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地区正常(牙合)人群颅颌面部的三维头影测量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新昱 徐建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5-150,共6页
目的建立安徽地区三维头影测量的规范值数据库,了解安徽地区正常(牙合)成年人群的颅颌面部特征,为制定正畸以及正颌手术治疗计划等提供有效信息。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60例正常(牙合)志愿者,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志愿... 目的建立安徽地区三维头影测量的规范值数据库,了解安徽地区正常(牙合)成年人群的颅颌面部特征,为制定正畸以及正颌手术治疗计划等提供有效信息。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60例正常(牙合)志愿者,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志愿者进行拍摄;基于CBCT测量数据,使用Dophin为重建的三维模型建立坐标系,并确定38个硬组织标志点;定义并测量40个线距和20个角度,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获取标准人群全面部、面中部、上颌骨、下颌骨、牙槽骨以及牙列的颅面部特征。结果获得安徽地区正常(牙合)成年人颅颌面硬组织CBCT三维头影测量值;男性和女性颅颌面硬组织对称性均较好(非对称率最大为2.2%,最小为0.01%);性别比较显示,在线距中,上下颌中线偏移、上下颌骨相对偏移、上切牙突距、下切牙突距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男性均大于女性(P<0.01);在角度中,除颌平面角之外,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面部数据测量结果表明,中国人与其他种族相比具有独特面部特征。结论安徽汉族正常(牙合)颅颌面硬组织对称性较好;性别对测量线距影响明显,且一般男性大于女性,但对绝大部分测量角度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三维头影测量 正常(牙合) 面部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摩擦轻力矫治器与MBT矫治器拔牙矫治的牙齿移动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江浩 沈军 徐建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6-1361,共6页
目的比较低摩擦轻力矫治器与MBT直丝弓矫治器在拔牙矫治过程中牙齿移动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双牙弓前突患者40例,平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低摩擦轻力矫治器,不采用支抗增强措施,另一组采用MBT矫治器,采用口外弓支抗增强的... 目的比较低摩擦轻力矫治器与MBT直丝弓矫治器在拔牙矫治过程中牙齿移动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双牙弓前突患者40例,平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低摩擦轻力矫治器,不采用支抗增强措施,另一组采用MBT矫治器,采用口外弓支抗增强的措施。治疗前后对患者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定点、测量19项测量项目,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两组X线头影测量:骨性指标∠SNA、∠SNB、∠ANB、∠MP-FH治疗前后本组间、治疗后两组间均没有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性指标∠UI-SN、∠UI-PP、∠L1-MP、∠U1-L1、UIA-PTV、UIE-PTV、LIE-PTV、LIA-PTV、UM-PTV、LM-PTV治疗前后本组间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没有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指标UL-EP、LL-EP、Z角治疗前后本组间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没有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低摩擦轻力矫治器治疗双牙弓前突的患者,在没有采取增强支抗措施的条件下,仍可以得到较好的支抗控制及前牙转矩控制,上下前牙内收明显,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摩擦轻力 双牙弓前突 拔牙矫治 牙齿移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微种植体植入上颌后牙区外周骨密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沈月腾 胡露露 +2 位作者 宋锦璘 邓锋 高翔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081-2083,共3页
目的模拟微种植体不同高度与角度植入成年人上颌后牙区并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其周围骨密度值。方法选取30例成人CBCT影像资料为研究对象,对上颌骨进行扫描重建,从上颌第一前磨牙远中开始,将每个... 目的模拟微种植体不同高度与角度植入成年人上颌后牙区并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其周围骨密度值。方法选取30例成人CBCT影像资料为研究对象,对上颌骨进行扫描重建,从上颌第一前磨牙远中开始,将每个牙根间区域(不包括上颌结节)距离牙槽嵴顶2、4、6、8、10 mm处作为模拟植入点,分别测量与牙槽骨表面成30°、45°、60°、90°的4个不同角度模拟植入的直径为1.5 mm、长度为6.0 mm的种植体外周l mm的骨质密度。结果在不同高度同一角度,不同角度同一高度,骨密度值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在同一高度时,30°的骨密度值均大于其他各组,在同一角度时,位置越高骨密度值越大。结论通过CBCT测量分析了不同高度与角度将模拟微种植体植入上颌后牙区的外周骨密度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螺钉种植体 骨密度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多糖对神经细胞凋亡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沈鸿涛 刘雪 +3 位作者 吴婷婷 窦仁刚 吴建贤 洪永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4-1220,共7页
目的探究铁皮石斛多糖(DOP)能否抑制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以及其抑制凋亡的最佳浓度。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TNF-α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进行培养,确定TNF-α诱导HT22细胞凋亡的最佳浓度;再将不同浓度... 目的探究铁皮石斛多糖(DOP)能否抑制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以及其抑制凋亡的最佳浓度。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TNF-α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进行培养,确定TNF-α诱导HT22细胞凋亡的最佳浓度;再将不同浓度的DOP与最佳浓度的TNF-α共同培养HT22细胞24 h后,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查找DOP抑制HT22细胞凋亡的最佳作用浓度;之后,同时通过吉姆萨染色、赫斯特(Hoechst)染色、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HT22细胞凋亡数量及比例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培养组比较,TNF-α可增加HT22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且最佳浓度为5 ng/ml(P<0.0001)。与5 ng/ml TNF-α组比较,各浓度DOP均可抑制HT22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其中20μg/ml和25μg/ml DOP组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P<0.001);且20μg/ml和25μg/ml DOP组相关蛋白的表达、HT22细胞的凋亡数量和比例均显著低于5 ng/ml TNF-α组(P<0.001)。结论DOP可以抑制由TNF-α引起的HT22细胞凋亡,且其浓度在20μg/ml和25μg/ml时的抑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22 TNF-Α 凋亡 铁皮石斛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介导人乳牙牙髓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露露 艾琦 +3 位作者 胡晓燕 杨梓 王银龙 沈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血管化的主要方案是先生成血管组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构建成血管结构。由于受体自身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稀缺性和异质性,限制了其在血管组织工程学中的广泛运用。因此,本研究对于人乳牙牙髓干细... 目的血管化的主要方案是先生成血管组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构建成血管结构。由于受体自身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稀缺性和异质性,限制了其在血管组织工程学中的广泛运用。因此,本研究对于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是否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功能性血管平滑肌细胞(v SMCs)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方法利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作为刺激因子,诱导SHED分化为v SMCs。完成诱导后,通过RT-PCR、流式细胞术分析、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基因和特异性蛋白表达情况。此外,借助Matrigel血管生成功能实验来验证SHED来源的v SMCs是否能行使平滑肌细胞的功能。结果通过分析平滑肌细胞特定标志物(如α-SMA、SM22α、Calponin和SM-MHC)的表达,证实了TGF-β1可以诱导SHED分化为v SMCs,且流式细胞术证实分化的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其标志物表达比例高达α-SMA 86.1%,SM22α93.9%,Calponin 56.8%,SM-MHC 88.2%。体外Matrigel血管生成功能实验表明,由SHED诱导分化的v SMCs在稳定由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所形成的血管结构中发挥着与原代v SMCs相似的作用。结论在血管组织工程中,SHED可以成功地诱导为v SMCs,能够成为血管组织工程中一种有前景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学 成血管 乳牙牙髓干细胞 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侧貌的额部形态规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丁思齐 郑秀云 +2 位作者 邢田 刘小郁 吴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56-1660,共5页
目的探究安徽地区人群基于侧貌的前额突度、外形等一般规律,为临床正畸工作匹配侧貌前额和面下1/3指导。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62例患者同一时期拍摄的X线头颅侧位片和90°标准侧貌照片,并以眶耳(FH)平面与地面平行校准头位。将... 目的探究安徽地区人群基于侧貌的前额突度、外形等一般规律,为临床正畸工作匹配侧貌前额和面下1/3指导。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62例患者同一时期拍摄的X线头颅侧位片和90°标准侧貌照片,并以眶耳(FH)平面与地面平行校准头位。将全部患者按性别、年龄和矢状骨面型等进行分组。侧貌前额突度的测量定点包括发际点和软组织鼻根点,两点连线的平行线,与前额外形相切的一点即定义为侧貌前额最凸点,侧貌前额突度值用两平行线间的距离来表示。通过对侧貌照片上前额轮廓的描画,研究前额的形态规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女性的侧貌前额突度值大于男性,且两性间差值从儿童(P<0.001)、青少年(P<0.001)至成年逐渐减小。男女之间的前额形态不同。女性的额头较圆,中间部分隆起,整体外形近似一段圆弧;男性的前额线条较直,最凸点普遍位于眉弓附近。结论性别是前额突度和形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前额突度差异逐渐减小,但是男性和女性额头的外形始终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貌 前额突度 前额外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