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临床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八例分析
被引量:7
- 1
-
-
作者
曹树刚
徐文安
夏明武
赵昊
吴倩
王建
葛婷婷
-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7-1061,共5页
-
文摘
目的探讨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头颅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患者23例,8例患者符合进展性脑卒中病程经过,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占所有胼胝体梗死患者的34.8%。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8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7~56h内出现进展,其中24h内进展4例,发病后56h进展1例,其余3例于发病后24~48h内进展,病情恶化突出的表现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以下肢为主。8例患者均合并相邻部位梗死,累及扣带回6例,额叶及顶叶各4例,枕叶1例,侧脑室旁1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狭窄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其中6例合并其他部位的血管病变。结论临床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多出现于发病后24h内,主要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头颅MRI检查能及时明确梗死部位及相应血管病变。
-
关键词
卒中
胼胝体
磁共振成像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脂血症
偏瘫
早期诊断
-
Keywords
stroke
corpus callos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ypertension
coronary disease hyperlipidemias
hemiplegia
early diagnosis
-
分类号
R743.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幕上皮质下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4
- 2
-
-
作者
曹树刚
徐文安
赵昊
郭茜
王建
葛婷婷
-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519-524,共6页
-
文摘
目的探讨幕上皮质下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42例幕上皮质下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运动项目评分,将患者分为PMD组(39例)与稳定组(103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神经功能评分及影像学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幕上皮质下梗死后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PMD组患者进展时间平均为(31±11)h,33例(84.6%)病情进展出现在夜间。②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中女性(P=0.045)、基线收缩压≥180mm Hg(P=0.000)、放射冠部位梗死(P=0.000)、梗死灶直径15~30 mm(P=0.003)、不稳定性斑块(P=0.001)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P=0.015)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而稳定组基底核部位梗死(P=0.000)、梗死直径<15 mm(P=0.000)比例显著高于PMD组。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837,95%CI:1.076~7.485;P=0.035)、基线收缩压≥180 mm Hg(OR=3.509,95%CI:1.349-9.124;P=0.010)、放射冠部位梗死(OR=6.807,95%CI:2.446~18.944;P=0.000)、不稳定性斑块(OR=3.137,95%CI:1.019~9.657;P=0.046)、大脑中动脉病变(OR=4.027,95%CI:1.160~13.976;P=0.028)是发生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幕上皮质下梗死后PMD的发病率较高,女性、基线收缩压≥180mmHg以及放射冠部位梗死、不稳定性斑块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均为PMD重要的预测因素。
-
关键词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幕上皮质下梗死
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
-
Keywords
Brain infarction
Risk factor
Supratentorial subcortical infarcts
Progressive motor defect
-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