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活动对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潘晨 周立志 +2 位作者 王晓辉 徐文彬 宋昀微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116-124,共9页
自然保护地通常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因此维持自然状况,避免人为干扰是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借助遥感手段,快速识别人为扰动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加强保护地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地通常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因此维持自然状况,避免人为干扰是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借助遥感手段,快速识别人为扰动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加强保护地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并结合特定人类活动干扰类型的变化情况,研究了1995、2006和2017年人类干扰强度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类干扰活动增强,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加剧,相同区域间连通性减弱,斑块的形状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不规则,景观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增加。1995-2017年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度呈逐渐增加趋势,从0.476上升到0.499,但是后期(2006-2017年)的增长速度缓于前期(1995-2006年);在空间上,人为干扰度等级基本呈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的规律。自1995至2017年,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总体以及各个功能分区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均不断增加,在人类活动因子中,农田所占面积最大,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左右,而围网养殖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最高,高达5.5×10^(-3)。针对上述现象,建议严格控制建筑用地,加强林地保护;大力推进“退养还湿”和“退耕还湿”;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推进渔民转产和发展社区替代产业,缓解自然保护区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景观格局 人为干扰度 人类活动影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升金湖冬季浮游藻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沈军 许仁鑫 +5 位作者 周忠泽 陈元启 孙庆业 许李林 赵秀侠 宗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6-18,共3页
2007年1月对升金湖中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和鉴定,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升金湖域中浮游藻类的分布及优势种的组成、浮游藻类多样性分布。优势种是硅藻门的针杆藻和直链藻。并利用多种多样性评价指数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整个湖... 2007年1月对升金湖中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和鉴定,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升金湖域中浮游藻类的分布及优势种的组成、浮游藻类多样性分布。优势种是硅藻门的针杆藻和直链藻。并利用多种多样性评价指数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整个湖泊污染程度较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多样性指数 升金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升金湖秋季浮游藻类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被引量:9
3
作者 沈军 周忠泽 +4 位作者 陈元启 孙庆业 许李林 赵秀侠 宗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1,共5页
2006年10月对升金湖中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分布规律及优势种的组成、浮游藻类多样性分布和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多种多样性评价指数对水体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升金湖有浮游藻类8门、101属、358种... 2006年10月对升金湖中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分布规律及优势种的组成、浮游藻类多样性分布和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多种多样性评价指数对水体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升金湖有浮游藻类8门、101属、358种。浮游藻类的密度差异明显,介于81.7×104~6427×104个/L,主要由蓝藻、绿藻、硅藻、甲藻、裸藻、隐藻、黄藻和金藻等组成,以蓝藻门的鞘丝藻、平裂藻和鱼腥藻,硅藻门的小环藻、针杆藻和直链藻,绿藻门的栅藻和盘星藻为优势种。各种评价指数显示,水体大部分区域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整个湖泊属富营养化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多样性指数 水质评价 升金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金湖湿地资源与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程元启 何山春 +1 位作者 徐文彬 尹莉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0-94,共5页
论述升金湖的自然资源与湿地生态环境,首次依据《Ramsar公约》/国际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标准,将升金湖平水期至枯水期的主要湿地,划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系统12类型.其中,天然湿地有7型,人工湿地有水塘、水田、水产池塘、... 论述升金湖的自然资源与湿地生态环境,首次依据《Ramsar公约》/国际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标准,将升金湖平水期至枯水期的主要湿地,划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系统12类型.其中,天然湿地有7型,人工湿地有水塘、水田、水产池塘、水渠、堤坝蓄水区等5型.每年到升金湖越冬、停歇补食、繁殖和栖息的8~10万只水禽,多数属于中国和国际上重点保护对象.因此,升金湖湿地仅对水鸟保护所作的贡献,不但具有同家意义,而且具有重要国际意义.同时,还对升金湖湿地的建设现状、保护项目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刻分析探讨.并针对客观存在的环境污染、湿地退化、缺少土地所有权、管理困难等4大问题,提出了明确权属、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综合监治等4大科学可行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金湖 湿地资源 湿地鸟类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升金湖越冬白头鹤(Grus monacha)肠道菌群组成的时间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广红 周立志 +1 位作者 董元秋 宋昀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0-677,共8页
肠道微生物对于维持动物消化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也受寄主食物成份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生活状况.以升金湖越冬白头鹤的粪便作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16S rRNA... 肠道微生物对于维持动物消化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也受寄主食物成份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生活状况.以升金湖越冬白头鹤的粪便作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16S rRNA的V3~V4区作为标记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升金湖越冬不同时期白头鹤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升金湖越冬期不同时期白头鹤粪便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如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越冬期不同阶段的粪便样品中菌群组成存在差异,主要包括:在门分类水平,越冬前期拟杆菌门含量较高,厚壁菌门含量较中后期低;越冬中期放线菌门含量较高;越冬后期变形菌门含量较高.在属分类水平,相对于其他两个时期,越冬前期普氏菌属(Prevotella)含量较高,越冬中期杆菌属(Lysinibacillus)含量较高,越冬后期梭菌属(Clostridium)含量较高,并且普氏菌属含量从越冬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梭菌属含量从越冬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有明显的升高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不同越冬时期白头鹤肠道菌群组成不同,越冬期不同阶段的食物变化可能作为一个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鹤 肠道菌群组成 越冬期 16S RRNA 升金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金湖浮游轮虫类型的组合与其生态因子 被引量:1
6
作者 宗梅 周忠泽 +4 位作者 陈元启 孙庆业 许李林 沈军 赵秀侠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7-19,共3页
2006年10月对升金湖上湖,中湖和下湖10个断面27个采样点的调查,发现浮游轮虫14属39种。密度优势种为裂足臂尾轮虫(Branchionus schizocerca)、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月形单趾轮虫(Monostyla lunaris)... 2006年10月对升金湖上湖,中湖和下湖10个断面27个采样点的调查,发现浮游轮虫14属39种。密度优势种为裂足臂尾轮虫(Branchionus schizocerca)、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月形单趾轮虫(Monostyla lun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双尖钩状狭甲轮虫(Colurella uncinata forma bicuspida-ta)、真足哈林轮虫(Harringia eupoda)。根据升金湖中轮虫所在分布区的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1月份平均温度、7月份平均温度、10月份平均温度及水体的理化性质,得出浮游轮虫类型组合的所指示的现代气候是中国东部地区温暖湿润气候,同时所指示的生态环境是中国东部地区水生生态系统,为轮虫类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密度优势种 现代气候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湿地大型水鸟种群动态和幼鸟比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昱熙 赵青山 +10 位作者 谢彦波 Damba Iderbat 邓雪琴 嘎日迪 刘观华 徐志文 李跃 高大立 徐文彬 陈国勋 曹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8-877,共10页
迁徙水鸟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鸟种群数量和幼鸟比例监测,对科学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制定长期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野外同步调查等... 迁徙水鸟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鸟种群数量和幼鸟比例监测,对科学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制定长期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野外同步调查等方法对该区域87个湿地的亟需保护和具有代表性的10种大型越冬水鸟,其中雁形目6种,分别是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fabalis、灰雁A.grus、白额雁A.albifrons、小白额雁A.erythropus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形目4种,分别是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白枕鹤Antigone vipio、灰鹤Grus grus和白头鹤G.monacha,进行了长期监测(2003—2019年冬季),并结合相关文献,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幼鸟比例和死亡率。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19年3种水鸟(豆雁、灰雁和灰鹤)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7种水鸟(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小天鹅、白鹤、白枕鹤和白头鹤)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种群趋势下降组(N=7)和上升组(N=3)的幼鸟比例均值在2016—2019年中,分别为0.168与0.17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601);(3)种群趋势下降和上升水鸟的死亡率均值在2016—2019年中,分别为0.245与0.12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6)。本研究表明,导致长江越冬水鸟种群趋势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高死亡率,而不是低繁殖成功率。建议未来加强对7个下降种群的保护,并进一步研究死亡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种群动态 幼鸟比例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州市林下中药材种植加工与品牌建设发展对策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宏 《安徽林业科技》 2018年第6期15-18,21,共5页
本文浅析了池州市林下中药材资源和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强池州市道地林下中药材基地建设、野生林下中药材原产地保护和林下中药材养生园建设等方面提出池州市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林下中药材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