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通过Nrf2/Keap1途径减轻类风湿关节炎肝脏炎症和氧化应激
1
作者 范学菲 周剑 +7 位作者 陈苏环 张梦妍 刘浩淼 苏蕊 陈广祎 邵玉宝 姚涛 陈晓宇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1-867,共7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肝脏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治疗作用,并阐明Nrf2/Keap1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机制关系。方法采用鸡Ⅱ型胶原联合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关节炎小鼠模型,通过管饲法予Res...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肝脏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治疗作用,并阐明Nrf2/Keap1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机制关系。方法采用鸡Ⅱ型胶原联合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关节炎小鼠模型,通过管饲法予Res处理。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脏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使用TNF-α(5μg·L^(-1))处理小鼠原代肝细胞(MPHs)建立肝脏炎症和氧化应激体外细胞模型,CCK-8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通过使用Nrf2抑制剂和Keap1过表达质粒处理MPHs,探究Res减轻类风湿关节炎肝脏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内在机制。结果Res明显降低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小鼠肝组织以及经TNF-α处理的MPHs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并且激活了Nrf2/Keap1信号通路。使用Nrf2抑制剂和Keap1的过表达加剧了MPHs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促进细胞凋亡。结论Res通过Nrf2/Keap1途径减轻类风湿关节炎肝脏炎症和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肝损伤 白藜芦醇 炎症 氧化应激 Nrf2/Ke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下胫骨平台与股骨远端解剖学测量关系在Schatzker Ⅳ-C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雨龙 宁仁德 +4 位作者 方闰 郑翰林 张成楠 周道斌 周祖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7-1261,共5页
目的 测量X线下胫骨平台与股骨远端的解剖学关系,并评估Schatzker Ⅳ-C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平台宽度复位情况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2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收集207例标准中立位正常成年人膝关节X线(未骨折组)及60例Schatzker ... 目的 测量X线下胫骨平台与股骨远端的解剖学关系,并评估Schatzker Ⅳ-C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平台宽度复位情况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2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收集207例标准中立位正常成年人膝关节X线(未骨折组)及60例Schatzker Ⅳ-C型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膝关节前后位X线(骨折组)。分别测量两组胫骨近端关节宽度(TAW)、股骨远端髁宽度(DFW)及股骨远端关节宽度(FAW),计算TAW/DFW和TAW/FAW比值,定义骨折组术后即刻X线TAW介于FAW与DFW之间为复位良好组,反之为复位不良组,并在术后1年对两组进行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结果 在未骨折组中,TAW/DFW和TAW/FAW比值无明显性别或侧别差异(P> 0.05),而骨折组术前与未骨折组TAW/DFW和TAW/FAW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折组中复位良好组与复位不良组的术后1年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正常成年人胫骨平台与股骨远端的X线下解剖学关系相对恒定,可为Schatzker Ⅳ-C骨折术中平台宽度复位提供影像学参考,若术后复位后X线TAW/DFW> 1或TAW/FAW <1提示复位不佳,则预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atzkerⅣ-C X线 骨折复位 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上支点重建与上关节囊重建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
3
作者 李红岩 陈光 +2 位作者 周道斌 方闰 宁仁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78-2583,共6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上支点重建术与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21年9月到2023年7月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28例,行关节镜下上支点重建术14...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上支点重建术与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21年9月到2023年7月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28例,行关节镜下上支点重建术14例(上支点重建组),上关节囊重建术14例(上关节囊重建组)。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肩关节主动活动度、UCLA、ASES、CMS及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且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两组术后肩关节主动活动度、UCLA、ASES及CM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支点重建组优于上关节囊重建组;两组术后视觉VAS评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上支点重建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上支点重建术 上关节囊重建术 巨大肩袖撕裂 腓骨长肌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创伤性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劲松 林欣 +7 位作者 黄彰 田克超 杜怡斌 徐宏森 程永红 张家宏 李业奎 牛敬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51-856,共6页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PVP)治疗创伤性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取6具新鲜小牛(6~8周龄)T12~L3脊柱标本,采用MTS机压缩L1椎体制备创伤性压缩骨折模型后,行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强化。于完整、损伤、成形即...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PVP)治疗创伤性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取6具新鲜小牛(6~8周龄)T12~L3脊柱标本,采用MTS机压缩L1椎体制备创伤性压缩骨折模型后,行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强化。于完整、损伤、成形即刻、3000次疲劳后分别采用MTS机及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试T12~L3的整体刚度、各节段三维运动范围(ROM)及L1椎体应变、疲劳后抗极限压缩强度,疲劳实验后随机选取1具标本行X线摄片并将L1椎体中部横断,观察L1椎体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可使L1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完整状态的98.33%(P>0.05);500N载荷作用下垂直压缩时T12~L3的整体刚度为完整状态的102.26%,4Nm纯力偶矩作用下前屈压缩刚度为完整状态99.97%、后伸100.21%、右弯100.29%、左弯100.59%、右旋100.14%、左旋100.04%,与完整状态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Nm纯力偶矩作用下T12~L3各节段三维运动范围(ROM)与完整状态一致(P>0.05)。3000次疲劳后,成形椎体的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500N载荷作用下垂直压缩刚度为完整状态的99.79%(P>0.05),4Nm纯力偶矩作用下后伸刚度为完整状态的95.99%(P>0.05),前屈、左/右弯为87.44%、90.13%/90.81%(P<0.05),左/右旋转为94.33%/94.37%,部分维持标本的稳定性;疲劳后在4Nm纯力偶矩作用下邻近节段T12~T13、L2~L3各向ROM和完整状态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节段T13~L1、L1~L2后伸、左/右旋转ROM和完整状态一致(P>0.05),T13~L1左/右弯、L1~L2前屈和损伤状态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1椎体在完整、成形、疲劳后的应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后成形椎体与完整椎体抗极限压缩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形后标本X线片及成形椎体横断剖面示疲劳后伤椎仍呈解剖复位,未见骨水泥断裂现象发生。结论: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稳定创伤性压缩骨折,3000次疲劳载荷循环后脊柱标本的生物力学性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胸腰椎 复位 椎体成形术 生物力学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固定、短节段经伤椎固定及短节段跨伤椎固定对A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伟 曹爽 +2 位作者 倪志豪 单涛 刘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440-2445,共6页
目的本研究比较长节段固定、短节段经伤椎固定和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21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并诊断为A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73例,治疗方式为长节段固定(A组,n=28),短节段... 目的本研究比较长节段固定、短节段经伤椎固定和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21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并诊断为A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73例,治疗方式为长节段固定(A组,n=28),短节段经伤椎固定(B组,n=24)和短节段跨伤椎固定(C组,n=21)。评估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以及Pearce分级。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8.9个月。三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评分)、功能表现(ODI评分)、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之间的VAS评分、ODI评分和Pearc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尽管骨折椎体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1年得到了显著校正,但C组的校正损失明显大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长节段固定相比,短节段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的优点。此外,短节段经伤椎固定也能带来与长节段固定一样好的长期畸形校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 长节段固定 短节段经伤椎固定 短节段跨伤椎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VEGF对垂体瘤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铮铮 江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探讨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垂体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转染垂体瘤MMQ细胞,并建立稳定的过表达VEGF165的MMQ细胞株。制备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CAM),观察过表达VEGF165 MMQ细胞的上清液... 目的探讨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垂体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转染垂体瘤MMQ细胞,并建立稳定的过表达VEGF165的MMQ细胞株。制备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CAM),观察过表达VEGF165 MMQ细胞的上清液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分别接种过表达VEGF165 MMQ细胞、空载体细胞和正常MMQ细胞于裸鼠皮下并形成皮下移植瘤。CD31免疫荧光法检测过表达VEGF基因对裸鼠皮下MMQ细胞移植瘤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大部分转染组细胞镜下呈现绿色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转染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v-GFP-VEGF165)的MMQ细胞中目的基因能够有效表达。VEGF过表达能够诱导CAM局部血管生成,并显著增加MMQ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结论 VEGF在垂体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联合粘连松解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肩关节僵硬疗效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谢杰 孙亚英 +2 位作者 殷浩 黄彰 江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3-637,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的疗效及其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中小型肩袖损伤患者。共43例纳入研究,其中15例合并肩关节僵硬...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的疗效及其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中小型肩袖损伤患者。共43例纳入研究,其中15例合并肩关节僵硬。对僵硬组患者,先在关节镜下行肩关节囊粘连松解,术中活动肩关节证实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非僵硬组患者仅进行单纯的盂肱关节镜检查及必要的关节内清理。所有患者均根据撕裂口大小,采用1-3枚5.0 Twinfix锚钉(美国Smith&Nephew公司)单排缝合固定肩袖。僵硬组有7例、非僵硬组有8例进行了肱二头肌长头腱单纯切断或固定术。所有病例术后均给予指导康复训练。术后平均随访27.1±4.2(15-38)个月,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1、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肩痛VAS评分,术后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肌力,以及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UCLA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术后康复进程及手术疗效。结果:1)无僵硬组患者及僵硬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但术后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无僵硬组显著优于僵硬组(P〈0.05),直到术后3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肩袖修补术后无僵硬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僵硬组被动活动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其中肩前屈、外展0°位外旋活动度分别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有显著改善,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肩外展、90°外展位外旋、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直到术后12个月得到充分缓解,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僵硬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恢复良好,未再出现关节活动度降低。3)无僵硬组术后肌力恢复良好。僵硬组患者肩前屈、外展肌力术后6个月达到健侧水平,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僵硬组肩外旋肌力术后12个月才达到健侧水平,与无僵硬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末次随访UCLA评分,无僵硬组患者为33.3±3.3分,僵硬组患者为33.4±3.2分。患者肩关节功能总体恢复良好,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关节僵硬患者,术后半年内的肩关节功能康复进程较未合并僵硬的肩袖撕裂患者慢,但手术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肌力以及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该联合术式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肩袖撕裂 僵硬 粘连松解 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偏心距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殷浩 黄彰 +1 位作者 江华 孙俊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测量股骨偏心距的大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正常双髋关节X线片进行影像学测量,测量参数包括股骨偏心距、颈干角、股骨头直径、外展肌力臂、体重力臂、小转子中点及其上下20mm的冠状径、峡部直径和髓腔闪烁指数等,SPSS10.0... 目的测量股骨偏心距的大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正常双髋关节X线片进行影像学测量,测量参数包括股骨偏心距、颈干角、股骨头直径、外展肌力臂、体重力臂、小转子中点及其上下20mm的冠状径、峡部直径和髓腔闪烁指数等,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股骨偏心距与外展肌力臂、体重力臂、股骨髓腔各解剖参数的相关关系及男女各参数间的差异,并将测量结果与国内外学者的测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股骨偏心距大小为(36.64±5.31)mm;股骨偏心距与外展肌力臂呈明显的正相关(r=0.73,P<0.01),与股骨颈干角呈负相关(r=-0.46,P<0.01),与其它股骨近端解剖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男女两性间股骨偏心距、颈干角、股骨头直径、外展肌力臂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股骨偏心距、颈干角与白种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偏心距大小为(36.64±5.31)mm,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利于恢复外展肌力臂,重建正常髋关节生物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偏心距 影像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创伤性A型胸腰椎骨折中附加伤椎强化和附加伤椎置钉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刘颖 曹爽 +1 位作者 李业奎 周业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980-2985,共6页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创伤性A型胸腰椎骨折中附加伤椎强化和附加伤椎置钉的疗效,从而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入住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的创伤性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74例,33例行后路短节段内...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创伤性A型胸腰椎骨折中附加伤椎强化和附加伤椎置钉的疗效,从而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入住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的创伤性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74例,33例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附加伤椎强化(伤椎强化组),41例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附加伤椎置钉(伤椎置钉组)。评价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椎体压缩率、伤椎Cobb角以及术后1年伤椎Cobb角增大角度。结果术后随访13~24个月。两组患者在负重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置钉组负重时间要早于伤椎强化组。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评分)、功能表现(ODI评分)、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比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尽管骨折椎体的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在术后1年得到了显著校正,但与术后1周时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丢失,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创伤性A型胸腰椎骨折中,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但附加伤椎置钉在负重时间上优于附加伤椎强化,且因前者操作简便、成熟,更适用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路短节段内固定 经伤椎置钉 伤椎强化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剖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植骨与非植骨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天米 周业金 +1 位作者 姚涛 陶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052-3056,共5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板内固定术中植骨与非植骨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65例,根据术中是否向复位骨折后遗留的空腔中植入人工骨分为植骨组(n=34)和...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板内固定术中植骨与非植骨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65例,根据术中是否向复位骨折后遗留的空腔中植入人工骨分为植骨组(n=34)和非植骨组(n=3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跟骨高度、Bohler角大小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跟骨高度、Bohler角大小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植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解剖板内固定术中植骨与非植骨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术中不植骨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植骨 解剖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