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靳胜春 汪凯 王克永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1-703,720,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工作记忆的差异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与工作记忆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字母版n-back实验范式中的2-back测试分别对4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工作记忆测试,比较两组2-back任务成绩...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工作记忆的差异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与工作记忆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字母版n-back实验范式中的2-back测试分别对4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工作记忆测试,比较两组2-back任务成绩的差异;同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工作记忆的成绩正确率(0·67±0·1)和反应时(0·97s±0·12s)与正常对照相比(分别为0·86±0·08、0·75s±0·07s)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成绩正确率与精神症状之间不相关;而反应时与PANSS总分、妄想症状评分、幻觉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以及阴性症状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r=0·847,P<0·001;r=0·797,P<0·001;r=0·826,P<0·001;r=0·809,P<0·001;r=0·501,P=0·001;r=0·366,P=0·028)。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明显受损;精神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的加工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记忆 反应时间 妄想 幻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引导眼跳中速度非对称与眼跳幅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晨 王克永 +3 位作者 谢新晖 朱春燕 张蕾 孔晓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探讨视觉引导眼跳中速度非对称性与眼跳幅度相关性在首发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者中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首发、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同时选取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视觉引导眼跳检查。计算眼... 目的探讨视觉引导眼跳中速度非对称性与眼跳幅度相关性在首发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者中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首发、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同时选取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视觉引导眼跳检查。计算眼跳的加速度非对称指数(AAI),并计算AAI与眼跳幅度的相关系数Raa。然后组间进行主序列分析,比较眼跳加速度峰值、减速度峰值等与眼跳幅度之间的一般线性关系,并进一步比较组间的Raa。结果精神分裂症组Raa值低于正常对照组(Z=-3.567,P<0.01)。结论 Raa可作为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的一种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眼动追踪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网络有害使用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谢雯 李晓驷 +9 位作者 沈怡芳 方冬玲 张晓庆 马曙辉 田敏华 陈红星 曹静 夏海森 蔡春岚 钟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1-454,共4页
目的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采取系统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合肥市不同类型6所中学的20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有效问卷为1949份,占总样本的0.9697。以《网络成瘾测验》自评量表、自行设计的“背景调查表”... 目的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采取系统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合肥市不同类型6所中学的20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有效问卷为1949份,占总样本的0.9697。以《网络成瘾测验》自评量表、自行设计的“背景调查表”为工具。结果网络可能成瘾者68人,占所有受试者的0.03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生、与父亲或母亲关系欠融洽、家中有电脑、借读生、主观感到学校生活单调等因素对网络可能成瘾有较强的预测作用。结论导致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 成瘾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防御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周晓琴 全艳玲 +3 位作者 杜晓玮 江琳琳 胡艳琼 刘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系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符合CCMD-3躯体形式障碍患者30例(研究组)、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多采用...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系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符合CCMD-3躯体形式障碍患者30例(研究组)、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多采用投射、潜意显现、躯体化、抱怨、退缩等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养育方式中,研究组的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因子分值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和防御方式的相关性: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方式显著相关(P<0.05);母亲惩罚、严厉及母亲偏爱被试因子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显著相关(P<0.05);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偏爱被试因子与成熟型防御方式显著相关(P<0.05);父亲过度保护因子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显著相关(P<0.05)。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有特定的防御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型障碍 防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谱图在家庭咨询、心理治疗培训和督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金琼(综述) 李晓驷(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4-607,共4页
家谱图是一种借助于一些简单的符号和线条来描述家庭各个成员以及成员之间关系的图示方法。家谱图起源于系统式家庭治疗,随着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精神科临床应用的有效工具。现对家谱图的种类及其在家庭咨询、... 家谱图是一种借助于一些简单的符号和线条来描述家庭各个成员以及成员之间关系的图示方法。家谱图起源于系统式家庭治疗,随着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精神科临床应用的有效工具。现对家谱图的种类及其在家庭咨询、职业咨询、心理治疗培训和督导、精神科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神经症患者梦的内容特点
6
作者 江琳琳 李晓驷 +6 位作者 周晓琴 季益富 谢雯 杜晓玮 金琼 杨赛花 王晓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79-782,共4页
目的探讨住院神经症患者梦的内容特点。方法连续收集符合CCMD-3神经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所叙述的印象深刻、入院前1月内、住院1~2周、住院3~4周以及出院前等不同阶段的梦,用Hall/van de Castle梦内容分析法对梦的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神经症患者梦的内容特点。方法连续收集符合CCMD-3神经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所叙述的印象深刻、入院前1月内、住院1~2周、住院3~4周以及出院前等不同阶段的梦,用Hall/van de Castle梦内容分析法对梦的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共收集30例患者不同阶段的梦196个(男110个梦,女86个梦)。与Calvin提供的常模相比,患者梦中出现的熟人、亲人较多,友好、性行为少,幸运事件多;男患者较女患者多攻击行为、熟悉场景,性行为;男患者对同性有较高的攻击行为,对异性有较低的友好行为。结论与Calvin提供的常模相比,住院神经症患者梦的内容有其特点且男女患者的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障碍并发高血压患者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损害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阳 张许来 +5 位作者 陈娜妮 王莹 吴晓平 陈领 王金亮 余凤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48-1452,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共纳入62例抑郁障碍患者,将其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抑郁障碍合并高血压组(合并组,30例)和单纯抑郁障碍组(单病组,32例),另纳入32例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共纳入62例抑郁障碍患者,将其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抑郁障碍合并高血压组(合并组,30例)和单纯抑郁障碍组(单病组,32例),另纳入32例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及Stroop测验评估所有被试的认知功能(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延时记忆、执行功能),并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①合并组和单病组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延时记忆得分及RBANS量表总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②合并组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得分及RBANS量表总分均比单病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障碍患者RBANS量表总分与高血压、HAMD总分及HAMD体质量变化因子分相关联,即刻记忆得分与HAMD总分、HAMD体质量变化因子相关联,视觉广度得分与HAMD阻滞因子及HAMD认识障碍因子相关联,言语功能得分与高血压及HAMD日夜变化因子相关联。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存在多方面认知功能损害,高血压可能是加重患者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高血压 认知功能 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5-HT_(2C)受体激动剂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诱导的戒断行为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县 江勤 +4 位作者 庞刚 刘欢 陶欣荣 董六一 章功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8-523,共6页
目的观察5-羟色胺2C受体(5-HT2CR)激动剂WAY对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诱导戒断症状的防治作用,探讨5-HT2CR在吗啡成瘾导致的躯体依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tho Vision动物行为分析系统观察5-HT2CR激动剂WAY对正常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剂量递增... 目的观察5-羟色胺2C受体(5-HT2CR)激动剂WAY对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诱导戒断症状的防治作用,探讨5-HT2CR在吗啡成瘾导致的躯体依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tho Vision动物行为分析系统观察5-HT2CR激动剂WAY对正常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剂量递增法诱导小鼠吗啡依赖模型,观察WAY对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诱导戒断症状的影响。结果 WAY(0.5、0.75、1.0 mg·kg-1,i.p.)对小鼠自发活动没有明显影响。慢性吗啡诱导依赖小鼠运动距离、速度和跳跃等行为活动增加。WAY(0.5、0.75、1.0 mg·kg-1)和可乐定(0.2 mg·kg-1,i.p.)对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出现的打洞、跳跃、清理皮毛、站立、"湿狗"样抖动、摇头、清理脸部、抓挠戒断症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药物激活5-HT2CR可明显的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5-HT2CR可能是潜在的治疗吗啡躯体依赖、渴求和复吸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5HT2C受体 吗啡 依赖 纳洛酮 戒断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和不伴污染洗涤症状的强迫性障碍患者的厌恶感 被引量:2
9
作者 肖季平 李晓驷 +7 位作者 周晓琴 朱春燕 余凤琼 谢雯 蔡春岚 穆菁菁 王安珍 靳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90-695,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伴和不伴污染/洗涤症状的强迫性障碍患者之间厌恶感的差异,为强迫性障碍的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66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伴和不伴污染/洗涤症状的强迫性障碍患者之间厌恶感的差异,为强迫性障碍的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66例,根据是否伴有污染/洗涤症状分为清洗组(n=26)及非清洗组(n=40),并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51例。所有被试完成词汇判断任务,记录被试在核心厌恶词、道德厌恶词和中性词厌恶判断中的正确率、反应时及厌恶程度评级结果,比较三组被试厌恶感的差异。结果:清洗组、非清洗组核心厌恶词[(723±89)ms,(746±95)ms vs.(676±96)ms]及道德厌恶词[(772±98)ms,(796±92)ms vs.(723±94)ms]的反应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且前两组核心厌恶词[(6.7±1.5),(6.9±1.6)vs.(5.8±1.7)]及道德厌恶词[(6.8±1.7),(7.2±1.3)vs.(6.3±1.5)]的厌恶程度评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清洗组与非清洗组在两类厌恶词的正确率、反应时及厌恶程度评级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强迫性障碍患者厌恶感均升高,伴和不伴污染/洗涤症状的患者之间厌恶感无差异。厌恶感升高可能与强迫性障碍的发生及发展均有关,降低厌恶感可能是未来强迫性障碍的一个治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障碍 污染/洗涤 核心厌恶 道德厌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症性障碍患者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美玲 李晓驷 +2 位作者 夏海涛 王安珍 蔡春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10-1313,共4页
目的调查和比较神经症性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正常者之间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初步探讨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与神经症性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分类第十版(ICD-10)神经症性障碍和精神... 目的调查和比较神经症性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正常者之间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初步探讨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与神经症性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分类第十版(ICD-10)神经症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各100例,选取来自社区的10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自编早年分离调查问卷对3组的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进行调查。结果神经症性障碍组有早年与父母分离的比率(χ2=7.113、15.092)、分离期间父母相距省外的比率(χ2=8.213、10.425)以及对分离经历的负面评价(χ2=11.051、9.273)均高于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神经症性障碍组早年与父母分离后的照料者类型与精神分裂症组、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3、12.273,P<0.05);各组与父母分离后互相之间联系频率方面(主观感受),神经症性障碍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9,12.221,P<0.05)。结论神经症性障碍患者较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者有更多的早年与父母分离的经历,且对分离经历的主观感受多为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症性障碍 早年 分离经历 主观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剥夺所致的警觉性受损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忠 朱囡囡 +1 位作者 陈文浩 谢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177-2180,2184,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睡眠剥夺(SD)及睡眠恢复(SR)对人体警觉性节律及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的影响,探究两者之间潜在的功能联系,并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严格临床评估纳入21名(19~24岁)健康大学生,在严格实验室条件下进行40 h SD及8 h的SR,... 目的通过观察睡眠剥夺(SD)及睡眠恢复(SR)对人体警觉性节律及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的影响,探究两者之间潜在的功能联系,并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严格临床评估纳入21名(19~24岁)健康大学生,在严格实验室条件下进行40 h SD及8 h的SR,期间平均每2小时进行1次精神运动警觉性测试(PVT),并在SD开始、24 h SD以及8 h SR后进行3次清晨空腹静脉血采集,分析血清食欲素-A(Orexin-A)水平。结果随着SD时间的延长,PVT表现稳定性下降,3 d清晨PVT中位反应时(intermediateRT)及走神次数(lapses)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ntermediate RT:F1.52,30.42=13.85,P<0.001;laps-es:F1.43,28.66=13.26,P<0.001),且经过8 h SR后没有恢复(intermediate RT:P=0.002;lapses:P=0.011);SD后血清Orexin-A水平显著升高(F2,40=3.66,P=0.035)且PVT intermediate RT的变化量与Orexin-A的变化量呈负相关(r=-0.53,P=0.014)。结论 SD会导致人体警觉性节律表现显著受损,可能与机体Orexin-A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警觉性 食欲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