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白介素-2受体、白介素-8表达水平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吴月蓉 章涵硕 +1 位作者 刘志强 夏海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白介素-2受体(IL-2R)及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21例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将患者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60例)同...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白介素-2受体(IL-2R)及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21例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将患者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60例)同时选择无发热和感染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40例)。全部发热患者在入院后和感染控制后实时抽血进行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细胞因子检测,健康体检者在体检时抽血检测。结果:感染组血清中IL-2R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极其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感染组血清IL-2R水平高于非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基于Spearman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中IL-2R水平与CRP(r=0.557,P<0.001)和IL-8(r=0.479,P<0.001)呈正相关,IL-8水平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318,P<0.001)。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CRP、PCT和IL-2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4(95%CI:0.623-0.806)、0.765(95%CI:0.680-0.851)和0.761(95%CI:0.686-0.836)灵敏度分别为0.705、0.852和0.705,特异度分别为0.717、0.70和0.60;CRP+PCT、CRP+IL-2R、PCT+IL-2R和CRP+PCT+IL-2R联合诊断的AUC分别为0.789(95%CI:0.712-0.866)、0.702(95%CI:0.623-0.782)、0.757(95%CI:0.677-0.838)和0.789(95%CI:0.712-0.866),灵敏度分别为0.738、0.934、0.705和0.738特异度分别为0.840、0.470、0.810和0.840。结论:联合检测CRP、PCT、IL-2R和IL-8有助于恶性血液病感染的诊断,为临床医师初期准确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2受体 白介素-8 恶性血液病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M1基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U937细胞增殖、凋亡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高鑫 储李婧 颜宗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3-669,共7页
目的:探讨PIM1基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U937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对JAK2/STAT3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初诊成人AML患者和单纯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IM1 mRNA表达。将AML细胞系U937细胞分为:U937组(... 目的:探讨PIM1基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U937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对JAK2/STAT3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初诊成人AML患者和单纯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IM1 mRNA表达。将AML细胞系U937细胞分为:U937组(U937细胞正常培养)、Si-PIM1组(U937细胞转染含PIM1 mRNA的低表达腺病毒载体)、Si-NC组(U937细胞转染不含PIM1 mRNA的低表达腺病毒载体)、CoA1组(U937细胞中加入浓度为20μmol/L的JAK2激活剂CoA1)、Si-PIM1+CoA1组(U937细胞转染含PIM1 mRNA低表达的腺病毒载体并加入浓度为20μmol/L的CoA1)。培养24 h。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U937细胞PIM1 mRNA和蛋白、JAK2/STAT3通路、细胞周期、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率。结果: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IM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单纯缺铁性贫血患者(P<0.05)。与U937组相比,Si-PIM1组细胞PIM1 mRNA和蛋白、p-JAK2/JAK2、p-STAT3/STAT3、Cyclin D1、CDK2蛋白、细胞增殖活性、S期比例、G2/M期比例降低(均P<0.05),p27、Caspase-3蛋白、G0/G1期、凋亡率升高(均P<0.05),而CoA1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与Si-PIM1组正好相反,CoA1可逆转Si-PIM1对U937细胞的作用效果。U937组、Si-PIM1+CoA1组、Si-NC组U937细胞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敲低PIM1基因表达可抑制U937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缓解ALM进程,且上述作用可能与抑制JAK2/STAT3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苏氨酸激酶家族成员1 急性髓系白血病U937细胞 增殖 凋亡 Janus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补体C3、C4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承君 夏海龙 +2 位作者 吴燕明 丁刚 许丹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72-476,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补体C3、C4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检测意义,并探讨其与骨髓瘤骨病(MB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定量分析69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采用双能骨密度仪(DXA)测量69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 目的:研究血清补体C3、C4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检测意义,并探讨其与骨髓瘤骨病(MB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定量分析69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采用双能骨密度仪(DXA)测量69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正位L1-4椎体、双侧股骨颈、双侧髋关节的骨密度值。结果:MM患者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P<0.01);ISS临床分期中进展期患者的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在不同MBD分组中,分级C级的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A级和B级(P<0.01);MM患者血清补体C3、C4表达水平与其L1-4椎体、左右股骨颈和左右髋关节整体的骨密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38,r=-0.659,r=-0.745,r=-0.748,r=-0.596和r=-0.908,r=-0.623,r=-0.710,r=-0.714,r=-0.595。结论:MM患者血清中补体C3、C4水平升高,与MM患者骨病严重程度及骨密度相关,这提示,补体C3、C4在MBD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清中C3、C4水平可能是MBD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C3 补体C4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瘤骨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不同给药途径对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和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志强 夏海龙 +1 位作者 李承君 夏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54-1663,共10页
目的:比较硼替佐米静脉和皮下注射的不同给药途径对病人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及其相对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搜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ce library、CNKI(中国知网)电子数据库及相关会议记录。数据全部来自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 目的:比较硼替佐米静脉和皮下注射的不同给药途径对病人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及其相对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搜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ce library、CNKI(中国知网)电子数据库及相关会议记录。数据全部来自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RCT)。根据统计学方法计算静脉和皮下注射给药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和95%的置信区间。结果:选择4篇RCT研究荟萃分析表明,注射病人总共911例(皮下和静脉组分别为479例和432例)。周围神经病变在静脉注射组的发生率为41.4%(95%CI=0.137-0.692,P=0.003),>2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15.6%(95%CI=0.005-0.308,P=0.043);皮下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是16%(95%CI=0.021-0.299,P=0.024)、3.4%(95%CI=-0.011-0.080,P=0.141)。与静脉注射组相比,皮下注射组发生周围神经病变RR=0.525,95%CI=0.297-0.928(P=0.027)和2级以上的周围神经病变RR=0.376,95%CI=0.196-0.722(P=0.003)。结论:治疗剂量下的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比静脉注射明显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 周围神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鉴定用于诊断和评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被引量:1
5
作者 唐红霞 刘志强 +2 位作者 戴霁菲 陆燕 夏海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48-1852,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呼气成分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特征,探讨VOC用于APL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可行性。方法:以APL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SPME-GC/MS技术检测受试者呼出气体中的VOC;比较分析APL初诊组、复发组...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呼气成分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特征,探讨VOC用于APL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可行性。方法:以APL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SPME-GC/MS技术检测受试者呼出气体中的VOC;比较分析APL初诊组、复发组、缓解组和健康组呼气中的VOC成分,使用Kruskal-Wallis方差分析APL不同疾病状态组特征性VOC差异并应用Dunn-Bonferroni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初诊APL患者的二甲基硫醚、甲苯和十二烷值明显高于健康人,而乙醇、正己烷和苯甲醛值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与初诊组相比,缓解组二甲基硫醚、甲苯和十二烷明显减少,乙醇、正己烷和苯甲醛明显增加(P<0.05),而复发组的VOC与缓解组正好相反。结论:二甲基硫醚、甲苯、十二烷、乙醇、苯甲醛和正己烷可作为APL诊断和病情评估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生物标志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