、硫、铜、铅、锌、明矾石、高岭土等矿产地之一。为解决本区高岭土矿的找矿方向问题,在收集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测量、岩矿测试等手段对刘家凹高岭土矿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研究... 庐枞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个重要的铁、硫、铜、铅、锌、明矾石、高岭土等矿产地之一。为解决本区高岭土矿的找矿方向问题,在收集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测量、岩矿测试等手段对刘家凹高岭土矿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蚀变型和风化型;矿石自然类型为硬质高岭土和软质高岭土;高岭土矿床的形成受原岩性质、火山热液活动、构造活动、侵入岩、风化淋滤等因素控制,同时认为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北部地区高岭土成矿地质条件好,具有进一步的找矿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控矿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马鞍山市象塘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1-146,共6页
马鞍山市象塘铁矿地处宁芜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南段的南山铁矿东南边部,位于马鞍山市120°方向16km,距马鞍山市向山镇约8 km。结合矿区地质工作成果,详细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成因。研究表明:①象塘铁矿为典型的玢岩高-中温气液交代型... 马鞍山市象塘铁矿地处宁芜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南段的南山铁矿东南边部,位于马鞍山市120°方向16km,距马鞍山市向山镇约8 km。结合矿区地质工作成果,详细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成因。研究表明:①象塘铁矿为典型的玢岩高-中温气液交代型铁矿床,属玢岩铁矿系列中的"陶村式"铁矿床,区内共发现铁矿体17条,主要赋存于辉石闪长玢岩体中;②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次为假象赤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等,少量镜铁矿、菱铁矿,矿石自然类型多为闪长玢岩浸染状磁铁矿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认为:①大王山旋回的辉石闪长(玢)岩为寻找玢岩铁矿的岩石标志;②断裂构造交叉部位、角砾构造体以及层带状冷缩裂隙带为寻找类"陶村式"铁矿的重要构造标志;③玢岩铁矿具有非常强烈的围岩蚀变及明显的蚀变分带,也为有利的找矿标志;④特征性的矿物脉体或团块是寻找深部及旁侧玢岩铁矿的重要线索;⑤磁异常、重力异常为寻找区内铁矿床的有利间接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气液交代型矿床 找矿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宁国市地质灾害区划及评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阮林森 向树元 +1 位作者 常丹燕 王玉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8218-8220,共3页
通过对宁国市地质灾害进行网格化赋值,结合扰袭系数,划分出8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对灾害易发区灾害原因进行剖析后认为,灾害原因主要与地形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工程和建设活动是灾害的重要诱因。宁国市地质灾害的区划为该市有目的有针对... 通过对宁国市地质灾害进行网格化赋值,结合扰袭系数,划分出8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对灾害易发区灾害原因进行剖析后认为,灾害原因主要与地形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工程和建设活动是灾害的重要诱因。宁国市地质灾害的区划为该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国市 地质灾害易发区 区划与评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南陵县古铜矿采冶遗址地质环境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凤贤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8期28-30,共3页
安徽南陵古铜矿采冶遗址,位于长江南岸的沿江丘陵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铜的采掘地及冶炼地,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其采掘、冶炼规模都比较大(相对于古代而言)。
关键词 古铜矿 采冶遗址 地质环境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和利用地质环境 促进安徽经济发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益湘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12期24-27,共4页
安徽省山河秀丽、资源丰富,自然地质环境状况也较好。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在利用地质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地质环境,尤其是不合理的矿山开采、地下水的过量抽取、森林砍伐。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潜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131-135,共5页
在全面分析产业融合、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潜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成效进行梳理总结,针对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1)乡村振兴背景下潜山市打造的多条风景道和... 在全面分析产业融合、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潜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成效进行梳理总结,针对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1)乡村振兴背景下潜山市打造的多条风景道和旅游精品线路有效激发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布局等发展潜力;(2)受自然地理和旅游资源的分布差异,天柱山镇等周边区域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走出“旅游+”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3)持续推进生态振兴,提升地域文化内涵,打通融合发展通道等举措是做优做强潜山市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潜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潜山市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旋旋 周涛发 +4 位作者 刘一男 陈静 张乐骏 WHITE Noel C 谢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82-3796,共15页
酸性蚀变岩帽是岩浆热液流体和围岩在近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重要指标。发育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内的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产出面积较大(>20km2)。前人对该酸性蚀变岩帽中的明矾石矿床的地质和地化... 酸性蚀变岩帽是岩浆热液流体和围岩在近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重要指标。发育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内的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产出面积较大(>20km2)。前人对该酸性蚀变岩帽中的明矾石矿床的地质和地化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详细的年代学研究工作尚未开展。为精确厘定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本文开展了明矾石40Ar-39Ar法和金红石原位U-Pb法定年。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中明矾石共有三种类型:ⅠA型明矾石主要呈交代蚀变发生在热液蚀变早阶段,与石英、粒状黄铁矿或赤铁矿、少量金红石共生;ⅠB型明矾石形成于热液蚀变晚阶段,主要呈叶片状集合体充填在开放空间中,与石英、星点状赤铁矿、粒状金红石集合体共生,少量金红石和赤铁矿沿明矾石解理裂隙分布;Ⅱ型明矾石是表生明矾石,主要呈细粒集合体沿裂隙分布,与赤铁矿、高岭石、地开石共生。三类明矾石形成于不同环境下:ⅠA和ⅠB型明矾石形成于岩浆热液环境下,是大矾山明矾石矿区的主要产物;Ⅱ型细粒明矾石分布在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非明矾石矿区,是表生环境下的产物。ⅠA型明矾石的40Ar-39Ar定年的坪年龄为131±6Ma,代表了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与Ⅱ型明矾石密切共生的金红石U-Pb定年结果为32.7±4Ma,在该期间,整个盆地内无岩浆活动发生,该年龄反映了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经历表生氧化作用的时间。明矾石和金红石定年结果分别对应岩浆热液和表生明矾石的形成时代。在利用明矾石进行找矿工作时需先明确明矾石成因,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中深成明矾石是下一阶段的找矿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矾山酸蚀变岩帽 明矾石40Ar-39Ar定年 金红石LA-ICPMS U-Pb定年 岩浆热液明矾石 表生明矾石 庐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