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与心电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陈万林 吴继雄 +2 位作者 姜凡 解翔 程水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6-351,共6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探讨不同步性与心电活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应用GEViVid7.0采集40例心衰患者(A组)、40例心衰高危因素患者(B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C组)的左室全容积图像。采用左...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探讨不同步性与心电活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应用GEViVid7.0采集40例心衰患者(A组)、40例心衰高危因素患者(B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C组)的左室全容积图像。采用左室16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分析后,计算左室16节段、12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Tmsv)的标准差(SD)和最大差值(Dif):即Tmsvl6-SD、Tmsvl6-Dif、Tmsv12-SD、Tmsv12-Dif;获取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常规体表心电图获取P-R间期、QRS波宽度。结果①A、B两组LVEDV、LVESV、LVEF及收缩不同步性指标与C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LVEF与收缩不同步性指标有良好的负相关性,以Tmsvl6-SD%相关性最高,(r=-0.721,P<0.001);Tmsvl6-SD%与QRS宽度呈弱相关(r=0.314,P=0.049),并且有27.5%的患者QRS<120ms,但存在左室机械不同步;③B组Tmsvl6-SD%与LVEF、QRS宽度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真实反映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能客观揭示机械不同步性与心电活动的关系,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简便、有效、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同步运动 左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晓晨 胡章乐 +2 位作者 盛建龙 许邦龙 吴继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39-1941,共3页
目的:研究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RT治疗心力衰竭54例(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93±9.42)岁。根据LVEF将患者分为A组(LVEF≤35%)和B组(LVEF>35%),术后随访症状、... 目的:研究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RT治疗心力衰竭54例(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93±9.42)岁。根据LVEF将患者分为A组(LVEF≤35%)和B组(LVEF>35%),术后随访症状、超声和心衰恶化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分级、LVEF变化及CRT反应率。结果:术后两组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无差异。术后3个月和12个月A组LVEF增幅显著高于B组[(5.08±2.81)%vs(2.45±1.80)%,P<0.05;(5.38±2.92)%vs(2.39±3.53)%,P<0.05]。A组CRT反应率显著高于B组(66.1%vs 33.9%,P<0.05;81.25%vs47.83%,P<0.05)。术后12个月两组LVED均减小,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无差异。结论 :CRT总体疗效显著,LVEF≤35%心衰患者CRT反应率较高,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功能的关系及对院内死亡风险的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环 吴继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9-1011,共3页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及对院内死亡风险的临床评估。方法:收集近五年来入院心衰患者1010例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时的基本资料、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根据NYHA心功能Ⅱ、Ⅲ、...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及对院内死亡风险的临床评估。方法:收集近五年来入院心衰患者1010例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时的基本资料、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根据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分为3组,比较3组间患者的RDW变化情况;再根据院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及非死亡组,先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死亡危险因素,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死亡优势比(OR)。结果:RDW随着心功能恶化呈逐渐增高的趋势,RDW值分别为Ⅱ级(13.9±1.6)%、Ⅲ级(14.9±1.7)%、Ⅳ级(15.5±1.4)%;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死亡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的回归系数为0.157,OR为1.170(P=0.028,95%CI:1.018~1.345)。结论:RDW基线水平与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有关,随NYHA分级增加而增高,提示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有关;RDW较高水平为心功能Ⅱ、Ⅲ、Ⅳ级的心衰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红细胞分布宽度 心功能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消融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艳梅 许邦龙 王晓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968-1971,共4页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HFpEF合并心房颤动...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HFpEF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50例。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心脏结构及心功能、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导管消融组随访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78%vs. 22%,P <0.05)。导管消融组在临床疗效、心脏结构及功能[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和二尖瓣瓣环运动速度之比(E/e′)]、BNP水平方面较药物治疗组均明显改善(P <0.05),导管消融组心衰再住院率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脑卒中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导管消融对HFpEF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较常规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可能减少心衰再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心功能 心衰再住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敏 吴继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062-4064,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3例AMI患者分为VT/VF组和无VT...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3例AMI患者分为VT/VF组和无VT/VF组,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生VT/VF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示,VT/VF组与无VT/VF组在诸多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级别的Killip分级、血钾离子水平异常以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是影响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β-受体阻滞剂是保护因素。结论:VT/VF是AMI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高级别的Killip分级、血钾水平异常以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是影响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β-受体阻滞剂是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有关心房重构、纤维化、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正 王晓晨 +4 位作者 盛建龙 何非 程诚 章超惠 许邦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有关心房重构、纤维化、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6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6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心房重构[包括骨保护素(OPG)、核因子...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有关心房重构、纤维化、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6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6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心房重构[包括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纤维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氧化应激[包括活性氧(ROS)、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及胰岛素抵抗[人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网膜素-1(Omentin-1)]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Omentin-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AOP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心房重构及纤维化相关指标、ROS及FGF-2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了解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重构机制有助于房颤的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患者不仅容易出现心肌纤维化现象而且会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及胰岛素抵抗,临床中应加强相关指标的检测,以期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重构 纤维化 氧化应激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原蛋白125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9
7
作者 汪雅婷 姚杰 +1 位作者 管世鹤 程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962-2966,共5页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临床上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一般患者发生AMI极易导致心肌受损从而导致急性心力衰竭(AHF)的发生,早期诊断AMI患者发生AHF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AHF的主要诊...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临床上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一般患者发生AMI极易导致心肌受损从而导致急性心力衰竭(AHF)的发生,早期诊断AMI患者发生AHF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AHF的主要诊断依据为脑钠肽(BNP),但影响BNP的相关因素较多,且达到有诊断意义的值时AHF已经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存情况,故需要更为准确的诊断方式在AMI发生早期对AHF进行预测。目的探讨糖原蛋白125(CA-125)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预测老年AMI患者发生AHF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144例,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入院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CA-125和BDNF水平,根据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后1周内是否发生AHF分为心力衰竭组(42例)和对照组(10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患者发生A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125联合BDNF对老年AMI患者AHF的预测价值。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肌钙蛋白(cTnI)、BNP、CA-125、BDNF高于对照组,病变支数多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1.015,95%CI (1.003,1.026)]、CA-125[OR=23.228,95%CI(4.095,131.748)]、BDNF[OR=1.455,95%CI(1.148,1.845)]水平升高是导致AMI患者发生AH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A-125联合BDNF预测AMI患者发生AHF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CA-125和BDNF单独预测(P<0.05),其诊断AHF的灵敏度为78.57%,特异度为89.22%。结论通过监测血清CA-125和BDNF水平能够有效预测老年AMI患者发生AHF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力衰竭 老年人 糖原蛋白12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预测价值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世界沙库巴曲缬沙坦多中心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康玉 吴国宏 +9 位作者 宇霏 成威 周利民 陈月云 刘利军 许邦龙 刘伟 冯俊 刘伏元 严激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在真实世界中,评价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初步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自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地区多中心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记录患者用药前的基线特征。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评价... 目的在真实世界中,评价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初步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自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地区多中心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记录患者用药前的基线特征。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评价患者用药剂量、血压水平、生化指标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245例,NYHAⅢ/Ⅳ级患者比例为64.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分别为88.5%、83.3%和92.2%。用药后患者收缩压[(109.6±13.4)mmHg比(120.3±17.3)mmHg,P<0.01]和舒张压[(70.5±9.4)mmHg比(75.2±12.1)mmHg,P<0.01]较用药前均显著下降。随访1个月后,血清肌酐[(98.3±35.5)μmol/L比(95.7±31.9)μmol/L,P>0.05]和钾水平[(4.06±0.54)mmol/L比(4.11±0.46)mmol/L,P>0.05]无明显变化,但NYHA分级显著改善(P<0.01)。结论真实世界中的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较重,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后血压降低更为明显,但1个月后NYHA分级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慢性心力衰竭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裂QRS波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叶蕊蕊 张野 马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78-1080,1084,共4页
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探讨碎裂QRS波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价值。4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心梗组,两组大鼠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手术,心梗组开胸并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接扎。记录结扎(或穿线)10 min... 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探讨碎裂QRS波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价值。4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心梗组,两组大鼠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手术,心梗组开胸并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接扎。记录结扎(或穿线)10 min和60 min及术后4周大鼠心电图并分析碎裂QRS波及Q波变化规律。术后4周留取心肌梗死区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心梗组大鼠在10、60 min及术后4周出现碎裂QRS波次数明显增多(P<0.01)。HE染色显示,心梗组部分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出现空泡变性。通过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显示,碎裂QRS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梗诊断及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波 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22
10
作者 官洪山 上官海娟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合并或不合并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比较,探讨MS对ACS患者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从2010-01至2011-12年连续入选因胸痛发作入院经血清心肌标志物、心电图以及... 目的: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合并或不合并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比较,探讨MS对ACS患者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从2010-01至2011-12年连续入选因胸痛发作入院经血清心肌标志物、心电图以及冠脉造影诊断ACS共166例,将入选患者按是否合并MS分为单纯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86例及代谢综合征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组(MS-ACS组)80例,因急性胸痛入院诊断为单纯代谢综合征患者(MS组)104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43例。比较以上各组间hs-CRP水平,并对hs-CRP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四组比较,hs-CRP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CS、MS及总胆固醇与log(hs-CRP)密切相关,模型R、R2分别为0.632、0.399,而在ACS患者中MS与log(hs-CRP)密切相关,模型R、R2分别为0.449、0.202。结论:代谢综合征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高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环 吴继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0-882,共3页
目前,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它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等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它是一个被低估而未被充分利用的指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对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相关疾病的... 目前,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它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等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它是一个被低估而未被充分利用的指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对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关键作用已确定。近年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C反应蛋白 血管壁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血管相关疾病 高血压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4例嗜铬细胞瘤或腹腔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敏 解杨婧 +1 位作者 施浩强 何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81-1484,共4页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4例嗜铬细胞瘤(PCC)和10例腹腔副神经节瘤(PGL)的临床表现,有典型儿茶酚胺释放症状发作者40例(占35.08%),消化道及其他症状者33例(占 28.95%),无症状体检发现41例(占 35.96%)。入院时测得血压增高者48例(...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4例嗜铬细胞瘤(PCC)和10例腹腔副神经节瘤(PGL)的临床表现,有典型儿茶酚胺释放症状发作者40例(占35.08%),消化道及其他症状者33例(占 28.95%),无症状体检发现41例(占 35.96%)。入院时测得血压增高者48例(占42.11%)。超声波显示肿瘤占位的阳性率88.46%,CT检查显示肿瘤占位的阳性率100%。病理证实肾上腺PCC中良性占88.46%,恶性占11.54%;腹腔PGL中良性占80%,恶性占20%。全部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治疗,其中常规手术53例(占46.09%);腹腔镜手术54例次(占46.96%),其中同一患者双侧PCC分二次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8例(占 6.95%)。体检是无症状PCC及时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CT检查是临床确诊该肿瘤占位的最重要手段,微创手术是近年来切除PCC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继发性高血压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缩窄所致闭塞误诊为嗜铬细胞瘤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丽睿 张慧敏 +7 位作者 上官海娟 崔艳 马文君 关婷 邹玉宝 蒋雄京 吴海英 郑德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2-292,共1页
患者男,40岁,12年前因突发言语不利、视物模糊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170/100mmHg(1mmHg=0.133kPa),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提示脑梗塞,给予相应治疗后出院,血压多维持在150.160/90~100mmHg。半年前血压增高明显,... 患者男,40岁,12年前因突发言语不利、视物模糊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170/100mmHg(1mmHg=0.133kPa),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提示脑梗塞,给予相应治疗后出院,血压多维持在150.160/90~100mmHg。半年前血压增高明显,最高2001120mmHg,多次发作头晕、黑噱,于2012—08在当地医院查颅脑CT示左侧枕叶、颞叶,右侧枕叶软化灶,双肾及肾上腺超声无异常,尿去甲肾上腺素552μg/24h(参考值〈90μg/24h),尿多巴胺1426μg/24h(参考值〈600μg/24h),血去甲肾上腺素853.3μg/ml(参考值〈600pg/m1),诊断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后,给予酚苄明、比索洛尔、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口服,血压控制不理想,波动存15011mmmH。七右蜘排一击诊治桌转瞎静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嗜铬细胞瘤 主动脉缩窄 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去甲肾上腺素 误诊 闭塞 颅脑CT 尿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RGD多肽靶向微泡用于动脉血栓成像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元平 胡广全 +6 位作者 滕中华 刘莹 赵宗磊 吴爵非 廖旺军 宾建平 刘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7-861,共5页
目的构建环RGD(Arg-Gly-Asp)多肽靶向微泡,评价其在高剪切应力下对体外和体内富血小板血栓的黏附效果。方法采用巯基-马来酰亚胺共价桥接法制备携环RGD多肽靶向微泡(Mb-cRGD)及同型对照微泡(Mb-CON),在平行板流动腔中测定二者靶向结合... 目的构建环RGD(Arg-Gly-Asp)多肽靶向微泡,评价其在高剪切应力下对体外和体内富血小板血栓的黏附效果。方法采用巯基-马来酰亚胺共价桥接法制备携环RGD多肽靶向微泡(Mb-cRGD)及同型对照微泡(Mb-CON),在平行板流动腔中测定二者靶向结合血小板的能力以及解离情况,在琼脂糖流动腔模型中观察二者对大鼠腹主动脉富血小板血栓的靶向显影效果。结果两种微泡粒径和浓度相近(P均>0.05);在3.60dyn/cm2剪切应力下,Mb-cRGD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的结合数目明显多于Mb-CON(P<0.05);采用封闭抗体cRGDfV封闭GPⅡb/Ⅲa后,两种微泡均不能与之有效黏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cRGD与GPⅡb/Ⅲa半数解离和完全解离所需剪切应力明显高于Mb-CON(P均<0.05);对体外及体内的富血小板血栓行超声检查,可见Mb-cRGD较Mb-CON对血栓显影更清晰(P均<0.05)。结论环RGD多肽靶向微泡黏附富血小板血栓牢固而持久,可作为一种新的超声分子探针用于动脉血栓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RGD 微泡 血栓形成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 Ⅲa复合物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行区积分指数和V2S/V3R指数对定位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的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成强胜 杨二丽 +3 位作者 张晓贝 汪慧 张瑞祺 丁旵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62-1165,共4页
探讨移行区指数和V2S/V3R指数对流出道室性早搏(PVC)的定位诊断价值。回顾导管消融成功的流出道PVC 100例,分析左室流出道(LVOT)和右室流出道(RVOT)移行区积分指数及V2S/V3R指数特点及其敏感性与特异性。LVOT-PVC在V2导联前移行占63.6%(... 探讨移行区指数和V2S/V3R指数对流出道室性早搏(PVC)的定位诊断价值。回顾导管消融成功的流出道PVC 100例,分析左室流出道(LVOT)和右室流出道(RVOT)移行区积分指数及V2S/V3R指数特点及其敏感性与特异性。LVOT-PVC在V2导联前移行占63.6%(21/33),V2~V3占33.3%(11/33);ROVT-PVC在V3导联后移行占70.1%(47/67),V2~V3占14.9%(10/67);LOVT-PVC和ROVT-PVC移行区积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移行区积分指数<0 LVOT-PVC占81.8%(27/33),RVOT-PVC占26.9%(18/67),LOVT-PVC显著低于ROVT-PVC(P<0.01)。V2S/V3R指数<1.5 LVOT-PVC占75.6%(25/33),ROVT-PVC占89.6%(60/67),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1)。V2S/V3R指数截断值=2.17,敏感性83.6%,特异性为87.9%;移行区积分指数截断值=0.25,敏感性为91.0%,特异性为81.8%。移行区积分指数、V2S/V3R指数对流出道PVC定位诊断价值大,特别是V2~V3之间移行的流出道P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出道室性早搏 移行区积分指数 V2S/V3R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