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例病毒性肝炎后的血液系统疾病
1
作者 余鑫之 王惠兰 +1 位作者 江顺林 蔡学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4期293-294,共2页
我科1976年元月至1987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肝炎)1495例中,有23例以后相继出现血液系统改变,占1.5%,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 病毒性肝炎情况所有病例的肝炎诊断分型全部符合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 我科1976年元月至1987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肝炎)1495例中,有23例以后相继出现血液系统改变,占1.5%,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 病毒性肝炎情况所有病例的肝炎诊断分型全部符合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8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6例,慢性活动型肝炎5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69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液系统疾病
全文增补中
造血生长因子对长期培养中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郝思国 邹正辉 +4 位作者 杨吉成 虞斐 任立奋 蔡学杰 严国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307-311,共5页
应用骨髓长期培养法研究了HGFs联合应用对LTBMC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LTBMC中,含有HGFs(IL3+IL6+GCSF+GMCSF+Epo)的扩增组与对照组相比,HGFs能显... 应用骨髓长期培养法研究了HGFs联合应用对LTBMC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LTBMC中,含有HGFs(IL3+IL6+GCSF+GMCSF+Epo)的扩增组与对照组相比,HGFs能显著地扩增HSCs,在第一周,CFUGM,CFUE和BFUE总数分别扩增了18091659倍、1026848倍和14991278倍,而累积扩增倍数分别达36196636倍、20513390倍和29985113倍,有核细胞总数扩增了169198倍,累积扩增了396697倍,但2周后各种集落数及大型CFUGM集落数下降明显加快。结果提示:HGFs组合应用结合长期培养能扩增造血干/祖细胞,并能提高悬浮细胞的生存率;HGFs的组合在扩增HSCs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分化;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建立也具有促进作用,在适当的时间内,应用小容量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扩增体系中可持续地扩增,扩增的造血干/祖细胞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细胞 细胞 骨髓 增殖 分化 LTBMC HGF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8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夏瑞祥 杨明珍 +3 位作者 谭锦泉 曾庆曙 蔡学杰 任立奋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8-670,共3页
目的 探讨IL-18诱导PBMC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IL-18在体外诱导PBMC后,以MTT法测定其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在杀伤活性最大时,以BAS-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sFas-L的含量,以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CD_(16)/CD_(56)、Fa... 目的 探讨IL-18诱导PBMC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IL-18在体外诱导PBMC后,以MTT法测定其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在杀伤活性最大时,以BAS-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sFas-L的含量,以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CD_(16)/CD_(56)、Fas-L、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结果 PBMC在体外经IL-18诱导后,能明显增强其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在PBMC经IL-18诱导后的d 4,这种杀伤活性最高。在杀伤活性最高时,PBMC表达CD16/CD_(56)、Fas-L、穿孔素、颗粒酶B的能力明显增加,但培养上清液中sFas-L的含量无明显增加。结论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IL-18能诱导PBMC杀伤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使其对Raji细胞杀伤活性增强,这种杀伤机制可能与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的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自然杀伤细胞 RAJI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染色体异常与临床预后相关性探讨
4
作者 汪惠园 程华枫 +3 位作者 勇威本 丘镜滢 初雪梅 汪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815-817,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染色体异常与临床预后间关系。方法:采用短期培养,G显带方法对46例弥漫型NHL的淋巴结活检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与临床结果进行联系。结果:6q21-25断裂,3+分别与短的中... 目的:探讨弥漫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染色体异常与临床预后间关系。方法:采用短期培养,G显带方法对46例弥漫型NHL的淋巴结活检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与临床结果进行联系。结果:6q21-25断裂,3+分别与短的中位生存期和高度恶性NHL相关。结论:弥漫型NHL染色体异常与临床结果间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染色体异常 预后 NH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程昌斌 杜爱梅 +1 位作者 任立奋 蔡学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1期56-58,共3页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red cell aplasia,简称PRCA)是一组以单纯红细胞系统再生障碍为主要特点的贫血。其表现为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极度减少,贫血显著,Ret极度减少或几乎缺如,而WBC和Plt计数正常。此类贫血比较少见,现将我院5年中...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red cell aplasia,简称PRCA)是一组以单纯红细胞系统再生障碍为主要特点的贫血。其表现为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极度减少,贫血显著,Ret极度减少或几乎缺如,而WBC和Plt计数正常。此类贫血比较少见,现将我院5年中(1983年3月~1988年2月)收治的20例PRCA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继发性 再生障碍性 贫血
全文增补中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魏良雄 蔡学杰 +4 位作者 任立奋 曾庆曙 杨明珍 夏海龙 苏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332-334,共3页
对安徽医科大学附院血液病科612年中住院的60例MDS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有12例(20%)骨髓增生减低,属低增生性MDS(HypoMDS),与增生正常/明显增生的MDS(norm/HyperMDS)进... 对安徽医科大学附院血液病科612年中住院的60例MDS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有12例(20%)骨髓增生减低,属低增生性MDS(HypoMDS),与增生正常/明显增生的MDS(norm/HyperMDS)进行了对比。发病年龄上,HypoMDS平均为493岁,而后者为397岁,有显著差异。两组在末梢血象方面Hb之间差别不显著(P>005);而中性粒细胞均数在HypoMDS组为204×109·L-1,后者则为701×109·L-1(P<00001),有显著差异;血小板在两组比较差别不显著(P>005)。两组骨髓中原始细胞数以<5%,5%10%和>10%分成三组进行比较,经χ2检验P值001,表明两组患者之间骨髓中原始细胞数比例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HypoMDS在临床上感染、出血较多,但转变为AML的时间慢,生存期较normal/HyperMDS要长。结合文献报告,认为HypoMDS可能是MDS的另一种类型,亦可能是某些MDS病人病程中的一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临床特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0年临床资料分析
7
作者 蔡学杰 任立奋 +2 位作者 严国维 杜爱梅 程昌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1期59-61,共3页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是国内最常见的慢性白血病,在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病率仅次于急粒、急淋。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淋的疗效目前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慢粒迄今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探索慢粒的规律性及其预后因素,以期提高疗效,...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是国内最常见的慢性白血病,在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病率仅次于急粒、急淋。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淋的疗效目前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慢粒迄今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探索慢粒的规律性及其预后因素,以期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现将我院内科10年来72例初诊慢粒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慢粒 骨髓穿刺检查
全文增补中
阿司匹林对患者血浆TXB_2及11-去氢-TXB_2含量的影响
8
作者 王山喜 王兆钺 +3 位作者 郝思国 张晓林 陈军建 阮长耿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1-281,共1页
阿司匹林对患者血浆TXB2及11┐去氢┐TXB2含量的影响王山喜1王兆钺郝思国2张晓林1陈军建1阮长耿(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州医学院血栓研究室,苏州215007)中国图书分类号R587.2;R743.33;R973.... 阿司匹林对患者血浆TXB2及11┐去氢┐TXB2含量的影响王山喜1王兆钺郝思国2张晓林1陈军建1阮长耿(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州医学院血栓研究室,苏州215007)中国图书分类号R587.2;R743.33;R973.2血小板活化时产生的血栓烷A2(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斯匹林 血栓素B2 去氢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lopidine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抗栓研究
9
作者 苏宏 沈友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898-900,共3页
研究证明Ticlopidine有明显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延长出血时间,对TXA2和PGI2无影响,临床有抗栓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关键词 TICLOPIDINE 血小板聚集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