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西环素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郁秀娟 朱红军 +4 位作者 黄飞燕 丁晓梅 余华 严激 王德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1-845,共5页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大鼠心肌MMP-2和MMP-9活性的影响及其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衰和左室重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西环素组,各16只。其中模型组和多西环素组通过...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大鼠心肌MMP-2和MMP-9活性的影响及其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衰和左室重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西环素组,各16只。其中模型组和多西环素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MI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胸,未结扎冠状动脉。模型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 ml,Bid×5 d)、多西环素组(腹腔内注射多西环素15 mg.kg-1.d-1,Bid×5 d),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Bid×5 d)。术后2周心脏彩超评价心功能,取心肌组织用Masson染色分析心肌梗死面积,明胶酶法分析MMP-2和MMP-9的活性。结果 MI 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多西环素治疗组左室前壁厚度明显增加(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EF值增高。治疗组梗死面积百分比缩小,明胶酶谱分析证实治疗组心肌组织MMP-2、MMP-9的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多西环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抑制心肌MMP-2、MMP-9的活性、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存活心肌的纤维化而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和左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左室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 多西环素 心肌纤维化 冠状动脉结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沙坦和辛伐他汀对逆转压力负荷心力衰竭大鼠心室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邢晓倩 徐健 +2 位作者 吕雄文 黄艳 朱鹏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76-1379,共4页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氯沙坦或辛伐他汀和联合投药对逆转压力负荷心力衰竭大鼠心室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使用降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大鼠压力负荷心衰模型。大鼠随机分为6组(n=8~10):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组、辛伐他汀组及联...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氯沙坦或辛伐他汀和联合投药对逆转压力负荷心力衰竭大鼠心室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使用降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大鼠压力负荷心衰模型。大鼠随机分为6组(n=8~10):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组、辛伐他汀组及联合投药组。5wk时比较各组大鼠心脏重量,计算重量指数;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组织增生;ELISA法检测血BNP浓度;RT-PCR法检测心室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mRNA表达,计算两者比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DAC组心脏重量及其指数、左心重量及其指数和BN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mRNA及两者比例均明显增加(P<0.05);投药组与DAC组比较,上述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投药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氯沙坦和辛伐他汀可缓解心衰时心室心肌纤维化,联合投药效果更明显,可能与降低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及其比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氯沙坦 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胶原重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对心肌Fas/FasL系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氧化应激机制 被引量:15
3
作者 徐少东 马礼坤 +3 位作者 屈朝法 余华 贾雪梅 周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7-31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对心肌细胞凋亡基因Fas/FasL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氧化应激机制。方法:18条健康成年杂种犬,按随机方法分为3组,每组6条。晚期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6 h后再灌注6 h;持续缺血组:开胸后6 h,结扎冠...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对心肌细胞凋亡基因Fas/FasL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氧化应激机制。方法:18条健康成年杂种犬,按随机方法分为3组,每组6条。晚期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6 h后再灌注6 h;持续缺血组:开胸后6 h,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6 h,不行再灌注处理;对照组:冠状动脉前降支只穿线不结扎持续12 h。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Fas和FasL蛋白表达,TUNEL法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比色法测定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酶(GR)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结果:心肌Fas和FasL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凋亡指数在持续缺血组和晚期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而且晚期再灌注组明显高于持续缺血组(P<0.05)。持续缺血组和晚期再灌注组的心肌细胞SOD活性和GR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而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之间亦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AM I晚期再灌注使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Fas/FasL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凋亡指数增加,提示晚期再灌注仍然存在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再灌注 FAS/FASL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在犬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中的心肌保护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少东 马礼坤 +2 位作者 屈朝法 余华 贾雪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9-722,共4页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在犬急性心肌梗死(AM I)晚期再灌注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与美托洛尔的比较。方法18条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平均分为3组:单纯晚期再灌注组(late reperfusion group,LR)、晚期再灌注预加美托洛尔组(late reperfusion+m etop...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在犬急性心肌梗死(AM I)晚期再灌注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与美托洛尔的比较。方法18条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平均分为3组:单纯晚期再灌注组(late reperfusion group,LR)、晚期再灌注预加美托洛尔组(late reperfusion+m etoprolol group,LR+M)、晚期再灌注预加卡维地洛组(late reperfusion+carved ilol group,LR+C)。分别灌服生理盐水、美托洛尔(1 mg.kg-1.d-1)、卡维地洛(1 mg.kg-1.d-1)共7 d。所有犬于d 7灌药2 h后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距离起点5 mm)6 h,再灌注6 h,制成AM I晚期再灌注模型。后处死取左室心肌梗死边缘区,比色法测定心肌超氧生物歧化酶(SOD)和还原性谷胱甘肽酶(GR)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Fas和FasL蛋白表达,TUNEL法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LR相比,LR+M的SOD、GR活性以及MDA含量无改变(P>0.05),而LR+C的SOD、GR活性均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与LR相比,梗死边缘区心肌Fas和FasL蛋白表达以及细胞AI在LR+M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LR+C比LR+M亦下降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造成的损伤都有保护作用,但卡维地洛的保护作用优于美托洛尔,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维地洛 美托洛尔 急性心肌梗死 晚期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对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再灌注中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夏铭蔚 马礼坤 +1 位作者 余华 冯克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9-653,共5页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在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再灌注中对梗死周边缺血区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健康成年犬随机平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单纯延迟再灌注组(late reperfusion group,LR)、延迟再灌注预加曲美他嗪...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在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再灌注中对梗死周边缺血区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健康成年犬随机平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单纯延迟再灌注组(late reperfusion group,LR)、延迟再灌注预加曲美他嗪组(late reperfusion+trimetazidinegroup,LR+TMZ)。假手术组和LR组灌服生理盐水,LR+TMZ组灌服曲美他嗪(2mg·kg-1.d-1)共14d。所有犬于d14灌药2h后开胸,假手术组不结扎冠状动脉;LR和LR+TMZ在高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10h,再灌注10h,制成AMI延迟再灌注模型。采用TUNEL法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测Bcl-2、Bax、细胞色素C和AIF蛋白表达。结果与LR组相比,LR+TMZ组心肌细胞AI明显降低,Bax、细胞色素C和AIF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曲美他嗪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再灌注中可减少梗死周边缺血区心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减少Bax、细胞色素C、AIF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美他嗪 急性心肌梗死 延迟再灌注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永生 褚俊 +5 位作者 翟志敏 严激 周德存 胡闻 陈柯 严中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 探索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 以5 杂氮胞苷( 5 Aza)对hMSC诱导,利用结蛋白抗体、房性利钠肽抗体以及闰盘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经反复多次传代后... 目的 探索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 以5 杂氮胞苷( 5 Aza)对hMSC诱导,利用结蛋白抗体、房性利钠肽抗体以及闰盘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经反复多次传代后,细胞形态及抗原表达无改变,始终保持未分化状态和稳定扩增。利用5 Aza对其诱导后第2周始,免疫组化染色发现细胞结蛋白、闰盘蛋白以及房性利钠肽表达均为阳性,不同浓度5 Aza诱导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电镜观察发现这些细胞具有心肌细胞的特点。结论 在体外利用5 Aza可以诱导hMSC向心肌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细胞学 骨髓细胞/药物作用 间质干细胞/细胞学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显微镜检查 电子 心肌/细胞学 脱氧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立峰 马礼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醛固酮诱导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实验初始阶段行右肾切除,术后给予1%氯化钠饮水4周并随机将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醛固酮组(ALD组);安体舒通+醛固酮组(SPI+ALD组);阿托...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醛固酮诱导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实验初始阶段行右肾切除,术后给予1%氯化钠饮水4周并随机将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醛固酮组(ALD组);安体舒通+醛固酮组(SPI+ALD组);阿托伐他汀+醛固酮组(ATO+ALD组)。颈动脉插管测大鼠血压,大鼠心脏组织经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CVF)和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比(PVCA),免疫组化法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PDGF-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PDGFR-β)及单核巨噬细胞抗原(ED-1)的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桥蛋白(OPN)表达。结果:ALD组、SPI+ALD组和ATO+ALD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A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ALD组出现明显纤维化,ALD组的CVF和PVCA指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或P<0.05),SPI+ALD组与ATO+ALD组的CVF和PVCA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LD组PDGF-A、PDGF-B、PDGFR-α、ED-1及OPN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或P<0.05),SPI+ALD组与ATO+ALD组的PDGF-A、PDGF-B、PDGFR-α及OPN指标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ATO+ALD组的ED-1指标表达明显低于SPI+ALD组(P<0.05),各组PDGFR-β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抗醛固酮诱导大鼠心肌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OPN表达、部分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醛固酮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裂QRS波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无反应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吕钢 陈康玉 +1 位作者 严激 胡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0-503,共4页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 QRS)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无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50例患者,按心电图是否有f QRS分为f QRS组和无f QRS组。CRT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纽约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分级改善Ⅰ级以...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 QRS)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无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50例患者,按心电图是否有f QRS分为f QRS组和无f QRS组。CRT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纽约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分级改善Ⅰ级以上或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5%作为CRT有反应的标准,未达到该标准或患者心源性死亡定义为CRT无反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 QRS对CRT无反应的预测价值。结果1 f QRS组较无f QRS组CRT无反应发生率高(52.6%vs18.7%,P<0.01)。2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f QRS是CRT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 QRS对CRT无反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碎裂QRS波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康玉 严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0,共3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逆转心肌重构,降低病死率和心衰住院率。2009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成人心衰诊疗指南中CRT的Ia类适应证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房颤)患...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逆转心肌重构,降低病死率和心衰住院率。2009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成人心衰诊疗指南中CRT的Ia类适应证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仅为IIa类适应证。但房颤在心衰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此类患者CRT的疗效如何,如何选择适当的处理策略以提高其反应性,目前仍有争议。我们就心衰合并房颤患者CRT疗效和处理策略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NT-proBNP和Tn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前后的变化和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浩 严激 +5 位作者 徐健 范西真 孙贤林 安春生 陈康玉 朱红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48-1451,共4页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肌钙蛋白T(TnT)浓度,了解其变化水平对CRT术后疗效评价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行CRT效果,117例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手术治疗前,治疗后6、12...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肌钙蛋白T(TnT)浓度,了解其变化水平对CRT术后疗效评价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行CRT效果,117例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手术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及TnT的水平和动态;同时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 CRT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患者在有反应组中行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后6、12个月,有反应组血清NT-proBNP及TnT的ELISA检测浓度显著低于无反应组(P<0.05);而LVEF均显著高于无反应组(P<0.05);LVEDD和LVESV均显著下降(P<0.05),而两组术前的左室整体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有反应组中,血清NTproBNP和TnT的水平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密切相关。结论通过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中NT-proBNP和TnT水平变化可以对CRT临床疗效做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腔内电图和超声优化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宇霏 严激 +1 位作者 安春生 杨冬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7-728,共2页
传统的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优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房室/室间(AV/VV)间期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耗时费力,费用也较昂贵,主观性较大且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不方便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优化,主要用于CRT无反应者来改善CRT反应性。有... 传统的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优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房室/室间(AV/VV)间期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耗时费力,费用也较昂贵,主观性较大且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不方便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优化,主要用于CRT无反应者来改善CRT反应性。有报告基于腔内电图(IEGM)算法来优化AV/VV间期的方法开始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治疗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扭转运动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价值
12
作者 胡凯 陈康玉 严激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1期66-68,共3页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1-2],已成为合并心脏不同步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在CRT的发展过程中...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1-2],已成为合并心脏不同步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在CRT的发展过程中,超声心动检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在传统超声的基础上,组织多普勒、三维超声等新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指标来预测CRT疗效.超声检测心脏扭转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可能优于现有的超声指标,在不同步判定、心功能评价和CRT有效性预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评价左心室运动功能的综合性指标,未来有望在再同步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现就其在再同步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左心室扭转 心脏再同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ite标测下射频消融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的疗效及心肌酶学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许承志 徐健 +2 位作者 崔惠康 王其海 朱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105-2109,共5页
目的探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及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 目的探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及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中50例患者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实施射频消融手术(常规组)、34例患者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EnSite组)。EnSite组患者的标测时间、射频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nSite组和常规组的室性早搏数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Site组的24 h室性早搏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72 h,EnSite组的CK、CKMB、c Tn T、AST、LDH、Mb、HBDH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能显著缩短操作时间、减轻对患者心肌造成的损伤,手术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ite标测 射频消融 右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294T/C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龙飞 谈敏 +2 位作者 常虹 余华 沈际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1-705,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294T/C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82例正常对照者(NC),120例冠心病(CHD)患者]的PPARδ+294T/C基因多态性,...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294T/C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82例正常对照者(NC),120例冠心病(CHD)患者]的PPARδ+294T/C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并对不同基因型患者冠心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两组间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CHD组TC+CC基因频率及C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NC组(P<0.05);C等位基因携带(TC+CC)者冠心病危险性高于TT基因型(C等位基因携带者OR:3.16,95%CI:1.39~7.14)。结论PPARδ+294T/C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之间有重要的相关性,C等位基因携带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PPAR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致心肌重构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延(综述) 徐健(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2-315,共4页
心房颤动是发病率最高的心率失常,可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心肌重构是心房颤动导致疾病进展的重要中间事件,明确二者关联及机制是进行房颤相关疾病防治的基础。本文将对近年心房颤动导致心肌重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包括心脏能量代谢、代谢... 心房颤动是发病率最高的心率失常,可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心肌重构是心房颤动导致疾病进展的重要中间事件,明确二者关联及机制是进行房颤相关疾病防治的基础。本文将对近年心房颤动导致心肌重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包括心脏能量代谢、代谢重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肌重构 能量代谢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尖瓣反流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晶晶 陈康玉 +4 位作者 徐健 严激 苏浩 安春生 杨冬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6-469,共4页
目的研究术前三尖瓣反流(TR)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的影响,以及CRT右室导线对TR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行CRT植入的患者,TR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得收缩末期三尖瓣最大反流束面积与右心房面积之比来评价,根据比值的大小,将患者分为无或轻... 目的研究术前三尖瓣反流(TR)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的影响,以及CRT右室导线对TR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行CRT植入的患者,TR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得收缩末期三尖瓣最大反流束面积与右心房面积之比来评价,根据比值的大小,将患者分为无或轻度反流组与中重度反流组。术前评估患者的基线情况,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评估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复查超声心动图。CRT有效定义为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缩小>15%。结果共有57例患者对CRT治疗有反应,有效率为62.0%,无或轻度三尖瓣反流组与中重度反流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9%vs 42.4%,P<0.01)。两组在逆转心脏重构方面有显著差异,无或轻度反流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P<0.01)、LVESV(P<0.01)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P<0.05)改善均优于中重度反流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心衰病因、QRS时限和中重度TR是影响CRT疗效的因素。CRT后6个月,TR并未显著增加,且与右心室导线是否为除颤导线无关。结论三尖瓣中重度反流是CRT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CRT右室导线未对TR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三尖瓣反流 无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引起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方翔 王锦权 +5 位作者 陶小根 陈剑 张霖 盛悦 倪恒祥 马礼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1-77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感染性休克引起心肌损伤患者的易患因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4例,按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与非心肌损伤组,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感染性休克引起心肌损伤患者的易患因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4例,按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与非心肌损伤组,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其临床资料,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感染性休克非心肌损伤组比较,心肌损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白蛋白较低,且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较高(P<0.05);诊断感染性休克时,心肌损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血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cTnI)和SOFA评分也较高(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肌红蛋白(MYO)、NT-proBNP,以及诊断感染性休克时肌酸激酶(CK)和SOFA评分及病程中胱抑素C最高值均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高和低蛋白血症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时患者的cTnI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LDH、NT-proBNP、谷氨酰转肽酶(GGT)及MYO呈正相关(P<0.05),诊断感染性休克时,cTnI与CVP、NT-proBNP、AST、ALT、LDH呈正相关(P<0.05),而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结论低蛋白血症和SOFA评分高是感染性休克引起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肌损伤常与肝脏、骨胳肌及线粒体损伤同时发生;血MYO、NT-proBNP、病程中胱抑素C及SOFA评分明显升高预示患者的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 B型钠尿肽前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末端B型利钠肽原联合冠状动脉钙化总积分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卞娜娜 胡立群 李红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联合冠状动脉钙化总积分(TCS)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SCAD患者264例,根据随访期(2~3...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联合冠状动脉钙化总积分(TCS)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SCAD患者264例,根据随访期(2~34个月)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非MACE组(n=151)和MACE组(n=113)。采用德国Roche Elecsys 201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Roche试剂盒检测血浆NT-pro BNP水平;采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的64排128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平扫,采集数据后将扫描得到的图像传到工作站,利用自带的Smart score软件计算TCS。运用统计学分析将两种指标联合建立综合预测模型实现对老年SCAD患者发生MACE的评估。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史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NT-pro BNP、TCS均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2.602+0.001NT-pro BNP+0.010TCS,得到新联合指标Logit(P)。新联合指标预测老年SCAD患者发生MAC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95%CI(0.847,0.926),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8、0.848;NT-pro BNP预测老年SCAD患者发生MACE的AUC为0.770〔95%CI(0.715,0.820),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49、0.808;TCS预测老年SCAD患者发生MACE的AUC为0.833〔95%CI(0.782,0.876),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9、0.755。新联合指标与NT-pro BNP、TCS预测老年SCAD患者发生MACE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83、2.63,P<0.01);NT-pro BNP与TCS预测老年SCAD患者发生MACE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6,P=0.12)。结论NT-pro BNP联合TCS对老年SCAD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的价值高于任一单个指标,为老年SCAD患者不良预后早期预测提供更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稳定性冠心病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冠状动脉钙化总积分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源二尖瓣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燕 徐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0-952,共3页
目的 总结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 集我院治疗的二尖瓣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利用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并进行基础定位。通过电刺激标... 目的 总结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 集我院治疗的二尖瓣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利用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并进行基础定位。通过电刺激标测起源点/突破口,再结合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对消融靶点进一步确证,使用温控 标测消融导管进行射频消融。结果 群开始存在假“预激波”,游离壁起源有“A型预激”相似,出现右束支阻滞形 状,间隔部起源“B型预激”相似,出现左束支阻滞形状。120例患者射频消融术的成功率93.3%,复发率6.7%,不 良反应发生率20.8%。出现心脏压塞1例,原因可能与手术方式有关。1例患者存在血管并发症,与手术本身无 关。结论 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效果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 心律失常 心性 心电描记术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布利特转复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立群 章琦 +2 位作者 陈莉 许凤娟 汤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1419-1422,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转复老年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98例,随机分成伊布利特组和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于30min内静滴1mg伊布利特,胺碘酮组于10min内静注胺碘酮150mg。观察心房颤动的...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转复老年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98例,随机分成伊布利特组和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于30min内静滴1mg伊布利特,胺碘酮组于10min内静注胺碘酮150mg。观察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成功率高于胺碘酮组(70.2%vs52.9%,P<0.05),房颤的转复率与本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有关,持续时间低于24h的房颤转复率(77.7%)明显高于持续时间高于24h者(60%)。伊布利特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2.8%。结论:伊布利特对老年房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转复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利特 老年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