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直性脊柱炎胸腹部折叠畸形程度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
1
作者 尹稳 崔西龙 +6 位作者 张伟 翟云雷 郑国辉 孙乐乐 王康康 张旭 于海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0,共9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胸腹折叠角(thoracoabdominal folded angle,TAFA)及剑突-耻骨联合距离(the distances between xiphoid process and superior edge of the pubis,XP),同时在脊柱全长侧位片上测量全脊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Cobb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Cobb角(lumbar lordosis,LL)及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CT矢状面腰椎生理曲度对腹腔容积变化的影响创新性提出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腰椎存在生理前凸时为Ⅰ型,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时为Ⅱ型,腰椎后凸畸形时为Ⅲ型。根据TAFA将Ⅲ型患者分为两个亚型,TAFA>90°为A亚型,TAFA≤90°为B亚型。由5名经过培训的脊柱外科医师先后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独立评估与分型(间隔10d),采用Kendall′s W检验分析多组观察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型间上述测量参数的差异性。结果:31例患者中,胸腹部折叠畸形Ⅰ型5例、Ⅱ型8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观察者间分型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为0.954(P<0.001)。患者平均GK、TK、LL、SVA、TAFA及XP分别为83.7°±29.9°、48.7°±21.3°、-13.9°±25.3°、22.8±14.9cm、128.1°±50.5°及16.8±8.9cm;各组TAFA、XP测量数值间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46(P<0.001)和0.979(P<0.001);各分型间TAFA及XP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T影像学分型可以客观评价AS胸腹部折叠畸形情况,剑突-耻骨联合距离及胸腹折叠角是评估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胸腹部折叠畸形 胸腹折叠角 剑突-耻骨联合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倩倩 王秀玲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2-876,共5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后路矫形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可促进呼吸、胃肠、肌肉骨骼等多系统功能恢复,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文章综述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时机、内容、...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后路矫形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可促进呼吸、胃肠、肌肉骨骼等多系统功能恢复,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文章综述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时机、内容、效果、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等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地指导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下床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和截骨角度间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尹稳 郑国辉 +5 位作者 张伟 翟云雷 王康康 孙乐乐 崔西龙 于海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5-1142,共8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和截骨角度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1年4月于我院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和截骨角度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1年4月于我院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43.5±8.5岁(29~58岁)。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脊柱双节段PSO,PSO截骨26处,截骨角度35.6°±9.0°,手术时间434.2±117.1min,术中出血量2480.5±1486.3mL;随访29.0±4.0个月(24~38个月)。在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肺门距髋轴水平距离(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hilus pulmonis,HDHH)、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记录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PT与术前相比的变化值(ΔPT),即术后骨盆旋转角,分别记为术后2周ΔPT、末次随访ΔPT;在术后2周胸腰椎CT片上测量截骨角度;在术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以髋轴为原点建立平面坐标轴,测量髋轴(hip axis,HA)、肺门(hilus pulmonis,HP)及截骨顶点间的距离及角度值,用截骨顶点的坐标及与HA、HP的距离、角度值来表示截骨部位,推算矫形术后骨盆旋转角度与截骨部位、截骨角度间的函数关系,得到公式推算的ΔPT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公式推算ΔPT值与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ΔPT间的差异,验证公式的准确性。结果:患者术前GK、LL、SVA、HDHH、SS、PT分别为94.8°±15.1°、-17.0°±24.9°、29.4±6.9cm、10.3±8.8cm、5.7°±10.3°、43.6°±14.5°,术后2周分别为34.0°±18.5°、34.1°±15.1°、10.4±4.5cm、1.7±4.7cm、24.6°±7.1°、24.5°±8.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4.2°±18.0°、36.9°±19.4°、9.8±4.0cm、1.2±3.3cm、24.8°±7.3°、25.1°±7.8°,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上述指标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TK和PI分别为51.6°±19.4°、49.3°±10.5°,术后2周分别为45.8°±18.7°、48.8°±12.0°,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时的GK、TK、LL、SVA、HDHH、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推算的ΔPT为17.8°±8.9°、实际测得术后2周ΔPT为19.2°±8.6°,末次随访ΔPT为18.5°±8.4°,三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截骨角度间存在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骨盆旋转 截骨部位 截骨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rel-Lavallée损伤的影像学表现
4
作者 宁涛 马明明 +2 位作者 梅思伟 阮晓军 宋启威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目的:探讨Morel-Lavallée损伤(MLL)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经手术证实为MLL的3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T MRI扫描,MRI序列均包括至少一个扫描平面的T_(1)WI、T_(2)WI和质子抑脂... 目的:探讨Morel-Lavallée损伤(MLL)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经手术证实为MLL的3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T MRI扫描,MRI序列均包括至少一个扫描平面的T_(1)WI、T_(2)WI和质子抑脂序列。记录并分析损伤原因、损伤至MRI检查的时间,病变的位置、大小(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信号强度、是否存在假囊/结节及Mallado分型。结果:33例患者中22例受伤原因为车祸伤,7例为摔伤,2例为运动损伤,2例原因不明。患者自受伤至MRI检查时间为2~92 d,平均21.5 d。病变发生部位:小腿16例,大腿5例,膝关节3例,前臂、髋关节和肘关节各2例,上臂、手腕和踝关节各1例。病灶前后径平均2.27 cm、上下径平均11.28 cm、左右径平均6.42 cm;病灶形状:椭圆形13例,圆形12例,不规则形3例,条片状5例。T_(1)WI序列呈低信号7例,高信号8例,混杂信号(指正在变化的信号,不高不低)13例,多种信号(低信号、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同时存在)3例;T_(2)WI序列呈高信号15例,混杂信号15例,多种信号3例;质子抑脂序列均呈高信号;假囊9例,结节10例。8例为Ⅰ型,6例为Ⅱ型,18例为Ⅲ型,1例为Ⅵ型。结论:MLL是闭合性皮肤软组织脱套伤,本组病例以Mallado分型1~3型为主。MRI特征性表现为皮下脂肪与深筋膜层可有不完整或完整包膜,内可伴分隔的囊袋样液性腔隙,质子抑脂序列呈高信号,病灶可呈不同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el-Lavallée损伤 脱套伤 磁共振成像 Mellado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卧位斯氏针摇杆技术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骨折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朝宇 张建强 +4 位作者 徐文强 范永飞 马秀林 刘其鑫 王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斯氏针摇杆技术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的早期疗效与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小儿骨科应用侧卧位斯氏针摇杆技术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31例... 目的探讨侧卧位斯氏针摇杆技术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的早期疗效与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小儿骨科应用侧卧位斯氏针摇杆技术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31例青少年股骨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3.5±2.1)岁,体重(60.2±6.5)kg,受伤至手术时间(4.4±1.8)d,左侧20例、右侧11例;收集所有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末次随访时下肢全长、股骨头最高点平面与股骨大粗隆顶点平面间距离(articulotrochanteric distance,ATD)、股骨颈最宽径(widest femoral neck diameter,FND)以及颈干角,采用Harris功能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31例均采取侧卧位斯氏针辅助闭合复位青少年型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手术时间(67.9±20.4)min,术中出血量(124.4±34.8)mL;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8±5.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31/31),患侧及健侧下肢全长、ATD、FND、颈干角、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4.2±5.1)cm比(84.1±5.2)cm、(30.3±1.4)°比(31.1±1.3)°、(27.7±1.9)°比(27.4±1.4)°、(132.0±2.9)°比(131.7±2.7)°、(95.7±2.0)分比(96.1±1.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感染、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近端畸形、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功能障碍或内固定松动。结论侧卧位斯氏针摇杆技术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可靠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治疗结果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脊柱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脊柱矫形手术 被引量:6
6
作者 尹稳 于海洋 +6 位作者 郑国辉 崔西龙 翟云雷 王宏亮 董磊 张旭 盛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52-1056,共5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导致脊柱圆弧状后凸畸形,躯体重心向前下移位。患者早期出现骨盆后倾、髋关节过伸代偿体位,当脊柱后凸畸形进一步加重时,部分患者髋关节会发生屈曲失代偿现象。有关AS...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导致脊柱圆弧状后凸畸形,躯体重心向前下移位。患者早期出现骨盆后倾、髋关节过伸代偿体位,当脊柱后凸畸形进一步加重时,部分患者髋关节会发生屈曲失代偿现象。有关AS脊柱后凸畸形(kyphosis deformity secondary to ankylosing spondylitis,KDSAS)与髋关节活动改变、截骨方案的研究已经较多,但目前仍无针对KDSAS合并髋关节屈曲强直脊柱矫形手术的专门报道。我院于2017年8月~2019年3月对3例KDSAS合并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行脊柱矫形手术,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矫形手术 髋关节活动 自身免疫性疾病 总结报告 失代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辅助技术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尹稳 焦伟 于海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43-747,共5页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技术避免了传统切开直视下置钉对椎旁肌肉的剥离、脊神经后支的损伤,防止椎旁肌肉的失神经化,同时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出院快等明显优势,促...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技术避免了传统切开直视下置钉对椎旁肌肉的剥离、脊神经后支的损伤,防止椎旁肌肉的失神经化,同时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出院快等明显优势,促进了脊柱微创外科的发展。近年来,随着3D打印、脊柱内镜、导航系统及新型经皮椎弓根螺钉等技术迅猛发展,PPSF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置钉辅助技术也得到不断改进,现就PPSF的临床应用现状、局限性及不同置钉辅助技术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 脊神经后支 手术切口 椎旁肌肉 临床应用现状 失神经 置钉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凸侧椎板楔形截骨经肋椎关节松解胸椎间隙治疗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后凸
8
作者 李超 于海洋 +6 位作者 付青松 李海江 尹稳 王伟 邹欣欣 张伟 刘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6-1025,共10页
目的:评价经后路凸侧椎板楔形截骨经肋椎关节松解胸椎间隙矫形治疗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2016年12月对我院15例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行经后路凸侧椎板楔形截骨经肋椎关节松解胸椎间隙手... 目的:评价经后路凸侧椎板楔形截骨经肋椎关节松解胸椎间隙矫形治疗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2016年12月对我院15例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行经后路凸侧椎板楔形截骨经肋椎关节松解胸椎间隙手术治疗,术前仅1例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行头盆环牵引。男6例,女9例,年龄13~18岁(16.1±1.6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后凸3例,特发性11例,神经纤维瘤病性1例。术前侧凸Cobb角82°~144°(102.5°±17.6°),侧凸的柔韧性为6.4%~28.5%[(21.56±5.70)%];后凸50°~95°(68.1°±15.3°),冠状位躯干偏移距离(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2.0~6.8cm(3.40±1.37cm)。术前四肢肌力及感觉均正常。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椎板楔形截骨5.20±0.56个(4~6个),松解椎间隙5.20±0.56个(4~6个),手术时间6.1~7.9h(7.00±0.51h),术中出血量1050~2500ml(1450.0±521.3ml)。术后侧凸Cobb角18°~40°(28.0°±6.6°),矫正率72.5%;后凸22°~42°(27.8°±6.1°),矫正率58.4%;冠状位躯干偏移距离0~2cm(0.85±0.74cm),矫正率72.8%。随访25~41个月(33.1±5.4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9°~43°(30.0°±6.9°),矫正率70.6%;后凸22°~42°(28.6°±6.5°),矫正率57.2%;冠状位躯干偏移距离0.2~2.3cm(1.10±0.72cm),矫正率71.3%。无胸膜破裂,无假关节形成,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矫正度无显著丢失。1例患者术前骨盆牵引发生钉道感染,经局部换药及抗生素应用,2周后感染控制;1例术后第3天发生十二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采取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左侧卧位,术后2周痊愈;1例T4左侧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压迫神经,术后5h发生左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术后8h去除T4左侧椎弓根螺钉,术后5个月左下肢功能完全恢复。结论:采用后路凸侧椎板楔形截骨经肋椎关节松解胸椎间隙治疗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不需要剥离椎体侧方胸膜,手术解剖层次表浅和创伤小,不仅有助于增加脊柱柔韧性,而且可提供足够的压缩和闭合空间来矫正脊柱侧后凸,能获得良好的脊柱三维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侧后凸 青少年 凸侧椎板楔形截骨 肋椎关节 胸椎间隙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