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内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艾氏腹水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彭登付 胡冰 +4 位作者 何义富 陈健 袁幸 王伟 李庆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18-1221,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艾氏腹水瘤(EAC)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0、5、10、20、40μg/ml)对体外培养的EAC细胞的抑制率;利用EAC细胞建...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艾氏腹水瘤(EAC)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0、5、10、20、40μg/ml)对体外培养的EAC细胞的抑制率;利用EAC细胞建立腹水瘤小鼠模型,将54只腹水瘤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8 mg/kg,每12 h腹腔注射1次)、B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8 mg/kg,每24 h腹腔注射1次)、C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0.2 ml/只,每12 h腹腔注射1次)。详细记录小鼠腹水量、体重及生存期;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腹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并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染液间接反映微血管通透性。结果体外实验显示,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EAC未见抑制作用;体内试验显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组(A组和B组)小鼠的体重、腹水量及腹水中VEGF和MMP-2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3组小鼠血管通透性、A组与B组之间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内给药治疗小鼠EAC疗效较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及MMP-2的生成有关,提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腹水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艾氏腹水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