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锥形束CT评价微种植体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疗效及三维重建影像学分析
1
作者 陆璐云 张薇 +1 位作者 陈志方 闫威风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联合片段弓技术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疗效以及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需压低的上颌伸长磨牙患者24例,按照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分为A、B两组,每组各12例。在治疗前(T0)、治疗后(T1)分别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联合片段弓技术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疗效以及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需压低的上颌伸长磨牙患者24例,按照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分为A、B两组,每组各12例。在治疗前(T0)、治疗后(T1)分别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压低量以及牙根长度的变化量。使用CBCT结合Mimics软件对治疗前后伸长磨牙进行三维重建并计算牙体积及牙表面积的减少量。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所有磨牙均被有效压低,平均压低量分别为(3.03±0.17)mm、(3.06±0.21)mm;牙根长度的平均减少量为(0.46±0.11)mm、(0.47±0.13)mm;牙体积减少量分别为(57.60±3.79)mm^(3)、(57.10±3.85)mm^(3);牙表面积减少量分别为(30.60±4.42)mm^(2)、(32.38±3.04)mm^(2);牙体积减少量与压低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微种植体联合片段弓技术压低上颌伸长磨牙治疗效果显著,但并非绝对压低,部分由牙根吸收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片段弓 磨牙压低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负荷指数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2
作者 李一萌 徐东霞 +3 位作者 苑日康 叶江平 周俞成 宗刚军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78-1289,共12页
目的探讨炎症负荷指数(IBI)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并评估IBI对院内及长期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中... 目的探讨炎症负荷指数(IBI)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并评估IBI对院内及长期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接受PCI治疗的465例STEMI患者资料,计算每例患者的IBI。通过ROC曲线评估IBI对患者住院和长期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IBI临界值将人群分组进行临床特征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分析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IBI组的MACE发生风险。结果IBI预测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AUC值为0.687,预测长期随访期间MACE的AUC值为0.6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IBI(≥102.33 mg/L)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OR=10.900,95%CI 4.273~29.18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高IBI(≥55.88 mg/L)的STEMI患者在长期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HR=1.989,95%CI 1.128~3.506,P=0.018)。结论IBI是STEMI患者PCI术后住院和长期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一个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C反应蛋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牙龈表型影响牙周组织再生术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傅俊博 笪海芹 +2 位作者 周占豪 陶珊悦 陈莹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评价牙龈表型对牙周组织再生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牙周组织再生术的患者30例,患牙共40颗,薄龈型与厚龈型患牙各20颗。术前及术后6个月记录患牙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牙龈退缩深度(gingival recession depth... 目的:评价牙龈表型对牙周组织再生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牙周组织再生术的患者30例,患牙共40颗,薄龈型与厚龈型患牙各20颗。术前及术后6个月记录患牙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牙龈退缩深度(gingival recession depth, GR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以及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tissue width, KTW)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厚龈型组患牙术后6个月的PD、CAL、KTW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龈型组患牙术后6个月的PD、GRD、CA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临床指标变化量中ΔCAL、ΔGRD、ΔKTW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牙龈厚度(gingiva thickness, GT)与ΔGRD呈负相关,与ΔKTW和ΔCAL呈正相关。结论:牙龈表型是影响牙周组织再生术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厚龈型患者术后CAL的改善、KTW的增量及GRD的预后优于薄龈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表型 牙周组织再生术 角化龈宽度 牙龈退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模型DWI全容积直方图分析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宝媞 汪飞 +6 位作者 孙宜楠 章少兰 汪敏敏 高何燕 程兰兰 刘孟潇 朱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1-338,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分数阶微积分(FROC)模型DWI全容积直方图参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多b值DWI扫描,经后处理得到FROC... 目的:探讨基于分数阶微积分(FROC)模型DWI全容积直方图参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多b值DWI扫描,经后处理得到FROC-DWI[异常扩散系数(D)、体素内扩散异质性参数(β)和空间参数(μ)]及ADC图全容积直方图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组的D、β、μ及ADC图全容积直方图参数的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综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综合模型及各直方图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除D_(熵)、β_(最大值、峰度、90th、最小值)及ADC_(熵)外,其他FROC-DWI及ADC图全容积直方图参数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直方图参数组中,D50th、β_熵、μ偏度、ADC50t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高(分别为0.889、0.813、0.759、0.894)。纳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FROC-DWI及ADC图全容积直方图参数建立综合模型1,AUC为0.960;纳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FROC-DWI全容积直方图参数建立综合模型2,AUC为0.962。结论:基于FROC-DWI全容积直方图参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具有一定价值,在各直方图参数组中,D50th、β_(熵)、μ_(峰度)、ADC_(50th)的诊断价值最高;多直方图参数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数阶微积分模型 直方图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运动评估对帕金森病及多系统萎缩P型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王茜尧 任娜 +5 位作者 陈纪霖 李华 李敏 张舒凤 于瑾 钱海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2-487,共6页
目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运动障碍评估法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及多系统萎缩P型(multiple system atrophy-Parkinson,MSA-P)进行运动量化评估以期精准鉴别诊断。方法连续纳入2024年1~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和第三医... 目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运动障碍评估法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及多系统萎缩P型(multiple system atrophy-Parkinson,MSA-P)进行运动量化评估以期精准鉴别诊断。方法连续纳入2024年1~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和第三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年龄≥60岁患者105例,根据诊断情况分为PD组48例,MSA-P组31例及对照组26例。收集一般资料,采用运动功能辅助评估系统进行运动评定,评估该方法在PD及MSA-P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3组面部表情指标、左右侧对指频率、左右侧手部运动频率、右侧手部运动的幅度变化率、左右侧连续翻掌频率、左右侧脚趾拍地频率、左右侧脚趾拍地冻结负荷、左右侧腿部灵活度频率、右侧腿部灵活度幅度变化率、左右侧腿部灵活度的冻结负荷、直立伸展角速度、转身耗时、前进步频、返回步频、前进平均步幅、返回平均步幅、前进平均步速、返回平均步速、前进平均步宽、返回平均步宽、左右手姿势性震颤频率、左右手姿势性震颤最大幅度、左右手动作性震颤频率、左右手动作性震颤最大幅度、左右手静止性震颤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SA-P组左右侧瞬目频率、面部震颤最大幅度、面部震颤频率、直立伸展角速度、前进步频、返回步频明显低于PD组,张嘴时长占比及转身耗时明显高于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9项运动功能指标或5项面部表情指标鉴别诊断PD与MS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95%CI:0.895~0.991,P=0.000),0.925(95%CI:0.870~0.981,P=0.000),大于各单项指标。结论联合面部表情、姿势、步态等人工智能辅助的运动评估有助于PD及MSA-P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系统萎缩 人工智能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辅助再生性手术治疗上颌磨牙颊侧Ⅱ°根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
6
作者 闵文君 汪涌 赵兵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分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辅助再生性手术治疗上颌磨牙颊侧Ⅱ°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颗患牙随机分为单纯手术治疗组(对照组)和PDT辅助手术治疗组(试验组),每组26颗,两组患牙再生性手术中均使用海... 目的:分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辅助再生性手术治疗上颌磨牙颊侧Ⅱ°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颗患牙随机分为单纯手术治疗组(对照组)和PDT辅助手术治疗组(试验组),每组26颗,两组患牙再生性手术中均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和Bio-Oss骨粉。对比两组患牙术前、术后6个月的牙周垂直和水平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出血指数,以及根分叉病变区域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出血指数变化量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项指标的变化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DT辅助再生性手术治疗上颌磨牙颊侧Ⅱ°根分叉病变,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 Ⅱ°根分叉病变 再生性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少见脑小血管病临床及遗传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辰婧 贾爽爽 +3 位作者 钟晓玲 安利 徐金娥 邱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86-1188,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少见脑小血管病(CSVD)临床资料、病理学及遗传性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的老年CSVD患者3例,分析其病史、家族史、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明确CSVD病因类型及特点。结果患者... 目的分析老年少见脑小血管病(CSVD)临床资料、病理学及遗传性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的老年CSVD患者3例,分析其病史、家族史、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明确CSVD病因类型及特点。结果患者1,72岁女性,头颅CT示右侧额叶出血,行血肿清除术后病理学示右额叶异常脑组织,CD34、星形胶质细胞增生、β淀粉样蛋白(Aβ)_(40)、Aβ_(42)、刚果红及CD68阳性,确诊为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2,60岁男性,头颅CT示颅内多发低密度病灶,且散在钙化点,头颅MRI示多发长T_(1)、T_(2)病灶,部分病灶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磁敏感加权成像可见顺磁物质沉积,TREX1基因突变,确诊为伴脑白质病及系统性表现的视网膜血管病。患者3,67岁男性,头颅MRI可见皮质萎缩,侧脑室旁多发白质长T_(1)、T_(2)信号,基因变异位点c:2129A>G chr19-15296313 p.Y710C,其子相应位点亦突变,确诊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结论老年CSVD病因最常见为小动脉硬化,但也可能是遗传性的,不可忽视老年患者家族史及基因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淀粉样β肽类 基因检测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链氨基酸通过Stat3通路双向调控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
8
作者 蔡兴华 高洁 +5 位作者 徐媛颖 张会会 买热艳木·肉孜 沙雯君 鲁郡 雷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01,共8页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支链氨基酸(BCAA)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分化介质(DM)组、低浓度BCAA组和高浓度BCAA组;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BCAA对前脂肪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油...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支链氨基酸(BCAA)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分化介质(DM)组、低浓度BCAA组和高浓度BCAA组;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BCAA对前脂肪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脂肪细胞脂滴形成情况;酶法检测细胞内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tat3和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CK-8结果显示,当BCAA浓度≤10 mmol/L时,3T3-L1细胞的存活率不受BCAA的影响。与DM组相比,低浓度BCAA组(0.5、1.0 mmol/L)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大、脂滴数目明显增加,且细胞内TC(0.88 vs 0.68 mmol/g;0.83 vs 0.68 mmol/g,P<0.01)和TG水平(0.77 vs 0.40 mmol/g;0.62 vs 0.40 mmol/g,P<0.01)明显上升;而高浓度BCAA组(5.0、10.0 mmol/l)细胞分化较DM组明显下降。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低浓度BCAA组PPARγ、C/EBPα、Adiponectin、FABP4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而高浓度BCAA组上述基因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此外,低浓度BCAA促进Stat3磷酸化水平,而高浓度BCAA抑制其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 BCAA通过Stat3双向调控前脂肪细胞脂肪分化,即低浓度BCAA可通过促进Stat3磷酸化水平诱导其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而高浓度BCAA则抑制Stat3磷酸化及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AA 3T3-L1 脂肪细胞分化 STAT3 脂肪生成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白质的影响
9
作者 周杰 刘卫鹏 +4 位作者 杨辉 汪兆艳 王倩 栾佐 屈素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3-850,共8页
目的:观察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huma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hOPC)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能力,研究hOPC对小鼠脑白质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法构建VaD... 目的:观察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huma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hOPC)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能力,研究hOPC对小鼠脑白质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法构建VaD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VaD组和hOPC组。VaD组和hOPC组在建模后8周经胼胝体立体定位移植等体积PBS或hOPC溶液。移植后4周和12周,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OPC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移植后12周,通过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髓磷脂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protein 200,NF200)和非磷酸化神经丝H(其单克隆抗体为SMI32)免疫荧光染色和水迷宫实验研究hOPC对小鼠脑白质的影响,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荧光染色探索hOPC的旁分泌机制。结果:hOPC可以在VaD小鼠脑内存活12周,迁移至受损的白质区,并部分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约63%)。移植后12周,hOPC显著提高MBP、MAG和NF200的荧光强度(P<0.05或P<0.01),降低SMI32的荧光强度(P<0.01);hOPC组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和VaD组(P<0.01)。在水迷宫实验中,hOPC组与sham组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PC组的潜伏期较VaD组缩短(P<0.05或P<0.01),hOPC组穿越平台的次数较VaD组增多(P<0.05)。结论:hOPC可以在VaD小鼠脑内存活、迁移和分化,减轻脑白质病变,改善认知功能,这可能与细胞替代和旁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白质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干细胞移植 旁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FIA4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10
作者 崔浩东 殷济民 +3 位作者 郭凯 汪碧君 王天兵 吴文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421,共8页
目的探讨PPFIA4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CCLM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方法选择生物信息学分析、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PFIA4表达情况并进行患者预后的相关分析;设计siRNA质粒瞬转... 目的探讨PPFIA4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CCLM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方法选择生物信息学分析、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PFIA4表达情况并进行患者预后的相关分析;设计siRNA质粒瞬转敲低HCCLM3细胞中PPFIA4表达,选取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PPFIA4对HCCLM3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借助Western blot法检测HCCLM3细胞株转染siRNA质粒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PPFIA4在肝细胞癌组织和肝细胞癌细胞(HCCLM3、Li-7、MHCC97H)中高表达;PPFIA4高表达提示患者临床分期较晚,总体生存期(OS)较短;敲低HCCLM3细胞株中PPFIA4表达后,HCCLM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P<0.001),并且EMT标志物表达发生变化,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增加(P<0.01),而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N-cadherin的表达下降(P<0.05、P<0.01)。结论PPFIA4在肝细胞癌组织和肝癌细胞株中呈高表达并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沉默PPFIA4后能够调控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抑制HCCLM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其具体机制可能与EMT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PPFIA4 预后 迁移 侵袭 E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葫芦素B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缓解银屑病小鼠皮肤损伤和炎症
11
作者 张一健 王雪婷 +8 位作者 杨扬 赵龙 涂辉阳 张译予 胡国亮 田宠 张贝贝 柏兆方 张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8-436,共9页
目的基于环状GMP-AMP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信号通路探索葫芦素B(CucB)对银屑病小鼠皮肤损伤和炎症的作用。方法分析基因表达数据集(GEO)数据库银屑病患者皮损与非病变皮肤的cGAS-STING信号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细胞计数CCK-... 目的基于环状GMP-AMP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信号通路探索葫芦素B(CucB)对银屑病小鼠皮肤损伤和炎症的作用。方法分析基因表达数据集(GEO)数据库银屑病患者皮损与非病变皮肤的cGAS-STING信号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评估CucB的细胞毒性,Western blot法、实时定量PCR、ELISA检测不同浓度CucB处理组细胞的cGAS-STING通路相关蛋白、基因表达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建立咪喹莫特(IMQ)诱导的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CucB低剂量组[0.1 mg/(kg·d)]、高剂量组[0.4 mg/(kg·d)],每组5只,给药6 d后,PASI评估银屑病程度,HE染色检测皮肤损伤情况,实时定量PCR、ELISA检测炎性相关mRNA表达及炎症因子浓度。结果cGAS-STING通路在银屑病患者病变皮肤中上调,hallmark基因集功能富集分析提示上调的基因富集在炎性相关通路;CucB抑制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MDM)和THP-1细胞经dsDNA诱导的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STING蛋白的磷酸化,抑制THP-1细胞经dsDNA诱导的干扰素β1基因(IFNB1)、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干扰素诱导蛋白含四肽重复序列1基因(IFIT1)、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0基因(CXCL10)、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mRNA的表达以及上清中干扰素β(IFN-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CucB组小鼠的银屑病皮肤损伤及炎性浸润得到不同程度改善,ELISA结果提示CucB组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降低,实时定量PCR表明CucB组IL23A、IL1B、IL6、TNF和IFNB1的mRNA水平降低。结论CucB抑制dsDNA诱导的细胞cGAS-STING信号的活化;CucB显著改善银屑病小鼠皮肤损伤和炎症,潜在的分子机制可能与CucB下调cGAS-STING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素B(CucB) 银屑病 咪喹莫特(IMQ) cGAS-STING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ω-3鱼油脂肪乳肠外营养制剂对早期肠瘘炎症状态的影响
12
作者 周郑 魏坤建 +3 位作者 许群 郭凯 宫婷 顾国胜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目的:研究含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制剂对早期肠瘘病人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六科就诊的早期肠瘘病人28例,根据肠外营养中是否添加含ω-3鱼油脂肪乳分为对照组(n=15,单纯肠... 目的:研究含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制剂对早期肠瘘病人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六科就诊的早期肠瘘病人28例,根据肠外营养中是否添加含ω-3鱼油脂肪乳分为对照组(n=15,单纯肠外营养治疗组)和研究组(n=13,肠外营养治疗+ω-3鱼油脂肪乳)。观察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血液中炎症因子、营养及免疫情况,收集入院第1天和第14天时的粪便,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肠道菌群。结果:两组病人一般资料以及入院第1天时的炎症、营养、免疫状况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周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人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谷氨酰转肽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酰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肌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和P=0.01)。此外,研究组肠道菌群的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两周后两组病人细菌属水平上Bacteroides_uniformis、Parabacteroides_merdae、Alistipes_finegoldii、Streptococcus_constellatus、Christensenella_minuta菌群丰度存在差异(P<0.05)。结论:含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制剂能够降低早期肠瘘病人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能够减轻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瘘 肠外营养 Ω-3鱼油脂肪乳 炎症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指尖触觉功能预测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谵妄的价值
13
作者 曹桂霞 方玉茹 +3 位作者 胡诗仪 程静 江涛 王义桥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9-493,共5页
目的 分析术前指尖触觉功能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发生术后谵妄(POD)的相关性,评价术前指尖触觉功能改变预测PO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4年3—10月择期行全麻下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男32例,女88例,年龄≥65岁,BMI 18.5~26.0 kg/m... 目的 分析术前指尖触觉功能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发生术后谵妄(POD)的相关性,评价术前指尖触觉功能改变预测PO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4年3—10月择期行全麻下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男32例,女88例,年龄≥65岁,BMI 18.5~26.0 kg/m^(2),ASAⅡ或Ⅲ级。术前1 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状态,采用标准化触觉检测套件测定指尖触觉阈值并进行分级。术后1—3 d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评估POD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3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n=24)和非POD组(n=9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1 d指尖触觉阈值分级与POD发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术前1 d指尖触觉阈值分级对POD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非POD组比较,POD组年龄明显增大,术前1 d MMSE评分明显降低,术前1 d指尖触觉阈值分级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1 d MMSE评分和术前1 d指尖触觉阈值分级均为PO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前1 d指尖触觉阈值分级每升高1级,POD发生风险随之升高(OR=3.785,95%CI 1.847~7.753,P<0.001)。术前1 d指尖触觉阈值分级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8,最佳诊断临界值为3.5级,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66.7%。年龄、术前1 d MMSE评分与术前1 d指尖触觉阈值分级对POD的共同预测效能更高(AUC=0.942,95%CI 0.902~0.983),敏感性为95.8%,特异性为82.3%。结论 术前1 d指尖触觉阈值升高是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1 d指尖触觉阈值分级>3.5级对PO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觉功能 老年 髋部骨折 术后谵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D变异型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作者 任道菊 陈春月 +3 位作者 李小薇 肖军 张晓娟 李翠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8-503,共6页
目的:分析临床上RhD血清学初筛阴性样本的RHD基因分型及测序结果,进一步探讨RhD检测的实验室方法,为临床精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微柱凝胶法对27200例全血样本进行RhD血型抗原初筛检测。对RhD血型抗原初筛结果为阴性的样本,使... 目的:分析临床上RhD血清学初筛阴性样本的RHD基因分型及测序结果,进一步探讨RhD检测的实验室方法,为临床精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微柱凝胶法对27200例全血样本进行RhD血型抗原初筛检测。对RhD血型抗原初筛结果为阴性的样本,使用3种不同克隆株IgG抗-D试剂进行血清学RhD阴性确认试验;同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分析1号染色体上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以确定RHD基因分型。当PCR-SSP法无法得出确切结果时,对其RHD基因进行三代测序分析。结果:27200例样本中RhD初筛阴性136例(0.50%);其中86例样本进行了RhD阴性确认试验和RHD基因分型检测,RhD阴性确认试验中3种抗-D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占88.37%(76/86例);RHD基因分型结果显示,58例(67.44%)为10个外显子全缺失,余28例分别是RHD*711delC(1例)、RHD*D-CE(1-9)-D(1例)、RHD*D-CE(2-9)-D(2例)、RHD*D-CE(3-9)-D(4例)、RHD*DEL1(c.1227G>A)(16例)、RHD*weak partial 15(845G>A)杂合突变(3例),1例样本通过三代测序发现c.165C>T碱基突变。结论:对RhD血清学检测为阴性的样本进行RHD基因型检测发现部分样本存在RHD基因变异,并非所有阴性样本均为RHD全缺失,表明血清学方法在RhD检测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RHD基因结构的多态性,不同的RhD变异型呈现出不同的血清学特征,需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进一步确认,尤其是对亚洲型DEL的鉴定,对临床精准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抗原 RhD初筛 RHD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分泌组物对海水浸泡合并创伤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15
作者 兰晓娟 谢胜强 +5 位作者 王秉贤 马文静 陈巧汨 程岗 吕文英 张剑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331,共8页
目的 探究三维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分泌组物对海水浸泡(SW)合并拉伸损伤(SI)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SW合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神经元修复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悬滴法培养MSCs,收集含有MSCs来源的分泌组物的条件培养... 目的 探究三维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分泌组物对海水浸泡(SW)合并拉伸损伤(SI)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SW合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神经元修复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悬滴法培养MSCs,收集含有MSCs来源的分泌组物的条件培养基(CM)。采用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建立SW合并SI细胞模型。将HT2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SI组、SI+SW组、SI+CM组与SI+SW+CM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cl-2关联X蛋白(Bax)、铁死亡相关蛋白长链酰基辅酶A合酶4(ACSL4)、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水平。结果 15%浓度海水浸泡12 h后,HT22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处理12 h后,与对照组比较,SI组和SI+SW组HT22细胞活力均明显下降(P<0.0001);经MSCs分泌组物的CM处理后,SI+CM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SI组(P<0.0001),且SW+SI+CM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SI+SW组(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I组和SI+SW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而SI+CM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SI组(P<0.05),SI+SW+CM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SI+SW组(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组和SI+SW组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001),Bax、ACSL4和COX-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01或P<0.0001);与SI组比较,SI+CM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Bax、ACSL4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SI+SW组比较,SI+SW+CM组Bc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Bax、ACSL4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12 h和24 h时,SI组和SI+SW组细胞迁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001),而SI+CM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SI组(P<0.0001或P<0.01),SI+SW+CM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SI+SW组(P<0.0001)。结论 悬滴法培养的MSCs分泌组物可减轻SW合并SI神经元的损伤,有望成为SW合并TBI的潜在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分泌组物 海水浸泡 创伤性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血管内治疗术后迟发性非缺血性脑增强病变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骊 范雪怡 +4 位作者 于瑾 李华 王晓辉 张舒凤 钱海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6-194,204,共10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内治疗(EVT)术后迟发性非缺血性脑增强(NICE)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因脑梗死或颅内动脉瘤疾病行EVT术后出现NICE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设定主题词,...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内治疗(EVT)术后迟发性非缺血性脑增强(NICE)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因脑梗死或颅内动脉瘤疾病行EVT术后出现NICE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设定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和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日期自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1日。分析所诊病例及文献病例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发病时间、治疗方法(药物、使用方法)、遗留症状、EVT原因]、影像学资料[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表观扩散系数序列、增强后T1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T2^(*)WI序列]、预后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随访方式及随访结果)等,评估病变分布范围、病变位置T2WI及FLAIR信号改变、病变部位弥散是否受限、是否有病灶周围水肿带,记录增强扫描强化病灶的部位、形状以及SWI或T2^(*)WI是否存在低信号等。结果纳入文献病例42例,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所诊患者1例,共43例NICE病变患者。43例患者中,男5例,女38例,男∶女为1∶7.6;年龄33~71岁,平均(52.1±1.5)岁;5例为机械取栓术后,38例为动脉瘤EVT术后;EVT术后发生NICE症状的中位天数为35(21,56)d;前、后循环发病患者分别为33、10例,前循环与后循环发病比例为3.3∶1;最常见的症状为偏瘫(16/43)、头痛(12/43)、失语(8/43)和癫痫样发作(7/43),另有6例无症状患者。43例NICE病变患者影像学表现:NICE病变均位于EVT治疗血管的同侧,43例患者颅内均有不同程度白质血管源性水肿区,白质病变分布范围位于EVT治疗血管的供血区域内占比为35/43,多发强化病灶以结节状强化最为常见(38/43),SWI或T2*WI序列病变区可见边界清晰的点状或结节状低信号者占比为4/43,周围无明显水肿带,NICE的病灶具有可逆性。经3~24个月随访,33例患者症状缓解,颅内病灶消失,10例患者仍有遗留症状与颅内病灶。结论颅内EVT术后NICE病变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其临床症状与颅内病灶具有可逆性、良性病程的特点。该病变特征性MRI表现为EVT血管同侧伴血管源性水肿区及多发增强病灶。若EVT术后患者出现神经系统临床表现,除常规DSA复查,还应进行MR随访,包括头部MR平扫与增强、MR血管成像等,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避免误诊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非缺血性脑增强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GF辅助治疗MillerⅠ类牙龈退缩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蔡松梅 汪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69-1074,共6页
目的:评估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作为辅助性材料联合冠向复位瓣(coronally advanced flap,CAF)与结缔组织移植(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治疗MillerⅠ类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的临床疗效。方法:... 目的:评估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作为辅助性材料联合冠向复位瓣(coronally advanced flap,CAF)与结缔组织移植(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治疗MillerⅠ类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MillerⅠ类GR患者(共计42个GR位点)视为本研究试验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CAF+CTG+CGF)和对照组(CAF+CTG),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效应。结果:术后6个月,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牙龈退缩高度和宽度的减少、角化龈宽度的增加及术后24 h、2 d及7 d的数字评价量表(用以评估术后疼痛肿胀情况)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根面覆盖率,试验组(90.90%)和对照组(6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F作为CAF+CTG的辅助性材料运用于MillerⅠ类GR中,可以减少术后6个月的牙龈退缩高度及宽度,增加角化龈宽度,改善术后24 h、2 d及7 d的疼痛肿胀情况,为GR治疗开拓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退缩 浓缩生长因子 结缔组织移植物 冠向复位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YAG激光治疗磨牙-切牙矿化不全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乐文 谢玲 +3 位作者 丁月 田文仙 汪平 李俊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38-744,共7页
目的:评估Er:YAG激光应用于磨牙-切牙矿化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1~12月于我科就诊的8~16岁儿童的68颗磨牙-切牙矿化不全。使用计算机软件将同一患儿口内不同位置的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Er:YAG激光去腐备洞及... 目的:评估Er:YAG激光应用于磨牙-切牙矿化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1~12月于我科就诊的8~16岁儿童的68颗磨牙-切牙矿化不全。使用计算机软件将同一患儿口内不同位置的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Er:YAG激光去腐备洞及窝洞表面处理;对照组:传统涡轮机去腐备洞,两组均使用树脂充填。术中及术后13周、26周、52周参照面部表情疼痛量表、改良世界牙科联盟标准评估两组患牙的临床疗效。结果:术中无痛或少许疼痛儿童的比例实验组(73.53%)高于对照组(44.12%,χ^(2)=6.071,P<0.05);术后13周,敏感性方面的成功率实验组(100.00%)高于对照组(82.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0,P<0.05);术后52周,边缘适合性方面的成功率实验组(91.18%)高于对照组(70.59%),继发龋、腐蚀、崩解方面的成功率实验组(94.12%)高于对照组(73.5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60,5.314,P<0.05)。结论:Er:YAG激光治疗磨牙-切牙矿化不全,能有效减轻患儿术中疼痛、提高树脂充填体成功率,为儿童口腔疾病的微创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切牙矿化不全 ER:YAG激光 微创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响应型唑来膦酸钙纳米颗粒靶向控释对骨质疏松骨代谢及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浩 肖健 +3 位作者 胡帆 王策 陈奎 邢更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7-54,I0002,共9页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响应型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钙纳米颗粒(ZOL-Ca nanoparticals,ZCNP)的制备及其靶向控释对骨质疏松骨代谢及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模板法以ZOL为磷源,CaCl2为钙源制备ZCNP。...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响应型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钙纳米颗粒(ZOL-Ca nanoparticals,ZCNP)的制备及其靶向控释对骨质疏松骨代谢及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模板法以ZOL为磷源,CaCl2为钙源制备ZCNP。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对ZCNP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发射光谱法评估ZOL的负载以及载药率。利用CCK-8法检测ZCNP对鼠源骨髓单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s)活力的影响;采用溶血实验检测ZCNP的生物相容性。通过荧光标记ZCNP对其骨靶向性进行验证。采用药物释放实验验证了ZCNP的ESW响应性。在体外,利用TRAP染色检验ZCNP的破骨抑制情况;ARS染色检验ZCNP对成骨活性的影响。在体内,利用卵巢摘除骨质疏松模型验证ZCNP对骨量的影响。结果ZCNP呈类球形结构,约60 nm。ZCNP的ZOL负载率为(59.68±1.48)%。ZCNP在0、0.01、0.1、1、10μmol/L浓度下对小鼠BMMs的细胞活性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ZCNP在ESW作用下可快速释放ZOL。ESW+ZCNP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成骨细胞增殖。ESW+ZCNP可明显提高卵巢摘除骨质疏松模型局部骨量。结论ESW响应型ZCNP可通过有效精准靶向控释,抑制破骨,促进成骨提升卵巢摘除模型局部骨量,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唑来膦酸 靶向控释 骨质疏松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相关病毒感染GDF11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玉琴 曹少清 +3 位作者 王张羽 李成思 叶江平 宗刚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6-833,共8页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感染上调体内生长和分化因子11(GDF11)表达水平对2型糖尿病大鼠(T2DM)主动脉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联合诱导,建立T2DM模型。正常大鼠和糖尿病模型大鼠随...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感染上调体内生长和分化因子11(GDF11)表达水平对2型糖尿病大鼠(T2DM)主动脉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联合诱导,建立T2DM模型。正常大鼠和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阴性病毒对照组(NC组)、GDF11腺相关病毒组(GDF11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GDF11腺相关病毒组(DM+GDF11组)。喂养8周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胰岛素(IN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重组生长转化因子11(GDF11)、总胆固醇(T-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丙二醛(MDA)浓度;采用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染色)观察糖原沉积部位,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血管损伤情况,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弹性纤维损伤情况,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血管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与Control组相比,生化指标提示:DM组大鼠血清中AGES、T-CHO、TG、LDL-C和MDA浓度升高(P<0.05),INS、GDF11、HDL-C、ADMA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DM+GDF11组AGES和HDL-C与DM组无明显差异,T-CHO、TG、LDL-C和MDA相比较DM组降低(P<0.05),INS、GDF11和ADMA相比较DM组升高(P<0.05)。病理染色提示:DM组PAS染色提示糖原颗粒在主动脉内皮及内皮下沉积,HE染色观察到主动脉中膜增厚,内皮细胞及弹性纤维断裂走形不规则,电镜观察到DM组血管内皮损伤,弹性纤维断裂,DM+GDF11组这些变化有所减轻。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表示内皮细胞相关蛋白在DM组中表达下降(P<0.05),间充质标志物在DM组中表达升高(P<0.05),DM+GDF11组中这些蛋白有所回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体内GDF11表达水平可以改善糖尿病导致的主动脉血管损伤,推断可能与其抑制内皮间充质转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改善血管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腺相关病毒 重组生长转化因子1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糖原沉积 链脲佐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