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非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真实世界结果分析
1
作者 王佳 陶千山 +1 位作者 董毅 翟志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4-1261,共8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非化疗策略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24年11月在本院血液科确诊的有完整信息的APL患者资料。non-CHT组患者均接受ATRA-ATO诱导、巩固...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非化疗策略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24年11月在本院血液科确诊的有完整信息的APL患者资料。non-CHT组患者均接受ATRA-ATO诱导、巩固和维持治疗,CHT组接受ATRA-ATO+化疗诱导治疗,然后接受3个周期的ATRA-ATO+CHT巩固治疗,并接受ATRA-ATO维持治疗6-10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无事件生存期(EF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缓解率、分化综合征(DS)及安全性。结果:APL患者182人,早期死亡(ED)15人,占比8.24%,ED与年龄及危险分层相关。non-CHT组与CHT组间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随访截至2025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39.5个月,non-CHT组EFS优于CHT组(P=0.038),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标危患者中无化疗组EFS更长(P=0.012),高危患者中non-CHT与CHT组的EFS(P=0.585)及OS(P=0.4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on-CHT组和CHT组发生轻度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6%对23.1%,P=0.937)。non-CHT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结论:ATRA联合ATO的无化疗方案是治愈APL患者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分化综合征 化疗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老细胞比例及衰老相关细胞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琳琳 陶千山 +2 位作者 王会平 张青 翟志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41-214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衰老细胞比例和衰老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诊的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初诊组17例、缓解组16例、复发组12例),瑞吉和衰老特异性β-半...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衰老细胞比例和衰老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诊的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初诊组17例、缓解组16例、复发组12例),瑞吉和衰老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观察各组患者外周血白血病细胞形态和衰老细胞比例,流式微球分析技术(CB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衰老相关细胞因子IL-8、IL-1β、IL-6、IL-10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复发组外周血涂片瑞吉染色显示白血病细胞形态明显增大且SA-β-gal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复发组血清衰老相关细胞因子IL-8、IL-1β、IL-6、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患者血清衰老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无相关性(P>0.05);IL-8水平较高的复发患者呈再诱导缓解率低趋势且复发后总生存差(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L-8是复发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ML患者外周血中衰老细胞比例和衰老相关细胞因子IL-8、IL-1β、IL-6、IL-10水平显著升高,与疾病复发密切相关,且IL-8水平较高的复发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衰老细胞 衰老相关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IL-2、TNF-α检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叶倩舲 翟志敏 +2 位作者 王会平 秦慧 张家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5-258,共4页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免疫过度受抑"疾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过度激活"疾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SLE、MM患者和健康对照均于清晨空...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免疫过度受抑"疾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过度激活"疾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SLE、MM患者和健康对照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IL-2、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者比较,MM患者、SLE患者血浆IL-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患者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者(P<0.05),SLE患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者(P<0.05)。MM患者血浆IL-2、TNF-α水平显著低于SLE患者(P=0.01,P<0.01)。年龄<55岁组MM患者血浆IL-2、TNF-α均显著高于≥55岁组(P<0.01,P=0.03);肾功能不全MM患者血浆IL-2水平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MM患者(P=0.01)。有与无首诊盘形红斑的SLE患者之间,其血浆IL-2、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2)。结论TNF-α在体内微环境的生理失衡是MM患者的"免疫过度受抑"与SLE患者"免疫异常激活"的原因之一,IL-2的影响作用则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细胞介素-2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秦慧 汪延生 +3 位作者 丁士华 吴凡 王芝涛 王强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8-1021,共4页
收集接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BDT)方案化疗的25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信息,对其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评价。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25例MM患者的总有效(OR)率为80.00%(20/25),其中完全... 收集接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BDT)方案化疗的25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信息,对其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评价。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25例MM患者的总有效(OR)率为80.00%(20/25),其中完全缓解(CR)9例(36.00%),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6例(24.00%),部分缓解(PR)5例(20.00%);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与新诊断MM患者的疗效相当(OR率:62.5%vs 88.24%,P>0.05);国际分期系统(ISS)Ⅰ+Ⅱ期患者疗效与Ⅲ期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率:83.33%vs 76.92%;P>0.05);长疗程(≥4个疗程)化疗组患者的CR率明显高于短疗程(3、2、1个疗程)化疗组患者(77.78%vs 30.77%vs15.79%vs 4.00%);浆细胞白血病及严重肾功能损害的MM瘤可获得VGPR以上疗效;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皮疹等,经过对症治疗以及调整剂量后均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后CIK细胞序贯治疗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欢 王会平 +4 位作者 陶千山 张家奎 翟志敏 李迎伟 沈元元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2-416,共5页
目的初步观察及评价化疗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序贯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老年AML患者建立新的副作用较小的维持治疗方法。方法以5例多疗程化疗后疾病达缓解或部分缓解后难以继续耐受化疗的老年AML患者... 目的初步观察及评价化疗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序贯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老年AML患者建立新的副作用较小的维持治疗方法。方法以5例多疗程化疗后疾病达缓解或部分缓解后难以继续耐受化疗的老年AML患者为研究对象,辅以自体CIK细胞序贯治疗。观察分析5例患者CIK细胞输注后一般症状及不良反应,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外周血微小残留病变(MRD)水平、生活质量评分(KPS)及生存期。结果 5例患者共接受35次CIK细胞回输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回输后患者精神、食欲、体力等较前改善。CIK细胞治疗后调节T细胞与效应T细胞比例(2.70±1.59)较CIK细胞输注前(5.35±5.50)明显降低(P<0.05)。CIK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MRD[(0.16±0.30)%]较CIK细胞治疗前MRD[(0.86±0.84)%]明显降低(P<0.05)。CIK细胞输注后患者KPS评分(88.8±6.03)较输注前(75.45±10.35)改善(P<0.05),平均总生存期29.8个月。结论本研究5例老年AML患者化疗后自体CIK细胞序贯维持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老年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髓源性抑制细胞的频数与炎症反应负相关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浩 管世鹤 +6 位作者 杨凯 叶珺 晏开力 潘颖 吴园园 王爱华 孙蓓蓓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87-1390,1395,共5页
目的分析CD14^+HLA-DR^(-/low)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频数以及与患者生化特征、病毒载量和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6例乙型肝炎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 目的分析CD14^+HLA-DR^(-/low)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频数以及与患者生化特征、病毒载量和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6例乙型肝炎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同时对9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穿组织分别进行生化特征、病毒载量和病理分析。各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为(6.03±0.09)%,明显高于20名健康体检者的频数(1.87±0.05)%,且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显著高于HBe 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呈负相关,而与病毒载量无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MDSC的频数随着肝脏炎症分级增高而逐步降低,而与肝脏纤维化分期并无明显关系。结论 CD14^+HLA-DR-/lowMDSC频数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炎症反应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髓源性抑制细胞 生化特征 肝脏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标记胚胎干细胞分化的成血管细胞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春 周诗君 +1 位作者 翟志敏 周海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5-549,共5页
克隆小鼠flk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构建成血管细胞特异性表达GFP载体,并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ES)。将ES分化形成胚胎体(EB),观察EB中GFP表达,收集第4天的EB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以获得GFP+细胞进行血细胞集落形成实验,以确定GFP标... 克隆小鼠flk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构建成血管细胞特异性表达GFP载体,并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ES)。将ES分化形成胚胎体(EB),观察EB中GFP表达,收集第4天的EB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以获得GFP+细胞进行血细胞集落形成实验,以确定GFP标记细胞造血分化潜能。结果显示,成功构建成血管细胞特异性表达GFP载体;转染的ES形成的EB中可见绿色荧光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发现,转基因组EB中的GFP+细胞(27.5%)与对照组EB中FLK1+细胞(2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FP+和FLK1+细胞形成集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对ES分化产生的成血管细胞实现了特异性标记,为后续研究ES体外造血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成血管细胞 造血细胞 细胞分化 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CD123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最新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家奎 阮燕洁 +1 位作者 王会平 翟志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9-1052,共4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最常见的、死亡率最高的一类白血病。在过去的40年里,尽管人们对于AML的认识更加深入,但是与其他血液肿瘤相比,AML的治疗并没有明显的变化。CD123是AML相关抗原,高表达于白血病干细胞,低...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最常见的、死亡率最高的一类白血病。在过去的40年里,尽管人们对于AML的认识更加深入,但是与其他血液肿瘤相比,AML的治疗并没有明显的变化。CD123是AML相关抗原,高表达于白血病干细胞,低或不表达于正常造血干细胞。作为治疗AML的潜在治疗靶点,近期靶向CD123+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已经有了新的进展,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治疗技术发展迅速。早期研究也已经证实CD123 CAR-T细胞具有抗白血病效应,而且对正常造血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为临床治疗复发/难治AML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CD123 干细胞 免疫治疗 嵌合抗原受体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XIST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军 郑慧敏 +5 位作者 丁洋洋 李曼曼 胡林辉 蒲莲芳 陶千山 熊术道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39-1443,共5页
目的探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长链非编码RNA X染色体失活特异性转录因子(LncRNA XIST)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5例AML初治组(AML)、20例AML化疗后完全缓解组(AML-CR)和20例缺铁性贫血(IDA)对照组(CON)的骨髓标本,实... 目的探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长链非编码RNA X染色体失活特异性转录因子(LncRNA XIST)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5例AML初治组(AML)、20例AML化疗后完全缓解组(AML-CR)和20例缺铁性贫血(IDA)对照组(CON)的骨髓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LncRNA XIST的表达量,分析3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探讨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LncRNA XIST在初治AML组中低表达( P <0.001)。与初治的AML组比较,其在AML-CR组中表达明显上调( P <0.001),而AML-CR 组与对照组中LncRNA XIST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ML初治组中,LncRNA XIST的表达水平与AML分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2-M3/M4-M5)、有无髓外浸润、白细胞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存在相关性。LncRNA XIST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高表达组患者( P =0.018)。通过COX回归分析显示,LncRNA XIST和白球比可以作为AML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LncRNA XIST在初治AML患者中低表达,化疗完全缓解中表达上调,且与预后相关,提示其有作为AML患者的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XIST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对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的双向调节作用 被引量:83
10
作者 翟志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9-322,共4页
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从被发现迄今已有30余年,但仍然是最受关注和被广泛研究的细胞因子之一。IL-2最初是从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获得,并对体外培养的T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因此传统认为IL-2是一种激活T细胞,并维持T细胞... 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从被发现迄今已有30余年,但仍然是最受关注和被广泛研究的细胞因子之一。IL-2最初是从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获得,并对体外培养的T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因此传统认为IL-2是一种激活T细胞,并维持T细胞分化和增殖的T细胞生长因子,同时也参与炎症或自身免疫性反应。近年来,人们在IL-2或IL-2R缺陷小鼠动物模型等的研究中发现IL-2的主要功能不仅是提升免疫反应,更重要的是维持Treg细胞的稳定及其介导的免疫耐受,故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这些对IL-2生物学活性的新发现,也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评价和认识临床使用IL-2的疗效、适应症和给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受体 免疫激活 免疫耐受 调节性T细胞 效应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IL-2对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家奎 熊术道 +6 位作者 王会平 张翠 李迎伟 沈元元 赵一鸣 于倩倩 翟志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3-446,共4页
对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持续应用100万单位白介素(IL)-2,每天1次,皮下注射,联合抗感染、激素等常规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患者在持续应用小剂量IL-2治疗后,高热等异常临床表现逐渐消失,4周后血象及各... 对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持续应用100万单位白介素(IL)-2,每天1次,皮下注射,联合抗感染、激素等常规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患者在持续应用小剂量IL-2治疗后,高热等异常临床表现逐渐消失,4周后血象及各项免疫相关检查基本恢复正常,病情一度稳定,但停药后又出现反复,进行性加重,6个月后死于"恶性组织细胞病"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利用IL-2特有的双向免疫调节活性,可能为治疗HPS,尤其是感染相关的获得性HPS提供一个新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介素-2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蒲莲芳 陶千山 +2 位作者 王会平 翟志敏 熊术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51-1555,共5页
目的:为了观察和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和首次转阴时间长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初诊APL患者60例,按照APL临床路径行诱导缓解及缓解后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应... 目的:为了观察和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和首次转阴时间长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初诊APL患者60例,按照APL临床路径行诱导缓解及缓解后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应用多重巢式PCR动态监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计算首次转阴时间,随访观察并评价首次转阴时间的临床意义。结果:除3例死亡和1例失访外,其余56例初诊APL患者经正规治疗后,其PML/RARα融合基因均在24至381 d之间首次转阴,平均首次转阴时间为(131±90)d。首次转阴时间在PML/RARα融合基因不同亚型之间存在差异,L型转阴时间较S型的短(P=0.032),而不同年龄、性别、危险度分层组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首次转阴后的56例患者分别随访25 d至1979 d,中位随访时间为946 d,其中1例133 d首次转阴患者维持3个月后转阳并且随后出现临床复发,其余55例患者均长期保持分子水平缓解。结论:初诊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约在正规治疗后4个月首次转阴;不同基因亚型之间首次转阴时间存在差异。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可客观反映APL患者治疗后白血病细胞的消减水平,对临床治疗有提示作用,但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绝对依据;以PML/RARα融合基因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灶对分析APL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PML/RARΑ融合基因 首次转阴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地西他滨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董毅 王佳 +2 位作者 陶千山 沈元元 翟志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9-1375,共7页
目的:探讨中低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地西他滨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新诊断中低危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将78例诱导巩固治... 目的:探讨中低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地西他滨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新诊断中低危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将78例诱导巩固治疗后仍处于缓解状态的AML患者分为维持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47例)。维持治疗给予地西他滨20 mg/(m^(2)·d),静滴,d 1-5,为1个疗程,每3个月治疗为1个周期,连续应用6个疗程,对照组仅观察与定期检测。通过电话或查看门诊或住院病历来完成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的总生存期(OS),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无复发生存(RFS)、耐受性、细胞免疫功能及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等。结果:维持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中位RFS分别为30.1(26.2-33.8)和24.3(21.7-30.3)个月(P=0.011),中位OS分别为34.7(29.8-39.7)和27.7(24.1-31.3)个月(P=0.024)。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微小残留病(MRD)(HR=25.185,P<0.001)及治疗方法(HR=0.124,P<0.001)影响患者生存。维持治疗组患者在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后发现外周血CD3+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水平明显上升,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患者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血液学不良事件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事件主要是消化道症状,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中低危AML患者地西他滨维持治疗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且耐受性良好,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调节T细胞增殖,诱导并提升CD8+T细胞对肿瘤抗原的细胞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西他滨 总生存 维持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秋叶 王极宇 +3 位作者 张家奎 王会平 陶千山 翟志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2385-2390,共6页
目的:探索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血液科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23例,应用CBA技术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输注前后血清中IL-6、IFN-... 目的:探索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血液科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23例,应用CBA技术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输注前后血清中IL-6、IFN-γ、IL-10、TNF-α和CRP水平。然后根据CTCAE v4.0将发生CRS的患者分为轻度CRS组(1~2级)和重度CRS组(3~5级),比较两组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及治疗反应。结果:①CD19 CAR-T细胞输注前后患者血清中IL-6(2.00~28.50 vs 34.50~112.00)、IFN-γ(2.13~3.12 vs 4.35~10.07)、IL-10(1.00~1.80 vs 4.01~39.92)、TNF-α(2.91~4.60 vs 4.99~40.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1,0.002);②轻度CRS组和重度CRS患者相比,血清中IL-6(28.75~61.25 vs 91.00~1 074.00)、IFN-γ(3.93~7.28 vs 12.53~15.30)、IL-10(3.13~7.47 vs 39.92~84.97)、TNF-α(4.60~15.77 vs 40.18~62.51)和CRP(4.95~46.86 vs 37.81~120.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4、0.003、0.000、0.045);③CD19 CAR-T治疗后完全缓解(包括血象未完全恢复患者)组与未缓解组间上述细胞因子与CRP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IL-6显著升高的重度CRS患者,应用IL-6受体拮抗剂治疗后均好转。结论:IL-6、IFN-γ、IL-10、TNF-α细胞因子的水平可作为判断CRS严重程度的实验室参考指标,并可指导临床靶向选择细胞因子拮抗剂,但对CD19 CAR-T疗效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细胞因子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复发/难治 B-ALL CD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EX基因通过活化Rb/E2F通路促进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增殖与复发 被引量:7
15
作者 完颜智翔 王极宇 +3 位作者 潘莹 朱凤凤 易浏颖 翟志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2-437,共6页
目的探讨SENEX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对DLBCL复发的影响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例初诊DLBCL患者(初诊组)、3例复发DLBCL患者(复发组)和3例完全缓解DLBCL患者(完全缓解组)的SE... 目的探讨SENEX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对DLBCL复发的影响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例初诊DLBCL患者(初诊组)、3例复发DLBCL患者(复发组)和3例完全缓解DLBCL患者(完全缓解组)的SENEX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SiRNA转染技术沉默DLBCL细胞株OCI-LY8中的SENEX基因;Western blot和qRT-PCR法验证其转染效率;CCK-8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游离与腺病毒E2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E2F)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16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磷酸化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表达水平。结果复发DLBCL患者中SENEX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增高;沉默DLBCL细胞中SENEX基因表达抑制了DLBCL细胞增殖,并抑制E2F活化和Rb活化。结论SENEX基因通过活化Rb/E2F1通路促进DLBCL增殖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EX Rb/E2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增殖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ex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艳芸 陶千山 +3 位作者 王会平 胡林辉 张家奎 翟志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senex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AML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enex基因在21例初诊AML患者(初诊组)、27例骨髓完全缓解的AML患者(缓解组)、19例骨髓复发的AML患者(复发组)以及12... 目的探讨senex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AML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enex基因在21例初诊AML患者(初诊组)、27例骨髓完全缓解的AML患者(缓解组)、19例骨髓复发的AML患者(复发组)以及12例对照者(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比较4组之间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并分析senex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和疗效的关联性。结果初诊组senex基因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4.06±2.72 vs 2.52±1.83,P=0.04)和对照组(4.06±2.72 vs 1.22±0.48,P=0.001),复发组senex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3.27±2.54 vs 1.22±0.48,P=0.017),且各亚型之间以AML-M3的senex基因表达水平最高。AML患者senex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存在相关性(rs=0.557,P=0.000)。此外分析AML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显示1次化疗缓解的患者(n=14)的senex基因表达显著低于1次化疗未缓解的患者(n=7)(1.77±1.47 vs 4.85±2.20,P=0.003),并且1次化疗未缓解的患者预后均较差。结论 senex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AML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senex 细胞衰老 复发 凋亡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58在成人B-ALL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睿 熊术道 +5 位作者 王会平 陶千山 于倩倩 陈天平 张家奎 翟志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91-1494,共4页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CD58)在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并探讨联合CD19、CD34、CD20、CD10和CD45等免疫分子用于成人B-ALL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的可行性,以及CD58对于成人B-ALL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CD1...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CD58)在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并探讨联合CD19、CD34、CD20、CD10和CD45等免疫分子用于成人B-ALL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的可行性,以及CD58对于成人B-ALL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CD10/CD58/CD19/CD45和CD34/CD20/CD45抗体组合,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6例缺铁性贫血治疗后(对照组)和39例BALL初诊及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骨髓标本。根据抗体表达规律将对照组正常分化的B系前体细胞分成早期、中期和成熟3个阶段;实验组白血病细胞按CD58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分别比较CD58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不同阶段或组别表达强度差异。结果正常分化的B系前体细胞CD58表达强度整体呈现低表达水平。高表达组异常细胞CD58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低表达组异常细胞CD58表达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共有32例患者定期监测骨髓MRD,监测12个月数据表明:高表达组8例MRD阳性,CD58 MFI为(25.19±3.57),15例MRD阴性,CD58 MFI为(5.25±1.23);低表达组7例MRD阳性,CD58 MFI为(6.96±0.94),2例MRD阴性,CD58 MFI为(6.80±1.27)。结论CD58在异常细胞的表达强度稳定,联合CD19、CD34、CD20、CD10和CD45抗体组合可以用于CD58高表达组BALL患者MRD的监测,其表达强度的高低对于治疗效果评估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即CD58低表达提示化疗效果不理想,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58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PIC、TM、t-PAIC四种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9
18
作者 蒋冬雪 翟志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4-478,共5页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dulin,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α2-plamin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iss...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dulin,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α2-plamin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issue plaminogen an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scular coagulation,DIC)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33例有出血倾向或血栓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2017年版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分为显性DIC组、前DIC组和非DIC组,采用新的自动化技术检测实验室指标,包括TAT、TM、PIC、t-PAIC,比较各组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评估其在D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在显性DIC患者中,TAT、TM、PIC水平显著高于非DIC患者,t-PAIC在两组中无统计学意义;在前DIC患者中,TAT、TM、PIC、t-PAIC水平显著高于非DIC患者;ROC曲线显示,TAT、TM、PIC及t-PAIC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887,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rothom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可达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933.结论TAT、TM、PIC及t-PAIC联合检测可提高DIC早期诊断率,为临床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TAIR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对柔红霉素耐药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玲琳 熊术道 高申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76-1680,共5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HOTAIR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表达,以及AML细胞对柔红霉素(DNR)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qRT-PCR检测AML细胞株、AML患者骨髓标本、对照组骨髓标本HOTAIR的表达水平。选取U937细胞和THP1细胞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HOTAIR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表达,以及AML细胞对柔红霉素(DNR)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qRT-PCR检测AML细胞株、AML患者骨髓标本、对照组骨髓标本HOTAIR的表达水平。选取U937细胞和THP1细胞为研究对象,构建HOTAIR基因的shRNA载体,分别转染两株细胞,qRT-PCR检测HOTAIR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糖蛋白的表达。DNR(0.1μmol/L)处理细胞株,CCK-8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AML细胞株与AML患者骨髓中,HOTAI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成功下调HOTAIR在U937细胞和THP1细胞中表达,P-糖蛋白水平随之降低,成功下调HOTAIR的U937细胞和THP1细胞联合DNR有利于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结论AML中,HOTAIR的异常表达参与对DNR的耐药机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HOTAIR P-糖蛋白 柔红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首次诱导治疗后使用rhG-CSF对临床疗效和流式MRD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美 安福润 +4 位作者 张青 董毅 秦慧 翟志敏 陶千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2-1027,共6页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首次诱导治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临床疗效和流式微小残留病变(MR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初次确诊并接受首次诱导治疗的44例AML患者...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首次诱导治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临床疗效和流式微小残留病变(MR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初次确诊并接受首次诱导治疗的44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是否使用rhG-CSF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两组完全缓解率、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持续时间、感染发生率、发热持续时间、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时间、流式MRD以及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60%,治疗组为74%(P=0.3429);对照组粒缺持续时间为(21.28±7.91)d,治疗组为(14.79±3.07)d(P=0.0016);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为(12.80±7.31)d,治疗组为(9.11±7.48)d(P=0.0136);对照组和治疗组感染发生率、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时间以及无复发生存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最终获得CR的患者中在首次脱离粒缺时有66%的病例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到髓系前体细胞(占比2.25%±0.99%),容易被误判为流式MRD+。结论:AML首次诱导治疗后使用rhGCSF不仅不会影响临床缓解率,还能显著缩短粒缺时间和发热时间,但可能会影响首次脱离粒缺时外周血流式MRD检测结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完全缓解 微小残留病变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