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深部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与松果体区手术入路的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凡 姚国刚 +3 位作者 杨顺生 韩卉 李汉杰 董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分析大脑深部的静脉与松果体区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成人脑标本的大脑深部静脉进行观察。结果:大脑内静脉位于松果体外上方占61.7%,其间距为3.0±1.3mm;基底静脉位于松...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分析大脑深部的静脉与松果体区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成人脑标本的大脑深部静脉进行观察。结果:大脑内静脉位于松果体外上方占61.7%,其间距为3.0±1.3mm;基底静脉位于松果体外下方占58.8%,其间距为4.4±1.3mn1;所有大脑大静脉均位于松果体后上方,其起点位于松果体后上方占47.5%、后方占21.0%。大脑大静脉的起点与松果体之间的距离为6.6±3.2mm。结论:经幕下小腋上入路途径对大脑深部静脉损伤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深静脉 大脑内静脉 基底静脉 显微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段展神经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国臣 韩卉 +1 位作者 孟庆玲 胡玉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2-553,共2页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展神经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测 15例 ( 3 0侧 )成人头颅湿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重要毗邻关系。结果 :①展神经在硬脑膜入口处两侧间距 ( 19.71± 1.79)mm ;②Dorello管顶与底间最大垂直距离 ( 2 .14&...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展神经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测 15例 ( 3 0侧 )成人头颅湿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重要毗邻关系。结果 :①展神经在硬脑膜入口处两侧间距 ( 19.71± 1.79)mm ;②Dorello管顶与底间最大垂直距离 ( 2 .14± 0 .70 )mm ;③展神经在海绵窦内距破裂孔硬膜环 ( 5 .69± 1.45 )mm。结论 :在颞骨岩部、海绵窦及眶上裂区手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神经 颅底外科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颞顶筋膜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孔祥安 宁金龙 +3 位作者 韩卉 李晓静 张林 高学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325,共3页
目的 :探讨逆行颞顶筋膜瓣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①在 12侧成人头颅标本上 ,对颞顶筋膜的形态和血供进行巨微解剖观测。②分别以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或额、顶支双蒂设计逆行颞顶筋膜瓣应用于临床修复头颅深度软组织缺损。结果 :①... 目的 :探讨逆行颞顶筋膜瓣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①在 12侧成人头颅标本上 ,对颞顶筋膜的形态和血供进行巨微解剖观测。②分别以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或额、顶支双蒂设计逆行颞顶筋膜瓣应用于临床修复头颅深度软组织缺损。结果 :①颞顶筋膜主要由颞浅动脉供血 ,额支与顶支是颞浅动脉的终末分支 ,颞浅动脉经额支、顶支与耳后动脉、枕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及对侧颞浅动脉有丰富吻合。颞浅静脉由静脉额支和静脉顶支汇合而成 ,动、静脉额支及动、静脉顶支基本伴行。②临床应用 6例逆行颞顶筋膜瓣均获成功。结论 :逆行颞顶筋膜瓣供血可靠 ,具有采取方便、供区隐蔽等优点 ,适用于额、顶、枕等处深度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皮瓣 颞顶筋膜 颞浅动脉 解剖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腭窝区的多层螺旋CT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胡玉婷 韩卉 +2 位作者 庞刚 高斌 侯立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翼腭窝区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图像上的影像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正确诊断该区病变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20侧)翼腭窝区MSCT扫描图像、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 目的:探讨正常翼腭窝区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图像上的影像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正确诊断该区病变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20侧)翼腭窝区MSCT扫描图像、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图像进行观察。结果:①在不同的层面和方位,翼腭窝形态表现多样,毗邻关系复杂;②翼腭窝各壁组成复杂,在不同层面构成不同;③翼腭窝各通道可在不同方位的MSCT及MPR图像上最佳显示。结论:MSCT轴位图像与MPR冠状位、矢状位图像相结合,可清晰、精确地显示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形态、结构,对提高该区疾病的诊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腭窝区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玉婷 韩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4-105,108,共3页
关键词 翼腭窝 解剖学 圆孔 翼管 蝶腭孔 眶下裂 翼腭管 腭大孔 穿行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大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凡 姚国刚 杨顺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2期81-83,共3页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成人脑标本的大脑大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观察。大脑大静脉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型,大脑大静脉多起于松果体的后上方,绝大多数为单于,其长度和管径分别为9.65±4.12mm和3.88±1.52...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成人脑标本的大脑大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观察。大脑大静脉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型,大脑大静脉多起于松果体的后上方,绝大多数为单于,其长度和管径分别为9.65±4.12mm和3.88±1.52mm。本文还对其属支的出现率、起源、管径、回流和支数进行了详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解剖学 组织学 深部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与解剖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倪朝民 赵翱 何娟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11-13,共3页
对10具教学用成年尸的腰_3横突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剖观测,并对106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腰_3横突末端承受的拉应力最大,损伤是导致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腰_3横突末端血管受累,局部组织供养障碍... 对10具教学用成年尸的腰_3横突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剖观测,并对106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腰_3横突末端承受的拉应力最大,损伤是导致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腰_3横突末端血管受累,局部组织供养障碍是导致腰。横突末端组织病理改变的重要环节,保守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方法,预防是防止本病复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横突 筋膜 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咽肌切迹与年龄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涂丽莉 王琴 徐胜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 研究器质性环咽肌压迹与老龄化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和耻骨联合面形态学改变推算年龄的技术。结果  4 1例标本中 39例咽下部环咽后壁粘膜光滑 ,有两例环咽肌轻度的增厚 ,年龄均大于 6 0岁 ,但界限不清。结论 器质... 目的 研究器质性环咽肌压迹与老龄化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和耻骨联合面形态学改变推算年龄的技术。结果  4 1例标本中 39例咽下部环咽后壁粘膜光滑 ,有两例环咽肌轻度的增厚 ,年龄均大于 6 0岁 ,但界限不清。结论 器质性环咽肌切迹可能是老龄化形态学改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失弛症/病理学 咽肌 衰老 耻骨联合/解剖学和组织学 尸体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ubner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韩卉 牛朝诗 张为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5期377-380,共4页
应用显微解剖和微血管铸型方法,对30个人脑Heubner返动脉的脑外段和脑内段进行了观测.脑外段起自大脑前动脉远段(A_2)始部(46%)、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连接处(AcoA)(28%)以及大脑前动脉近段(A_1)(23%).返动脉始段79%靠近A_1段,远段53... 应用显微解剖和微血管铸型方法,对30个人脑Heubner返动脉的脑外段和脑内段进行了观测.脑外段起自大脑前动脉远段(A_2)始部(46%)、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连接处(AcoA)(28%)以及大脑前动脉近段(A_1)(23%).返动脉始段79%靠近A_1段,远段53%贴于A_1段上壁行径,终末段进入前穿质后续为脑内段.脑外段起始部管径0.68±0. 02mm,脑内段为0.36±0.02mm.扫描电镜观察了脑内段微血管构筑特点.掌握Heubner返动脉的解剖特征,对脑血管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 超微结构 Heubner返动脉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凡 姚国刚 杨顺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1期10-13,共4页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34侧)成人脑标本的基底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观察。基底静脉主要由大脑前静脉和大脑中深静脉形成;其长度和管径分别为36.43±6.60mm和1.43±0.39mm;在环池内,基底静脉与大脑后...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34侧)成人脑标本的基底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观察。基底静脉主要由大脑前静脉和大脑中深静脉形成;其长度和管径分别为36.43±6.60mm和1.43±0.39mm;在环池内,基底静脉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和滑车神经关系密切;基底静脉主要位于松果体外下方和外方。此外,还对其属支的起源、形成、管径、回流和支数进行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脑静脉 解剖学 基底静脉 显微外科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跟腱超声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卉 牛朝诗 +4 位作者 张新书 龙亚文 吕桦 朱有余 吴连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为临床超声诊断跟腱病变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应用超声探测60人次正常跟腱的超声图像、厚度及宽度。结果:①超声纵切声像图显示跟腱呈线样均质性的较强回声;横切声像图表明跟腱起点为较强回声的椭圆形,中点呈圆形较强回声,... 目的:为临床超声诊断跟腱病变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应用超声探测60人次正常跟腱的超声图像、厚度及宽度。结果:①超声纵切声像图显示跟腱呈线样均质性的较强回声;横切声像图表明跟腱起点为较强回声的椭圆形,中点呈圆形较强回声,止点呈椭圆形或月牙形较强回声;②跟腱平均厚度男6.7±0.9mm、女6.0±0.8mm,平均宽度男15.4±2.3mm、女14.2±2.4mm。结论:跟腱厚度与身高存在显著相关(r=0.68,P<0.001);超声检查可作为诊断跟腱部分断裂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超声波诊断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相关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玉婷 韩卉 +2 位作者 庞刚 孟庆玲 牛朝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为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30例(6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对翼腭窝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并模拟鼻内镜手术入路,观测翼腭窝区穿行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以及翼腭神... 目的:为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30例(6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对翼腭窝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并模拟鼻内镜手术入路,观测翼腭窝区穿行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以及翼腭神经节等重要结构;②由蝶腭孔至前鼻棘的距离为(52.99±4.95)mm;③上颌神经出圆孔处至前鼻棘的距离为(62.90±3.81)mm;④翼管神经至前鼻棘的距离为(58.83±3.91)mm。结论:熟悉翼腭窝区穿行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对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的开展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腭窝区 鼻内镜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颏下血管蒂岛状皮瓣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牛朝诗 曾劲松 +2 位作者 吴冰 韩卉 罗其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为了使颏下血管蒂岛状皮瓣广泛地应用于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方法在34侧成人头颈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分布进行观察。结果颏下动脉起自面动脉,距其起点5.4cm±0.3cm处发出。起始端外径2.0cm±... 目的为了使颏下血管蒂岛状皮瓣广泛地应用于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方法在34侧成人头颈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分布进行观察。结果颏下动脉起自面动脉,距其起点5.4cm±0.3cm处发出。起始端外径2.0cm±0.3mm。颏下动脉有2条静脉相伴行,注入面静脉。以面-颏下血管为蒂,可设计成颏下皮瓣、肌皮瓣和骨皮瓣。皮瓣的感觉神经为颈皮神经。结论皮瓣血管蒂长6.5cm±0.5cm,毗邻口腔颌面部,便于旋转,可修复面部下2/3及口腔内的组织缺损,且具有色泽与外形较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颏/解剖学和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斌 李长元 +3 位作者 冯春国 万经海 韩卉 杨永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到达鞍区的显微解剖学,探讨其入路特点及为临床提供形态学数据。方法分别在11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及4例新鲜成人尸头上,行前缘距眉间3cm,大小为3×2.5cm骨窗,交替使用显微镜和内窥镜模...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到达鞍区的显微解剖学,探讨其入路特点及为临床提供形态学数据。方法分别在11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及4例新鲜成人尸头上,行前缘距眉间3cm,大小为3×2.5cm骨窗,交替使用显微镜和内窥镜模拟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进行解剖研究;并同眶上、翼点锁孔入路及以往大骨瓣开颅进行比较。结果此锁孔入路可以近似垂直地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视交叉、终板等鞍区重要结构,暴露充分,操作简便,通过内窥镜又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盲区。结论经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可适用于纵裂内、三脑室前壁、中线处鞍内、特别是鞍上、甚至部分鞍后区域病变的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解剖学和组织学 内窥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横血管为蒂的斜方肌上部肌皮瓣及肩胛冈骨肌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恩群 张菊会 韩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3-465,共3页
目的 :进一步探讨以颈横血管为蒂的斜方肌上部肌皮瓣及肩胛冈骨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 32侧斜方肌上部、肩胛冈的形态、血供。结果 :斜方肌上部近似于梯形 ,A、B、C和 D四缘平均长度为174.6 3、15 7.18、86 .98、80 .9... 目的 :进一步探讨以颈横血管为蒂的斜方肌上部肌皮瓣及肩胛冈骨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 32侧斜方肌上部、肩胛冈的形态、血供。结果 :斜方肌上部近似于梯形 ,A、B、C和 D四缘平均长度为174.6 3、15 7.18、86 .98、80 .95 mm,面积 12 6 .78cm2 ,肩胛冈全长 131.2 1mm;颈横动脉干、颈浅动脉干及其升支、肩胛冈支平均长度分别为 42 .5 0、2 7.80、43.12、2 8.75 mm,起点外径分别为 2 .71、2 .39、1.96、0 .5 0 mm,升支发出 0 .5 mm以上肌皮穿支 3~ 6支 ,回流静脉与相应动脉伴行。结论 :斜方肌上部及肩胛冈形态及血供适合形成以颈横血管为蒂的组织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 肩胛冈 颈横动脉 修复 重建 应用解剖学 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枕小脑幕锁孔入路松果体区的应用显微解剖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安凯 万经海 +1 位作者 韩卉 王先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开展松果体区病变锁孔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环池、四叠体池、胼胝体压部、三脑室后部、大脑大静脉... 目的探讨开展松果体区病变锁孔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环池、四叠体池、胼胝体压部、三脑室后部、大脑大静脉系统、松果体、四叠体的显露范围。结果经枕小脑幕锁孔手术入路对松果体区的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而无效脑暴露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结论经枕小脑幕锁孔手术入路行松果体区手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区/外科学 显微外科解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内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凡 姚国刚 杨顺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4期270-273,共4页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34侧)正常成人脑标本进行观察。(1)大脑内静脉多在室间孔后缘由丘纹上静脉、透明隔静脉和脉络膜上静脉形成,(2)左右大脑内静脉多在第三脑室顶同一水平面内后行。(3)左右大脑内静脉间最窄处多位于...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34侧)正常成人脑标本进行观察。(1)大脑内静脉多在室间孔后缘由丘纹上静脉、透明隔静脉和脉络膜上静脉形成,(2)左右大脑内静脉多在第三脑室顶同一水平面内后行。(3)左右大脑内静脉间最窄处多位于大脑内静脉的前半,最宽处多位于其后半,其间距分别为0.60±1.10mm和6.27±2.16mm。(4)大脑内静脉绕过松果体后行时,多位于松果体外上方。所有大脑内静脉均注入大脑大静脉。(5)本文还对大脑内静脉属支的出现率、起源、形成、管径、回流和支数进行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深部静脉 大脑内静脉 显微外科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池区的神经外科解剖学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铭 赵敏学(指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3期137-141,188-189,共7页
观察了35例(70侧)成人颅脑标本的环池。对环池的内容及周围主要结构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观测。本文对至环池区的三种手术入路,即翼点入路、颞下入路和经侧脑室颞叶入路有关的定位标志作了探查。讨论了手术中处理桥静脉,保护滑车神经和小脑... 观察了35例(70侧)成人颅脑标本的环池。对环池的内容及周围主要结构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观测。本文对至环池区的三种手术入路,即翼点入路、颞下入路和经侧脑室颞叶入路有关的定位标志作了探查。讨论了手术中处理桥静脉,保护滑车神经和小脑幕切迹与邻近的局部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解剖学 环池 上脑干 颞叶 桥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椎动脉孔及其毗邻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旭昱 杨庆国 +3 位作者 华兴一 张银顺 韩春 叶杨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7-650,共4页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的垂直距离、椎动脉孔矢径的测量。(2)选30例已确诊为颈椎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作为检测对象,用CT测量上述数据。结果:(1)C3~7两侧横突孔内缘间距、椎体横径、椎体矢径、C3~6椎动脉孔矢径逐渐增大。(2)钩突内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在6mm之内,C3~6椎体外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不超过3mm。(3)C3~6横突孔矢径和椎体矢径比值恒定(30.32%~31.86%),C3~5椎动脉孔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逐渐减小,C3~5椎动脉孔后缘与椎体后缘距离逐渐增加。结论:本文的测量数值与不同个体的椎动脉资料相结合,为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动脉 损伤 影像解剖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主要深、浅静脉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铭 张为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4期207-210,247,共5页
本文主要对28具(56侧)成人下肢标本的小隐静脉、大隐静脉及股静脉的瓣膜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就所用结果,作者着重对自体血管移植、静脉瓣修补和移位,以及静脉逆行造影等手术中需要考虑的部分解剖学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下肢静脉 静脉瓣 血管外科瓣膜修补 瓣膜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