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恶性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抗原诊断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徐杰 孙自敏 +1 位作者 王兴兵 张旭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302-1305,共4页
本研究评价血清1,3-β-D葡聚糖(G)和半乳甘露聚糖(GM)联合检测用于血液恶性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早期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确定GM阳性值、探讨G/GM测定前后诊断级别的变化及GM水平与疗效的关系。用双抗体夹心酶... 本研究评价血清1,3-β-D葡聚糖(G)和半乳甘露聚糖(GM)联合检测用于血液恶性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早期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确定GM阳性值、探讨G/GM测定前后诊断级别的变化及GM水平与疗效的关系。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患者血清G和GM值。结果表明:按照实验中测定的界值,G/GM联合检测的敏感度100%,特异度65.7%,阳性预测值67.6%,阴性预测值为100%;G/GM检测后临床诊断IFD由1例上升至24例,有12例非感染者上升为拟诊IFD;治疗前GM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抗真菌治疗有效患者的GM值呈下降趋势,无效死亡患者GM值呈上升趋势。结论:G及GM实验联合检测提高了IFD诊断的敏感度,降低了假阴性的发生,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动态监测G/GM值的变化可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侵袭性真菌病 血液恶性肿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胞HLA相合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其联合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的单中心比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富鹏 刘会兰 +3 位作者 孙自敏 耿良权 王兴兵 丁凯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404-409,共6页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同胞HLA相合(sibling matched,sm)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sm-allo-PBHSCT)及sm-allo-PBHSCT联合骨髓移植(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本中心自2001年10月至2010年10月...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同胞HLA相合(sibling matched,sm)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sm-allo-PBHSCT)及sm-allo-PBHSCT联合骨髓移植(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本中心自2001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有10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移植,其中sm-allo-PBHSCT组38例,sm-allo-PBHSCT+BMT组62例,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清髓性及减低强度的预处理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霉酚酸酯(MMF)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表明,两组造血重建快,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中位时间均为12天,血小板数≥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天(sm-allo-PBH-SCT)和16天(sm-allo-PBHSCT+BMT)。两组急性GVHD、Ⅲ-Ⅳ度急性GVHD、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37.1%和34.2%、7.89%和8.06%、36.11%和4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3.16%和12.90%,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7.1%和61.3%。高危患者2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41.4±12.8)%和(60.9±9.6)%(p=0.017)。结论:G-CSF动员的sm-allo-PBHSCT+BMT与sm-allo-PB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一样安全有效,对于高危患者可能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 恶性血液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方式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3
作者 代香萍 薛磊 +3 位作者 许倩文 胡艳 陈元禄 王兴兵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30例PCNSL患者的...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30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切除组和活检组,比较两组的安全性及疗效,包括化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结果:切除组的ORR、2年OS率、2年PFS率与活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R:63.2%vs.62.8%;2年OS率:68.6%vs.73.7%;2年PFS率:35.2%vs.40.7%,P>0.05),切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活检组(29.3%vs.11.4%,P=0.04)。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活检组费用较少(P<0.01)。结论:对PCNSL患者,接受活检和切除的疗效相当,但与切除相比,活检的安全性较好,且住院费用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手术治疗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VHD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检测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静 王兴兵 +4 位作者 汪健 刘会兰 耿良权 丁凯阳 孙自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422-426,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慢性GVHD(cGVHD)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与临床意义。外周血样品采集自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和健康人,其中aGVHD组10例、cGVHD组13例、无GVHD组16例,健康人20名。...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慢性GVHD(cGVHD)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与临床意义。外周血样品采集自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和健康人,其中aGVHD组10例、cGVHD组13例、无GVHD组16例,健康人2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血浆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6、IL-10、TGF-β1、IL-17、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cGVHD组IFN-γ、IL-4、IL-6、IL-17及IL-23水平显著高于无GVHD组和健康人(p<0.05),而IL-10、TGF-β1水平显著低于无GVHD组和健康人(p<0.05)。aGVHD和cGVHD组患者治疗有效后,外周血中IL-6、IL-17及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10、TGF-β1水平明显升高,而IFN-γ、IL-4无明显变化。各组患者血浆中TGF-β1与IL-6、TGF-β1与IL-17、TGF-β1与IL-23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等于-0.36、-0.51和-0.44,p均<0.05),IL-6与IL-17、IL-6与IL-23、IL-17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等于0.62、0.71和0.93,p均<0.05)。结论:Th17/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可能在aGVHD和cGVH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治疗a/cGVHD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G细胞 TH17细胞 GVHD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7例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与FAB分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霍菲菲 刘欣 +4 位作者 孙自敏 朱薇波 郑昌成 汪健 邬志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了解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急性白血病FAB分型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因素的影响。39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采用短期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了解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急性白血病FAB分型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因素的影响。39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采用短期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397例急性白血病中78例无分裂相,319例可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75例(占54.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3种类型的白血病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别为33/120例(占27.5%)、129/252例(占51.2%)和13/25例(占52.0%)。超二倍体41例(占23.4%),亚二倍体22例(占12.5%),正常二倍体112例(占64.0%)。AML染色体核型异常中与FAB分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74/129例(占57.4%)。结论:大约55%左右的急性白血病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一些特异性染色体异常改变是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有明显相关性,染色体检查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相结合,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染色体 FAB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HMGB1调控SDF-1/CXCR-4轴介导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璐璐 孙自敏 +3 位作者 刘欣 朱小玉 王兴兵 汪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5-1421,共7页
本研究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和/或基质细胞衍化因子(SDF-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并进一步探讨HMGB1是否通过调控SDF-1/CXCR-4轴介导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分选CD... 本研究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和/或基质细胞衍化因子(SDF-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并进一步探讨HMGB1是否通过调控SDF-1/CXCR-4轴介导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分选CD34+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CD34+细胞的纯度。利用趋化迁移实验(Transwell)测定HMGB1和/或SDF-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1.0×105细胞/孔脐血CD34+细胞加入上孔中,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的HMGB1和/或SDF-1(0、10、25、50、100、200 ng/ml)检测HMGB1和/或SDF-1促进脐血CD34+细胞迁移的最适作用浓度。新鲜分离的脐血CD34+细胞表达SDF-1受体CXCR-4和HMGB1受体TLR2,TLR4和RAGE。为进一步探讨何种受体在HMGB1和SDF-1介导的细胞迁移中起作用,应用抗SDF-1抗体,抗CXCR-4抗体,抗RAGE抗体,抗TLR2抗体和抗TLR4抗体阻断研究HMGB1和/或SDF-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结果表明,磁珠分选脐血CD34+细胞纯度为97.40±1.26%。25 ng/ml的SDF-1不能介导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最佳作用浓度为100 ng/ml。HMGB1的最低作用浓度为100 ng/ml。通过剂量研究实验发现,细胞迁移最佳联合作用浓度为HMGB1 100 ng/ml+SDF-1 50 ng/ml。抗体阻断实验结果表明,抗SDF-1(4μg/ml)和抗CXCR-4(5μg/ml)抗体均可以阻断HMGB1单独或联合SDF-1介导的细胞迁移运动,而抗RAGE抗体,抗TLR2抗体及抗TLR4抗体并不能阻断HMGB1和/或SDF-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结论:HMGB1和SDF-1均可以促进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HMGB1可能通过CXCR-4而非RAGE和TLR受体加强SDF-1诱导的细胞迁移作用。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GB1 迁移 脐血 SDF-1/CXCR-4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18 FDG PET/CT在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兴兵 朱云霞 +7 位作者 刘欣 潘博 张亮 韩永胜 蔡晓燕 朱薇波 吴竞生 孙自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98-1701,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F-18 FDG PET/CT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回顾性分析了11例行F-18 FDG PET/CT检查的HPS患者,评估了F-18 FDG PET/CT对HPS相关的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计算了骨髓和脾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 本研究旨在探讨F-18 FDG PET/CT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回顾性分析了11例行F-18 FDG PET/CT检查的HPS患者,评估了F-18 FDG PET/CT对HPS相关的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计算了骨髓和脾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骨髓和脾脏的SUVmax与HPS的多个实验室参数以及临床转归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患者中4例伴恶性肿瘤;通过F-18 FDG PET/CT检测判断HLH患者是否伴有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66.7%和75.0%;骨髓和脾脏的SUVmax与实验室参数无显著的相关性;预测患者预后的脾脏SUVmax值和骨髓SUVmax值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10和3.47;单因素分析提示,骨髓和脾脏中F-18 FDG高摄取患者的存活时间较短。结论:F-18 FDG PET/CT在继发性HPS的病因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F-18 FDG PET/CT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髓性非血缘脐血与同胞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受体重排删除环早期重建规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聂豪 汪健 +8 位作者 路幼佳 郑昌成 汤宝林 姚雯 朱小玉 强萍 张磊 刘会兰 孙自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0-446,共7页
本研究比较分析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与同胞供体骨髓和/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BMT/PBSCT)后恶性血液病受者早期T细胞亚群及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cell receptor excision cycles,TREC)的重建规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恶性血液病... 本研究比较分析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与同胞供体骨髓和/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BMT/PBSCT)后恶性血液病受者早期T细胞亚群及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cell receptor excision cycles,TREC)的重建规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TREC。结果表明,UCBT与BMT/PBSCT相比,在移植后1个月内CD3+、CD3+CD4+、CD3+CD8+细胞绝对值明显降低,此后无明显差别;2个月内CD3+细胞比例较低,但无明显差别。UCBT同BMT/PBSCT类似,CD3+CD4+细胞自植入开始即明显减低,2个月达最低,以后缓慢恢复,但至6个月仍未达正常;而CD3+CD8+亚群植入时已达正常水平,CD4+/CD8+比值至6个月仍低于正常。UCBT组在移植后1个月内naive T细胞明显高于BMT/PBSCT组;而在移植后3个月开始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明显高于BMT/PBSCT组,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移植后6个月内两组移植受者TREC均较低。结论:与同胞供体BMT/PBSCT相比较,UCBT后早期T细胞重建显著延迟,但终末效应记忆T细胞亚型水平明显升高,从而发挥着抗感染或抗白血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移植 免疫重建 T细胞亚群 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缺乏期间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张苗 孙自敏 +1 位作者 刘会兰 高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78-1280,共3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132例,其中血缘关系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3例;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8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6例。移植前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126例,减低强度...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132例,其中血缘关系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3例;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8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6例。移植前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126例,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6例。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吗替麦考酚酯(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显示,132例HSCT后粒细胞缺乏期间9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9.7%,首次感染出现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6(移植前3d-移植后27d)d,感染最多见于移植后4d出现;感染发生的部位:以血流感最常见,血培养阳性率为28.3%,其中G-菌占67.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阳性率为84.2%,G+菌占32.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阳性率为100%,G’菌均为万古霉素敏感菌。全部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率为93.5%,其中以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效果最佳,26.1%的患者使用经验性抗真菌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粒细胞缺乏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织中血管新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凯阳 张瑰红 +2 位作者 王志华 姬文灿 朱薇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5-718,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凋亡相关蛋白FasL、Bcl-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1例MDS患者骨髓活检的石蜡标本,分成两组:A...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凋亡相关蛋白FasL、Bcl-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1例MDS患者骨髓活检的石蜡标本,分成两组:A组包括难治性贫血(RA)与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S)共12例,B组为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19例,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DS患者及对照组骨髓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CD34、FasL和Bcl-2的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MDS患者的MVD值高于对照组,A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而A组与B组间MVD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CD34在B组MDS的单个核细胞表达,阳性率为10.5%±3.4%;而在A组以及对照组MDS骨髓CD34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6%±1.5%、0.4%±0,明显低于高危MDS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DS及对照组骨髓中有核细胞Bcl-2阳性细胞表达率与B组相比明显减少,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FasL正相反,A组MDS高表达,而B组表达较低,两组差异明显(P<0.01)。结论异常的血管新生及骨髓细胞凋亡受阻可能参与了MDS骨髓造血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在MDS的发生、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骨髓组织切片多个指标联合免疫标记对于MDS诊断、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管新生 凋亡 CD34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冻存不同时间对脐血细胞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璐 宋瑰琦 +1 位作者 吴云 汪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7-180,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冻存时间的脐血干细胞复苏后的回收率,并分析冷冻复苏的细胞对患者植入速度的影响。20份经-196℃液氮低温保存1-10年的脐血干细胞标本,比较冻存前(脐血库提供资料)和复苏后的细胞活率、总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冻存时间的脐血干细胞复苏后的回收率,并分析冷冻复苏的细胞对患者植入速度的影响。20份经-196℃液氮低温保存1-10年的脐血干细胞标本,比较冻存前(脐血库提供资料)和复苏后的细胞活率、总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数量,并分析复苏后的细胞回收对移植受者植入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冻存时间对复苏后干细胞的回收率没有影响。经冻存复苏后,细胞活存率为(92.75±2.55)%,TNC、CD34+细胞数和CFU-GM的回收率分别为89.9%、84.8%和84.3%,与冻存前相比明显减少(P=0.000),但细胞数量的下降对移植患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均无影响。冻存后TNC和CD34+细胞数量与冻存前数量有很大的相关性(r=0.954;r=0.931,P=0.000),而CFU-GM的相关性弱(r=0.285,P=0.223)。结论:冻存和复温过程会一定程度上损伤脐血干细胞,导致细胞丢失,但不会影响移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冻存 脐血 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共培养双份脐血CD34^+细胞对各自归巢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雯 汪健 +3 位作者 孙自敏 刘会兰 耿良权 王兴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68-372,共5页
本研究探讨脐血CD34+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彼此归巢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从正常人骨髓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富集传代,加速器照射(12Gy)后作为滋养层细胞,将免疫磁珠分选纯化的两份脐血CD34+细胞混合接种到其表面(其中1份CD34+细胞用CFS... 本研究探讨脐血CD34+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彼此归巢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从正常人骨髓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富集传代,加速器照射(12Gy)后作为滋养层细胞,将免疫磁珠分选纯化的两份脐血CD34+细胞混合接种到其表面(其中1份CD34+细胞用CFSE标记),观察各自归巢相关分子(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脐血CD34+细胞分选富集的纯度为(98.25±0.93)%,实验组在共培养6天后,两份脐血CD34+细胞的比例分别降为(60.4±6.32)%和(60.2±5.12)%,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各份CD34+细胞的CD44,CD62L,CD184以及CD26的阳性率较培养前均无显著变化。而CD162表达显著下降。CD54在培养3天后有所上升,但培养6天后下降至培养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将两份脐血的CD34+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彼此归巢相关分子并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CD34^+细胞 体外共培养 归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和IL-15诱导扩增的脐带血NK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健 孙自敏 +1 位作者 曹琳琳 李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1-735,共5页
本研究探讨脐血CD3-CD56+NK细胞及其在IL-2、IL-15诱导扩增后的免疫表型、细胞毒活性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分别加入IL-2或(和)IL-15,培养14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56+NK细胞亚群水平以及NK表面C... 本研究探讨脐血CD3-CD56+NK细胞及其在IL-2、IL-15诱导扩增后的免疫表型、细胞毒活性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分别加入IL-2或(和)IL-15,培养14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56+NK细胞亚群水平以及NK表面CD16、CD62L、NKG2D、NKG2A、NCR44、NCR46、颗粒酶B、穿孔蛋白的表达;用WST-1法检测NK细胞对K562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扩增14 d后IL-2、IL-15、IL-2/IL-15 3组NK细胞分别扩增了10.78±2.51、10.42±3.72、10.54±6.24倍,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扩增后的NK细胞表达CD16的比例显著减低,IL-2和IL-15组之间差异显著;细胞因子扩增后CD62L表达无改变;IL-2有下调NKG2A、NCR46表达的作用,IL-15的作用则相反;两种细胞因子均有上调NKG2D、穿孔蛋白、NCR44表达的作用,且细胞因子之间也存在差异;IL-15有上调NK细胞颗粒酶B表达的作用;经细胞因子扩增的NK细胞毒活性显著增高,但细胞因子之间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IL-2和IL-15均能有效地扩增脐血中NK细胞。虽然2种细胞因子扩增后的CD3-CD56+NK细胞与功能相关的免疫表型呈现出不同的改变特征,但细胞毒活性均显著增加,且2种细胞因子之间作用无显著差别,协同作用不明显;NK细胞毒活性是各种活性分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NK细胞 IL-2 IL-15 免疫表型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50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跨系列表达方式(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兴兵 杜雯 +5 位作者 夏亮 郑金娥 刘隽 贺艳丽 孙自敏 黄士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419-1423,共5页
跨系列抗原表达是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跨系表达方式,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多参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探讨505例ALL(431例B-ALL,74例T-ALL)患者23种系相关抗原的跨系表达方式... 跨系列抗原表达是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跨系表达方式,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多参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探讨505例ALL(431例B-ALL,74例T-ALL)患者23种系相关抗原的跨系表达方式。结果显示:全部ALL病例中,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为56.4%,其中以CD13(32.7%)的表达最常见,其次为CD33(29.5%)、CD15(19.2%)和CD11b(7.7%)。CD13/CD33在CD34+病例中的表达高于CD34-病例。在B-ALL中,T系抗原CD4、CD5、CD7和CD2的表达率依次为6.3%、2.8%、1.9%和1.4%,并且CD7+、CD2+和CD4+病例通常共表达CD13和(或)CD33。在T-ALL,B系抗原cCD79a、CD19和CD22的表达率分别为8.1%、6.8%、和2.8%,而全部CD19和CD22表达者均伴CD13/CD33表达。结论:ALL的跨系表达多存在未成熟的阶段,以跨髓系抗原的表达最常见(B+M+,T+M+),偶有B系、T系和髓系抗原的共表达(B+T+M+),仅有B系和T系跨系表达的极少(B+T+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分型 跨系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欣 王兴兵 +3 位作者 刘会兰 姚雯 宋闿迪 孙自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22-425,共4页
本研究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对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CD34+细胞表面HMGB1受体: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Toll样... 本研究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对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CD34+细胞表面HMGB1受体: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2,TLR2)及TLR4的表达。用磁珠分选法富集的新鲜人脐血CD34+细胞,经不同浓度的HMGB1(10、50、100、1000ng/ml)刺激后,应用transwell小室趋化装置观察HMGB1对人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活性,显微镜下计数,计算趋化指数,即试验孔与对照孔细胞数的比值。以未加HMGB1的培养细胞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人脐血CD34+细胞经免疫磁珠分选富集的纯度达98%以上。HMGB1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浓度递增对人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逐渐增强,当HMGB1浓度为100ng/ml时迁移活性最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抗-RAGE抗体可部分抑制HMGB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结论:一定浓度的HMGB1加强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功能,此作用有可能通过RAGE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脐血CD34^+细胞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c/ebpα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姬文灿 丁凯阳 +3 位作者 朱薇波 汪健 张磊 吴竞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90-93,共4页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α)基因的表达及其在MDS发病、病情进展中的意义。应用Taq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α)基因的表达及其在MDS发病、病情进展中的意义。应用Taq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方法检测33例MDS患者和14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ebpα mRNA的表达,分析其在MDS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MDS低危组和高危组c/ebpα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t=3.310,p<0.01,t=6.260,p<0.001),且c/ebpαmRNA在MDS高危组中的表达水平较低危组降低(t=2.709,p<0.05)。MDS患者中c/ebpα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血象无明显相关性,但MDS患者c/ebpαmRNA低表达组的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ebpα mRNA高表达组(p<0.01)。结论:c/ebpα基因表达的下调与MDS的发病密切相关,c/ebpα基因可能是诱导MDS发病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c/ebpα表达下调的程度与MDS的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ebpα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守伟 丁凯阳 +1 位作者 徐修才 朱薇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了解伴有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生物学特征及多因素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4例伴有t(8;21)AML患者,以同期收治的83例正常染色体核型的AML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免疫表型、AML1/ETO表达及临... 目的了解伴有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生物学特征及多因素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4例伴有t(8;21)AML患者,以同期收治的83例正常染色体核型的AML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免疫表型、AML1/ETO表达及临床疗效等资料。结果54例t(8;21)AML患者M2型占59.2%,初诊时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47.92±21.63)%,CD34、CD33、CD7、CD117、CD19阳性率分别为66.04%、43.40%、3.71%、67.92%、62.26%,附加染色体异常占44.4%。完全缓解(CR)率、复发率、平均CR持续时间分别为75.68%、55.56%、225 d。结论 t(8;21)AML与正常染色体核型AML比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数较低(P<0.05),高表达CD34、CD19、CD117(P<0.05),低表达CD33、CD7(P<0.05),CR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8;21)AML中,CD19表达对缓解率影响不大,CD7与CD19共表达、继发性或合并有其他基因异常等多提示预后不良,t(8;21)AML的疗效及预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能单纯依靠t(8;21)来评估疗效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t(8 21) 免疫表型 疗效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2和TLR4活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云霞 王兴兵 +1 位作者 汪健 颜宗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2-516,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和TLR4活化对人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M-MSC)诱导人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供体BMMSC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情况;TLR2激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和TLR4活化对人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M-MSC)诱导人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供体BMMSC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情况;TLR2激动剂(PAM3CSK4)和TLR4激动剂(LPS)活化人BM-MSC,收集培养上清,趋化实验测定BM-MSC培养上清对人脐血CD34+细胞的趋化作用;了解TLR2或(和)TLR4的活化对BMMSC诱导CD34+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ELISA法定量检测培养上清中趋化因子SDF-1的分泌水平。结果:人BMMSC表面表达TLR2水平分别为(31.5±4.6)%和TLR4(85.6±6.7)%。与未加培养上清的空白组相比,对照组、LPS和/或PAM3CSK4活化的MSC的培养上清对CD34+均有明显趋化作用(P<0.01)。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未加激动剂的对照组(MSC上清组)相比,LPS组、PAM3CSK4组、LPS和PAM3CSK4联合刺激组的MSC培养上清诱导CD34+细胞的迁移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但LPS组、PAM3CSK4组、LPS和PAM3CSK4联合刺激组的培养上清中,SDF-1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TLR2和/或TLR4的活化可显著增强骨髓BMMSC诱导人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但与趋化因子SDF-1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2 TLR4 CD34+细胞 迁移 M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叶丽 纪濛濛 孙自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2-327,共6页
目的:检测初发AML患者FLT3基因突变,探讨其在AML疾病特征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的骨髓标本FLT3基因突变。结果: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检出率为22.22%,发生FLT3-ITD基因阳... 目的:检测初发AML患者FLT3基因突变,探讨其在AML疾病特征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的骨髓标本FLT3基因突变。结果: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检出率为22.22%,发生FLT3-ITD基因阳性的AML患者中伴染色体正常核型10例(占83.3%),复杂异常核型2例(占16.7%)。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的AML患者的白细胞及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突变者(P<0.05),但在性别、年龄、诱导化疗第1疗程CR率、生存率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出现FLT3-TKD基因突变的患者与FLT3-TKD阴性AML患者相比,在初诊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及第1疗程C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LT3-ITD突变阳性在染色体正常核型AML患者中比例较高;FLT3-ITD突变的阳性组在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骨髓原始细胞数量方面明显高于该突变阴性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T3基因 FLT3基因突变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腔内注射双份脐血移植治疗成人白血病临床初探
20
作者 周晨阳 孙自敏 +4 位作者 刘会兰 耿良权 王兴兵 宋闿迪 张旭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5-587,共3页
21例行双份非血缘脐血移植(DUCBT)成人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1例)采用单份脐血IBMI联合单份脐血静脉输注(IV);对照组(10例)采用传统双份脐血均从静脉输注。观察两组输注副反应和总体疗效。IBMI过程安全耐受性好,全身不良反应... 21例行双份非血缘脐血移植(DUCBT)成人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1例)采用单份脐血IBMI联合单份脐血静脉输注(IV);对照组(10例)采用传统双份脐血均从静脉输注。观察两组输注副反应和总体疗效。IBMI过程安全耐受性好,全身不良反应明显低于IV(P<0.01)。两组植入率与植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5例和4例,慢性GVHD各1例。两组复发率、2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存活4例患者,其中3例为IBMI份脐血优势植入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骨髓腔内注射 脐血移植 造血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