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3
1
作者 崔西龙 于海洋 +1 位作者 姜济世 干阜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6-322,共7页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3例,Ⅱc型11例,浅Ⅲ型12例。术前均有外伤史,伴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牵引后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选择手术方式,22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齿状突螺钉固定,其中1例因C6椎体骨折同时行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钢板固定。24例采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行一期后路C1/2椎弓根螺钉植骨融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钢板内固定术,4例因椎动脉骑跨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2例高龄患者因体质差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行Halo-vest架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融合率、颈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手术患者中2例在术后1周复查CT时发现骨折移位,1例行翻修手术,取出内固定后重新置钉,再次复查CT示骨折复位满意,6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改为后路C1/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4个月植骨融合;2例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出现饮水呛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后路手术患者1例术中出现椎动脉破裂,置入螺钉后出血停止,未特殊处理;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无神经损伤症状,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访12-120个月,平均25±7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前路手术组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后路手术组颈椎旋转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不稳 前路 后路 齿状突螺钉固定 C1/2椎弓根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海江 李超 +3 位作者 付青松 周宇 赵刚 于海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25-730,共6页
目的:评价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并探讨其融合固定节段的选择。方法:2007年4月~2010年3月收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1例,男4例,女7... 目的:评价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并探讨其融合固定节段的选择。方法:2007年4月~2010年3月收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14~22岁,平均17.1岁;半椎体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型,T11 3例,T12 4例,L1 1例,L2 3例;术前侧凸Cobb角82°~125°,平均94.4°,侧凸柔韧性为17.4%~28.9%,平均24.8%;后凸Cobb角72°~145°,平均101.1°;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1.5~5.5cm,平均2.9cm。均行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形手术,以触及椎(touched vertebrae,TV)(指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最近端椎体)作为融合固定下端椎;1例合并脊髓拴系和脊髓纵裂者,术中一期行骨嵴切除,解除拴系。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松解3.0个椎间隙。手术时间5.5~10.0h,平均7.7h;术中出血量1000~7000ml,平均3500ml。无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中切除肋骨小头时引起左侧胸膜撕裂,发生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2周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螺钉穿破背部皮肤,1枚螺钉钉尾外露,术后3个月取出该枚螺钉。术后侧凸Cobb角7°~54°,平均28.0°,平均矫正率为70.9%;后凸Cobb角20°~36°,平均27.8°,平均矫正率为71.7%;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1~2.3cm,平均0.6cm,冠状位平衡平均矫正率为78.1%。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8°~57°,平均29.7°,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22°~38°,平均29.9°,丢失率为7.7%;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2~2.5cm,平均0.7cm;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选择TV作为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LIV)比选择稳定椎(stable vertebrae,SV)平均节省了1.09个椎体,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选择TV作为LIV可以减少融合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半椎体 重度脊柱侧后凸 后路松解 楔形截骨 融合节段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远端融合椎的选择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明 朱泽章 +2 位作者 李超 李利 史亚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2,共6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出现的成人脊柱结构性侧凸。椎间盘和椎间小关节的退变,尤其是非对称性的退变,是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的起始因素,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最后导致退变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特殊的畸形构造...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出现的成人脊柱结构性侧凸。椎间盘和椎间小关节的退变,尤其是非对称性的退变,是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的起始因素,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最后导致退变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特殊的畸形构造可造成椎管容积的减少及凹侧神经根的受压、凸侧神经根的牵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症状。退变性侧凸是否需要手术、应选择怎样的手术方式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远端 病理生理过程 手术方式 椎间小关节 脊柱结构 骨骼发育 非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4
作者 尹稳 李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286,共4页
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是胚胎时期形成的一种脊柱发育异常,病理解剖复杂,矫正方法不同于其他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无确定的手术模式,有关报道甚少。其实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并非少见,在侧凸畸形中占... 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是胚胎时期形成的一种脊柱发育异常,病理解剖复杂,矫正方法不同于其他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无确定的手术模式,有关报道甚少。其实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并非少见,在侧凸畸形中占18%~42%,在后凸畸形中占21%,仅次于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畸形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治疗 诊断 发育异常 病理解剖 矫正方法 手术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