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赫赛汀对人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郑晓青 李浩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7期759-762,768,共5页
目的:探讨赫赛汀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采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赫赛汀(50、100、150μg/m L)对MCF-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浓度,... 目的:探讨赫赛汀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采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赫赛汀(50、100、150μg/m L)对MCF-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浓度,依此浓度分别通过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模型实验检测MCF-7细胞的运动、迁移及侵袭能力的改变情况。使用最佳浓度的赫赛汀分别处理MCF-7细胞12、24、36和48 h后,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内Akt、p-Akt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赫赛汀均能抑制MCF-7细胞增殖活性,且呈浓度依赖性。经赫赛汀处理MCF-7细胞48 h后,划痕愈合能力、迁移活力以及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内p-Akt的表达量也明显下降。结论:赫赛汀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赫赛汀抑制Akt的磷酸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赛汀 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 侵袭 转移 PI3K/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伏立康唑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浩 程娟 +4 位作者 郑晓青 张磊 朱娜 周宬玥 吴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420-1424,共5页
目的:建立注射用伏立康唑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注射用伏立康唑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规范、指南和文献,建立注射用伏立康唑DUE标准;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 目的:建立注射用伏立康唑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注射用伏立康唑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规范、指南和文献,建立注射用伏立康唑DUE标准;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121例使用注射用伏立康唑住院患者的用药指征、用药过程、用药结果、管理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用药指征符合标准百分率为66. 9%(目标值为90%);给药途径、溶媒选择、配制方法符合标准百分率为100%(目标值为100%);给药剂量和疗程符合标准百分率为31. 4%和81. 0%(目标值为95%);微生物送检率为43. 8%(目标值为80%);用药有效率为50. 4%(目标值为80%);使用权限管理符合标准百分率73. 6%(目标值100%)。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DUE标准可用于评价和规范注射用伏立康唑的临床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合理用药 药物利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_2与肿瘤坏死因子-α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关系及药物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磊 魏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8期951-955,共5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TNF-α与前列腺素E2(PGE2)是RA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炎性介质。已知大量的药物在治疗RA中有效,但是很多药物只能简单地发挥抗炎作用而不能从机理上解决问题,同时还产生一些严重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TNF-α与前列腺素E2(PGE2)是RA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炎性介质。已知大量的药物在治疗RA中有效,但是很多药物只能简单地发挥抗炎作用而不能从机理上解决问题,同时还产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就PGE2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TNF-α在RA中的关系以及药物的调控作用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TNF-Α PG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IL及其受体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代雪飞 吕雄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4-307,共4页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近年来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成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RAIL及其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TRAIL及其受体的发现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TRAIL DR4 DR5 肝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郑晓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21-422,共2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根据服用阿托伐他汀剂量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组(小剂量组)30例,阿托伐他汀40mg组(大剂量组...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根据服用阿托伐他汀剂量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组(小剂量组)30例,阿托伐他汀40mg组(大剂量组)30例。采用ELISA检测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4、8、12周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DF-15和CRP表达水平;分别在阿托伐他汀治疗1、3、6个月记录患者血糖、血脂、血肌酐、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治疗4、8、12周血清GDF-15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078.54±229.16)ng/L、(931.10±205.36)ng/L、(862.47±189.67)ng/L vs(1106.32±231.98)ng/L,P<0.05;(1025.65±133.25)ng/L、(815.72±112.93)ng/L、(759.54±98.99)ng/L vs(1278.53±120.69)ng/L,P<0.05],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小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治疗4、8、12周血清GDF-15、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GDF-15和CRP水平,降低炎性反应,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质 冠状血管造影术 降血脂药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sfatin-1参与高糖化血红蛋白2型糖尿病患者执行功能损伤 被引量:4
6
作者 余越 王艳燕 +6 位作者 陈征 韩引秀 陈星星 方可 朱鹏 朱道民 葛金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66-1971,共6页
目的探讨摄食抑制因子(Nefatin-1)水平差异对不同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e)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88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BRIEF-A)评价执行功能,问卷调查获得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 目的探讨摄食抑制因子(Nefatin-1)水平差异对不同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e)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88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BRIEF-A)评价执行功能,问卷调查获得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常规体格检查及糖脂代谢指标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清晨空腹血血浆Nesfatin-1、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浓度。分析不同HbA1c及Nesfatin-1浓度与BRIEF-A得分的相关性。结果与HbAlc≤7%组比较,HbAle>7%组吸烟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例数显著增加(P<0.05),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CRP.JL6及Nesfatin-1浓度显著增高(P<0.05),BRIEF-A评定量表中,执行功能各系统模块得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bA1c≤7%组患者血浆HbA1e水平与胆固醇(TC)(r=0.496,P=0.019)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492,P=0.020)浓度呈正相关。而HbA1c>7%组患者血浆HbA1c.水平与FPG(r=0.341,P=0.005)及PPG(r=0.296,P=0.020)浓度呈正相关,且血浆Nefatin-1浓度与CRP(r=0.570,P<0.01)及IL-6(r=0.659,P<0.001)浓度亦呈正相关。以第50位百分位数为界限,高血浆Nesfatin-1浓度T2DM患者在行为管理指数、转换及抑制功能中的得分显著高于低血浆Nesfatin-1浓度患者(P<0.05)。结论血浆Nesfatin-1浓度及其相关的血浆CRP和IL6浓度升高是参与T2DM患者执行功能下降的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NESFATIN-1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执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毅 胡成穆 +2 位作者 唐丽英 李浩 李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19-1124,共6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SV)对 Lieber-DeCarli 酒精液体饲料诱导的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6~8周龄雄性 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RSV (10、30、100 mg/ kg)组和谷胱甘肽...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SV)对 Lieber-DeCarli 酒精液体饲料诱导的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6~8周龄雄性 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RSV (10、30、100 mg/ kg)组和谷胱甘肽(GSH,200 mg/ kg)阳性对照组,造模的同时给予药物干预共10 d,实验结束后称取体重,处死小鼠,收集血液和肝脏,分离血清测定相关指标,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的脂肪蓄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的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肝脏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及脂素(lipin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RSV 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降低(P <0.01),但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降低不明显;肝脏TG(低剂量: P <0.05,中、高剂量: P <0.01)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 <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 <0.01)。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 RSV 明显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 RSV 能够抑制 ADRP的表达,Western blot 法结果表明 RSV 能激活 AMPK 活性,增加其磷酸化水平,并能抑制 lipin1蛋白的表达。结论 RSV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 AMPK-lipin1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酒精性脂肪肝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 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