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管理理念与经营文化的再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朱德昌 李传平 《中国医院管理》 2011年第7期76-78,共3页
新医改环境下的公立医院如何生存和发展,医院领导核心如何找准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如何履行医院的社会责任,如何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经营环境,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各阶段的主要任务,需要具有超前的战略思维和科学的经营规划。
关键词 医院管理 医院文化 经营 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CT肺血管穿行征对肺磨玻璃结节进展的风险评估
2
作者 陈芳 赵红 +1 位作者 梁静静 吴宗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 探讨肺磨玻璃结节(GGN)中伴血管穿行是否为肺结节进展的危险因素,为GGN的随访策略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3年11月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行胸部高分辨CT并诊断为含有持续GGN(初始直径≤10 mm)患者256... 目的 探讨肺磨玻璃结节(GGN)中伴血管穿行是否为肺结节进展的危险因素,为GGN的随访策略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3年11月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行胸部高分辨CT并诊断为含有持续GGN(初始直径≤10 mm)患者256例。根据胸部高分辨CT图像上GGN内部是否出现肺血管穿行现象,将结节分为肺血管穿行组(A组)和无肺血管穿行组(B组)。通过评估GGN大小、密度等影像特征变化判断其进展情况,比较两组结节的无进展生存期。结果256例患者中,A组155例共196个GGN,B组101例共106个GGN,随访时间14~80个月,31个结节有进展,GGN进展率为10.3%(31/302)。两组结节随访1年无进展生存率相同,随访2~5年无进展生存率均出现平缓下降,但两组结节不同随访时间节点(36、60、80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880,P=0.090;χ^(2)=1.683,P=0.194;χ^(2)=2.630,P=0.105)。结论 GGN中出现肺血管穿行是一种常见表现,并非结节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能作为判断结节恶变风险和手术干预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肺肿瘤 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藿朴夏苓汤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王炜炜 葛显应 程娟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21,共4页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联合西格列汀对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收治的肥胖T2DM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均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加用西格列汀治疗,治...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联合西格列汀对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收治的肥胖T2DM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均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加用西格列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藿朴夏苓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水平、中医证候评分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清糖脂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42例+好转14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血清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治疗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后β细胞功能指数(βcell function index,HOMA-β)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更高(P<0.05)。比较BMI、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MI、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联合西格列汀可调节肥胖T2DM患者糖脂代谢,纠正胰岛素抵抗状态,减少血糖波动,减轻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朴夏苓汤 西格列汀 肥胖 2型糖尿病 糖脂代谢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排泄延迟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
4
作者 程千松 丁美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965,共5页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期间药物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39例成人ALL患者,共计完成74例次HD-MTX化...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期间药物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39例成人ALL患者,共计完成74例次HD-MTX化疗,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TX用药结束后0、20和44 h血药浓度。依据44 h血药浓度将患者分为排泄延迟组(≥0.3μmol/L)及非排泄延迟组(<0.3μmol/L),比较两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筛选出与MTX排泄延迟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MTX排泄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相关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74例次化疗共发生27例次排泄延迟,排泄延迟组的黏膜损害及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非延迟组明显增加(均P<0.05)。MTX用量、血尿酸、MTX峰浓度(即用药结束后0 h血药浓度)是MTX排泄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所筛选的3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MTX排泄延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一致性指数、曲线下面积及决策曲线分析法等结果显示该模型良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区分度。结论:成人ALL在HD-MTX化疗期间MTX排泄延迟发生率较高,基于筛选出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排泄延迟的发生风险,及时甄别出排泄延迟的高危人群,联合MTX血药浓度检测可以个体化调整解救措施,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保障化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排泄延迟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瑟酮调节LKB1-AMPK-mTOR-p70S6K通路改善大鼠少弱精子症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利帮 沈炳香 +3 位作者 何春远 赵为陈 常伟 王桐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6-1301,共6页
目的研究非瑟酮对少弱精子大鼠的睾丸及精子保护作用,并探究其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少弱精子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非瑟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LKB1激动剂组,每组各10只。ELISA法检测各组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目的研究非瑟酮对少弱精子大鼠的睾丸及精子保护作用,并探究其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少弱精子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非瑟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LKB1激动剂组,每组各10只。ELISA法检测各组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sing hormone,LH)、睾酮(testosterone,T)、雌二醇(estradiol,E2)、催乳素(prolactin,PRL)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精子细胞凋亡;HE染色检测大鼠睾丸组织损伤;透射电镜检测精子细胞超微结构;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KB1、AMPK、mTOR、p70S6K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LKB1激动剂组FSH、LH、PRL、T等激素水平明显降低,精子细胞出现凋亡,睾丸损伤严重,LKB1、p-AMPK/AMPK表达明显上调,mTOR、p-p70S6K/p70S6K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的非瑟酮治疗后,精子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FSH、LH、PRL、T等激素水平明显上升,LKB1、p-AMPK/AMPK明显下调,mTOR、p-p70S6K/p70S6K明显上调(P<0.05)。结论非瑟酮可有效治疗少弱精症大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LKB1-AMPK-mTOR-p70S6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瑟酮 少弱精症 AMPK MTOR P70S6K LK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颊针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詹利 徐杏梅 +4 位作者 汪静娴 曹阳 李悦 赵礼斌 郑立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7-329,共3页
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老年患者外伤性疾病,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首选治疗方案,且入院48 h内实施手术可减轻疼痛,改善预后。骨折患者相较其他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疼痛明显,下肢骨折常选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摆体位时患者疼痛加剧且不易配合。由于老... 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老年患者外伤性疾病,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首选治疗方案,且入院48 h内实施手术可减轻疼痛,改善预后。骨折患者相较其他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疼痛明显,下肢骨折常选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摆体位时患者疼痛加剧且不易配合。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围术期管理尤为复杂。疼痛是针灸治疗的首要适应证[1]。颊针是一套全新微针体系,通过针刺面颊部特定穴位产生局部和全身的治疗作用,对各种痛症具有立竿见影的疗效[2]。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应用于手术患者围术期管理,术前抗焦虑;术中减少麻醉药物用量,降低应激,保护重要器官;术后防治恶心呕吐,缩短复苏时间,改善术后谵妄,利于患者长期预后[3-4]。颊针疗法发明30余年,因其取穴标准、治疗广泛、操作简单、无痛安全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临床,但是应用于围术期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颊针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疼痛管理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蛛网膜下腔阻滞 老年患者 外科手术患者 下肢骨折 外伤性疾病 疼痛管理 面颊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美替尼对比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苏广全 易仁平 +4 位作者 方苹苹 夏一淼 潘旻 葛坤坤 沈爱宗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5-1251,共7页
目的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伏美替尼对比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用。方法基于Ⅲ期临床试验FURLONG研究,构建三状态的分区生存模型,并结合治疗成本、效用值、不良反应发生率... 目的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伏美替尼对比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用。方法基于Ⅲ期临床试验FURLONG研究,构建三状态的分区生存模型,并结合治疗成本、效用值、不良反应发生率、贴现率等参数,模拟得到总的增量成本效用比值(ICER),将ICER值与意愿支付值(WTP)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伏美替尼相较于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经济性。结果基础分析结果显示,伏美替尼组比吉非替尼组多支出成本85786元,但多获得了0.62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增量成本效用比值为138306元,小于我国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最佳支持治疗成本、无进展生存期(PFS)效用值和进展生存期(PD)效用值对ICER结果影响较大。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WTP为3倍我国人均GDP时,伏美替尼组相比吉非替尼组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100.0%。情境分析结果验证了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论在2022年中国3倍人均GDP的意愿支付阈值下,选择伏美替尼单药用于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吉非替尼更具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美替尼 吉非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分区生存模型 成本-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状结构域受体1通过调控NF-κB/NLRP3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
8
作者 赵为陈 何春远 +4 位作者 赵宗彪 张峰森 夏一淼 王法财 李婷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25-2332,共8页
目的 探究盘状结构域受体1 (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DDR1)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 VECs),首先分为对照组(Control)、高糖诱导组(hi... 目的 探究盘状结构域受体1 (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DDR1)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 VECs),首先分为对照组(Control)、高糖诱导组(high glucose,HG),采用33 mmol·L^(-1) D-glucose处理48 h构建HUVECs功能障碍。碘化丙啶染色(PI)检测细胞焦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IL-1β、IL-18水平;Western blot检测DDR1、NF-κB/NLRP3信号通路蛋白及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随后,实验分为C ontrol组、HG组、HG+DDR1 NC组、HG+DDR1 siRNA组。转染DDR1 siRNA 24 h后观察HG对HUVE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ELISA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及LDH、IL-1β、IL-18水平;PI检测细胞焦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DDR1、NF-κB/NLRP3信号通路蛋白及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HG组细胞eNOS含量降低,VCAM-1、ICAM-1含量升高,细胞活力及迁移能力降低,DDR1、p-NF-κB、NLRP3及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且LDH、IL-1β、IL-18水平及细胞焦亡率均增加(P<0.05)。与HG组相比,DDR1siRNA能够促进eNOS分泌,降低VCAM-1、ICAM-1、LDH、IL-1β、IL-18水平,增加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降低p-NF-κB、NLRP3及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HU VECs焦亡(P<0.05)。结论基因沉默DDR1能够改善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其机制与抑制NF-κB/NLRP3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病变 内皮功能障碍 高糖 盘状结构域受体1 细胞焦亡 核转录因子-κB/NOD样受体蛋白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乐感知训练结合情绪释放疗法在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汪秀勤 程燕 +4 位作者 宋明香 赵启媛 张久静 姜婷婷 汪超群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32-1737,共6页
目的:评价快乐感知训练结合情绪释放疗法在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该类患者心理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3年1月—5月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卒中后抑郁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3年6月—10... 目的:评价快乐感知训练结合情绪释放疗法在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该类患者心理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3年1月—5月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卒中后抑郁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3年6月—10月住院的65例卒中后抑郁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快乐感知训练结合情绪释放疗法。分别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价患者心理弹性及认知情绪调节能力;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患者负性情绪;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干预8周、3个月后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8周、3个月后的乐观、自强得分及心理弹性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自我责难得分低于对照组,积极重新关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乐感知训练结合情绪释放疗法可减轻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程度,提高其心理弹性及认知情绪调节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乐感知训练 情绪释放疗法 卒中后抑郁 心理弹性 认知情绪调节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rcotrend监测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仁虎 李家宽 +2 位作者 郑立东 李建军 杨松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68-970,共3页
目的研究Narcotrend(NT)监测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老年全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NT监测组(N组)和常规对照组(C组)。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N... 目的研究Narcotrend(NT)监测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老年全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NT监测组(N组)和常规对照组(C组)。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N组丙泊酚TCI浓度依据NT进行调控,C组丙泊酚TCI浓度依据患者的BP、HR等生命体征进行调控。记录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后PACU驻留时间;记录丙泊酚的用量和患者围术期躁动、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N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驻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1)。围手术期躁动、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全麻患者使用NT行麻醉深度监测,能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PACU驻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RCOTREND 老年 全身麻醉 丙泊酚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胡煜 孙敬武 +3 位作者 孙家强 侯晓燕 罗静 罗彬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目的分析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水平了解该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为临床防聋治聋提供策略、依据。方法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179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基因中... 目的分析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水平了解该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为临床防聋治聋提供策略、依据。方法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179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基因中9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同时结合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声导抗、颞骨CT检查。结果 179例患者中,7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检测基因位点突变,其中3例同时携带二个基因突变:①42例存在GJB2基因突变,其中:176del16位点纯合突变1例、单杂合突变2例;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17例、单杂合突变9例;299delAT位点纯合突变0例、单杂合突变2例;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7例,235delC/176del16复合杂合突变4例。②37例存在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2168A>G位点单杂合突变4例;IVS7-2A>G位点纯合突变13例,单杂合突变17例;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3例。③3例存在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其中2例1555A>G位点均质突变,1例1494C>T位点均质突变;④无GJB3基因突变。在基因水平,明确诊断遗传性聋者48例,占26.80%,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31例,占17.32%。结论 GJB2、SLC26A4突变是安徽地区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主要突变形式、其次是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通过筛查可以明确部分非综合征型聋的病因,可以为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指导,为再次生育家庭提供产前诊断,从而为防聋治聋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GJB2基因 SLC26A4基因 线粒体12SrRNA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干预策略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16
12
作者 疏恒 韦红 +2 位作者 李洁 张传龙 许琼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策略对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住院治疗、行有创机械通气(MV)≥48 h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收治并采取经验性防治措施的患儿为对照组,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策略对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住院治疗、行有创机械通气(MV)≥48 h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收治并采取经验性防治措施的患儿为对照组,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并采取综合干预策略的患儿为干预组。综合干预策略包括集束化策略,教育培训,对实施过程、结果的监测及反馈。对干预前后各措施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并比较VAP发生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干预组手卫生依从性提升17.0%,吸痰操作、口腔护理、冷凝水及时清除、床头抬高以及抑酸剂使用的合格率分别提升11.4%、14.7%、18.2%、37.5%和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7-294.36,P均〈0.01);但抗生素使用合格率干预后仅为66.1%,与对照组(55.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的VAP发生率分别为41.7/1 000呼吸机使用日和19.7/1 000呼吸机使用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使用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综合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感染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方芳 李珍 +4 位作者 王烈成 祝延 周艺 柯道平 朱洁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44-1548,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白藜芦醇预处理组(Res+I/R),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阻断大...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白藜芦醇预处理组(Res+I/R),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90 min,拔出栓线造成局部脑区缺血/再灌注损伤。Res+I/R组缺血前1 h腹腔注射白藜芦醇(30 mg·kg-1)。缺血/再灌注后第5天,TUNEL法原位标记海马CA1区凋亡的神经元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PI3K、p-Akt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 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I/R组相比较,白藜芦醇预处理明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I/R组相比,白藜芦醇预处理使海马CA1区PI3K、p-Akt表达明显增多(P<0.05),Caspase-3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缺血前1 h白藜芦醇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保护 细胞凋亡Caspase-3蛋白 PI3K-Ak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雷 张雷 +3 位作者 刘训芹 陈立建 郑立东 顾尔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72-1676,共5页
目的探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低中心静脉压(LCVP)组。LCVP组患者在肝脏切除期间通过调节体位、药物控制等方法维持中心静脉压(C... 目的探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低中心静脉压(LCVP)组。LCVP组患者在肝脏切除期间通过调节体位、药物控制等方法维持中心静脉压(CVP)≤0.49 k Pa,对照组CVP不予干预。于麻醉诱导前5 min(T0)、肝脏切除前5min(T1)、肝脏切除后5 min(T2)、手术结束时(T3)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术中出血量、补液量等指标,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LCVP组术中补液量明显减少(P<0.05),术中尿量明显增多(P<0.05),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未能显著减少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术后转归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 精准肝脏手术 术中出血量 术后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孙磊 王会平 +4 位作者 熊术道 张翠 杨冬冬 郭进京 翟志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1-724,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多发性骨髓(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62例初诊MM患者和81例正常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常规结果计算得出NLR,比较NLR的差异;并以均值2.61为临界值,将MM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61)和高NL...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多发性骨髓(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62例初诊MM患者和81例正常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常规结果计算得出NLR,比较NLR的差异;并以均值2.61为临界值,将MM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61)和高NLR组(NLR>2.61),然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血清钙(Ca)、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Cr)、国际分期标准(ISS)和总体生存期(OS)方面的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MM患者NLR水平高于对照者(t=2.54,P<0.05)。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血清β_2-MG和Cr偏高、ISS分期偏晚、总体生存期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2.6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5)。结论 MM患者外周血NLR升高提示预后不良,是影响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牡荆素与葛根素注射液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量效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亚男 彭成凤 +1 位作者 甄毅岚 董六一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4-318,共5页
目的研究牡荆素和葛根素对治疗实验性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量效关系,探讨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方面更为优效的治疗药物。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RI模型,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5个剂量的注射用牡荆素(0.75、... 目的研究牡荆素和葛根素对治疗实验性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量效关系,探讨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方面更为优效的治疗药物。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RI模型,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5个剂量的注射用牡荆素(0.75、1.5、3、6、12 mg/kg)和葛根素注射液(3、6、12、24、48 mg/kg),记录大鼠各时期心电图ST段的变化,TTC染色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同时根据心肌梗死抑制率绘制量效曲线图,计算半数有效量(ED50)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与MIRI组比较,注射用牡荆素组在0.75~12 mg/kg剂量范围内及葛根素注射液组在3~48 mg/kg剂量范围对抑制大鼠心电图ST抬高、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均呈剂量依赖性;注射用牡荆素和葛根素注射液对MIRI大鼠心肌梗死抑制作用的ED50分别为5.321 mg/kg和32.950 mg/kg,95%CI分别为4.294~6.593 mg/kg和24.690~43.970 mg/kg。结论注射用牡荆素对MIRI大鼠心肌梗死抑制率的ED50明显低于葛根素注射液,提示注射用牡荆素在防治MIRI方面可能是更为优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素 葛根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量效关系 半数有效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55
17
作者 陈东辉 程宏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3-876,共4页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可能原因,进行相应预防。回顾性分析124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因素对术后再出血影响。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6.1%。单因素Logistic分析:手术时机、出血部位、有无凝血功能异常...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可能原因,进行相应预防。回顾性分析124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因素对术后再出血影响。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6.1%。单因素Logistic分析:手术时机、出血部位、有无凝血功能异常、术中止血彻底与否、术后血压波动等与术后再出血显著相关(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分析:手术时机、术中止血彻底与否、术后血压波动等是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P<0.05)。最佳的手术时机以及争取术中彻底确切止血和术后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对预防再出血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 再出血 病因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及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大成 陈方满 +1 位作者 周祖刚 张宏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10期740-743,共4页
目的探讨MSCTA及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后行MSCTA及CTPI,分析MSCTA对TACE术后肿瘤血管及CTPI对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腹腔动脉MSCTA均能... 目的探讨MSCTA及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后行MSCTA及CTPI,分析MSCTA对TACE术后肿瘤血管及CTPI对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腹腔动脉MSCTA均能清楚显示活性病灶肿瘤供血动脉,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灌注(HAP)、门静脉灌注(PVP)和肝动脉指数(HPI)在非瘤肝组织的和TACE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灶或复发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MSCTA能很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新生血管情况,CTPI能准确反映肝癌TACE术后肿瘤局部活性,两者相结合对显示肿瘤残存及复发、指导后续治疗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灌注成像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4
19
作者 周秀芬 徐运川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1-592,共2页
关键词 异位妊娠/保守治疗 米非司酮 甲氨蝶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K2抑制血管钙化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朱杰 王中群 +1 位作者 王昭军 徐绥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94-96,共3页
血管钙化多见于衰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等,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早期阶段即有血管钙化发生,如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纹期就有骨相关蛋白的表达,这一发现引起众多科学... 血管钙化多见于衰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等,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早期阶段即有血管钙化发生,如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纹期就有骨相关蛋白的表达,这一发现引起众多科学家和临床医师的关注,旨在阐明其发病机理,寻找有效的药物诱导钙化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2 衰老 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 肾病 骨钙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