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孙勇 何磊 +3 位作者 程元光 杜方超 刘少军 文刚 《安徽医学》 2014年第10期1388-1391,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的高龄(≥7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短期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发生率高[158例(66.4%)],术后并发症发...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的高龄(≥7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短期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发生率高[158例(66.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99例(41.6%)],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6岁、BMI≥23 kg/m2、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联合脏器切除、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是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合并症、手术并发症多,临床医生应重视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根治性手术 高龄患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的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瑞 文刚 +3 位作者 程元光 何磊 杜方超 孙勇 《安徽医学》 2016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82例接受全胃切除D2根治术的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分析脾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 目的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82例接受全胃切除D2根治术的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分析脾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检及150枚脾门淋巴结,其中18例发生转移(21.9%),常规病理学检测阴性的64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微转移(32.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横向部位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T分期、肿瘤横向部位是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发生率较高,Borrmann分型、TNM分期、肿瘤横向部位、T分期是脾门淋巴结总体转移的高危因素,含有以上临床病理特征者建议常规行脾门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脾门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微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杜敏 曾永庆 +2 位作者 涂从银 程元光 文刚 《安徽医学》 2016年第6期693-695,696,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程度、手术方式及消化道重建方式无关(P>0.05)。结论手术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并发症 手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_(4a)N_0M_0期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汪贯龙 文刚 +2 位作者 何磊 程元光 李瑞 《安徽医学》 2017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pT_(4a)N_0M_0期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分期为pT_(4a)N_0M_0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病理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pT_(4a)N_0M_0期胃癌患者发病年龄多≥60岁,男性多于... 目的探讨影响pT_(4a)N_0M_0期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分期为pT_(4a)N_0M_0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病理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pT_(4a)N_0M_0期胃癌患者发病年龄多≥60岁,男性多于女性,BMI多低于24 kg/m^2,肿瘤部位多位于胃中上部;肿瘤大小≥5 cm、阴性淋巴结数目≥15个、术后辅助化疗、肿瘤分化程度与pT_(4a)N_0M_0期胃癌预后相关(r=0.266,0.478,0.971,0.515,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阴性淋巴结数目、术后辅助化疗、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大小、阴性淋巴结数目、术后辅助化疗、肿瘤分化程度可能与pT_(4a)N_0M_0期胃癌患者预后有关,其中术后辅助化疗是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病理特征 胃切除术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徐丙发 秦侃 +4 位作者 孙静 任婷婷 孙皖路 邰辉 文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7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3年1月~2019年6月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报表,其中与抗菌药物有关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共103例,分析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3年1月~2019年6月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报表,其中与抗菌药物有关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共103例,分析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服药后ADR出现的时间、用药剂量、药物剂型、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等。结果 103例患者中70岁以上占比最高(33.0%);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最常见的是氟喹诺酮类(49.1%)、头孢菌素类(14.2%)、大环内酯类(9.4%)、三唑类(8.5%),单一品种中克林霉素、伏立康唑、莫西沙星发生率最高;神经系统ADR主要发生在给药1 d内(87.7%);静脉给药、联用其他易致神经系统ADR的药物等是易出现神经系统ADR的危险因素。结论抗菌药物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重视,谨慎选择抗菌药物、采取个体化给药方案、加强用药监护,对减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发生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