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章礼久 孟刚 许建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分布特点与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D2-40为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对102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正常组织进行淋巴管染色,进行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并检测相应组织的VEGF-D,结...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分布特点与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D2-40为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对102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正常组织进行淋巴管染色,进行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并检测相应组织的VEGF-D,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结直肠癌中心及浅表部位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结直肠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21.6±5.6)较正常结直肠组织(5.4±2.8)和癌旁组织(6.7±3.4)显著增高(P<0.01)。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密切相关(P<0.01或<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且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可能有助于评估其淋巴结转移和判断预后。VEGF-D阳性表达在DukesC、D期与A、B期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表明VEGF-D在结直肠癌向浆膜层浸润或转移过程中表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在对乙酰氨基酚肝损伤后再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郁福乾 宋莎莎 +1 位作者 路燕 章礼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6-871,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急性肝损伤(ALI)后肝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培养AML12小鼠正常肝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PAP药物和IL-6中和抗体(IL-6 Ab)作用于AML12细胞后细胞的活力,筛选...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急性肝损伤(ALI)后肝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培养AML12小鼠正常肝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PAP药物和IL-6中和抗体(IL-6 Ab)作用于AML12细胞后细胞的活力,筛选出最适药物作用浓度;ELISA测量IL-6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PCNA、CyclinD1、HGF等肝脏再生相关蛋白水平;qRT-PCR法检测IL-6、PCNA、CyclinD1 mRNA水平。GraphPad Prism 8.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通过CCK-8数据,筛选5 mmol/L最适药物浓度造模以及0.01μg/ml IL-6 Ab作用细胞。ELISA试剂盒测量IL-6浓度,0、4、12、24、48 h IL-6浓度分别为0、1.794、2.264、1.658、1.086 pg/ml。Western blot结果,与APAP处理AML12细胞其他时间点相比,4 h APAP组CyclinD1蛋白水平最高,12 h APAP组PCNA、HGF蛋白水平最高(P<0.05)。与4 h APAP组相比,4 h APAP+IL-6 Ab组Cyclin-D1、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12 h APAP组相比,12 h APAP+IL-6 Ab组PCNA、HGF表达减低(P<0.05)。qRT-PCR结果,与APAP处理AML12细胞其他时间点相比,4 h APAP组IL-6、PCNA、CyclinD1 mRNA水平达高峰(P<0.05);与4 h APAP组相比,4 h APAP+IL-6 Ab组PCNA、CyclinD1 mRNA水平降低(P<0.05)。结论IL-6Ab通过中和IL-6抑制STAT3磷酸化进而抑制肝细胞再生,推测IL-6在APAP诱导的肝损伤后肝再生过程中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急性肝损伤 白细胞介素-6 IL-6中和抗体 肝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下腔静脉型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1
3
作者 方伟伟 成德雷 +3 位作者 吕维富 朱楠 陈晓明 刘开才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43-747,共5页
目的通过部分结扎大鼠肝后段下腔静脉(IVC)建立IVC阻塞型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CS)模型。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3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对模型组大鼠以3F微导管部分结扎肝后段IVC,对照组仅暴露肝后段IVC,其余处理相同。术... 目的通过部分结扎大鼠肝后段下腔静脉(IVC)建立IVC阻塞型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CS)模型。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3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对模型组大鼠以3F微导管部分结扎肝后段IVC,对照组仅暴露肝后段IVC,其余处理相同。术后第28天取外周静脉血行肝功能检查,术后第84天和第85天分别行腹部超声和DSA,评价IVC阻塞程度及侧支静脉形成后处死大鼠,对肝脏、脾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建模成功率83.33%(15/18)。术后第28天,模型组大鼠静脉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术后第84天和85天腹部超声及DSA检查均证实模型组大鼠存在IVC阻塞,肝内及肝外侧支静脉形成。光镜下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严重脂肪样变性,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血窦扩张、淤血,汇管区纤维增生和轻度纤维化;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细胞器减少,存在局限性水肿,胞质内大量脂滴堆积,粗面及细面内质网扩张,周围线粒体减少,肝细胞核膜裂隙增宽等改变。结论部分结扎大鼠肝后段IVC可成功制备IVC阻塞型BCS,为BCS研究提供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 模型 动物 腔静脉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4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早期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郑秀良 陈明月 +2 位作者 乔亚琴 沈海涛 路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04-1910,共7页
目的利用Toll样受体4(TLR4)抑制剂(TAK-242)探讨TLR4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早期中的作用。方法58只雄性癌症研究所(ICR)小鼠随机划分为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抑制剂对照组)和实验组(APAP 4 h组、APAP+TAK-242... 目的利用Toll样受体4(TLR4)抑制剂(TAK-242)探讨TLR4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早期中的作用。方法58只雄性癌症研究所(ICR)小鼠随机划分为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抑制剂对照组)和实验组(APAP 4 h组、APAP+TAK-2424 h组、APAP 12 h组、APAP+TAK-24212 h组)。实验组小鼠给予单剂量腹腔注射APAP(300 mg/kg),TAK-242(3 mg/kg)于APAP注射前3 h进行腹腔注射。比较各组小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和肝指数;HE染色显示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LR4、HMGB1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基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IL-6含量。结果HE染色显示APAP 4 h组小鼠肝组织出现肿大充血,12 h组出现典型的小叶中心性坏死,且APAP+TAK-2424 h和12 h组的肝脏坏死程度均较同时间点APAP组减轻。相较于正常对照组,APAP 4 h组的血清ALT水平、肝指数、TLR4、HMGB1、NF-κB蛋白含量和MCP-1、IL-1β、TNF-α、IL-6基因水平及肝组织IL-6含量升高;APAP 12 h组的血清ALT水平、肝指数、HMGB1蛋白含量和肝组织IL-6含量升高。相较于APAP 4 h组,APAP+TAK-2424 h组的血清ALT水平、肝指数、TLR4、HMGB1、NF-κB蛋白含量和MCP-1、IL-1β、TNF-α、IL-6基因水平及肝组织IL-6含量降低。相较于APAP 12 h组,APAP+TAK-24212 h组TLR4、HMGB1蛋白含量和MCP-1、IL-1β、TNF-α基因水平降低。结论抑制TLR4可能通过抑制TLR4/HMGB1通路,从而减轻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早期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TLR4 肝损伤 炎症 小鼠 近交I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口服利伐沙班联合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陈旧性血栓1例
5
作者 方伟伟 成德雷 +3 位作者 吕维富 朱楠 陈晓明 刘开才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08-709,共2页
BCS合并IVC血栓 A.IVC造影+置管溶栓术前MR延迟期增强扫描冠状位图像;B.IVC造影+置管溶栓术中DSA,溶栓效果不佳;C.IVC造影+置管溶栓术后口服利伐沙班6个月,复查MR增强扫描冠状位图像;D.口服利伐沙班6个月后IVC血管成形术中DSA患者男,47... BCS合并IVC血栓 A.IVC造影+置管溶栓术前MR延迟期增强扫描冠状位图像;B.IVC造影+置管溶栓术中DSA,溶栓效果不佳;C.IVC造影+置管溶栓术后口服利伐沙班6个月,复查MR增强扫描冠状位图像;D.口服利伐沙班6个月后IVC血管成形术中DSA患者男,47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伴色素沉着5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无肝病史及长期饮酒史。查体:肝肋下3 cm,脾肋下4 cm;胸腹壁可见纵行曲张静脉,血流方向由下至上,双下肢及阴囊肿胀,双下肢色素沉积。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2.0μmol/L,白蛋白26.9 g/L,凝血酶原时间11.30 s。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MR: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近膈面处可见膜性带孔狭窄,IVC肾静脉开口以上水平可见血栓形成,约4.0 cm×2.0 cm×1.5 cm(图1A),奇静脉、副奇静脉等IVC侧支血管开放、扩张,同时可见肝叶比例失调,脾脏体积增大及少量腹腔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腔静脉 血栓形成 利伐沙班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