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瘫超早期康复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洪永锋 吴建贤 +1 位作者 赵敬璞 阚秀丽 《安徽医学》 2011年第5期684-686,共3页
脑瘫患儿约占儿童残疾的23.5%,是致残重要因素。1998年全国0—6岁年龄段有脑瘫患儿31万,以后年平均增加4.6万。脑瘫主要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但其中9.9%伴不同程度听觉障碍,18.1%伴言语障碍。超早期诊断、超早期康复及规范化康... 脑瘫患儿约占儿童残疾的23.5%,是致残重要因素。1998年全国0—6岁年龄段有脑瘫患儿31万,以后年平均增加4.6万。脑瘫主要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但其中9.9%伴不同程度听觉障碍,18.1%伴言语障碍。超早期诊断、超早期康复及规范化康复介入,能极大提高脑瘫康复疗效,有效防治脑瘫儿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超早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康复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毛晶 吴建贤 《安徽医学》 2011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应用恐惧-逃避信念问卷及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对各测量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男性22例,女性20例),分别采用问卷,包括FABQ、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目的应用恐惧-逃避信念问卷及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对各测量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男性22例,女性20例),分别采用问卷,包括FABQ、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定患者的心理状况、疼痛程度、功能状况及QOL;并应用IDEEA相关软件,采集步态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应用Pe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前FABQ与其他三量表见的相关性分别为r=0.43(P<0.01),0.37(P<0.05),0.47(P<0.01);治疗后FABQ与三量表间的相关性为r=0.19(P<0.01),0.25(P<0.05),0.32(P<0.05)。治疗后FABQ、SF-36、ODI、VAS评分均有改善,且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治疗后步态周期中的支撑相中的单脚支撑时间、双脚支撑时间、地面反冲力、步速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FABQ与步速具有中度相关性。结论应用FABQ及IDEEA等综合评估方法,能够反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腰部活动功能的相关性,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估的良好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恐惧-回避信念问卷 智能能量和日常活动记录 康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膝关节挛缩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娟 黄鹏鹏 肖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1年第3期307-311,共5页
目的探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r ESWT)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膝关节挛缩患者疼痛和关节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膝关节挛缩患者51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 目的探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r ESWT)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膝关节挛缩患者疼痛和关节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膝关节挛缩患者51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2.05岁。分为常规治疗组和rESWT组。常规治疗组按照膝关节挛缩的常规康复疗法治疗,r ESWT组在此基础上联合r ESWT。通过分析治疗后2周,膝关节屈曲关节活动度(ROM)、数字分级法(NRS)、Lysholm评分指标和治疗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通过随访1年内的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膝关节屈曲ROM、NRS、Lysholm评分都优于治疗前(P <0.001)。两组治疗后2周相比较,rESWT组在NRS改善方面要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57±0.66)分vs (2.40±0.69)分;Z=3.772,P <0.001]。在膝关节屈曲ROM和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rESWT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M:(70.00±9.17)°vs (66.07±9.85)°;t=1.462,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6.09%vs 14.29%;χ^(2)=1.319,P>0.05]。在Lysholm评分中r ESWT组得分略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96±4.29)分vs (69.50±5.12)分;t=1.831,P=0.073]。随访1个月后,rESWT组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30%vs 78.57%;Z=2.092,P=0.036)。在随访6个月和1年后,rESWT组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65%vs 92.86%;Z=2.092、0.514,P> 0.05)。结论 rESWT联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在早期能更好地缓解和提高膝关节挛缩患者膝关节疼痛和综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疗法 疼痛 膝关节挛缩 Lysholm评分 术后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患儿足外翻畸形的康复评估方法新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叶玲 吴建贤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期16-18,共3页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导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视觉、听觉、感知觉、癫痫、心理行为异常等[1]。足外翻是小儿脑性瘫痪最常见的障碍之一。
关键词 脑瘫患儿 足外翻 康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情景结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卢茜 周云 +4 位作者 王锋 李雪明 张全兵 朱得婷 吴建贤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7年第5期520-524,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肩周炎患者4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4.5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肩周炎患者4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4.5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5.00岁;左侧9例,右侧11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10岁;左侧7例,右侧1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含蜡疗、干扰电、超短波等项目),治疗组除了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再加一项虚拟情景疗法,时间为20 min,治疗频次均为1周5次。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系统进行打分评估。结果治疗前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后伸活动度、ASES评分,试验组分别为80.25°±35.52°、90.16°±28.21°、27.19°±10.02°、(63.90±11.80)分,对照组分别为87.40°±33.25°、89.23°±24.72°、23.15°±7.62°、(65.75±10.1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后伸活动度、ASES,试验组分别为136.20°±29.92°、144.45°±32.66°、37.95°±6.61°、(80.10±8.20)分,对照组分别为115.65°±31.43°、126.05°±25.98°、30.90°±9.93°、(74.30±9.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ASE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情景可有效改善肩周炎中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肩关节功能,且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更有乐趣,易于被患者接受,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虚拟情景 常规康复治疗 关节活动度 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护理在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吴欣楠 沈显山 吴建贤 《安徽医学》 2011年第6期843-845,共3页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属于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命名的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Ⅰ型,是一种神经性...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属于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命名的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Ⅰ型,是一种神经性疼痛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偏瘫 康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疗法改善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本体感觉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熊斌 周云 +7 位作者 张全兵 王永召 阚秀丽 杜尊宇 李雪明 李静 李凯 张润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0期1248-1252,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在改善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本体感觉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并接受治疗的60例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在改善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本体感觉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并接受治疗的60例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增加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总计2周。通过分析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运动觉和位置觉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在膝关节本体感觉改善方面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膝关节屈曲关节活动度(ROM)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研究组在治疗后膝关节屈曲ROM大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膝关节在30°和45°的位置觉以及30°起伸和30°起屈的运动觉均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在30°和45°的位置觉以及30°起伸和30°起屈的运动觉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可有效改善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运动觉和位置觉,从而提高患膝的本体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创伤 膝关节挛缩 本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MOTOmed治疗创伤后伸直型膝关节挛缩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霍雷 张全兵 +1 位作者 王奎 周云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2期1502-1505,共4页
目的 探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MOTOmed治疗创伤后膝关节伸直型挛缩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60例创伤... 目的 探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MOTOmed治疗创伤后膝关节伸直型挛缩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60例创伤后膝关节伸直型挛缩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3组,每组20例,传统组行传统康复治疗,MOTOmed组行传统康复治疗及MOTOmed治疗,联合组行传统康复治疗及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MOTOmed治疗。比较3组患者干预2周后,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VAS评分、巴氏指数评分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3组患者均按规定完成治疗方案。3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VAS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2周的治疗后,(1)MOTOmed组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巴氏指数评分提高程度高于传统组,VAS评分降低程度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组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巴氏指数评分提高程度高于MOTOmed组和传统组,VAS评分降低程度优于MOTOmed组和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MOTOmed治疗能够改善创伤后膝关节伸直型挛缩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挛缩 冲击波 MOTOmed 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23例 被引量:40
9
作者 冯小军 魏新春 +6 位作者 吴建贤 周云 高晓平 吴萍楠 洪永峰 刘奕 阚秀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电针 排尿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膝关节挛缩应用物理因子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云 杨雪 +6 位作者 张全兵 王锋 黄晶晶 王永召 刘奕 丁呈彪 吴建贤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7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物理因子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以创伤性膝关节挛缩为第一诊断的患者4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11~61岁。随机分为治... 目的探讨物理因子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以创伤性膝关节挛缩为第一诊断的患者4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11~6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8.90岁。对照组2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1~61岁,平均年龄32.74岁。均按照膝关节挛缩的治疗方案正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微波治疗、石蜡疗法、关节松动术、冷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行主被动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疗效评分有无差异,其中膝关节活动度以膝关节屈曲角度(°)表示,膝关节疗效评分以百分制(分)计。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活动度(治疗组32.254 60°±11.401 41°,对照组33.386 70°±9.848 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治疗组127.850 00°±13.554 78°,对照组97.562 50°±26.131 45°)与治疗前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疗效评分(治疗组34.545 50分±7.288 13分,对照组34.391 30分±7.709 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疗效评分(治疗组87.636 40分±6.945 68分,对照组77.695 70分±5.611 96分)与治疗前膝关节疗效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因子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可有效提高膝关节挛缩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疗效评分,改善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挛缩 物理因子 运动疗法 关节活动度 疗效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治疗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云 黄鹏鹏 +6 位作者 张全兵 卢茜 王永召 李凯 冯小军 丁呈彪 刘奕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探讨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治疗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以继发性肩关节僵硬为第一诊断的患者4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27~8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 目的探讨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治疗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以继发性肩关节僵硬为第一诊断的患者4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27~8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按照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的治疗方案正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超短波治疗、石蜡疗法、手法治疗、冷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行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ROM)、肩关节数字分级法(NR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有无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肩关节ROM、肩关节NR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ROM、肩关节NR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肩关节前屈[(139.047 60±29.309 51)°]、外展[(130.000 00±27.202 94)°]、后伸[(35.238 10±9.283 88)°]明显优于对照组前屈[(110.476 20±38.370 07)°]、外展[(102.381 00±34.458 39)°]、后伸[(29.047 60±8.890 87)°](P<0.05);治疗组肩关节NRS评分[(1.095 20±0.768 42)分]优于对照组[(1.761 90±0.889 09)分](P<0.05);治疗组Constant-Murley评分[(78.190 50±4.760 45)分]高于对照组[(74.190 50±6.185 62)分](P<0.05)。结论发散式冲击波疗法可有效提高继发性肩关节僵硬患者的肩关节ROM,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肩关节僵硬 关节活动度 Constant-Murley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小军 周云 +2 位作者 吴建贤 魏新春 高晓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6期628-63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疗效的影响,比较电针和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区别,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疗效的影响,比较电针和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区别,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岁。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6.83岁。对照组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4.63岁。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训练及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膀胱训练及电针八髎穴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平均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生活质量(QOL)的变化,并评价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排尿日记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排尿频率、平均尿量、尿失禁次数分别为(5.89±1.07)次、(357.58±84.71) mL、(3.20±1.46)次;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排尿频率、平均尿量、尿失禁次数分别为(7.98±2.53)次、(288.83±84.75) mL、(5.24±2.54)次;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少于对照组,平均尿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尿动力学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339.79±87.92) mL、(103.63±42.69) mL。治疗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分别为(277.29±64.25) mL、(136.79±49.1) mL。治疗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膀胱容量增加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QOL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QOL为(6.63±3.8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QOL为(11.29±6.3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能够显著改善其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膀胱功能,提高患者QOL,整体效果要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逼尿肌过度活动 电针 排尿日记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其对学龄前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洪永锋 吴建贤 +3 位作者 徐军 阚秀丽 赵敬璞 冯小军 《安徽医学》 2013年第8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总结规范化运动处方的制定经验并观察其对学龄前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学龄前(≤6岁)脑瘫患儿33例,接受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其... 目的总结规范化运动处方的制定经验并观察其对学龄前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学龄前(≤6岁)脑瘫患儿33例,接受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其运动疗法均有规范运动处方指导。在康复治疗前后:采用GMFM量表评分;统计能独坐(坐位平衡≥2级)、独站(站立平衡≥2级)、独走(Holden分级≥3级)者例数;并调查家属对患儿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康复治疗前月龄(12.00±10.41)个月。在院治疗时间(3.58±2.39)个月。家庭治疗时间(8.16±4.17)个月。末次评估时年龄(26.52±11.58)个月。GMFM 5个区治疗前(后)得分:A区20.97±18.79(48.12±8.10),B区17.24±22.41(52.88±13.24),C区5.67±11.96(30.56±11.36),D区3.76±8.51(26.19±10.10),E区2.45±6.68(25.97±13.38)。治疗前(后):能独坐9(32)例、能独站5(32)例,能独走4(30)例。满意度:满意29例(87.9%),较满意3例(9.1%),不满意1例(3%)。结论规范的运动处方能够规范运动疗法行为,同时能显著提高学龄期前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运动处方 脑性瘫痪 儿童 学龄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酸钠联合超短波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丁呈彪 周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联合超短波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0例因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0.45岁。采取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局部超短波物理治...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联合超短波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0例因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0.45岁。采取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局部超短波物理治疗的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和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关于膝骨关节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采用简化Mc Gill疼痛评分(SF-MPQ)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结果治疗效果,优15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有效率86.7%。患者治疗后ADL疼痛与步行距离得分较治疗前提高(t=10.394,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疼痛与上下楼得分较治疗前提高(t=7.906,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DL评分总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t=13.620,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SF-MPQ中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较治疗前降低(t=16.455,P<0.001),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RI情感分较治疗前降低(t=8.340,P<0.001),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RI总分较治疗前降低(t=14.517,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t=11.544,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PI得分较治疗前降低(t=9.448,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采取膝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并联合超短波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可以减少疼痛评分,减轻患者疼痛及疼痛导致的日常活动能力受限,临床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玻璃酸钠 超短波 疼痛测定 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特征及其与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江炎 周云 +4 位作者 刘奕 丁呈彪 冯小军 冀磊磊 熊斌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434-441,共8页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态分析作为定量评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步态异常的科学研究,但步态分析数据繁杂,如何高效且规范化进行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评估仍有待研究。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步...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态分析作为定量评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步态异常的科学研究,但步态分析数据繁杂,如何高效且规范化进行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评估仍有待研究。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特征,并通过步态特征及脑卒中康复运动评价(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一些步态的定量指标为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评估和诊断提供规范化数据。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21例为卒中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4~77岁,平均年龄49.29岁;身高153~181 cm,平均身高168.90 cm;体质量53~94 kg,平均体质量69.88岁;其中脑出血恢复期患者9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2例。选取同时间段自愿参与该研究的健康者21例作为健康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9.14岁;身高155~183 cm,平均身高167.67 cm;体质量48~80 kg,平均体质量65.95 kg。应用步态分析系统及运动障碍数字化测试平台分别采集两组受试者步态参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与卒中组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卒中组步幅小于健康组,步宽、触地时长百分比大于健康组,步速小于健康组,步相角大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区、M1区、M2区足底压力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卒中组MF区压力占比较健康组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卒中组HEEL区压力占比较健康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卒中组在COP-X、COP-Y方向的偏移值均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卒中组患侧峰值屈髋角度较健康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卒中组患侧峰值屈膝角度较健康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卒中组患者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为(12.81±3.14)分。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与步速、步幅、触地时长百分比、峰值屈膝角度、峰值屈髋角度呈正相关(P <0.05),与COP-X、COP-Y呈负相关(P <0.05);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与步相角、步宽无相关性(P> 0.05)。结论 与健康人比较,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特征具有显著改变。主要表现为足跟处负重减少、外侧缘负重增多,平衡差,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不足,步行能力降低。步态分析的一些指标与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故可作为评价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定量分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步态分析 STREAM评分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的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洪永锋 干峥 +4 位作者 缪永娟 阚秀丽 冀磊磊 汤艳 吴建贤 《安徽医学》 2018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表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的肘功能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 目的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表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的肘功能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表面肌电设备采集观察组双侧上肢及对照组一侧上肢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3 s峰值的均方根值(RMS);计算出协同收缩率(CR)。统计分析观察组健侧、患侧上肢与对照组间RMS及CR的差异。结果 (1)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RMS: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MIVC屈肘CR/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为22.48±8.78/34.38±19.27、观察组健侧上肢为17.53±7.81/18.18±7.98、对照组为12.41±5.06/13.66±3.73。MIVC屈肘C/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及健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均明显受损,且患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表面肌电 协同收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余迪霞 吴建贤 +1 位作者 翟志敏 王会平 《安徽医学》 2013年第5期537-542,共6页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较之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并探究与其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伴有下肢神经根性疼痛的LDH患者21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健康人员21例作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人员外周血T...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较之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并探究与其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伴有下肢神经根性疼痛的LDH患者21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健康人员21例作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人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试验、VAS疼痛评分以及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定,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结果的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CD4+/CD8+比值较健康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CD3+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H患者CD3+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与SLR角度的相关系数r等于-0.554;CD4+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与SLR角度相关系数r等于-0.556,两组数据均在0.01水平上呈负相关。未发现VAS及SCODI评分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结论 LDH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正常健康人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LDH患者临床症状之间存在关联性;T淋巴细胞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自身免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T细胞亚群 自身免疫 直腿抬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外翻脑瘫患儿步行时的足底压力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奕 吴建贤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了解有足外翻表现的脑瘫患儿步行时的足底压力特征。方法试验组有足外翻的脑瘫儿童20例,对照组为20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应用JPD1600型足底压力测试仪对足底的5个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取得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将正常组... 目的了解有足外翻表现的脑瘫患儿步行时的足底压力特征。方法试验组有足外翻的脑瘫儿童20例,对照组为20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应用JPD1600型足底压力测试仪对足底的5个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取得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将正常组与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足外翻患儿的足底压力特征。结果在自然行走时,正常足与外翻足足底各区域接触面积占全掌的百分比、着地时相、足底各区域所受冲量占全掌比例都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足外翻对患儿行走时的步态有不良影响,需尽早规范治疗以改善其行走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足外翻 足底压力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建贤 汪国宏 +1 位作者 洪永锋 吴景 《安徽医学》 2009年第4期484-487,共4页
目的探寻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为目前HCMV研究的不足及今后HCMV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采用的动物模型提供新的思路与尝试。方法(1)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www.pudmed.gov/1996—01/2008—12的文章,检索词为“hu... 目的探寻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为目前HCMV研究的不足及今后HCMV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采用的动物模型提供新的思路与尝试。方法(1)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www.pudmed.gov/1996—01/2008—12的文章,检索词为“human cytomegalovims,animal mode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http://www.anki.net/1994—01/2008—12的文章,检索词为“人巨细胞病毒,动物模型”,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2)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人巨细胞病毒的病因学研究。②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③综述文献。(3)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12篇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动物模型相关文献,其中22篇符合标准,排除的其余文章系同一类的重复性研究、较陈旧的及综述文献。结果资料综合:①成年人群中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非常普遍,其抗体阳性率为40%~100%。②大多数研究者通过建立HCMV感染的动物模型来研究人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机制、相关临床表现、疫苗、抗病毒药物评估,以此来寻找HCMV感染与临床上某些疾病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相关性。③HCMV感染动物模型的优势和设计原则、接种途径、模型鉴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常用HCMV感染的动物模型不断增加。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研究已很深入,今后需从造模的精确度及控制上做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动物模型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初步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魏新春 周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6.24岁;病程12天~10个月,平均病程3.89个月。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联合组采用体...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6.24岁;病程12天~10个月,平均病程3.89个月。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冲击波:冲击压力80~260 kPa(0.8~2.6 bar),冲击频率4、6、8、10 Hz,冲击剂量500次,每次治疗冲击4次共2 000次。超短波:频率27.12 MHz,波长7.3 m,输出功率200 W。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只使用超短波治疗(频率27.12 MHz,波长7.3 m,输出功率200 W。连续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0.31±0.47)分vs(5.66±1.29)分,对照组(1.27±0.99)分vs(5.79±1.32)分](P <0.01),但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5.35±0.80)分vs(4.52±0.33)分](P <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冲击波治疗后早期,治疗部位有时会出现软组织轻度肿胀疼痛,且个别患者还有疼痛感加重的现象。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进行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单纯超短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超短波 肱骨外上髁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