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节性B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鑫 王芳 +1 位作者 丁凯阳 戴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3-406,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已确诊的IT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CD19+CD24hi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应用RT-PCR检测患者IL-10 mRNA、TGF-β1 mRNA细胞因子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已确诊的IT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CD19+CD24hi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应用RT-PCR检测患者IL-10 mRNA、TGF-β1 mRNA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初诊ITP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数升高的ITP患者的CD19+CD24hi 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高于治疗前的ITP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IL-10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ITP患者IL-10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TGF-β1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TP患者经治疗后TGF-β1mRNA的表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eg细胞通过体液免疫及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CD19+ CD24hi CD38hi B细胞 IL-10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ER、PTEN和VEGF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芳 张瑰红 +2 位作者 丁凯阳 刘宁 翁海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3-668,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组织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PTEN和VEGF三者表达间的关系,并分析三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21例AITL组织中...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组织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PTEN和VEGF三者表达间的关系,并分析三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21例AITL组织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两步法检测21例AIT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PTEN和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表达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结果:2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中EBER表达阳性率为61.9%;PTEN和VEGF在AITL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EBER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P<0.05)。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中,男性患者和进展期组EB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78.6%,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和非进展期组患者(P<0.05);在伴随B症状和进展期组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3%和21.4%,明显低于无B症状和非进展期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显示,PTEN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EBV感染和PTEN低表达可能预示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恶化进展。EBV是否通过下调PTEN表达参与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尚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淋巴瘤 免疫母细胞 EBV PTEN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扩增脐血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对NOD/SCID鼠造血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倪世良 孙自敏 +4 位作者 翟志敏 汪健 李庆 徐静玮 刘会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5-307,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脐血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NOD/SCID鼠早期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基(SCF、FL、TPO、IL-3)中体外扩增7d,MSC培养传至第3代,移植物注射给亚致死量照射NOD/SCICD鼠,FCM分析移植后2周小鼠骨髓人CD...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脐血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NOD/SCID鼠早期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基(SCF、FL、TPO、IL-3)中体外扩增7d,MSC培养传至第3代,移植物注射给亚致死量照射NOD/SCICD鼠,FCM分析移植后2周小鼠骨髓人CD45+细胞表达率。结果体外扩增脐血、MSC与未扩增脐血共移植后,小鼠骨髓CD45+细胞比率提高3·55倍,差异有显著性(P<0·05),部分小鼠血小板恢复照射前水平。结论此3种移植物共移植可能促进NOD/SCICD小鼠早期造血重建和血小板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间质干细胞移植 脐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iR-5585-3p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宁 丁凯阳 +1 位作者 张瑰红 王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 探讨miR-5585-3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12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基因芯片扫描,依据foldchange≥1.5、P≤0.05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miRNAs... 目的 探讨miR-5585-3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12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基因芯片扫描,依据foldchange≥1.5、P≤0.05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miRNAs,miR-5585-3p是其中之一。采用qRT-PCR检测95例DLBCL石蜡标本中miR-5585-3p的表达,1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作为对照,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iR-5585-3p在DLBCL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P〈0.001),且non-GCB亚型miR-5585-3p的表达水平是GCB型的2.4倍(P=0.006)。miR-5585-3p高表达与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呈正相关(P=0.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LBCL中高表达miR-5585-3p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miR-5585-3p低表达者(P=0.049)。预后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10)、IPI评分3~5分(P=0.004)、高表达miR-5585-3p(P=0.014)为DLBCL独立不良预后指标。结论 miR-5585-3p高表达可能与DLBCL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iR-5585-3p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急性白血病15例疗效观察
5
作者 吴月 朱小玉 +6 位作者 刘会兰 汤宝林 郑昌成 张磊 童娟 张旭晗 孙自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56-1361,共6页
目的探讨强化清髓不含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的急性白血病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9月在我科接受该治疗的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特... 目的探讨强化清髓不含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的急性白血病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9月在我科接受该治疗的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其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例。所有患者既往化疗过程中存在CNSL,经治疗后移植前CNSL均达完全缓解。全部采用强化清髓预处理方案,其中全身照射/Ara-C/CY方案9例,Ara-c/Bu/CY方案3例,Flu/Bu/CY方案3例,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方案为环孢素联合短程霉酚酸酯。结果 14/15例(93.3%)患者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9(13~27)d和41(20~85)d。移植相关并发症:80%(12/15)患者出现植入前综合征;14例可评估的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Ⅱ~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20.00%,1例患者出现Ⅲ~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13.33%;3例患者出现局限型皮肤慢性GVHD,移植后720 d累积发生率为20.00%,无广泛型慢性GVHD的发生。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3.2(14.1~76.5)个月,因植入前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重度急性GVHD死亡1例及原发病复发死亡2例;复发3例,其中2例骨髓复发,仅1例CNSL复发,经鞘内注射及头颅放疗,脑脊液恢复正常。3年预计总生存率及无白血病生存率分别为60.0%和53.3%。结论强化清髓不含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伴CNSL的急性白血病初步结果显示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非血缘脐血移植 强化清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及Ⅷ联合缺陷症的基因诊断
6
作者 汪安友 刘欣 +1 位作者 吴竞生 孙自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08-1311,共4页
目的对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及Ⅷ联合缺陷症(F5F8D)患者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分析。方法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Ⅴ活性(FV:C)及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测序分析LMAN1... 目的对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及Ⅷ联合缺陷症(F5F8D)患者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分析。方法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Ⅴ活性(FV:C)及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测序分析LMAN1及MCFD2基因全外显子序列。结果患者1的APTT及PT分别为78.7 s、21.1 s,FⅧ:C降至23.8%,FV:C为6%;其MCFD2基因3号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第242碱基位点腺嘌呤突变为胞嘧啶(A>C),导致氨基酸序列第81位天冬氨酸突变成丙氨酸(Asp81Ala)。患者2的APTT及PT分别为78.5 s、19.6 s,FⅧ:C及FV:C分别为24.8%、9.6%;其LMAN1基因12号外显子第1456碱基位点存在鸟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纯合缺失(1456del GTG),导致氨基酸序列第486位缬氨酸(Val)缺失。结论国内首次报道两种新型的MCFD2及LMAN1基因突变,导致两种不同临床表型的遗传性F5F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 凝血因子VIII LMAN1 MCFD2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P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馨辰 丁凯阳 +2 位作者 王晓秋 王志华 王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6-170,共5页
目的:研究RIP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IP2在GCB型和non-GCB型DLBCL中的表达,同时检测BCL-2和C-MYC的表达情况,结合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RIP2在... 目的:研究RIP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IP2在GCB型和non-GCB型DLBCL中的表达,同时检测BCL-2和C-MYC的表达情况,结合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RIP2在DLBCL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RIP2表达与IPI评分为中高危组、Am Arbor分期为Ⅲ+Ⅳ期以及结内病变相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GCB型DLBCL累计生存率高于non-GCB型(P<0.05)。RIP2+组DLBCL累计生存率低于RIP2-组(P<0.05)。RIP2+DLBCL患者接受R-CHOP治疗者累计生存率高于接受CHOP治疗者(P<0.01)。RIP2在DLBCL细胞株中表达量高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0.01),且在不同亚型中有差异性表达(P<0.01)。结论:RIP2的表达可能与DLBCL不良预后以及特殊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 预后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